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幹部
山區幹部 古說蜀道難,此行與星島海外版各同人到四川災區訪問,也感到走蜀道真的很艱難。不是道路險阻之難,而是難於心,如何以作為訪客的身分,面對重災區的人們。如果不能帶給當地人一些實質的幫助,我的出現,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又或會否是一種不必要的打擾呢? 隊伍早上出發,先到都江堰,雖然四處仍可見到被地震損毀的樓房,但重建工作顯然相當之有效率,該封的都封了,可以動工的都已動工了,市面的各種商業和民生活動都不會讓人看到有走在災區的感覺;惟有那些在危樓之下的地鋪,提醒了這個著名的旅遊城市,確實是一處重災區。 離開都江堰往山區縣城寶興前行,狹窄的山路經常要單向行車,一等都是數十分鐘。原因是該段本來使用率不太高的沿山小車道,自地震發生後成為向災區運送物資的生命線,一天高達七千架次的大卡車流量,導致路面嚴重損毀,現正進行分段維修。施工隊伍不是一般的建築工人,從衣著打扮可以看得出不少是附近村民,包括男女老少。據悉,這些工作,也是他們的生計。既協助自己的家園重建,也賺取生活。運輸的大卡車和我們的旅行巴士與他們擦身而過,翻起濃濃的塵土。但不論是厭惡的灰塵或是貼身而過的車輛,都沒有令他們分心,仍是專心地幹他們的活。看到一老一少男子用一支竹竿擔著一塊重重的大石,老頭失了一點重心,腳拐了一下,石跟著搖晃了一下,又被他的手扶正了,繼續往斜坡走下去。 到達寶興縣城已是傍晚時分,連續多天加班至深宵的縣教育局長匆匆趕來。據局長自己介紹,他本來是一位教師,地震後被委派為教育局局長,主管災後學校重建工作興。在局長的帶領下,翌日早上我們到訪了由星島日報海外讀者捐資,正在興建中的一間初中學生宿舍。因為山區人口分散,該所初中的學生有的是來自數十哩外的鄉村,有的日行來回三四小時上課,一些確是路途太遠的唯有在學校住宿。該初中學生宿舍被毀後,學生都要在鎮裏租地方暫住。校長和局長都急於想把宿舍蓋好,利便管教住宿學生,怕他們年紀輕,不懂照顧生活起居。 與我們一起坐談的六名初中生,以平常心憶述地震那天逃生經過,問到他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有的說是圖書館;有的說想能念好書,將來做個也能幫助別人的人。地震損壞了他們的學校設施,卻絲毫沒有打擊他們的樂觀進取。學音樂的局長在送我們走的時候,在車上用藏語唱了一首他所創作的民歌《美麗的寶興》,詞也是局長填的詞,由一名藏族學生替他翻成藏語。筆者在大學畢業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