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18, 2009

自鳴得意(四)

自鳴得意(四)   正如先前所說的,新聞採訪及報道不同於以個人名義發表的時評文章,理應以客觀反映事實為根本,這是傳媒的「核心價值」。記者本人的感受再深、再有立場,也不應以主觀判斷詮釋及帶偏向性地搜集、羅列材料。很可惜,以上種種只是「理想」,不是「現實」,現今的媒體報道都摻雜了鮮明的主觀評價。《六十年家國》是屬於深度報道類,理論上對傳媒的「核心價值」應有更高要求(因為記者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處理及消化新聞題材),可是《六十年家國》虹橋一集卻並不專業,記者熱熾於表達他的觀點、對虹橋工程、乃至整個國家基建的看法。是借材料表達想法的典型示範,不是從材料綜合、剖析現象。   無線電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推出一個名為《六十年家國》的新聞專輯欄目,題目相當吸引。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古至今,「家」與「國」一直是中國人的兩大精神核心。《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以家為本位,與西方以個人為主位是很不一樣的生活哲學觀。修身是為了能齊家,而國又先於家,因為沒有國便無以為家,這層次概念延續了幾千年。年青的霍去病說:「匈奴未烕,何以為家?」;白髮蒼蒼臨終的陸游向子孫囑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亡告乃翁。」因京奧火炬在法國受辱,國內民眾會自發抵制「家樂福」。   「家」與「國」,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別沉重的文化含意。尤其是近代和現代史裡的家國。清中葉以後,歐美列強向中國步步進逼,中國由一個稱雄亞洲的超級大國,淪為國家主權不保、土地任由宰割的西洋帝國的禁臠。最後,連臣服中國逾千年的日本也公然挑釁。國土遭踐踏,不單是尊嚴問題,外國在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是清末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至孫中山先生發動革命推翻滿清之後,接踵而來的卻是軍閥混戰和日軍大舉侵華。自1840年英國軍艦向中國發射第一枚炮彈開始,至日軍於1945無條件投降,以及1949國共內戰的基本結束,整整一百零九年,戰火從未在中國土地上停息,老百姓都在動盪的夾縫中過活,「貧窮落後」四字是百年國情的寫照。   「六十年家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的六十年。在談這六十年的家事與國事之前,不能不提在它之前的一百零九年。因為新中國不是凌空誕生的,她是在卑微的起點上帶著五億多國民過渡到另一個歷史階段。六十年中的前三十年路不平順,不但經濟建設落空,錯誤的政策也令損失無法估計。一手推動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也是前卅年政治運動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