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August 14, 2007

誰是元兇

誰是元兇

  美國龍頭玩具公司陸續提出回收以百萬計的中國生產的玩具,為「中國貨恐慌」掀出又一風潮。最近的回收主要是針對玩具所用顏料含鉛,以及玩具的細小磁石組件容易脫落,有導致孩童吞下嚥的危險。媒體和一些政客的評論,似乎玩具回收行動再次證明了中國劣質貨的氾濫,而提出回收及進行全面檢驗中國玩具的美國公司,卻變成了保護美國兒童的英雄。這不對吧!

  不論是國會議員或是媒體記者,都把含鉛玩具說成為「中國製造」的問題,這是欠理性地把問題簡單化,將責任全推在中國生產商身上。用常理去思考,當一個產品的品質出現問題,第一要追究的當然是設計及製造該產品的公司。出現問題的所謂中國玩具,嚴格上不是中國玩具,它是由中國工廠承接生產的美國玩具。由設計至用料等等規格,都是由美國公司所下的訂單所規定,中國廠商只負責生產工序,最終要為玩具品質負責任的應是下單的美國公司,他們又怎能老是假扮是第三者呢!

  產品的規格應如何?設計是否安全?用料有沒有安全問題?等等,都是玩具設計公司應該負責及完全能夠把關的地方。這些美國大企業過去只看準了中國廠商願意廉價接單,可使企業的邊際利潤可以不斷上升,但卻沒有盡到作為生產商的社會道德責任。如果這些玩具公司對自己牌子下的產品持更認真的態度,對生產過程更多監控,問題產品便不會離開工廠而進到市場。

  這些問暊玩具絕大多數都不是中國品牌,最大的利潤也不是流入中國商人口袋裡。香港玩具商張樹鴻在中國內地設廠替美國公司生產玩具,大規模回收令他沒法經營下。面對一生事業毀於一旦,張選擇了自殺之路。張生前自稱不知道採用了含鉛的顏料,他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生命代價。而最應該為產品負責的美國玩具企業,卻可以調動資金向消費者施展宣傳攻勢,及再覓另一些願意承接廉價訂單的第三世界工廠。如果企業不改變那長期只看利潤不問品質的做法,只會在出現問題後便假扮英雄推卸責任,則危險玩具肯定會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