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April 09, 2012

民主與文革 (七)


 中國總理溫家寶以提防文革復辟,深化改革開放為由罷黜了薄熙來;但極其諷刺地,薄去職後中央採取的系列舉措卻與溫反覆強調的民主政治理念背道而馳。政府宣傳機器一再下達「統一思想」指令,重慶大小官員趕忙公開表忠心、市高層大地震、公安局打黑展覽一夜被拆除、公園也不准集體唱歌;挺薄的網站遭封閉整改,連網民也一度被禁在微博發表評論。一名在315後曾發表挺薄言論的重慶網民,得知微薄禁言後,立即刪掉所有關於薄的文字,說怕受政治牽連。到底誰在搞文革?公眾應有更清晰的判斷。

  畢竟在廿一世紀網絡時代的今天,任由統治者如何渴望能擁有文革年代那種隻手遮天的絕對權威,十三億人的嘴巴可不是那麼容易被「統一」的。相反,315事件非但沒有達到「消音」的效果,還喚醒了更多人對當前中國社會及外交問題的深層反思。

  政府期望民眾相信貶薄及打壓個別言論網站是象徵民主進步,向來慣於批判政府的自由派公知陣營這回卻戲劇性地充當了政府的啦啦隊。不必糾纏什麼政治理論,凡此種種異乎常理狀況,說明了315事件絕不單純是薄個人的問題,而是國家發展方向走到了一個三岔口。

  改革開放卅年發展至今,國內外的多重難題和困境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如何解讀其成因?及將如何解決?社會上和中央內部都存在不同的論說和立場。政見不同本來是沒法可以避免的,也是民主社會必然的現象,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如果溫家寶真心有誠意的推動政制民主化,不是放風聲見見民運人士,虛偽地讚美搞了十多年還沒搞好村直選,便可自視為民主先鋒。擺在溫面前的本來就是一個多元聲音的社會,幹嘛要去「統一思想」,「親右打左」與「親左打右」在政治道德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315事件的深層意義已不在於薄熙來的個人前途,而是中國將何去何從?政府目前窒礙民意,以公權力擠壓政策只能往右走的做法,既不民主,也讓人疑惑背後是否另有原因。
  
  薄熙來下野不是因為他個人作風張揚,暫時也沒有說他具體犯了什麼刑法,致命傷應是「重慶模式」。這套以解決社會矛盾和改善民生為本的地方政策,顯然並不是掌握更大公權力者所想要的。為了否定「重慶模式」而要如此大動作,邏輯告訴我們是因為重慶模式成功了。如果薄在重慶搞得一團糟,事實證明他才幹和思想都有問題了,中央動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那麼,溫總到底是在想些什麼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