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應 變

應 變

  2008肯定是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痕跡的一年,一場金融海嘯,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被催倒的不光是有形的企業,其影響更是深遠。1999年底,全球都焦慮地等待2000的到臨,彷彿世界末日將至。世事就是如此難料,千禧年是平安和富貴的;反而是表面應是充滿希望(美有總統大選、中國有奧運)的2008,卻是世界步入嚴重衰退的一年。

  美國是這場金融海嘯的原爆點,是風暴的中心。經過華府一番大動作的救市行動後,似乎又平靜下來了,這或可以稱之為「以不變應萬變」。對於當前政經環境的急劇變化,美國國內感受到猛烈的衝擊,但於此過後,一切還依舊規律進行。

  國會為七千億元的救市方案激烈爭拗,但到了節日休會時間,議員們還是一如以往放下所有政務度假去了。誰不度假,現任總統與候任總統都在度假,更何況國會議員。大節日當前,度假當然無罪。不管是天大的事情,似乎都有可以等待的空間。政客們都有了共識,在新舊政府交接過渡之際,雙方都不要做太多事情,享受假期後回來再作戰吧!

  可是,以色列便不是這麼想,以政府的領袖對假期和節日有不一樣的利用,也許是文化和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巧合吧。當年以色列總統沙龍派坦克圍困巴解領袖阿拉法,選擇了在復活節,布殊總統在德州農莊度假,發表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在剛過去的聖誕節,以色列大舉空襲加沙地帶,造成以千百計的死傷。仍有廿多天任期的布殊總統,再一次在休假期間發表聲明支持以色列。至於那萬眾期待的候任總統奧巴馬,在夏威夷老家過火熱的聖誕,完全沒有表態。

  中國去年在新年期間發生嚴重雪災,總理溫家寶並沒有回家過年,馬不停蹄地巡視災區。雖然沒有那個節日比春節大,但遇變而變,中國領導人更能審時度勢而行事,與美國的不變應萬變,是兩種很不一樣的政治作風。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快樂指數

快樂指數

  據新近公布的一項調查,三分之二美國民眾對明年持有樂觀期待態度,在全球經濟衰的陰影籠罩下,這調查結果似乎有點令人意外。若不是調查數據不夠完整,則內裡所反映的狀況,便很值得深思。

  剛結束的年底購物月是近年來最惡劣的,零售百貨業的倒閉潮已開始,連三大車廠都面臨破產,失業率更是月月攀升。在如此惡劣的經齊環境下,民眾的觀樂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呢?據該調查的數據,快樂指數的強大支持動力是18至30歲的年青一族,在該年齡層,超過八成相信明年會更好。相反,年齡越大便越悲觀。

  「少年不識愁滋味」不分國籍或時代,年青人沒有太多包袱,也沒有經歷過太多挫折,自然也較容易樂觀。美國文化著重培養兒童的自信,年青人普遍都有超強的自我,人定勝天的信念比中國人還要強得多。這種因年齡的差別而產生的樂觀情緒,十分可以理解,但卻令人擔憂。聖賢說「居安思危」,而美國年青人卻「居危若安」,這到底是好事情,抑或是壞事呢?

  從危機裡翻身的第一步是準確認清當前的處境,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須建基於對根本問題的理解。用「國難當前」來形容美國今日的境況一點都不為過,可悲是政客們都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說明狀況,新聞報道又只能提供一些零碎的場景,於是全民都如在迷霧裡前行一樣。將在不到一個月後帶領我們衝出迷陣的領袖,其本人也從沒有相關的經驗,他將與我們一起摸索前行。

  美國真正的復蘇並不是零售業的景氣,也不是出口數字增長,甚至不是美元的反彈。這超級大國的地位,須要有一個超級文化支撐,美國文化若不自省自強,將沒法迎接新世紀的競爭。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一個故事

一個故事

有一家人在一房子內住得好好的,忽然有一天,一群人帶著武器衝進來,把他們一家都趕出去。被趕的一家人不甘心,拿起路邊的石頭往房子內的人擲去,打傷了幾個人。房子裡的人當然也不是善類,立即用機關槍和炸彈還擊了,造成房子外多人死傷。後來警察到場,看到屋外死傷遍地,向卧在路邊的傷者說,不要再向屋子內擲東西了,否則你們會死得更慘。

以上的故事是一個真實故事的縮影版,真實版發生在今日的中東加沙地帶。連日來以色列對哈馬斯管治的加沙地帶發動空襲,造成致少三百人死亡,一千三百多人受傷。以色列說這是報復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動火箭攻擊,一說這輪的空襲其實籌劃已有一年之久了。向來毫不忌諱地偏幫以色列的世界警察 -- 美國,在空襲後發表聲明,要求哈馬斯停止攻擊以色列。天下間沒有比這更不公義的事情了。可是,連候任總統奧巴馬已明確表態支持以色列政策不變,加沙地帶的巴人只能期待未來四年更多的類似襲擊事件。

當美國選民仍然陶醉於「改變」口號的浪漫承諾之際,數十年來飽受無國無家之苦的巴勒斯坦人民,在以色列暴力管治的夾縫中生存,他們並沒有看到改變的曙光。布殊總統的中東和平路線圖提出將近五年了,和平路上依舊滿是關卡。奧巴馬或希拉莉會是巴人的希望之星嗎?現階段完全沒法看得出來。

世界和平是年初的熱門新年願望,可是在中東,這世界火藥庫,明年將繼續戰火彌漫。奧巴馬的新伊朗政策效應如何?目前是沒法估計,可以較肯定的是美國與伊拉克政府的關係將會惡化、大量的美軍將轉移到阿富汗作戰、以巴衝突不會停止。還有就是那因經濟衰退而下降的油價,外加美元持續貶值的壓力,將令石油出國與美國的利益矛盾加劇。以上這些被籠統稱為中東問題的問題,是來源自一連串的不義不公,奧巴馬新政府如要真的改革美國的外交,得必須先從公義著力。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審慎樂觀

審慎樂觀

  明天便是聖誕節,慣常會用「普天同慶」來形容,但這2008的聖誕,全球共通的語言卻是「經濟衰退」。論市面的氣氛,今年的節日味最淡,面對世紀融海嘯、財產縮水、職位不保,更大的節日在前,也難真的放心盡慶。

  都是中國人的EQ高,早便有「年關難過年年過」的說法。過年於中國人來說,就如西方人過聖誕一樣重要。年是喜慶之日,也是經濟壓力爆發的一天,所年也是關。面對難關而感到害怕和氣餒是可以理解,但年關雖是難過,卻總會過的。因為客觀環境不容許任何事物停留,就如蘇軾所說的「萬物不能以一瞬」。因此,再難過的日子也會過去,天大的困難,也會有往事如煙的一天。誰人會得到最後的微笑,取決於誰能跟得上這變的過程。

  賴以製造美國近卅年財富的華爾街金融業垮了;一度雄霸全球的汽車製造業命懸一線;大多數美國民眾所擁有最主要的資產──房子和退休基金,在兩三個月間,蒸發了一大截。大小企業管不了聖誕抑或新年,裁員、凍薪減薪全都出籠了。再加上天天在邊喊破產邊喊救市的政府,工薪一族能不人人自危嗎!

  其實,只要抓住大方向,其間的變化就不必太擔心在意了。什麼是大方向呢?就是接受美國已經不一樣了,不論是企業、政府或民眾,都不自主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在逆境中盼望回復舊觀是最令人難過的;相反,若能接受當下的處境,隨變而變,才是迎接另一片天的正確態度。

  經濟的爛局已毫不遮掩地曝露出來,政客為了顯示自己有過人之才,丟出一大堆的所謂振興方案。哪裡缺錢,他們便給鈔票;那裡沒有工作,他們一張口便承諾以百萬計的新工作職位。這些所謂拯救方案,無非是想證明總有法子回復當年的舊模樣。這可不能是事實,不論在政治或經濟層面,世界格局已有了重大的質變。國家的領導們如果真的是能者,便應坦率地告訴民眾前路有多崎嶇,將要如何轉變。可惜,布殊沒有這能力,奧巴馬沒有這意願,任由國民拖泥帶水的在低迷氣氛下過這2008聖誕,那2009的聖誕又將如何度過呢?!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傳奇世家

傳奇世家

帶著光榮、暴力、噩運和醜聞的甘迺迪家族,是美國政壇的傳奇。六十年來,甘迺迪家族先後出過總統、內閣部長、多名聯邦參議員和聯邦眾議員,論政治影響力,相信沒有別的美國家族能出其右。甘迺迪家族的政治地位,是由約翰.甘迺迪於二戰後從政進軍國會開始,約翰其後更當選成為美國最年青的總統。不過,甘迺迪家族的成名,不全因為出了一位有魅力的總統。

  總統約翰.甘迺迪於1963年被行刺身亡,及後他的弟弟羅拔.甘迺迪在競選總統期間又遭遇暗殺。這接連而來的悲劇,奠定了甘迺迪家族在美國人民以至歷史上沒法取代的地位。甘迺迪三兄弟中最少的愛德華繼承兩位兄長走上從政身涯,成為了國會議員,亦延續了家族政治聲望。愛德華原計劃步兄長的後塵競選總統,創造一門三傑白宮傳奇,但因為桃色醜聞而沒法完夢。雖然如此,愛德華作為甘迺迪家的大家長,在參議院民主黨內保持著元老級地位,也為新一代甘迺迪從政打開了門路。

  可惜,甘迺迪家年青一代並沒有太出色的人物,約翰.甘迺迪之子曾被譽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單身貴族,卻不幸死於飛機失事。年事已高且患有癌症的愛德華於年初選總統初選打得火熱之時,意外地高調支持奧巴馬,而約翰.甘迺迪之女卡羅蓮.甘迺迪,更讚譽奧巴馬最能繼承其父的政治風範。這些舉動對奧巴馬的選情有相當的助力,也被稱為是甘迺迪家族交棒給奧巴馬歷史時刻。

  美國是一個民主選舉國家,任憑甘迺迪家族聲望如何崇高,如要將「甘迺迪」變成為一個政治符號,甚至成為政治皇朝,都難以被大多數公眾所接受,但這似乎正是甘迺迪家族所追求的。從愛德華支持奧巴馬那一刻,也是保衛甘迺迪家未來政治地位的第一步。從未涉足政治的卡羅蓮已要求紐約州州長委任她接替希拉莉出任聯邦參議員,顯露了甘迺迪家族的接班人原來並不是奧巴馬。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為了誰

為了誰

  如坐過山車般的140億元拯救汽車廠方案談判破局,參議院內的共和黨議員不賣帳,關鍵在於工會不同意在拯救方案內規限工人薪資,拒絕把薪酬調低至與非工會車廠一致。美國車廠工人時薪與日韓在美的車廠要高出三至四元,但加上退休金和健保福利後,美國工人的時薪達到69元,遠超豐田的48元。

  因為擔心車廠拯救案未能落實,亞洲區股市大跌;現任和候任總統,以及國會議長和參院多數黨領袖都說不能讓車廠倒閉。紆尊降貴的車廠總裁們連日在國會山莊奔波,已經開始兩手準備,倘得不到聯邦政府的緊急貸款,便要宣告破產。在各方告急,國際齊關注的情況下,參議院仍然不通過救援,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一拖也正好給予一個思考的空間,這個萬眾期待的拯救車廠案,到底是為了誰呢?

  表面上最顯著的理由是三大車廠關乎180萬個工作職位,不救他們,將會導致失業惡化,進一步打擊經濟,負面影響要全民負擔。所以,三車廠與180萬工人的事,變成了全民之事,支持方案的政客是為民拯命。而為了進一步加強拯救案的合理性,國會領袖先向車廠高層來個下馬威,高層也配合,不座公司專機,也主動提出不領薪水。受害人找到了(全民),罪魁禍首(車廠老闆們)也負荊請罪了,剩下來的就是簽支票,事情便算解決了。真的是這樣嗎?

  經濟嚴重衰退,那個政客不懂打出救經濟牌,但為何獨是關照車廠?這與有強大政治獻金和投票力量的汽車工會不能分割。由華爾街到民企,執行長和高層的天文數字高薪已成眾矢之的,沒有人會同情他們。政客支持車廠卻是動用公帑資助個別行業的工人,也是特別利益輸送的一種。車廠工會工人所享受的福利本身是美國車失去競爭力的原因之一,責任與管理層的失誤,在責任上可能沒有多大分別。要全民補助,打工皇帝必須要面對現實,在此艱難時期,拿日韓車廠的工資真的就不能接受嗎?在全民面對失業的時候,憑什麼汽車工人能獨善其身,就憑工會的選票和政治獻金嗎?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何足怪哉

何足怪哉

  伊利諾州州長布拉戈耶維奇大清早還未起床,便遭到聯邦調查局人員登門拘捕,罪名是涉嫌藉委任聯邦參議員席位的機會圖利。事件夠戲劇性,即時成為最熱社會話題,連早上的婦女電視節目也用州長賣官作為開場白,而政客們都在忙著緊撇清關係。至於案件中的主角,仍然當他的州長,沒有辭職的動靜。這則新聞故事性強,但其實並不算是奇聞,它只是一則被公開了的公開秘密。

  據聯邦執法人員的指控,伊州州長企圖利用委任奧巴馬參院接任人的機會而謀利。從竊聽通話所得,布拉戈耶維奇在考慮委任人選時,表明要在法律、個人和政治等三方面狀況均有利益。具體方法是1.要求爭取委任者提供若干款額的政治捐款、2.交換人情,為自己或太太謀得奧巴馬內閣官職,或是非牟利團體的高薪職位。布拉戈耶維奇因為涉嫌貪污已遭調查一段時間,但他仍然肆無忌憚地與助手談論交易,有說是他瘋了;但也許這是正常政客天天在幹的事,所以一切才來得如此自然。布拉戈耶維奇不是「出格」,只是「出醜」而已。

  政治圈中如伊州州長的金錢與權位交易,在全國各級政府裡天天都發生,沒有幾個政客或依賴政圈生存的人不懂得這套交易技巧,也可以說是美國政客的生存之道,分別只是交易的規模與涉及個人物質利益的多少。如果對於布拉戈耶維奇的行為真實感到驚訝,大概是對美國政治太不認識或心存過度美麗的幻想。美國有一句俗語:你替我搔背,我也會替你搔背(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是政客的座右銘。只是,這些事不被公開時都好辦,一旦曝光,當然即時變得天地不容。

  布拉戈耶維奇事件的觀察點不是「揭示了美國政客貪腐」狀況,因這已經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官場文化。值得關注的是那號稱是把「改變」帶到華盛頓的新總統和民主黨人,除了沉默和低調外,還可能會有什麼動作。在一片改革歡呼聲之中,布拉戈耶維奇把我們又帶回到現實了。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大小政府

大小政府

  美國三大汽車廠幾經波折,最終也即將拿到政府的資金,雖然報道都說金額比車廠原來要求的低,但開天殺價不就是汽車業的專長嗎?金融海嘯下,受失業、法拍屋、減薪等等不利經濟信息打擊下,一般百姓都沒有好心情,上述拯救車廠方案,應算是另一則「好消息」吧。不是那些執行長或政客所說的堂皇道理,而是因為百姓名下又加添了一筆資產。

  粗略算一算,自九月金融海嘯以來,聯邦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先後注資到多間大小銀行、保險公司、房屋貸款公司,現在又加上三大車廠。所以,民眾不必擔心經濟不景,因為你我都比過去富有,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全國最主要的金融和製造業的股東和救星。想起徐小鳳名曲中的一句:「快樂是心中富有,名和利不刻意追求。」雖然我們可能快要失業,但聯邦政府已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投資,不是嗎?包括候任總統在內的政客都說,已超過萬億元的救市資金將來都會賺回本息的,百姓不會有損失。

  半數美國人不開美國車,但卻要負擔出資挽救車廠不善經營的責任,不是很滑稽嗎!還記得十一二年前的一則新聞,美國的車廠投訴日本市場保護主義,阻難美國車打進日本市場,相反,美國則全面向日本車開放。日本商人則反投訴,指輸往日本的美國車,連駕駛盤位置都沒有調較為日本的右軚制式,銷路怎會好。

  評論美國車廠經營有多失敗似乎已沒有意義,因為這筆債納稅人肯定要背上的了。只是仔細一想,在一輪令人頭昏眼亂的注資和擔保之後,未來政府的功能已偷偷地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民主共和兩黨有「大小政府」的爭論,最近很少人提起了。未來的新政府肯定是一個大政府,不是擴大社會服務的傳統大政府,現在還添上直接經商的功能。接受政注資的企業都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政府監管或行政介入。對於三大車廠,政府更聲言會成立委員會直接監督營運。倘繼續循這方向發展,國家的前景將會如何,值得深思。

Sunday, December 07, 2008

錢作怪

錢作怪

  美國的政治選舉是無財不行的,但對於合共籌得接近十億元的候任總統奧巴馬,他的競選團在選戰最後數星期的金錢煩惱,並不是錢從哪裡來,而是錢要從哪裡去。據最新公布的數字,在選戰進入尾聲階段,奧巴馬團隊豪擲了一億四千萬元在各種意想不到的開支上。

  包括,每名助選員都得到額外花紅,最後數天的薪酬開支便高達七百萬元。助選員也獲贈電腦和藍莓手機;還有是高薪聘請天王級的搖滾樂隊在集會表演;印發四十萬張奧巴馬紋身印水貼;公開支持奧巴馬的谷歌(Google)獲得額外的四百萬元廣告費,當然還有最高收視回報的四百萬元卅分鐘電視廣告。民主黨黨部也分得一千五百五十萬元,作為奧巴馬對黨部支持的回饋。一輪燒錢行動後,還剩下三千萬元,需要繼續傷腦根處理。

  看來,在最後的一個月,奧巴馬團隊是以花掉每一分錢為首要任務,相信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開支最龐大的政治宣傳攻勢。手上有錢,自然可以豪氣,只是不明白既然已經出現水(水為財也)浸情況,為何還要在投票前幾天發出電郵要求支持者捐獻呢?這可能是因為收支是分部門處理,籌錢部管募捐,越多越好;開支部是管銷費,有多少錢便花多少。

  「老子有錢花得起」,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結合當時的一些環境狀況,總覺得有點不合適。九月份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後,奧巴馬緊抓著經濟議題,以關顧民生為主打,令麥凱因沒有還擊之力。在全民面對如海嘯般的衝擊時,候任總統卻採取了典型的大花筒策略,這顯露出的徵兆令人擔憂。

  還有,自己大手筆開支,卻又同時猛力攻擊共和黨副總統佩林可能花了十八萬至卅萬元置服裝和打扮。佩林當時解釋服裝不是據為己有的,如同出場的戲服,都要歸還黨部。她說的不無道理,奧巴馬集會的舞台設計也許已遠遠超過她的服裝費。而據後來的競選開支報告,佩林的裝扮費用才九萬五千元。與奧團的開支相比,直可用「寒酸」來形容,只是在當時,她卻成為千夫所指的譏諷對象。有錢有道理,相信才是不變的「真理」。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都是命

都是命

  神通廣大的記者得悉即將落任的布殊總統最近在家鄉買了新居,面積八千餘呎的房子座落於德州達拉斯的超級富豪區,土地面積達1.13畝,建於1959年,合共四睡房及四個半浴室。房產是布殊透過友人以信託方式購入,據政府部門記錄的成交價為二百一十萬元。讀到這則新聞,實在是感慨萬千。是真的羨慕,不是看了相片後羨慕房子多漂亮,而是羨慕布殊的命,得天獨厚,受上天眷顧的寵兒。

  布殊生於政治世家,父親老布殊很早就名成利就,雖不算是富豪,但布殊自小也算是人上人。年少輕狂的小布殊愛派對和玩樂著名,大學成績平平,好鬧事,但憑著父親的名氣,獲耶魯大學接納,以c級成績完成了碩士學位。畢業後不必找工作,在父親朋友出資合作下,馬上當上老闆,開了一家石油公司。其後公司陷入困境,小布殊卻能全身而退,得父親友人注資接管,他則把資金轉投購入一支棒球隊當班主。

  在父親競選連任總統失敗後,小布殊立志要代父重振家族聲威,賣了球隊賺得第一桶金後,從政當上家鄉德州的州長去了。在州長任內,布殊上下班時間超準時,特別重視私人空間的他絕少安排黃昏後的行程。州長辦公室內也是以放任式管理,事務都由助理去做,由他簽字。有記者問布殊州長對於被駁回的死囚求情案件是否都親自審理,他坦白的說助理們都看過了。

  做了六年州長,克林頓任滿離職,小布殊以超強的人氣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當年全國一片繁榮,執政民主黨竟然敗陣,把國庫盈餘都留給了布殊。四年任期後過,雖然政績平平,但在恐襲和恐同性戀的大環境下,布殊又連任了。八年過,布殊肯定會成為有史以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但不要緊,總統是不會失業的,國家養他一輩子外,還有年入隨時可達千萬元的演講費等著他。更不要說離任時又遇上次按和金融海嘯。這也是福氣嗎?當然,要不然,他的新房子何止值210萬了。布殊這生至今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得到福星的高照。都是命呀!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四輪朝天

四輪朝天

  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日前再臨國會爭取緊急貸款,由於這次配合演出,國會領袖的反應也與前次大有不同。多間老牌金融大行都先後得到聯邦政府注資,銷售呆滯,流動資金短缺的汽車製造商,伸手也有樣學樣向國會要錢,期望可以「依例」得到照顧,可是卻有超過六成民眾反對資助。

  政府動用鉅資挽救金融業,是因為它關乎都整個美國經濟的主體,可以責難華爾街,但騎虎之局已成,政府是沒有太多選擇的。至於汽車業,它的情況與投資銀行或商業銀行不盡相同。汽車製造是一門實業,所生產的是消費商品,與金融海嘯沒有直接的關係。長期在自由市場下經營,三大車廠今日的困境大部份是來自其自身的經營策略失誤,金融海嘯只是一道藥引。當中國早已放棄不營利的國企,美國卻以公帑支持經營不善的私人企業,真是世界輪流轉。

  面對日本、歐洲和南韓汽車的激烈競爭,就算是沒有金融海嘯,這幾家車面臨破產也絕不令人意外。佳仕拿是最早出現問題的一家,被德國平治車廠收購經營多年亦沒有起色,不久前才被賤賣。另一家長期以半家族式經營的福特車廠,面對外國車的競爭也被指反應遲鈍,作風守舊才是致命傷。最後一家通用汽車,在去年已虧損了390億元。綜合而言,過去一直錄得巨額利潤的三大車廠之所以陷入危機,主因是近年過度發展耗油量高的休閒運動車(SUV)及小貨車,當油價自伊戰後逐漸升高,三廠的利潤便迅即蒸發。其次是管理落後,成本高,與員工關係惡劣,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與日本和南韓車廠相比,美國車的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當三大車廠的總裁坐著公司的豪車專機到華府討錢之時,就算是與他們有友好關係的議員也難以迴避公眾的批評。吃了閉門羹後,日前同一批高層坐民航機再到華府,拿出了應國會要求而寫的所謂改革方案,並且施以「苦肉計」,提出個人明年不支薪的建議。這些公關花招得到國會議長普洛西的正面回應,說不能讓車廠倒閉,水閘大門已打開一半了。前後只是幾天之差,那些改變令國會相信納稅人要為車廠的不善經營而負責呢?車廠的所謂改革方案,不過是裁員關生產線,這需要納稅人的錢才能推動的嗎?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算算舊帳

算算舊帳

  候任總統奧巴馬將於今日正式宣布委任里察森為商業部長,三藩市華裔社區對該任命的抗議聲音也日漸響亮,反對原因是來自李文和案件。當年出任能源部長的里察森,對於錯誤以間諜罪名偵辦在其轄下實驗室工作的李文和,至今沒有作出任何道歉。

  李文和案早已經水落石出,五家主流媒體向李文和作出七十五萬元的賠償,聯邦政府不承錯但願意為李文和支付近九十萬元的律師費用。作為事件關鍵,也是李文和加害人身分的里察森,當年有官職在身,與政府同調不承認犯錯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其落任後,仍沒有顯示出覺悟或道歉,則可見他並沒有把李文和案當作一回事。這種對職務錯誤毫不在乎的人,又怎配再度出任部長。
  
  關於華人社區對里察森新職抗議的新聞,在本地中文傳媒已報道多天,英文媒體也有跟進的報道。其中聖荷西《信使報》的報道,卻選擇了以華裔和西語裔的種族矛盾的角度。里察森是西語裔,抗議任命的華裔,但並不等於這就是一宗種族事件。《信使報》把抗議當作為潛在的種族對立,不單是完全模糊了事件的焦點,更是直接挑撥種族矛盾。這是一種很要不得的報道手法,表面是關注問題,實際是誇大本來不一定是問題的問題。難道華裔社區就國策政務提出意見,除了種族因素就沒有別的理由,是否都必要用種族眼光來看待任何問題呢?

  里察森的問題是作為內閣部長,對於行政錯誤不願負責任,儘管是最起碼的道德責任。主流媒體只關注華裔的投訴會引起種族矛盾,而沒有針對抗議的合理性,本身也是種族偏見的一種。看來華裔社區除了要堅決抗議里察森的任命外,也要抗議英文媒體的污染性報道手法。

Monday, December 01, 2008

一場遊戲一場夢

一場遊戲一場夢

  奧巴馬昨日正式宣布希拉莉為下一任國務卿,並且給足了面子,讓希拉莉也站在咪前發表感言。這對突兀的組合在未來將是媒體注視的焦點。簡單來說,在政治上是沒有偶然的組合,必定都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結盟。所以才會說「在政治上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政治選舉猶如一場遊戲,是一種競技。玩得好,技術高明者勝,可以領取獎品。希拉莉與奧巴馬都參與了這場遊戲,賽果說明希拉莉技不如奧,但遊戲似乎並未結束,新的一局又開始了。奧巴馬當日沒有擇希拉莉擔任副總統,是因為相信希拉莉對於他的選情不會有決定性的幫助,不必把國家二號人物的職位無端送給她。

  當日沒有需要,不等於日後在不同的場合便沒有需要。對於奧巴馬為何把這高調的職位給予希拉莉,各種的猜測紛紜。一說他是把敵人拉到最近身邊,好預早消滅未來競選連任的潛在政敵。一說是因為希拉莉有國際知名度,作為美國親善大使,應是綽綽有餘,開了一個好彩頭後便會換人。至於在前第一夫人那方,為何甘於「屈就」呢?一說是她不甘寂寞,要爭取在鏡頭前留影,在史上留名。另一說她在為捲土重來挑戰白宮作準備,利用國務卿職務證明她才是強而有力的國家領導人選。

  類似以上推測的各種評論多不勝數,簡單可以總結,就是沒有人相信兩人是真心的為欣賞對方。因為政治是一場充滿計算的遊戲,參加者都各自的夢。特別是在美國,我們的文化是推崇個人主義,較少提及社會責任,因而政客往往有著超強自我,追逐個人夢想是最大的參政源動力。同一政府內,各懷不同的夢想,這場遊戲又將如何展開,耐人尋味。

賤物賤命

賤物賤命

  每一年的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都是零售業景氣的最重要指標,尤其是這個年頭,金融海嘯仍在大力沖刷之際,這天的業績倍受關注。據周六公布的初步統計數字,周五的營業額比去年增長有百分之三。本來一般估計數字要跌的,現不跌反升,有些人認為這是難得的利好消息,但真的如此可喜嗎?

  當然不是,首先,這百分之三的增長在減去通貨膨脹,實際上是持平。除此之外,商家都擔心未來三星期內生意都不會有什麼驚喜,說不定年底前最興旺的一天已過去了。月底結帳,今年的購物季也極可能是廿年來最差勁的。

  以上這些數據的分析和預測都是意料之中,黑色星期五最令人意外的是紐約沃爾瑪發生踩死人事件。為數約兩千名等待搶購平價貨的民眾,在周五清晨不守秩序的衝入該店,推倒沃爾瑪一名臨時工並將之踩死。事後店方為了善後而要清場暫停營業,還受到客人鼓譟抗議。有市民利用手機拍攝了救護員在現場為死者急救的情況,錄到旁邊有不少人在高聲說笑。為了買點便宜,便可以如此粗暴不顧人命;看到急救的現場,一些人就如看戲,一點不覺得事態嚴重。

  這場奪命的血拚過後,有人指責店方沒有做好應付人流的準備,也有批評警方沒有留置人員維持秩序也應負責任。這些批評都有理由的,只是更應批評的是那些湧進店來的購物人士。金融海嘯的衝擊,有經濟學家提出美國的消費型經濟已經不行了,必須要徹底的改變方向。可是,長久以來,企業所打營出來的節日消費文化已經根深柢固,又怎會是一夜之間能改得了的。領最低工資的臨時員工被搶購賤價商品的民眾踩死了,這足夠令人們反思嗎!!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新瓶舊酒

新瓶舊酒

  奧巴馬新政府的內閣人選大致底定,外間評論普遍是肯定的居多,反而來自奧巴馬基本盤──開明自由派的非議卻日漸增多。主要批評是新政府核心過多華府的老手,與奧巴馬「把改變帶到華府」的承諾不符合。

  為了安撫反對聲音,奧巴馬開腔為新團隊辯護。其實大可不必自辯,因為批評者不過是一群天真的政治愛好者。競選前後如同虛幻與真實的交替,選舉時可以豪情談革新,但要當最高行政官員,奧巴馬起用大批有老華府,是合符常理和聰明的。霍氏新聞統計過新團隊的華府經驗,合計共有九十七年之多。奧巴馬本人在華府只做了兩年參議員,便開始兩年的競選總旅程,對比現時簇擁在他身邊的候任高官,奧巴馬的年資當然沒法可比,不依賴這群老手,他的工作如何能開展。

  不過,古語說:「智者為拙者之奴」,意思是有學識者往往只能充當沒有學識者的下屬。這句話不是為智者抱不平,而是點出何謂「智」。華盛頓是國家的決策中心,由華盛頓領導全國是事實,也是必然;政客為了攻佔席位,好以外來清流自居,以改革華府作為口號,這不過為討好沒有機會在國家權力中心,但又控制有選票的選民。總統作為華府的最高決策人,必須重用華府機器的熟練技師。奧巴馬是外行,要認真做好總統工作,當然要把老手都請來身邊,特別是剛上任之時,這是奧巴馬的智慧。期待奧巴馬政府有新鮮人,那要待他坐穩了江山之後。 

  有評論認為,奧巴馬大量起用舊人,表明他對自己有信心,不怕老臣子功高蓋主。這或許是事實,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沒有選擇,擺在眼前的難題一大埋,還是現實一點,講理想,要到四年之後了。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

  美國股市昨日大漲近四百點,加上周五的升市,兩日之間令投資者可以稍為鬆一鬆口氣。套用一句前人的話:「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正是來日方長,美國經濟會否因為候任總統的夢幻經濟班子而陰霾盡去,相信不宜過度樂觀。

  大難臨頭之時,見一步行一步是最直接的反應。經濟衰退已經降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似是無可厚非,但國家經濟不能只有眼前,而不顧長遠發展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用於經濟上也倒是十分之貼切,今日如不栽種,那有未來的收割。跛腳的布殊政府推出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行動,候任總統奧巴馬昨日又承諾上任後更大手筆的刺激經濟,估計金額將高達七千億元。前後不到三個月,政府已經或計劃花費合計一萬四千億元來挽救病入膏肓的經濟,出手又快又大氣,目的只有一個,盼能即時回復民眾的信心。

  不少經濟學者都認為信心是治療經濟衰退的特效藥,只要投資者和消費者不再擔心經濟變壞,一切事都好辦了。所以,政府的第一張藥方必須是令振奮人心。豪擲兩個七千億,與高調介紹主管經濟事務的新任高官,目的都是一致的,希望大家相信明天會更好,只需要稍為忍耐一點,讓最壞的時刻過去,美好的生活便會重現。

  布殊的七千億大部份用於支持金融大行,維護信貸市場的運轉;其次是援助一些對實體經濟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如汽車製造業。奧巴馬的七千億元將如何開銷,至今仍沒有太多具體,先發放消息,只為了心靈治療。按點點滴滴的透露,奧巴馬的方案主要包括向地方政府提供巨額基建資金,及為環保業提供發展資金,以促進就業。另一大部分開銷將是為百姓提供現金退款,刺激消費。

  不論是布殊或是奧巴馬的救市案,無疑都是有助阻止經濟惡化。不過,這場金融海嘯真的如感冒一場,病了,吃過藥之後便一切可以回復正常嗎?世界格局,包括政經兩方面,因金融海嘯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的角色和身分如何調整,美國人的生活能如昔日一般嗎?國家需要方向,只顧吃藥而不問病情,是不會令人安心的。

低估的威力

低估的威力

  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了句真心話:「低估了次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他的前任格林斯潘月前在國會也有類似的表態,格老承認當年自己力推低息政策,令市場低成本資金氾濫成災,他要負一部份責任。這兩位前後任的主席都公開承認自己出錯了。所謂人誰無過,但居處於看守全國經濟命脈的官員,這類真情告白告最好不要出現,因為對於社會百姓來說,事後的坦白,不如臨場時的精準判斷。

  另一位須要向民眾坦白的布殊財政官員是財長普爾森。聯邦政府昨晚緊急通過為曾經是全美最大銀行的花旗集團提供二百億元資金,並答允三千多億元的信用擔保。花旗銀行是首批獲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注資的銀行之一,首筆資金高達二百五十億元。又套用伯南克的話,只是想不到問題如此嚴重,花旗再需要額外的二百億元,兼超巨額信用擔保。依周五的收市價,花旗的市值才二百億元,可見情況之危急。 

  花旗瀕臨倒閉,為什麼又與普爾森有關係呢?自從次按炸彈於去年引爆後,聯邦政府幾乎為每一間出現問題的金融大行提供援助,不是注資就是安排融資收購接管。政府作為全民最後的靠山,不單金融機構向政府伸手,連汽車業也向國庫打主意。在九一一之後,聯邦政府也曾經撥款支持航空及保險業。在歷史上,政府出資挽救私營企業也不是現在才發生之事,只要於民有利,而不是只為資本家解憂,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到現在普爾森都沒有說明白,當日雷曼兄弟向政府求助時,為什麼普爾森又不管它死活呢?

  雷曼之倒,其爆炸破壞力遍及全球,也差點拖跨了美國整個金融體系。唯獨是要置雷曼於死地,又是一個「錯誤低估」便可以解釋一切嗎?

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還在期待

還在期待

  候任總統奧巴馬的新內閣已逐漸成形,公眾除了在觀察有那些名人會入閣外,也在觀察作為首位的非裔總統,奧巴馬的內閣會呈現種族多元化嗎?由於目前只公布了少數的職位,未能有定論,但初步跡象並沒有顯示族裔多元化。特別是在選舉中力挺他的西語裔,至今並沒有佔一份,而亞裔也暫時僅得一位盧沛寧將會擔任內閣秘書。

  盧沛寧是奧巴馬份屬同窗,也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才生,奧巴馬當選聯邦參議員後,便一直替他效力,至選戰接近尾聲盧被委任為奧在國會的辦公室幕僚長。相信盧沛寧是最親近奧巴馬的華裔之一。不過,在新政府裡,盧沒有獲得委任更高職位,內閣秘書並不是內閣級成員,屬於事務性質的官僚,並不涉及決策。在祝福盧能在新職上有好的發揮之餘,更期待他只是一個開始。亞裔社區也應更密切注視在正式的內閣層級官員裡,將有多少亞裔的臉孔。

  亞裔的行政能力普遍被肯定,但在政治領導能力上,仍有玻璃天花要突破。我們需要在一線的聯邦職位裡有亞裔的影子,在克林頓和前後兩任布殊政府的內閣,都有華裔擔任正副部長,期待奧巴馬內閣不會是一個例外。

  2008的選舉展示了美國多元種族社會已發展了相當的政治影響力,選出一位非裔總統,主因是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如從社會族裔角度分析,奧巴馬黨選並不是因為白人都不再種族歧視,而是因為少數族裔的選票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力。所謂色盲的社會是一個政治正確的理想口號,但不如反映社會族裔結構來得更重要。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絕 配

絕 配

  新一屆白宮的班底陸續揭曉,正如過去的政治慣例一樣,白宮新班底主要是由兩類型的人士組成,不是總統的親密朋友,就是前朝(當然是同一黨派)的舊臣回鍋。在奧巴馬的新班子人選中,希拉莉會否出任國務務卿,得到最多的新聞版位,情況似乎與初選時有幾分相似。

  依昨日的最新狀況,希拉莉的丈夫前總統克林頓說:只要希拉莉同意,她將會是下一任國務卿,似乎主動權是在於希拉莉。但白宮過渡委員會方面的消息則指奧巴馬並沒有正式授意邀請誰當任此職。在一星期多以前,便有消息傳出希拉莉是奧巴馬內閣的國務卿人選,並且約好了會談協商細節。在新聞炒熱了幾天之後,奧巴馬一方又有人員說該次會面內容只是一般的交流,不一定涉及邀任內閣官職。

  就是如此含糊了一陣之後,新聞內容轉為希拉莉出任國務卿的障礙是克林頓,因為他在卸任之後周遊列國,並且有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作為國務卿的丈夫似乎不大適合。希拉莉的一方則有消息說她在考慮新職位與留任聯邦參議員的輕重,不一定會接受邀請。至昨日,新消息是克林頓願意放棄所有海外利益,促成妻子做國務卿的美事。來來往往,至今仍是沒有最確實的定論。

  希拉莉在奧巴馬內閣擔當職務,本來就是一件頗古怪的事情,中間出現上述的波折,可謂意料之中。因為希拉莉不是普通政客,她兼有前第一夫人的身分,丈夫又是名氣相當的前總統,由她出任國務卿,在某方面看來是屈就,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會視之為不必要的冒險。彼此間的互相考量,在所難免。

  除此以外,希拉莉考慮入閣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初選時,希拉莉狠批奧巴馬全沒有外交經驗,國際觀幼稚而不成熟。她則自信在八年第一夫人其間及參議員的這些年間,她以官式身分訪問全球眾多國家,幾乎見過所有政要元首,比奧巴馬更能應付國際危機。但奧巴馬則反過來恥笑第一夫人出訪並無實質外交價值。現在大局已定,選擇自言比自己外交經驗更充足的人當國務卿,將會是誰指揮誰呢?如果這是完美組合,奧巴馬認了,將外交都託付給希拉莉,豈不是當時希拉莉所言屬實?

  按中國人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智慧,希拉莉就算順利入閣,將來也恐爭議更多。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Yahoo

Yahoo

  十三年前的一個平常的工作夜,接過了當天編輯版面的菜單,有一則年青華裔創業的新聞,內容是一名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的華裔青年,把一個平凡的舊概念──黃頁分類,用在最新潮的科技業產──互聯網上,大大拉近了上網族與浩翰互聯網的距離。這具創意的新發明──網絡搜尋器,也為這位台灣移民──楊致遠帶來事業上的第一桶金。

  還記得當時編輯室內的同事都在討論楊致遠的Yahoo概念,有人讚賞這卅不足的年青人有頭腦,是無中生財。有的說不過是一部網上電話簿,看不出有什麼生財前景;也有人認為雅虎只會整理他人的網頁路徑,自己又不提供什麼內容,與當時全盛流行的AOL(美國在線)相比,沒有什麼看頭。很快這些看淡的人便自打嘴巴了,Yahoo在互聯網上佔據了一哥地位,令當時與AOL一類,提供收費網頁內容的入門網站,逐漸步入歷史,曾經是龍頭的AOL最終也難逃被吞拚而退出舞台的命運。

  Yahoo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她解放了互聯網。初期網民使用互聯網,可以從市面上不多的幾家內容供應商選擇其一,自行在如汪洋大海般的互聯網上找尋感興趣的資料,在沒有寬頻的年代,是極其痛苦的事情。有了雅虎,互聯網成為了一個可以自由運用的資料庫,將互聯網的威力強勁發揮出來。

  可惜,近年來雅虎的不利消息接連而來,龍頭地位也被谷歌所取代。至微軟提出全面併購雅虎的消息,不少人都在感嘆曾經改造了互聯網的雅虎,可能即將步入歷史了。雅虎共同創辦人楊致遠堅拒微遠的併購,但卻遭到股東的激烈反對。看來楊致遠是想保持如親生兒子一樣的雅虎能獨立生存下去,但前日他因公司內部壓力而宣布辭職,相信雅虎也將離逃遭併購的命運。評論楊個人功過的文章一篇接一篇,但在此時此刻,又是否太殘忍了一些呢!

Monday, November 17, 2008

企業社責

企業社責

  美國雖然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但「企業社會責任」一詞也頗流行。從能源公司、銀行、餐飲業,以至科技公司,無不制訂有自家的「社會責任」政策,以顯示企業並不是只顧謀財,也是有良知的社會成員。

  何謂企業社會責任?不同的企業和行業有他們的作為,沒有一套公式。有些企業會成立基金,以捐款贊助方式支援其他非牟利團體的工作;也有些公司會組織員工參加義務工作。另一些公司則會強調在營運或生產過程中,會加入考慮有利社會公益的元素,例如採用節能或環保手段等等。保證產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有時也會被列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對於一些跨國公司,社會責任還可能包括提倡民主自由、環保和保護勞工等等。

  企業強調社會責任,與公司形象有著直接關係,而最終目的是保障營運和盈利。例如,一些知名快餐連鎖店,近年不斷推出健康餐單,提醒民眾注意吃得健康。從正面看,這家連鎖店加入推廣健康飲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但從形商角度,快餐長期被惡評為垃圾食物,宣導健康餐單,建立快餐店健康的形象最終受惠也是企業本身。又如石油公司近年強調環保,表面在提高民眾環保意識;與此同時,能源業最容易造成污染環境,建立油公司的環保形象,不失為一個洗底的好方法。「取之社會,用於社會」。企業能從利潤中撥出一小部份回饋社會,無論是多機器或沒有誠意,但論其效果總比甚麼都不做好。

  不過,除了上述一類屬於公關性質的社會責任項目外,企業更應注意如何善待為公司打拚的員工。企業是社會制度內一個很重要的單位,除了向投資者及股東負上提供財富的責任外,也涉及無數個人或家庭的生存空間和品質。企業為股東謀利是天經地義,但在過程中不應把員工只視作為生產工具,員工是人,共同是社會的一份子,誰是主誰是僕,是沒有絕對的。

  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之下,直接或間接得到政府出資支援的企業越來越多。私人企業向公家伸手要錢,共同理由是這些公司一旦倒閉,將令更多百姓受累。道理說得通,但也請老闆和主管問明白,這些政府資金是來自他們員工和稅金,也即是說是員工救了公司。近廿卅年來美國經濟兩極化發展,企業因為追求為極少數人提供超高額的利益;而至出現經營問題,中間全無社會責何言,更多的門面社會責任項目,也將是無補於事。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美國夢

美國夢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至今每年仍有以十萬計的移民來美尋找他們的美國夢。何謂美國夢?各人有他們自己的版本。一般是指美國是一個自由及平等的國家,所有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實現他們的理想。一些更實際版本的美國夢是能夠在這異國落地生根,有自己的事業及美滿的家庭,當然少不了是屬於自己的房子。總的來說,對眾多希望來美國定居的人士,美國就是一片充滿機會和希望的土地。

  可是,夢有甜夢也有惡夢。上周五在矽谷發生的兇案便是變壞了的美國夢。一名剛失業的華裔電子工程師,持槍返回舊公司,涉嫌槍殺了公司三名高層,事後向警方自首。據悉該工程師家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及三名年齡幼小的兒子。妻子同是科技界從業員,但最近亦遭到解僱的命運。高薪專業夫婦,在矽谷置了房產,育有三名可愛的兒子,這不是一幅很典型及眾人羨慕的圖畫嗎?誰料美夢醒來是如此令人淒酸的結局。

  主流媒體的網民討論,只有零星幾則把悲劇與種族掛鉤,更多是在分享他們在經濟不景下的感受。任何環境因素都不是殺人的理由,但這宗悲劇可讓我們更深層的思考生活是為了什麼?在那日常例行的生活中,真我又在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當一個普通人忽然到了這非常狀態,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可能是到了萬念俱灰的時候,以為自己已失去了一切。事業是重要的,因為它提供我們物質生活所需,以及個人價值。個人或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現有的生活不能再維持,不單是物質生活的打擊,也會衝擊著個人自尊心。可是,人的價值並不等同於他的生活條件,甚至別人的認同。這宗悲劇對人們最大的提醒是我們都必須重新檢視自我價值觀,如果我們把能創造怎的生活或地位,作為評判的標準,則必須猛力反省。

  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為是我。我的價值在於能自愛,能順應環境,在錯綜複雜的花花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空間,不接受任何人來肯定自我的價值。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擁有自由和堅強的自我,應是最有價值的美國夢。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黨比扁壞

黨比扁壞

  陳水扁因涉嫌貪污被拘押,在獄中扁絕食只飲水,並且透過律師發出動員呼籲,煽動民眾採取行動救他。的確,扁辦公室已宣布組織護扁遊行,也有其他挺扁人士計劃動員包圍看守所。自從遭受調查以來,扁努力要把這宗刑事案件扭曲轉化為政治事件,就是作為他一旦被捕後的一種頑抗手段。扁很清楚,他的案件是沒法在法律層面做攻防戰的,唯一脫身的機會製造社會動盪,以圖逼使政府與他討價還價。

  扁的這計謀很多人也看得明白,但也有不少人相信他真的受逼害,民進黨全黨也配合演出。一位前總統,竟然不惜製造全台混亂來自救;一個沒有靈魂的政黨,意圖在混亂中重新掌握權力。陳水扁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個政黨,除了蒙混百姓之外,便再沒有任何可以吸引支持者的價值,其惡劣和對社會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比陳水扁更堪何只千萬倍。

  民進黨執政八年,因為政績劣而被選民放棄,這無疑是一個大打擊。但台灣已經形成了兩黨政治,今屆輸了,下屆可以重來。如何在失敗中學習改善,掌握民眾聲音及需求,謀求在下一次選舉中東山再起,才是一個正常的政黨必然的反應。陳水扁被控告貪污,本來是天賜給民進黨的最大禮物,可以把過去的惡劣社會觀感全都由扁及其部下承擔,這其實大半也是事實。然後,民進黨便可以用革新的形象重新接觸選民。可惜,民進黨選擇利用扁入獄來煽動民間反政府情緒,企圖以省力反智的方式奪權。雖然這也是政治一種鬥爭手法,但對追求理性民主法治的台灣,卻是一種倒退。

  民進黨目前護扁的種種行為,並不見得是為扁個人的好處,不過是在消費扁的剩餘價值。台灣搞民主這麼多年了,扁案例子,再度證明法治比民主選舉重要得多了。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民主黨新挑戰

民主黨新挑戰

  今屆美國選舉的大贏家是民主黨,重返白宮又擴大了在國會的領導地位。奪得一黨獨大的地位,享受光榮和戰利品之餘,民主黨也有新的挑戰。不是說金融風暴或中東戰爭之類公眾已知的,民主黨面臨最大的挑戰將來自她的一批新支持者。

  以關注弱勢、提倡社會公義、反對企業剝削為傳統政綱的民主黨,向來的鐵桿支持者是廣大的中下階層,以及還在適應美國生活的少數民族移民社區。與2004年相比,民主黨在今年的選舉新增了一大群很特別的支持者──高薪族及超級富豪。

  在2004年,年收入五萬元以下的選民多支持民主黨(55%),其餘的收入層全傾向支持共和黨,尤其是年入廿萬元以上者,六成三投票給了布殊。「共和黨是有錢人的政黨」這概念已廣泛被認同。可是,在今屆選舉,年入廿萬元以上階層卻更多投票支持了奧巴馬(52%),比麥凱因足足多了六個百分點。共和黨不單大量流失富人選票,年收七萬元以上的中上階層,也被民主黨搶佔了半壁江山。這收入層中上屆有(57%)支持共和黨,今年則跌至不足五成。

  此外,更值得關注是廿萬元以上的富貴選民,除了大轉向支持了民主黨外,富貴票的數量也大幅上升,從上屆的百分之三增至百分之六。雖然奧巴馬在競選時指責布殊擴大了貧富懸殊,並且令到國民收入下降,但對比兩屆選舉數據,年收一萬五千元以下的選民所佔比例下跌了兩個百分點。窮選民少了,有錢選民多了,而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大比例支持了民主黨。

  選票是附帶來期望的,民主黨白宮和國會在有限政府資源的狀況下,將來要先照顧傳統的低下層支持者,抑或富貴新寵呢?奧巴馬的競選政綱是偏左的民主黨社會主義治國哲學,更多的社會照顧必然受到勞苦大眾歡迎,但佔了四成選票的高薪族又將得到什麼呢?樂天派會誇讚民主黨新建立的這跨階級聯盟,但現實就如此簡單嗎?這因怨恨布殊而聚成的結合,或是左右逢源的福氣,但也將埋下日後左右為難的禍根。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哀民進黨

哀民進黨

  陳水扁被帶上手銬送到法院,並遭法官裁定收押禁見待審。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前元首被刑事起訴,震動了全台,也成為國際新聞。扁被控貪污、洗錢等涉及以權謀私的罪名。在以民主政治為榮的台灣社會,創造首次政黨輪替的前總統被控貪污,是一件亦喜亦悲的事情。喜是權貴在司法前不再有特權,是民主法治精神的有力彰顯;悲是包括前前副總統呂秀蓮、立委等民進黨的政客,純為了個人和黨派利益,不昔扭曲是非,攻擊司法不公,肆意污衊和踐踏民主。

  台灣已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立法院黨派議席也因選舉而會出現消長。在這樣一個民主化的政治制度裡,作為受薪的執法官員,在全台每一雙眼睛注視下辦理前總統的涉嫌貪污案,會沒有證據便抓人及公然向扁施以暴力攻擊嗎?扁在兩個多月來的偵訊過程中,使出一招接一招匪夷所思的辯解理由,因他是被告,這也很好理解。但民進黨的政治人物竟然自甘與扁綑綁在一起,是他們太愚蠢,抑或是他們計謀算得太盡呢?

  經一點一點的披露,雖然仍未判罪,扁家涉及天文數字貪污是極可能的。按常理,因扁可能有罪又可能無罪,民進黨最理想的做法是相信司法,相信這套曾經把政權交到你手上的制度,與扁保持一定距離,讓司法單位完成工作。民進黨政客目前做法是極端反智,對民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惡劣。昨日厚顏替扁作政治打手的政客,都不是沒有智慧的人,他們不是不明扁極有可能A走了數十億元,但之所以仍與扁同行,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和能力。

  「沒有辦法」是指他們再沒有其他吸引選民的辦法;「沒有能力」是指沒有為民辦實事的能力。於是,他們只得利用扁被捕,煽動民眾對執政黨的怨恨,從中讓自己成為英雄。民進黨的政客沒有了扁,便沒有可以坦然面向選民的任何議題,走到這一步,真的如死灰般的悲哀。

希望在望

希望在望

  奧巴馬從政之路是從代表芝加哥南邊非裔選區開始的,他很明白非裔的生活狀況,也明白社會對他們或多或少存在偏見。非裔佔全國人口一成三,但美國監獄囚犯半數是非裔;一半成年非裔青年沒有中學畢業,上大學比例更是遠低於白人和亞裔;非裔家庭平均收入只及白人的六成;非裔單身母親家庭佔多數,至非裔青少年容易誤入歧途;連在健康方面,非裔患心臟病的機會也比白人高。

  從生活質素來看,美國的非裔社群大多數都處於低水平。但奧巴馬並沒有把促進非裔權益掛在嘴邊,他的理論是貧窮、失業、公共教育素質低落、醫保制度不健全等等問題,不光是非裔在面對,是全民問題,他將致力為全民提高生活品質。奧巴馬的立論沒有不正確之處,倘他能實踐競選諾言,國家的經濟、教育和醫療都得到提升,是所有民眾之福。
  
  不過,奧巴馬當選,全國非裔歡欣流淚的不計其數,他們內心的喜悅與其餘民眾是不一樣的。他們激動,除了國家有了一位新總統外,更切身的感受是終於有了非裔的歷史命運改變了,非裔終於進到國家權力的頂峰了。他們對奧巴馬有更親密的感情,較高的期待也是正常的。
  
  從情感回到現實生活狀況,非裔社區的訴求未必會因為奧巴馬成為總統而全都如願以償,因為候任總統已經說得很清楚,他是為全民服務的,非裔社區的問題,也是西語裔、亞裔,以及白人社區的共同問題。奧巴馬要平等照顧,傳統的非裔社區領袖認為他們是被惡意忽略的一群,這種觀念的距離,或許在將來會引發爭議。
  
  未來是奧巴馬改變了非裔社區的傳統觀念,抑或奧巴馬特別關注或特別不關注非裔社群?奧巴馬與非裔社區未來的互動,很值得觀察。不過在族裔感情上,非裔比華裔要團結得多了。所以,奧巴馬將來就算表現如何,非裔作為他競選連任的堅強後盾,應是可以預期的。始終,個人的生活就算改善不了,多了一份族裔的自豪,精神上也好過得多了。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上篇)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 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上篇)

  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當選第44任美國總統。流行評論觀點普遍讚譽這位非洲裔移民的兒子成功入主白宮,既突破了美國傳統的種族主義,也實現馬丁路德金博士的美國夢──這樣的一個結果,無疑是值得歡呼的,奧巴馬當選的歷史性也不容置疑。可是,在「表面上」成立,也言之成理的讚頌聲中,對是次選舉的觀察及分析似乎不宜僅限於「表皮」層次。花點時間弄清楚事件的肌理、來龍去脈,也許會讓人對美國的民主選舉、族裔問題,有更深入真實的認知。

  說一般論述只是表面成立,原因是奧巴馬的當選,並不見得就可以消弭美國的種族主義,反之,在可見的將來可能更須警覺,因美國國內的白人種族主義份子或會因恐懼被邊緣化而變得更為活躍。因奧巴馬當選而驚訝讚嘆者,可能不甚了解美國社會,特別是族裔關係上的轉變和現狀。首先,別對當下的美國社會有一個錯誤的假設,以為今天的美國還如過去行種族隔離政策那樣,黑人都受到壓制和歧視,從而對非裔能當選總統嘖嘖稱奇。對比金博士抗爭民權的六十年代,廿一世紀前後的美國社會已悄悄地、於大家不為意中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其讚美奧巴馬扭轉美國種族偏見,不如稱他為一名種族多元化社會的利益收割者。

  族裔人口的比例和分布已大變

  所謂的種族因素,應細分為政治和生活層面來觀察。美國現今的種族關係與六十年代不盡相同,當中的轉變與族裔人口的比例和分布直接相關。先從最簡單的數據入手,根據1960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的資料,當時全國人口一億七千九百萬,白人佔了88.5%,非裔10.49%,其他少數民族僅佔1%。而今天又如何呢?以四十年後的2006年為例,人口普查數據有了很不一樣的構圖。全國人口上升至三億,廣義的白人(包括白種西裔)人口佔總人口的74%,如以狹義審之,剔出純白人來單獨計算,純白人的人口比率只佔66%。與此同時,非裔佔13.5%,西語裔(以墨西哥及中南美州移民為主)15%,亞裔4.4%。

  上述數字說明了些什麼呢?一是白人與黑人、西語裔人在人口數量上明顯地有此消彼長之勢;其次,是在人口結構已改變此事實下,多元種族業已出現,白人人口佔絕大多數這「優勢」在逐漸喪失。有研究預估,到2050年,純白人人口將降至不足五成。

  在1960年代人口普查的種族欄目,白人獨佔一項,但其後白人中又區分為白種西裔和純白人,這種種族認同的警覺區分,有利亦有其弊。全國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在種族項目中要求增開分類的聲音經常出現,台獨社團長久以來便要求設立台灣裔以區別於華裔。四十年前的人口普查並沒有西語裔分類,現今卻已佔全國人口一成半,比非裔還要多,而亞裔雖少也佔一定數量。美國快速向種族多元化發展,直接衝擊了選舉結果。在華裔佔四份之一的三藩市,今年便選出了三名華裔市議員。
  
  金博士於六十年代帶來的質變

  回頭說1860年代,即使林肯不惜用內戰解放黑奴,可是在戰後,種族隔離仍然被法定為可以接受的「平等」政策。及後經歷十九世紀下半葉、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對非裔的歧視仍然從未停息,非裔在人口上與白人相比頗見懸殊,社會和政治地位亦然。1960年代,黑人再也忍受不了沒有尊嚴和貧窮的日子了,1964年,紐約、費城和芝加哥等多個大城市相繼暴發非裔暴動,逼得白宮不得不正視種族關係。在金博士的推動,和詹森總統不懼賠上政治前途的決心下,終於通過了保障族裔平等的民權法案,令美國的種族關係開始有了最重要的、本質上的轉變。從此,種族歧視由是「生活上可接受的一部份」,逐漸變為「政治不正確」,種族歧視受到普遍的譴責,各級政府也立法明令禁止種族歧視,並設立部門專責執行族裔平等法例。大企業也多訂立了內部的平等反歧視政策,以顯示其主張平等正義的企業文化。
  
  凡此種種,都是價值觀念上的轉變,令制度性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消失。就算有偏見,也只能藏在心內,若公然歧視,吃官司挨訴訟或被炒魷魚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奧巴馬正正意識到這種轉變,在對希拉莉的初選中故意曲解希拉莉說詹森總統功過的發言。種族歧視之「政治不正確」,甚至可以讓奧巴馬反用為選舉中攻擊希拉莉的武器。奧巴馬在初選中要做的,正正不是跨越種族問題,是「利用」種族為議題,他本人在操作中不具備「跨越」的努力(此說下文有補充)。並不是說所有美國人都沒有種族偏見,而是社會氣氛轉變了,這種薰陶令到年青一代普遍較他們的父執輩少了歧視觀念,這是大環境的一種進步。而此次新增投票人口中,以年青人的增幅最大最多,他們當中近七成都是奧巴馬的支持者。
  
  奧巴馬是最「顯著」卻非最「純粹」的一個例子

  要分析發生於金博士平權運動四十多年後的是次大選,並從奧巴馬當選中發掘種族因素的意義分析,宜不要倒果為因!美國族裔關係於半個世紀以來確是改變了,它的「變」來自日積月累,建基於少數族裔人口的生養繁衍,以及六十年代金博士一役後令歧視法定為「政治不正確」。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美國政治層面的改變已在不斷發生(下文詳述),黑人不斷參政,只是我們沒有為意而已。以種族關係視之,相比之下,奧巴馬是最「顯著」的一個人板,卻又吊詭地,不是最純粹能反映種族關係已改變的一個例子。原因是選舉是「操作」性的,存在太多權謀計算,令種族因素的反映反而摻了雜質!

  產生一名非裔總統有著多種因素,不能簡化為當選者是非裔,即反映美國社會的種族偏見在此刻被打破。不同選民會因為不同的理由去投票,種族在此事上反而可能只是其中之一。我們還得注意族裔人口增長、黨派政治板塊的消長、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雷曼兄弟公司在選舉關鍵時刻突然深化)、競選機器的角力(下文詳談)、選舉策略是否到位等等,直接影響誰人當選。今屆的總統選舉具歷史意義是不容置疑的,但倘若把它全都歸納和簡單化為種族主義的決戰,或從精神及意識形態等抽象層面予以過度的褒揚,則是片面並錯誤解讀是次選舉真正的社會義意。
  
  少數族裔參政成績被忽略

  美國是民主選舉制,在取締了對非裔和其他族裔的投票權限制後,族裔人口結構大致可以反映在分區選舉結果上。現屆美國眾議院共有39名非裔眾議員,等於全體議席的9%,加上沒有投票權的首府特區兩名代表,與非裔全國人口比例雖然尚差一點點,但已算接近。華裔在眾議員僅得一席,與近1.2%的人口比例更不相稱。因為眾議院是分區選舉,非裔集中的選區較能選出同族代表,非裔分散的地區,則較難選出同族代表。相對於眾議院,參議院以州為選舉單位,少數民族當選的機會便困難得多,奧巴馬才是有史以來的第五名非裔聯邦參議員。有趣的是,前三名都屬共和黨。
  
  以下且微觀奧巴馬由參議員一路走來的當選之路。奧巴馬於1995年底當選伊利諾州第十三區州參議員,選區內非裔選民佔多數,奧巴馬踏足政壇的第一步,並未遇到種族障礙,相反是優勢。2005年當選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時,他的種族背景並沒有造成如今日的衝擊,皆因早在他之前已有另一非裔Carol Braun於1993年當選同一席位。而當年奧巴馬的共和黨對手,是選前不足三個月才空降到伊州的另一非裔(Alan Keyes),他在列根時代曾任助理國務卿。讓非裔任聯邦參議員,對曾經發生過種族暴動的伊利諾來說,已不是新鮮事物,在該年更是必然而非偶然。若說存在「跨越種族障礙」的因素,十多年前的1993年,非裔Carol Braun當選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才是政治文化上開路者。作為奧巴馬走進全國政治中心的起步點(聯邦參議員),他並不需要付出太多「克服種族障礙」的貢獻,因為前人已開路。
  
  掌握美國國家咽喉者早便不乏非裔

  在美國政壇成功佔一席位的非裔其實也不少,如以故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馬素(Thurgood Marshall),他是奧巴馬哈佛法學院的老學長,於1954因成功控告政府,取締了公校種族隔離政策而聞名,1967年被總詹森委任為大法官。出任全美最大州──加州眾議會議長職位長達十六年的布朗;從議會退下來後,還當了八年的三藩市市長,三藩市非裔人口少於8%。

  當奧巴馬贏得了四十四年來只投票給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維珍尼亞州後,被廣泛報道為一大勝利,但該州早在1990年便已選出了非裔Douglas Wilder做州長,他在1992年曾與克林頓一起角逐民主黨的總統提名。紐約州和麻省的現任州長都是非裔,在州議會及縣市當議員和市長的更是不計其數。可見,非裔透過選舉而成功走上政治舞台,在今天的美國已普遍得多。
  
  至於委任高官方面,聯邦高官中最有名氣的非裔莫過於鮑威爾將軍(牙買加裔),他於1987年被列根總統委任為國家安任顧問,後被老布殊任命為全國最高級將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於克林頓上任後不久退役。小布殊當選後委任鮑威爾成為首位非裔國務卿(主管美國外交事務),他的繼任人賴斯亦是一名非裔,此前她是布殊白宮的國家安全顧問。粗略可以說,在過去廿一年來一段長時間裡,美國的軍隊、外交和國家安全事務,都是由非裔主管。
  
  更有趣的是,1996年克林頓和杜爾在總統大選中對陣,包括有線電視新聞網的電視媒體做了一個選舉日民調,詢問剛投完票的選民,如果共和黨由鮑威爾代替杜爾,投票取向會有不同嗎?結果竟然是五成選民會選鮑將軍,克林頓的票跌至38%;且注意,即是說,假設當年黑將軍真的參選,美國很有可能提前十二年選出了非裔總統了。種種例子說明,非裔在政治上擔當重要角色甚至總統,其實已有了相當的基礎及普遍接受度。
  
  流行文化與城市因素雙結合下開拓票源

  在社會文化層面,非裔的形象與種族主義年代已大不相同。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需要全民皆兵,非裔入伍的也不少,但存在種族偏見,多充當後勤輔助役。一代名將巴頓將軍便沒有掩飾他的偏見,曾公開指非裔的智慧低不宜在前線戰擔當任務。但後來因為兵源實在短缺,他才勉強同意一支由全非裔組成、但指揮官是白人的坦克部隊駕著落後的坦克車參戰。不過,這已是陳年歷史了。從社會文化角度,對非裔的態度已有了質的轉變,特別是荷里活娛樂文化。全美年收入最高的富貴女藝人,也被稱為美國最有影響力女性的非裔奧普(Oprah Winfrey),她高調支持奧巴馬對希拉莉造成沉重的打擊。奧斯卡有非裔影后影帝,非裔演員不再只擔任配角,如丹肖.華盛頓一級的非裔演員更是票房的保證。受公眾追捧的流行音樂歌手、籃球、美式足球和棒球明,幾乎都是非裔的天下。非裔走入美國尋常百姓的生活,成為人氣偶象的可謂數之盡。這種流行文化在大城市影響特別明顯,也可以說明為何在城市的年青人容易對奧巴馬有明星偶像級的崇拜,到選舉時投票給非裔也障礙不大。此處要特別點出,沒有城市化、沒有受流行文化影響的中西部,投票比率便有因應族裔而歸邊的效果。奧巴馬團隊的策略是成功的,他們正要專攻城市。
  
  所以,政治評論員或新聞記者拿金博士的年代評價今日的奧巴馬,強調非裔當選的革命性,某程度上是忽略了奧巴馬當選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 (中篇)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 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 (中篇)

  種族問題因地域而異

  分析美國的種族問題還得注意地域差異。美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東西兩岸國際交流頻繁,是新移民和國際貿易門戶,政治取態比較開放,是民主黨的傳統陣地。中部和南部相對沒有那麼受歐亞風的影響,較傳統和保守,是共和黨的地盤。南北戰爭對南部一些州份來說「餘韻猶在」,這些州份雖然也有不少墨西哥和中南美州移民,但多元種族沒有像東西岸般融和。原因是南部美國人較保守,視越境北來的移民為入侵者,族裔關係不進且退。過去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保護邊界問題,便是由南部白人居民發動的反移民運動,所形成的強大政治壓力,連民主黨議員也不能不跟風提倡保護邊界。
  
  要知道美國人不是一個製模具倒出來的,種族偏見因地域和年齡層而異。而所謂的種族問題也內容複雜,它不再是傳統白人歧視或壓制黑人那麼簡單,各少數族裔間也有他們的矛盾,也有少數族裔倒過來針對白人的「逆向歧視」。

  而今屆總統選舉的投票情況,完全綜合反映了各族裔人口在總數上的此消彼長,1960年代至今美國社會的種族文明早便悄然改變(見昨天「上篇」),以及部份不變的地域因素,細看其實沒甚麼太出人意表的所謂突破。首先,奧巴馬在傳統民主黨大州取得勝利是意料之中的。在紐約和加州這些選舉人票豐富的大州,早已是民主黨的囊中物。初選後,即使奧巴馬一步也沒有踏足過加州,也能在大選日穩奪超過六成選票。要觀察奧巴馬跨越種族障礙的狀況,在自由派佔絕對優勢的民主黨大州是看不出來的,南部共和黨地盤才是要害。

  白人票比率三屆相若

  對比過去三屆總統大選日的出口民調,可以初步分析奧巴馬在種族障礙問題上有何突破。以上表格一內的選民數據有兩大啟示(注意,表格內是「已投票的選民」的數據,不是「國家總人口」的數據):一、白人選民數目日減,少數民族票上升;二、奧巴馬所得白人票比例與前民主黨候選人相若。如何解讀此現象呢?

  自2000年以來,白人選民所佔比例逐步減少,由81%跌至74%;非裔和西裔數字則上升,合計增加了5個百分點,這與全國人口比例是大致吻合的(亞裔例外,人口增選民比例不增)。在此消彼長下,非裔和西裔的選票分量在今年更勝過去。而奧巴馬在白人選票上只輕微優於戈爾與克里,為一至兩個百分點。相反,麥凱因的白人票雖較2004年的布殊少三個百分點,但仍比2000年還高了一個百分點。
  請特別注意,意思是白人選票並沒有因為奧巴馬的出現而有特殊異動,兩黨白人票的比率三屆相比情況基本上相若(差別不出三個百份點);但是,由於白人選票的總數實質下降,白人票的決定性遂降低了。
  奧巴馬非白人選票的雙重增長   
  選舉日出口民調還有一個很值得留意問題,當被問到候選人的族裔對你重要嗎?19%表示重要,其餘八成表示不重要。而那近二成在意種族因素的選民中,53%投票支持奧巴馬,比麥凱因的45%多了足八個百分點。這顯示奧巴馬所得種族感情票,要比麥凱因多。

  真正的奧巴馬現象是發生在少數族裔選票之上。無論與克里或戈爾相比,奧巴馬都拿到更多少數族裔票,而且增幅極明顯,分別有5至14個百分點的增長。在少數族裔對比2000年大幅增長7個百分點之下,奧巴馬在非白人票中的優勢得到了雙重增長(「選民人數」及「投票給他」兩方面都增加)。至此可以初步下一個小結,奧巴馬並沒有在白人選民中得到明顯突破,卻吸引了少數族裔票一面倒的支持,也可以說這位史上首位非裔美國總統,是美國族裔人口結構變化下的產品。

  也許有人會認為,白人沒有更多投票給麥凱因,已算是奧巴馬的勝利。這論點必須建基於一個假設:「所有白人都有種族歧視,倘若黑白對決,手上一票必定投給白人;而沒有出現歧視現象,便是奧巴馬的歷史意義。」以民主黨初選一役所見,情況未必如此。當然,你可以說那只是黨內初選,不是正式的總統選舉。是耶非耶,需要認真研究。進一步研究跨越種族障礙問題,可以從最高難度的傳統保守白人州份選民著手分析,看他們有沒有因為奧馬而轉變了投票習慣。表二的五個州都有相當比例的非裔選民,他們給予奧巴馬超過九五成的支持度,但麥凱因同樣得到平均八成以上的白人支持,與全國平均的55%相比,麥凱因在保守州份享有白人票超比例的支持,並未見有奧巴馬效應。

  與2004年相比(見表三),該六州的白人選民數量的比例平均下降了,而麥凱因的白人票得票率比布殊還要多一些。白人與非裔各投所好的現象,在這些州根本沒有改變。那麼,奧巴馬的勝利又應如何解釋呢?

  非裔、西裔成關鍵少數

  盤點538張選舉人票,奧麥各得364票及174票。奧巴馬在大選中令九個2004年支持共和黨的州份倒戈相向,112張選舉人票就此拿到手。表面看來,三百多對不足兩百是壓倒性的勝利。可是,假如細審這九個倒戈州份的選情,其中五個勝負相差只在1至5個百分點之間,合計涉及86張選舉人票。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選舉結果都會比現在接近得多。這五個州分別是北卡州1%、佛州2%、印弟安那1%、俄亥俄4%和維珍尼亞5%;這些州份的非裔、西裔票稍稍些微的變化,勝負都會改寫,五州合計有87張選舉人票。難怪麥老至選舉日仍然堅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至於以大比數轉?的新墨西哥州(15%),無話可說,少數族裔選民佔了一半;內華達州(12%)也有逾三成選民是非白人,麥凱因在內州的白人票(53%)稍低於全國平均的55%,但在總票數上麥僅得 43%,可見他在三成少數族裔票上肯定是遭遇到滑鐵盧。
  
  另一個轉向的州份是科羅拉多。科州前兩屆總統選舉都支持布殊,今屆改變的可能因素,首先是族裔人口有變。科州非裔佔一成,西裔佔三成四;其次是該州近幾年人口不斷增加,相當比例是來自東西兩岸的國內移民,特別是加州移民,當地人稱科州正被加州化。加州是開明派的大本營,加州人轉成科州人,再加上今屆大利奧巴馬的少數族裔,科州轉向並不意外。至於最後一個以白人佔絕大多數的愛荷華州,過去在黨派政治取向上一直都是搖擺州,經濟議題應是主導因素。

  總括而言,奧巴馬之勝出,是因為少數族裔的選票大幅增加,大得足以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從而選出一個同是少數族裔的奧巴馬。但打勝一場選戰是要多種因素配合的,上述的種族因素分析僅是全局的其中一面,完全不足以解釋奧巴馬的成功,但至少可以反證時下流行稱奧巴馬「打破種族主義」的說法是倒果為因的論述。

  策略與具體部署
  
  最終,有了人和(族裔票源條件)也必須講求努與力天時。接下來微觀策略。分析總統大選不能只粗看大局,必須微觀個別關鍵州的特性。美國總統選是間接選舉制,各州按在國會所佔席次而獲分配同等數目的選舉人票,每州的選舉人票數目不一,因而價值也不一樣。前提是以取得270張選舉人票為勝,是一場講求精密、科學化步署的策略角力。穩健的基本盤可以暫且不理,省下資源全部調撥到需要爭勝的州份;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判斷。必須準確判斷那些州穩勝、那些必敗可棄、那些搖擺卻可爭取等;研判如出錯(那怕是對州內的若干小鎮的選情判斷錯誤),基於贏者全取這原則,便要把全州的選舉人票拱手讓人。奧巴馬擁有一支在智力、人力及財力三方面都遠遠優勝於麥凱因的團隊,讓他在廿二個月的競選旅程上幾乎沒有犯下甚麼嚴重的策略錯誤之餘,還能緊貼時局,見招拆招,踏上白宮路。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下篇)  

奧巴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 一個合時合候的收成者(下篇)  


  選舉之所以被稱為選戰,是它確如戰爭一樣,講究謀略、裝備,還要準備應付沙盤推演也預計不到的橫生枝節。選戰,講的是實際操作。奧巴馬團隊打了漂亮的勝仗,箇中所用過的謀略絕對不容忽略!忽略了,就讀不透當中的意義,褒與貶都不到位。

  奧巴馬成功入主白宮要克服重重困難,種族因素是其一。且注意,所謂「難」不在於回應歧視的挑戰,而是如何或即或離地操縱非裔這個身分。即是既要守住膚色在大環境政治正確下帶來的好處,又要避開非裔的包袱;等如針要兩頭利、魚與熊掌兼得。而奧巴馬團隊近乎完美的操作,確令膚色成為奧巴馬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民主黨初選曾打種族牌

  在民主黨初選的超級星期二後,筆者曾撰文分析種族牌如何令奧巴馬擊倒前第一夫人(詳見本人的《種族牌是如何打響的》)。從民主黨初選各州的票站調查顯示,當奧巴馬陣營、包括奧巴馬太太在內,多番高調投訴克林頓夫婦種族歧視後,本來是七三分的非裔票立即歸邊全棄希拉莉而去。而又因為非裔在初選的影響力更勝大選,在眾多州份成為希拉莉的致命傷。別忘記克林頓被非裔諾貝爾文學得主Toni Morrison譽為「第一位黑人總統」,跟非裔關係良好。如不是奧巴馬陣營把克林頓夫婦抹黑成種族主義者,非裔票並不是必然歸邊到他身上。
  
  明顯地,面對能吸非裔票的克林頓夫人這對手,此時的奧巴馬並未強調「超越膚色」的論調;反之,他或多或少都需要點受害者光環,積極在非裔社區固票,用來牽制、弱化克林頓夫婦與非裔的良好關係。依數據推算,如果沒有種族感情票的影響,克林頓應可創造歷史成為美國首位第一先生。
  
  種族矛盾已變得很微妙

  「種族矛盾」的內涵在美國已今昔有別。從前非裔被視為奴隸的非人化、貨物化的根本性歧視已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買賣人口是犯法的,不分族裔)。今天大部份非裔族群面對的是社會、經濟資源形勢比人弱的困擾,造成跨代貧窮循環。對非裔如仍然存在歧視,歧視的本質來自貧富差異及其衍生的被矮化的狀況,不是奴隸時代的因由。非裔民權領袖一般都草根性強,對種族議題敏感度超高,經常高分貝譴責白人主流社會的歧視,並以示威和訴訟保護本身的權益。不過,今天美國社會存在另一群非裔,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於高薪的專業界別成就顯著,這群已出頭的非裔精英受白人社群的肯定和尊重。他們是非裔中的成功人物,由生活至思想都大別於廣大的草根非裔,有時甚至會針鋒相對。少數非裔精英跟非裔的關聯,彷彿只餘膚色而已。
  
  著名非裔喜劇明星戈斯比(Bill Cosby)在2004年多次公開批評非裔不自愛,非裔女性則濫交濫生育,是非裔社區問題的根源。這番言論觸怒了不少非裔社區領袖,民權人士認為戈斯比在講風涼話,更有非裔作家專書反批中產非裔與社區脫節。同樣的情況在競選時也發生在奧巴馬身上。
  
  刻意淡化非裔身分及議題
  
  今年五月卅一日,奧巴馬做了一個極重要的戰略決定:公開宣布脫離他自歸信基督教這廿年來所屬的芝加哥聖三一聯合教會。參選初期因被質疑是回教徒,奧巴馬亮出了自己參與崇拜事奉、結婚及兩名女兒也在那裏行浸禮的教會做證,表白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那怎麼又會脫離這家教會呢?一切源於該教會的主任牧師、奧巴馬的宗教啟導者韋治(Jeremiah A. Wright)。韋治帶有強烈仇視白人觀點的講道內容屢被廣泛報道,奧韋關係成為熱門話題。奧巴馬最初低調回應,僅表示不認同韋治的言論,但韋治的新聞揮之不去。三月十八日,奧巴馬在費城發表了他在競選中唯一一篇專門針對種族議題的長篇演說。
  
  奧巴馬指韋治的言論雖不可取,卻代表非裔社區因歷史性不公義而形成的積憤,社會必須正視。不過,奧巴馬同時又指出白人的憤怒也有其因由;眼見生活品質下降,白人會埋怨非裔和少數族裔佔去社會資源。奧巴馬提出美國如要向前發展,得放下種族意識,爭取共贏,不必互相指責。奧巴馬號召為「(膚)色盲」的理想社會而奮鬥。
  
  這篇備受讚譽的講詞格調高、氣度恢宏。可是,且注意發表的時間,那是種族議題炒得有點失控下的回應,策略上非如此不可。奧巴馬這番演說的對象是白人選民,他擔憂韋治令他流失白人票,危及選情。可惜事件未因演說而平息,韋治也不封口。一個半月後,奧巴馬宣布與韋治的教會一刀兩斷,撲滅這種族之火。更直白的說吧,當他被公開質疑可能帶有傳統非裔仇白思想時,奧巴馬不惜揮慧劍,選擇站在主流白人一邊,與確是長期處於低下階層的典型非裔意識形態劃清界線。早在奧巴馬於芝加哥宣布競選總統的集會上,原擬由韋治擔任祈禱,後來卻取消了,可能怕的就是韋治火爆的草根習性。
  
  當今最知名的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牧師去年不點名指責「有候選人在假扮白人」,這話明顯是衝著奧巴馬而來。今年七月,傑克遜不為意地被記者錄下他批評奧巴馬的狠話,表示不能接受奧巴馬公開貶低非裔,說如此下去,他真的要把奧巴馬閹了。
  
  可即可離非裔身份 另類「超越種裔」
  
  雖然在十一月四日後,幾乎全世界都讚頌奧巴馬以非裔身分入主白宮。然而這是不無諷刺、吊詭的評價。上文已談及,在黨內初選時,奧巴馬以非裔身份與希拉莉搶奪非裔選票;但捨此之外,他一貫的形象沒有半點非裔候選人的味道,是一位「沒有種族記號」的美國年青精英。目的很簡單,是不要重蹈過去非裔總統參選人失敗的覆轍。做非裔社區代言人的前途有多光明,大家早已一清二楚。
  
  平情而論,也換個角度來看整個總統大選;不同於黨內初選,此次奧巴馬能不用非裔身分而勝出,確是表明他成功突破了少數族裔的自我限制。過去的非裔領袖就是太自覺自己是非裔,造成與其他種族的分野或對立。奧巴馬在面向全國的總統選戰打從一開始便只當自己是美國人,與白人無異,贏得了普遍白人的信任。他身上或內心又確是沒有本土黑人的包袱;一來他是混血移民後裔,祖先沒有黑奴史背景,與傳統黑人不一樣。他受白人外公外婆養育長大,白人的家庭環境,令他更容易以非黑人思維看種族問題。
  
  立定要拚一場燒錢選戰
  
  種族策略操作之得心應手,令奧巴馬進軍白宮踏上康莊大道;但要最終勝出,還是要講錢──選舉經費。奧團隊早便立定主意要拚一場金錢戰。奧巴馬的籌款能力驚人,合計籌得六億元,約為上屆兩黨候選人的總和。奧團隊強調擁有超過三百萬名捐款人,款項大多是透過互聯網的小額捐款。向平民百姓募捐每宗捐款可能不多,勝在有人氣而且人數多,聚沙成塔。十月底,即使奧營手上仍有近億現金可花,卻仍然發出電郵要求支持者捐款,五元也歡迎。既然立下要籌超級巨款的目標,奧營自然不能單靠傳統的富貴捐款人,他必須把財源鋪到最開。
  
  這種近乎瘋狂吸錢的策略必定事出有因。競選運動不是營利事業,厚聚財帛無非要以錢傷人。同是民主黨的克林頓當年也用了這種競選策略,昔時的出謀者是克林頓的助理伊曼紐。伊曼紐當年建議克林頓情願放棄初選的前幾個州,也要先衝刺籌款。這位老謀深算的伊曼紐先生上周被候任總統委任為白宮幕僚長。
  
  民主選戰無錢無謀不通
  
  除了創族裔歷史之外,今屆總統大選的花費也破紀錄。兩大黨的總開支,埋單將超過十億元!如把兩黨和獨立團體替候選人的開銷也包括在內,總花費近廿億元。毫無疑問,美國總統選舉是場用金錢打造出來的超級選戰,是空前的市場推銷戰。籌款數字除了是人氣象徵,更是實用的武器。民主黨初選時,資金充裕的奧巴馬可以在希拉莉近乎穩勝、他必輸的州也大打廣告戰,希拉莉被逼應戰至彈盡錢絕,在超級星期二前便要自掏腰包。轉戰數月,希拉莉保住了一些州的選票,卻大出血。財雄勢大的相反是財薄勢弱,缺錢令希拉莉輸氣勢。總統大選時奧營重施故技,在勝算不高的麥凱因大本營重拳出擊,錢到廣告到。老兵怕有失,沒有錢賣廣告便要人到,分身離開爭持的搖擺州份回家鄉固票。結果在大本營阿里桑那州麥大勝九個百分點,卻輸了沒法追回的時間。奧營選前有四百萬卅分鐘的全國電視廣告,麥在搞笑節目(SNL)裡自嘲,他的錢只足夠在低收視的購物頻道打廣告。
  
  再來一個例子。奧巴馬拿下四十四年未投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維珍尼亞州不是單憑個人魅力,應歸功於資源及部署。該州在過去兩年的全州選舉中都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相信有爭勝機會。於是奧營在該州開設五十個辦公室,廣告和人員開支是麥的三倍,並從外州調入空降助選團。其中一個有七萬多名選民的縣,奧營的助選團共二千人;每個投票站獲分配至少一名律師及助選團。投票日,為了拉一張選票,會動用六人輪番上門催票,更提供專車接送。結果,資源投入帶來甜蜜的勝利。類似的強勢組織也出現在其他關鍵州份。
  
  你可以說有籌款能力本身也是魅力和實力的顯現,籌款手法正當即可。同意。只想點出,當大家為奧巴馬當選作「抽象」、「精神」層面的總結時(例如,認為選舉結果代表種族融和等等),別忘記這是一場很實在、講謀略手段、要巧施攻擊的選戰。當中每一票都來自精密功利的部署與計算,未必完全反映投票者有「深層思考」。尤其是摻雜了太多外在因素的本屆大選。下面就要談金融海嘯。
  
  布殊財長送奧巴馬入白宮
  
  當然,一切努力也及不上一場金融海嘯的貢獻。初選勝利後,奧巴馬的民調只稍微領先麥凱因,甚至長期停滯不前,好不容易才增加兩三個百分點。民主黨代表大會後,終於達到五成的安全線卻又好景不常,不及幾天,麥凱因宣布用佩林做副手,奧巴馬辛苦得來的優勢一夜蒸發。共和黨大會後,麥凱因竟然反超前,優勢維持了超過一星期。 ?
  
  此時,奧營簡直是傾巢而出,發動一切可用的文宣狂轟麥佩,尤其是確有破綻的佩林。然而,奧巴馬真正拋離麥凱因的時間點是九月中以後,當時金融危機因財長保爾森拒絕拯救雷曼而急速惡化。雷曼於九月十五日申請破產保護令,九月二十六日剛好是首場總統辯論,主題原定是麥的強項、奧最沒有把握的外交事務。可是雷曼破產觸發連鎖效應,金融狀況急速惡化,辯論遂臨時改以經濟題開場。自此以後,整場選戰被經濟議題主導,民意差距愈拉愈大,伊戰外交已不再是焦點。奧巴馬更順勢把麥凱因與布殊失敗的經濟政策綑綁在一起,姑勿論這做法是否誠實,卻令憂心經濟的民眾拋棄麥凱因變成事實。
  
  結 語

  奧巴馬競選團隊成功的策略還有許多,不能逐一論述。在此只想說明,選舉的成功是多項因素的配合,種族感情、策略、財力、團隊素質和天意等,通通缺一不可。把這樣一場精采的選戰歸納為單一的種族意義,未免太狹隘、也過份簡單化;而且,可能偏偏最不中的!在當選之夜,曾狠批奧巴馬的傑克遜牧師熱淚披面地站在台下聆聽奧巴馬的勝利演說。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即使傑克遜對於走精英路線,沒有經歷美國低下層非裔生活的奧巴馬滿腹勞騷,但感情在此刻蓋過一切,奧巴馬的勝利忽然變成他的勝利,甚至擴大為全體非裔的勝利。不以非裔身分和心態參選,成功後卻成為突破種族藩籬的歷史英雄,這倒是奧巴馬所創造的非凡成績。
  
  美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令族裔關係有別於從前,今後黑白之外,還有不斷繁衍人口的天主教西語裔;至於非裔與純白人之間的關係,也別先入為主做出錯誤假設然後推出不到位的結論。多元種族和諧共處是共通追求的理念,只是,假如沒有認清事實,錯判形勢,未必有助於諦造真正的理想新世界。

Friday, November 07, 2008

陳雲林走後

陳雲林走後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灣的歷史性訪問結束了,也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次訪問對兩岸關係的遠景將有多大的重要性,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從短期互動操作層面來看,確是具相當的現實意義。

  陳雲林到台的官方正式活動主軸,是與海基會協商及簽署四項商貿和事務協議。協議的內容早就談妥了,甚至有時間讓台灣的書法家一字一句的書寫在送給陳雲林的橫扁上。倘單是官方事務,根本沒有到台簽字必要。說到要到台展示親民,拉攏民心;但明知道民進黨將組織大批群眾作激烈的示威,那又會否適得其反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據陳雲林自己親口說,這不是為挑戰,而是真心的想探望台灣同胞鄉親。這或許是陳本人內心的私人願望,但作為大陸最高層級的訪問團到台,其政治含意當然是最重要不過。

  兩岸關係若要取得進展,類似陳到訪時的暴力場面是必然要遭遇和發生的,陳雲林只是引爆這必然會出現的衝突。因為,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經營,台獨和傾向反中的力量在台灣已穩固了地盤,兩岸改善關係,不論是誰當總統,他們都不會缺席。所以,雖然藍營在譴責民進黨暴力,但其實這是早晚要面對的,早比晚更好。

  馬英九會見陳雲林只有短短的七分鐘,其意義卻極為重大,不在於會面的長短或內容,而是馬在陳到訪時或離境之後,如何處理因與對岸友好接觸而引發的統獨爭拗。馬英九以實際行動推展兩岸和平,著眼點在於獲得來自大陸的經濟利益,有助台灣的振興。沒有付出不會得到收獲,馬英九也必需要處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如影隨形的糾纏。馬英九的抗壓力有多強,對兩岸關係的善意有多深,都是陳雲林訪台留給馬英九的考驗。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08

期待革命

期待革命

  奧巴馬當選,民主黨繼續擴大在國會的領導地位,一黨獨大的情況再度出現,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兩黨政治生態下時有發生。布殊的前副幕僚長羅夫在評論大選結果時指出,政黨的盛衰是一個循環,盛極必衰,絕處又會求生。這位政圈老搞手,點出了美國政治一個令人不安的常規,也透露了共和黨已開始重整旗鼓,眼光看準了2010的國會中期選舉。

  回顧老兵麥凱因奮戰的過程,雖然他是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參選,但在整個選舉過程,並沒有甚麼共和黨味。過中原因多樣,首先,是現共和黨現政府民望低沉,高官少露面便算幫忙了,特別是布殊本人。其次,麥凱因從來都不代表共和黨的核心價值,也沒有一個忠誠兼可調動的共和黨班底,難怪麥凱因九十多歲高齡的母親也公開投訴共和黨沒有支援他兒子。還有一點,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共和黨的精英早就洞識時局,有了一位可能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的總統──布殊,不論由誰出戰,共和黨都將註定無緣白宮。與其硬碰拆損,不如韜光養晦,徐圖後計。

  這可以解釋為何當麥凱因一直沒法令到共和黨人的積極投入選戰,直至選了保守氣味更濃,更共和黨的佩林當副手,他的競選運動才真正找到了動力。當然,有說成也佩林,敗也佩林,如何計算得失,很難有精準的方法。佩林可能令麥失去一些中間選民,但卻為他帶來沒有投票意慾的基本盤票源。

  不論如何,麥凱因一戰相信早已在共和黨權力核心的布局之外。羅夫相信兩年後共和黨大有機會取代民主黨成為多數黨,現在聽起來有點是痴人說夢,但君記否,同樣情況在1998年也曾發生過。在克林頓治下兩年,民主黨便在很不體面地輸掉了兩院。共和黨因為布殊而成為厭棄的政黨,但布殊下台後,怨恨對象消失在大眾空氣,共和黨便有了自身的機會。按羅夫預估,在2010年十年一度人口普查後,傳統共和黨州份將增加國會議位,相反民主黨大州將損失席數,他相信這會補充共和黨的實力。

  在未來一段時間,世界會聚焦觀察奧巴馬白宮的一舉一動,但真正的革命極可能是來自一個急需洗心革面的共和黨。

沒有蜜月期的奧巴馬白宮

沒有蜜月期的奧巴馬白宮

  該投的票都投了,該喊的口號都喊盡了,美國大選的激情在勝選的興奮和落敗的沮喪中漸歸於平淡,選民對新政府的期待卻升至新高點。每一任的新政府幾乎都享有一段蜜月期,今屆將是一個例外。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背景情況竟與三月份的台灣選舉極之類似。陳水扁執政八年劣跡斑斑,徹底消耗了執政黨的政治資本;而小布殊的八年執政破壞力比陳水扁更甚,同樣令共和黨幾乎抬不起頭來。對陳水扁的高分貝不滿,轉化為對馬政府的超高度期望。結果,挾超高人氣當選的馬英九如今民望跌至不足三成。布殊年代告終後,候任總統奧巴馬看來也將面對類似的民意考驗。

  香港和台灣一些媒體評論員對今屆美國大選讚嘆不已,認為出身寒微的黑人小子竟有機會晉身白宮是個傳奇。可是對美國人而言,傳奇與否完全不重要。民眾最急逼的期待,是奧巴馬最好立竿見影地解決眼前的金融危機,振興經濟。

這場金融海嘯選擇了在一個最壞的時間點來深化惡化,九月份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掀起新一輪滔天巨浪之際,美國總統選戰正打得火熱,布殊政府則只餘不足四個月的任期。金融危機猛力扭轉了選戰的方向,對民主黨是天賜良機,但對不應該再作重要決定、已進入看守狀態的現政府來說,卻是個尷尬的局面。由於危機的殺傷力驚人,政府不得不做大動作。可是,披上了選舉的色彩,白宮進退維谷,處處受制肘。七千億救市方案被滿腦子個人和政黨利益的議員修改得面目全非,布殊就危機發表全國演說不算數,還要把兩黨候選人請到白宮來議事,跛腳鴨政府的政策威信大打折扣。

先天不利,新總統難以享受,或說不應期待有蜜月期,應全速進入管治狀態。經過選舉期間的磨合,新班子內經濟要角迅速產生應不會有難度,但新人事如何承接、運作看守政府的舊政策,看來需要一定的調整期。在動盪的時刻遇上了最不穩定的政府交接期,就如重症病人被推進手術室卻遇上醫生交班,這將是新政府的首度難關。

  此外,國會將是奧巴馬要跨越的另一道障礙。大選後,民主黨在國內擴大了多數黨的優勢,重量級的議員勢必施展渾身解數趁機爭取表現;還有那謀求東山再起的共和黨,銳利地扮演少數黨的角色大概是意料之中吧。國會與白宮能否同步同調,是新團隊的另一挑戰。當年克林頓上任後力推全民健保鎩羽而還,關鍵阻力便是來自自家黨內的國會議員。

  協調府院人事和黨派政治利益之同時,新政府在政策層面也不好辦。快速紓解民困和振興經濟是民眾的集體期望,但不論奧巴馬在大選中如何風光,經濟衰退的雪球早在他上任前便從山頂滾下。房屋市場繼續尋底、投資和消費信心低沉,一月上任大典前,全國零售業先要過一個嚴寒的冬季購物節。按經濟邏輯推斷,實體經濟的收縮明年將更加顯著,進一步打擊就業和國民實質收入。利民紓困的特效藥無非是現金退稅,刺激消費。簡便又即時見效的政策府院肯定會爭著去做,例如增加地方政府的基建撥款、開發替代能源等,加上先前承諾的擴充醫療和社會服務開支,都是討好選民的最佳方法。可惜,一切無財不行。

  以上動輒百億元的新開銷,經費從何而來呢?聯邦稅入難脫下降厄運,也別期望可從削減對伊拉克的軍事承擔可以省回來。首先伊拉克的局面是個極大的未知數,而增兵阿富汗已是軍方和白宮的共識,期望軍費在新政府首年有顯著減少是奢望。況且,中東戰事的開支本來就是以額外撥款方式借貸得來的,省了也只能算是減少額外債務,國庫並沒有實質進帳。

  有經濟理論家說為了振興經濟,新總統不必理會預算赤字和國債,需要花多少就多少,這極可能是白宮的新政策。不過,面對一個給挫得極深、癒合需時的傷口,不斷輸血的作用和效用值得懷疑。如要從根本整治美國的經濟,看來出路是新總統能建立一個以產業為主體的經濟,讓全國官民脫離以借貸消費度日的惡習。如財赤與貿赤持續惡化,美元貶值和通脹壓力變大,則復蘇之日又將遠矣。

  此外,金融海嘯後亞歐各國都趁機提出重建世界經濟新秩序,有意與美國之間建立一堵防火牆。美國如何依現實國力調整世界定位,妥善地在新秩序下謀取美國的最佳位置,是新政府的另一大考驗,對沒有國際事務經驗,又主張保護主義的新總統尤其如是。

  新總統的第一張成績單是兩年後的中期選舉,這將被視為連任機會的指標。此後,白宮的政策和判斷又將再度與選舉綑綁在一起,要為連任而籌謀。如當年克林頓推出中止移民福利的改革,小布殊的反恐持久戰和減稅方案,全都與選舉的時序相關。對絕大多數美國新任民選官員個人來說,上任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連任。這種競選循環的好處是讓當選者檢察民情,要連任便要繼續討好選民;可是負面影響是市場化的政治令美國政客鮮有長遠規劃。而刻下這個挫傷得極深、復原需時的大危機,卻正正需要動輒上幾年才見效的大規劃來根治好些經濟積弊。

  選民求變得變了,但擺在眼前的重擔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輕省。

Monday, November 03, 2008

江陳會感想

江陳會感想

  汪辜歷史性會談那天,筆者正值在台北市,在一家食店裡,電視播放著兩人會談的畫面,觀察四周的食客,幾乎沒有人注意電視畫面。與一般民眾交談,也沒有太熱衷的。十餘年過去了,陳雲林到台灣與江炳坤簽署了四項經濟民生項目的協議,完成了汪辜沒有機會達成的。至於台灣社會上的反應,相對汪辜會,陳江會激發起社會矛盾,甚至有親民進黨的評論員在電視上聲嘶力竭地說:「馬英九要為今天所做的付上選舉代價」,好像馬英九犯下比陳水扁更重的罪似的。兩會換了主管,兩岸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間和政黨反應也不一樣了。

  組織抗議陳雲林訪台的民進黨和台聯黨政客,高喊馬英九侮辱主權尊嚴,四項協議是賣台的黑箱作業。在企圖更靠近江陳會會場而受警力阻止時,示威者便指責馬政府搞戒嚴。涉及億元貪污案的陳水扁,更在集會上說控告馬英九犯內亂外患罪,在場支持者竟高喊要陳水扁再選總統。

  一名研究大陸問題的台灣學者分析江陳所簽的四項協議,就內容而言幾乎都只是對台灣有利。前民進黨籍立委李文忠也說,協議內容大部份也是落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政綱。所以,就協議內容來說,並不存在虧損台灣的問題。民進黨就示威者被阻而控訴馬政府搞戒嚴,又指責馬英九不要求陳雲林稱自己為總統,是出賣尊嚴等等,其背後動機不過是煽動民眾的反中情緒,好為元氣大傷的民進黨重新找到著力點站起來。

  與汪辜會相比,台灣民眾似乎對江陳會更感興趣,讚成與反對的聲音也提高了分貝。某程度上,這是民主的表現,反映了人民對重要政務的關注,也有了更暢通的表達渠道。但細看正反面的辯論內容,焦點模糊,不問是非,不求甚解,歪曲事實等等一大堆。

台灣的反對黨大概相當高興陳雲林到訪,因為這給予他們一個攻擊現政府及為自己加分的好機會。只可惜這種爭拗水平太低,對台灣一點沒有益處。十餘年過去了,兩岸的經濟實力有了質的變異,兩方手上的政治籌碼亦已大有分別。反對黨虛浮叫囂,反映了他們追不上形勢,除了一小部分忠心信徒外,相信只會離民情越來越遠。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民主法治傳媒(五)

民主法治傳媒(五)

  續談傳媒與政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媒體能發揮監督政府,促進民主的作用,但當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參與了政治,從報道新聞變為製造新聞的角色,則媒體監察政府的功能也大大減弱了。

  這角色的轉變是很微妙的,新聞機構的專業應該是發掘事實真相。要做好這工作,錢和時間都得花上不少,與時下追求急促回報的營商哲學背道而馳。因此,對於前線記者的投資日趨減少,而媒體為了維持和增加讀者量,必須以別的更省錢的方法去吸引眼球。於是,精采的調查報道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聲情並茂的評論;此外,把新聞內容淺化和娛樂化,也是一個保持收視又不花錢的手段。

  因此,在民主黨初選時,克林頓和奧巴馬的隔空口角成了多日的頭條,希拉莉不變的套裝佔了不少版面,奧巴馬的非洲故鄉也成為焦點。在大選階段,麥凱因的年齡和病歷表、佩林的服裝開支費和水匠工的個人背景等等,都是最令人留下印象的新聞。概括來說,所謂的總統競選報道,以報道兩人的爭吵為主線,其次是走勢(類似賽馬貼士的誰佔上風/下風報道),再其次才是政見的深入比對或考核。在四場正副總統的辯論會後,媒體爭相公布勝負,彷彿球賽似的;至於辯論內容的真偽分析,則三言兩語便帶過了。

  按常理,選民是依據候選人的政見和資歷作出選擇,但由於媒體主導了民眾對候選人和選情的理解,那些與施政沒有直接相關的印象式和情緒化報道,左右了民眾對候選人看法。反映在民調裡,又間接影響了媒體的報道方向。民調低落的候選人會得到更多的負面報道,這就是所謂的跟紅頂白。

  至於充斥在各種媒體的評論,由於具有比新報道更大的影響力,早已成為黨派和政府的獵物。政治評論員黨派分明,各佔據地盤拚命的替自己的候選人造勢。政府也會透過手段影響評論員,通常是採用獨家送料來吸引個別評論員寫官方不便直接推出的信息,布殊政府便是其中的能手。

  總而言之,媒體日漸失去其獨立性和發掘新聞事實的能力,對民主政制及整個社會都是一個極壞的發展。  (全文完)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民主法治傳媒(四)

民主法治傳媒(四)

  續談傳媒與政治。民主政制的完善,必須要有一群掌握充份正確資訊及理性的民眾,而傳媒的角色和責任是保障民眾得到正確無偏見的資訊。一旦傳媒作為資訊流通的管道不暢通,或是傳送了大量有偏見或不實的消息,則民眾作出理性判斷的環境便受到干預或污染。

  對於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認識,大部份民眾都是透過傳媒,只有很少一部份人能有第一身的經歷。傳媒包括了傳統的報刊或電視/電台,也包括互聯網上流通的各式資訊。雖然因為傳播科技的更新,資訊量大增,但並不等於消息便靈通了。量多弊於雜亂,真真假假未及分辨便已散播千里。互聯網提供了空前龐大的資訊庫,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資訊的價值。至於傳統媒體,資訊提供者是專業新聞從業員,經過他們的過濾及處理,資訊的價值比互聯網在理論上要高。但由於越來越多人離開傳統媒體而轉為只依賴互聯網,博客或私人資訊交流網站的佔有率已後來居上。

  非專業的資訊網頁受歡迎,除表示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厭倦外,還有就是非專業的信息一般以評論式為主,含有強烈的竟見,更富吸引力。時下流行一種說法,因為傳播科技的發達,獨家新聞已極度難求,但觀點和評論卻可以獨家。於是傳統媒體為了從網絡競爭,也轉變了報道事實的傳統新聞方式,改為加入大量的分析和評論。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可以幫助讀者分析不同觀點。但當評論和意見如海嘯般沖至,導致公共資訊在事實和評論兩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意見和評論充斥,基本事實卻缺乏且不受重視,因而形成沒有事實根據也可以口若懸河地評論一番,甚至把意見變成為事實。其結果就是公眾未對事物或人物有充份認識之前,便有了意見判斷,這對民主政治造成極大的傷害。
(待續)

   

民主法治傳媒(三)

民主法治傳媒(三)

  在過去,新聞媒體被讚譽為第四權,擔負有為民監督政府的神聖及超然身份。現在,世界性的傳媒素質下滑,除了損傷了自身的經營空間外,也直接的危害民主政制的有效運作和延續。

  新聞媒體事業的本質是把社會上發生的方方面面事情,經過查證後藉傳播工具,或報刊或電子形式,發布給公眾。由於是廣泛發布,具有影響和製造社會輿情的實質作用。於公眾而言,傳媒也是他們知悉社會和政府事務的渠道。人們對社會以至世界的認知,除了透過親身的經驗外,通過媒體來接觸外界所佔的比重更大。因此,媒體負有如此重大的社會責任,對其道德要求也是極其嚴肅的。傳媒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道德價值是「真」,一旦失真,媒體便不再是保障知情權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其惡劣者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過去記者的地位相當受到尊重,新聞報道都被假定為「事實報告」,具有不容易被挑戰的權威。要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前線記者和後期編輯都必須秉持追求事實,客觀公正的操守,不能感情用事,或在報道中滲入自己的觀點。人非草木,誰不受自己的思想和識知所影響,但新聞工作者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正是他能夠摒棄個人的好惡或思維,以科學調查手法所得的事實材料作為報道內容的實體。新聞工作對事實的追求沒有妥協的餘地,但對於選材卻有絕對的自主權。

  可是,由於傳播媒體的商業性質、資訊娛樂化,以及媒體之間的商業競爭,導致追究事實不再成為媒體經營者的首要任務,追求讀者觀眾和客戶的反響,以增加經營利潤成為主導。簡單而言,「嘩眾」成為越來越多媒體的第一道戒律,嚴肅的新聞報道逐漸成為非主流,追求事實與維護公眾就重要事件的知情權已不再是媒體業者的目標。在這種媒體生態的轉變下,政治與媒體之間關係又發生了妙微的變化,在發達的資訊科技催化下,這種變化更加複雜和急促。                 (待續)

Tuesday, October 28, 2008

民主法治傳媒(二)

民主法治傳媒 (二)

  續昨日話題,談美式民主制度不能保障人民利益。巧合得很,田納西州法律學院教授Glenn Harlan Reynolds也在同一天發表文章題為:《這就是我們最佳的表現嗎?》,與筆者不謀而合。

  教授評論兩黨候選人時感嘆地說:美國有三億人口,這就是我們的最佳人選嗎?美國在開國初期,人口不多,但卻有華盛頓、傑克遜、阿當斯等開國偉人。雖然今天的美國有著更多曾受高等教育的國民,但卻沒法有如當年一樣的治國水準。今天的政治制度令真正有才能的人望而卻步,在選舉中勝出的政客只需具備兩項條件:籌款能力強、在電視前形象吸引。Reynolds教授認為需要一個結構性的改革,以及文化的更新,讓有實幹經驗和能力之人當政,而不是只會籌錢和搞形象。

  金融海嘯徹底考驗現代資本主義和政府的應變能力,發生在大選前,更是對美式民主的巨大衝擊。兩黨候選人目前在選戰中的表現,是傳統的選舉文化──片面宣傳、負面攻擊、空頭支票,配以億元計的廣告攻勢。雖然競選口號是「轉變」,但候選人的政治思維沒有半點的革新氣味,一旦當選,又將如何應對急速以不利於美國的方向轉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

  這進入第二部份的反思──法治。民主普選不保證素質,於是政務的推行便必須要用法規來保護,法治比民主更形重要。布殊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總統,也是最不守法的總統。每當布殊或切尼要推行一些超出憲法授權的政策,白宮律師便會指示司法部官司撰寫法律釋義文件,確認總統沒有違憲,此做法形同自編憲法。陳水扁至今仍能風騷非常,與社會法治觀點和執法單位效能有關係。除了有法不依外,問題更大的是法治所本的法,是由民選議員制訂的,倘議員或議會腐敗,則法制將會受到全盤侵蝕。議會不再是維護公益的地方,而是讓各利益團體與政客交易的場所。肅清議會內的腐敗,中斷議員的涉外利益關係為優先要務,其次便是要把議會改變成為專業的立法機關,壓抑政治化,加強針對具體政務的專業調研。

  金融危機爆發後,奧巴馬及民主黨人蜂擁而出攻擊布殊及麥凱因,但他們真的明白危機出現的來龍去脈嗎?據說,聯儲局主席布南克花了一整天聽金融專家報告,也未能徹底明白崩潰的金融衍生工具是如何運作的。連負責監管的技術官僚也沒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又怎能相信非金融專業的大嘴巴政客可以為我們解套呢!相對來說,中國的立法議會──人民代表大會,民主代表性遠不如美式議會,但在立法效能上,更較為專業和實在。  (待續)

Sunday, October 26, 2008

民主法治傳媒(一)

民主法治傳媒 (一)

  陳水扁全家涉及多宗弊案,貪污金額可能超過十億元台幣為單位。扁女婿涉內線交易已被定罪,扁太、兒子、媳婦和扁本人都是貪瀆案被告。可是,扁卻能把刑事案轉化為一場政治鬥爭,還得到不少民眾的前呼後擁,已退黨的陳扁水,風頭和人氣反勝現任黨主席,真的匪夷所思。從中可以讓人們反思社會的三大元素──民主、法治與傳媒。

  民主的價值絕非簡只是眾人參與,因為作為一個政治體制(管理公共事務的機制),有效管理,維護和平衡眾人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A制度能保障群體內的所有個體都能參與議事權,但卻沒法維護效益,並且導致群體整體受到傷害,則A制度仍不能說是一套理想的制度。把民主簡化為「普世價值」的論者,是抽象思考問題,沒有以實證檢驗民主普選制的推行成效。

  試以台灣為例,當然也不止於台灣,美國亦然。李登輝推行全民普選總統,被稱為台灣民主之父。全民得到了選舉總統的權利後,台灣的政治因而變得更清明嗎?社會變得更富裕,人民生活更快樂嗎?這就是形式與效益的不協調。有一種慣常的說法是民主選舉讓人民有機會把做得不好的政客選下台,這說法準確,但沒有意義。倘若能換人就是民主政制的最大優點,它只不過是一個無盡的「嘗試與失敗」環循。因為,政治體制是治理眾人之事的制度,如這個制度本身不提供任何質量保證,只容許定期退貨,風險頗真的不少。民主普選只不過是一個決定公職人員的方式,絕對不能視作為政治體制的全部,甚至更不是核心,必須要有配套。

  陳水扁及家貪污洗錢證據天天都有更新,也越來越有說服力,但只見支持扁的聲音卻同樣在壯大。今年三月台灣近六成民眾選了國民黨的馬英九當總統,輿論分析是因為扁政府政績差,弊案又多,所以選民支持又一次的政黨輪替。這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的精神。可是,新政府上任僅數月,扁家弊案如雪球般滾大之時,卅萬人上街抗議馬政府無能,挺扁之聲不絕於耳,一時間,馬政府成了弱勢,支持度不足百分之廿五。

  扁罪證曝光,人氣上升;馬高票當選,支持度急降。這正說明了僅提供人民有選擇權,是不足以產生一個好政府的。把治理公務轉化成與個人對政客的喜好掛勾,是感情綑綁了理性,事實證明有些人會甘於支持一個爛政客,對政府的評價也絕對是主觀因素先行。

  可見,民主既不能保證選出優秀的領袖或有效益的政府,反而會被政客利用作為護身符。民進黨在十月廿五日發動的反黑嗆馬大遊行,原本應是蔡英文作為新主席顯身手的場合,卻被把民進黨罵得一錢不值的扁當了主角。廿卅萬嗆馬群眾不見得全都挺扁,但遊行所製造出來的效應卻是如此。

  清人黃遵憲在美目睹總統選舉過程,甚不欣賞,下了這樣的結論:「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有了普選的形式,絕不等於民主工程的完成。  (待續)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看政客淚眼

看政客淚眼

  台灣政客愛在公開場合哭,但別以為他們都是弱者,又或只會訴諸悲情。淚眼背後所藏著的一顆真嘴臉,卻是極其的兇悍的。

  最新的例子,率眾追打張銘清,導致張多處受傷的台南市議員王定宇,在被執法人員查問後召開記者會,流著兩行熱淚地強調自己一切的動作就是為了台灣的孩子。坐在他旁邊的王太太也跟著落淚,兩人彷彿快要成為烈士似的。

  把鏡頭稍為退倒,看看這位流淚議員在記者會前做過些甚麼。張銘清到訪當日,王在電台節目向張發出「全民通緝令」,號召民眾注意張的行蹤,一旦發現立即通報,好隨時聚集,讓張知道台灣人民個個都是士兵。結果,王的確掌握了張銘清的行蹤,立即率領「民兵」圍攻張銘清,王定宇本人貼身向張揮拳叫罵,其餘群眾則拳腳交加施以攻擊。在張被推倒地狼狽起身後,王還不放過他,繼續領眾追截,又是一番激烈的肢體和言語侮辱。對一位手無寸鐵的年長訪客施以野蠻暴力襲擊後,王定宇竟又帶著妻子在媒體前哭著喊冤。其無恥程度,令人脊柱冰冷。

  事隔兩天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議會與另外兩名同黨立委抱頭痛哭,但別以為女兒家被男議員或官員欺負了。不久前,管立委才狠狠的掌摑了國民黨立委洪秀柱一巴掌。有評論員說暴力抗爭是在台灣議會達到政治效果的手段,不必太重視。如此言屬實,則是否所謂民主也要依靠暴力才能完整呢?

  建議李安大導演再有新戲開拍,不必再去大陸找那為些不惜一切出頭的新進小明星,島內會演戲的政客多的是。

華埠一席

華埠一席

  總統大選可以說是大局已定,但三藩市的市參事選舉還在激烈競爭之中。三藩市華埠(第三選區)今年有三名華裔參選,其中邱信福和鄭可欣都有豐富的公共事務工作經驗,熟識市府運作,並且長期活躍於華埠社區事務。區內第三名華裔候選人彭德慧雖然沒有如前兩人的公共政策經驗,但在社區活動圈子,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不過,目前在第三區領先的候選人,卻是一名公共事務經驗極度薄弱,在競選前也沒有顯示過關心或參與過華人社區事務的阿里奧圖。

  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主要關鍵是在於姓氏。阿里奧圖家族是三藩市的政治望族,家族內曾出過市長和市參事。阿里奧圖的姐姐也是現任的市參事,並且有機會成為下一屆市參事會主席。一個地方政治望族的名字,似乎勝過用血汗和努力換回來的真實履歷。這也許是政治選舉的冰冷現實,但卻沒法令人信服。

第三選區包括華埠北岸和金融與海傍區,區內居民族裔多元,經濟狀況兩極。華埠和北岸區有著市內最密集的華裔人口,以中低收入的移民和耆英為主。海傍和北岸山頂一帶多是高收入群,其中又以無孩子的家庭和單身人士佔多,華裔比例較少。他們所關注的問題與華埠居民有一定的差異。再加上選區包括了金融和市中心購物區,大企業商家的利益又與散房柏文或老人屋的居民很難有共通點。

所以,第三區市參事必須是一位既關懷平民社區,又能促進區內商業發展。阿里奧圖家族有著良好的政商關係,得到主流社會和大商家的支持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華埠社區的利益又可以依賴誰呢!那些在選舉時才出現握手拉票的政客,未免太輕視華人社區了,華埠社區需要一位真正來自社區及關心社區的代表。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馬英九的心思

馬英九的心思

  以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身分參加在台南藝術大學舉行的學術研討會的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台南孔廟前遇到由民進黨市議員王定宇率領的暴民襲擊。而台南,正是「海角七億」主角陳水扁近來頻頻取暖,獲前呼後擁的地盤。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護短不加以譴責,扁說張「是故意去台南挑釁」,個別綠營政客則指這次襲擊算是客氣的了。但施暴過程經電視台清晰顯露在眾人面前,誰是誰非,可謂一目了然,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也能明白。只有那些有個人政治私利的人,才會繼續鼓吹暴力。

  所以,討論行兇者的是非沒有多大意義,反而要追問作為總統的馬英九,心裡在想甚麼。張在台南遇襲,馬則站在講台上宣稱在他任何將推動兩岸和平,肯定不會發生戰爭。既然要推展兩岸關係,張是海協會的副會長,來台訪問活動範圍又集中在親扁反中最烈的南部,政府竟然沒有特別維安措施,這可不是一個「疏忽」便可解釋了的。

  馬英九當了總統之後,不論是處理經濟、扁案,或是張銘清到訪,都很詭異。表面上是放手讓政務官員辦事,但在無為而似有為的手段裡,馬真的純真地乖乖做虛位元首嗎?競選時打出老蕭能救經濟的牌,但自從老蕭從中國見過胡錦濤回來後,便被馬放進冰箱去了。就算是國際金融海嘯湧至,蕭萬長還是在當他的「深宮怨男」。

  扁案引至全台公憤,但馬沿用扁的舊幕僚主管辦案,調查進展連扁的前支持者也在電視公開的批評說「實在太慢了」,扁則繼續招搖過市享受讚美。有說只要有扁在,馬的民調便掉不了,真的是這樣嗎!還有經常掛在馬嘴邊的兩岸關係,馬先是用了一位最反大陸的台聯人做主管;至張銘清來訪,又有意無意地任由他在南部受辱。

  馬刻意要做「全台」總統,立志要討好每一位選民。所以,讓扁迷和反中民眾有相當活動空間,可能正是馬「無為而治」的策略。

Monday, October 20, 2008

慈悲與殘酷

慈悲與殘酷

  奧巴馬的競選團宣布,為了探視病重的祖母,奧巴馬將會暫停個人競選活動。孝行不分中外,同樣受到肯定。奧巴馬探病的消息為充滿火藥味的選舉新聞加添一分意外的溫情。不過,在同一天,麥凱因的病歷再度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題材。奧巴馬的支持者,包括助選組織和一些民主黨的重量級議員,近來狂攻麥凱因的健康狀況,目的是要證明麥凱因太老及癌病復發機會太高,因而不合適做總統。

  總統是國家領導人,候選人的健康狀況是合理的選舉議題範圍。麥凱因曾因為皮膚癌而四度動手術,據醫生說麥所患的癌症能活過十年的機率是三成五,麥已經過了八年,並沒有復發的跡象。不過,由於麥凱因將是年齡最大的總統當選人,又加上挑了一位年輕及沒有太多政治資本的佩林當副手,任何關於麥的健康疑慮,都足以令一些選民卻步。在選舉策略而言,煽動起選民質疑麥的健康,是很不錯及有效的。

  利用一名癌病倖存者可能再度復發作為競選武器,是合理而卑鄙的手段。選戰是殘酷的,只求效果而不能有婦人之仁。這不能怪奧巴馬,因為選舉遊戲的規則本是如此,誰能爭取得最多的選票誰便是王者。普選是以票數多者為勝,因而令政治選舉變成為商品市場推銷。市場效應是最終目的,中間採用什麼手段變得不重要。事實和真相更是在選戰中最不重要的價值。如麥凱因指奧巴馬與國內恐怖分子來住;而奧巴馬和副手拜登又指責麥凱因要為放鬆銀行管負責,卻沒有說拜登也投票支持了該法案。這在在都說明,所謂的民主選舉,是一套複雜的推銷策略,講求的操作技巧,至於勝利者會否是一位人才,那就要看民眾的運氣如何了。

Sunday, October 19, 2008

將軍智慧

將軍智慧

  奧巴馬領先麥凱因的勢頭越來越明顯,如無意外,民主黨兼掌府院的一黨獨大局面將會重現。由於選情已漸失去競爭性,周末並沒有什麼顯眼的選舉新聞,除了共和籍前國務卿鮑威爾宣布跨黨支持奧巴馬。一些評論家認真地分析鮑威爾表態的意義,這似乎是有點小題大造,因為民主黨和國家最需要鮑威爾的時候早已過去。

  鮑威爾在進入布殊內閣之前是聲名顯赫的將軍和國家英雄,因此,雖然他早年曾出任列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但民主黨從未放棄向他招手。1992年克林頓擊敗布殊當選後,第一次海灣戰爭主策劃者,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便宣布退役。這對外交經驗尚淺的民主黨新總統,形同投了不信任票。縱然如此,民主黨人一直都保持對鮑威爾的高度尊重,因為鮑威爾在全國享有超然的崇高地位,受到不分黨派民眾的愛戴,就算不能納為己用,也不想他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曾任共和黨總統的閣員,並且在共和黨總統任內獲晉升為四星上將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但鮑威爾一直沒有公開宣示他的政黨黨籍。因此,當克林頓為競選連任做準備之時,民主黨熱切期待鮑威爾能夠加入民主黨,因為當時鮑威爾的民望遠超過共和黨的所有準候選人及克林頓本人。最終,鮑威爾表態自己是共和黨,民主黨政客雖然失望,但仍然沒有口出惡言,生怕惹怒了萬民愛戴的將軍,真的親下火線便糟了。結果,雖然在總統選舉初步民調領先,鮑最終以無心政治而宣布不參選,否則,按票站日民調,鮑在當年本可以輕易擊敗克林頓的,算是送克林頓一個大禮。

  至2000年,鮑支持麥凱因,在戈爾和布殊之爭形成後,便轉為推薦布殊。不過,戈爾並沒有放棄借鮑拉票的機會,暗示自己一旦當選,將延攬他入閣。民主黨是如何需要鮑威爾,可見一斑。布殊勝出後委任了鮑威爾做國務卿,也是首名的非裔出任該職,他的提名在國會獲得兩黨一致的確認。

  在國務卿任內,鮑威爾經歷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國土安全挑戰,國民期望身經百戰的鮑威爾能夠在這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但卻相反見到鮑被布殊的鷹派內閣逐漸排斥在核心之外。直至布殊借911出兵伊拉克,原本持反對態度的鮑威爾最終屈服了,還以自己的國際聲譽,替布殊總統在聯合國宣讀以假資料為根據的勸戰宣言。當伊戰陷入危機,又遇上總統大選年,民主黨期望鮑威爾能以良心講句公道話。可是,鮑在整個競選過程保持黨派立場,也沒有如流言提早辭職。直
至布殊連任後要求他辭職,鮑威爾才走下政治舞台,及採取較批判的態度評論布殊政府。

  在今屆大選,鮑威爾先是金錢支持舊友麥凱因,但一直拒絕公開站台。因為民主黨的熱門候選人同是一名非裔,鮑威爾多少有些顧慮。直至選舉形勢漸分明,離大選只淨兩周,鮑威爾終於感到是安全表態時候。

  縱觀鮑帥的從政作風,審慎計算所有因素,用將軍統籌戰局的智慧,謀算最大的利益,並不輕易冒險。

Thursday, October 16, 2008

儉可興邦

儉可興邦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過世,媒體紛紛推出關於他的傳奇人生節目,其中特別提到他一生勤儉,雖然身家以億兆計,但日常生活使用,連他屬下的中層主管也比不上。

  據介紹,王永慶午餐只吃價值卅五元台幣的便當,家中的地毯長年磨損也不更換,一件內衣穿了八年至有破洞仍不願丟棄等等。而更難得是王永慶的儉樸生活是對自己的要求,對於員工和社會公益卻一點都不吝嗇。在工作上更是長年無休,數十年如一日,九十歲高齡仍穿梭兩岸美國視察業務。有論者說,王永慶的節儉習慣是個人成功的要素之一,關鍵不是在於他省了多少錢,而是他注重成本效益,不浪費資源。

  「勤儉」向來都視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現代的中國人還有多少會認同這祖宗的教誨,不得而知,但其實用性證明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美國正面對自卅年代大衰退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給美國民眾的忠告是「莫再超額消費」。

  當前的經濟危機,被經濟學家形容為對資本主義最大的挑戰,一些較悲觀的說法更認定這是資本主義的徹底失敗。在競選中的政客會把矛頭指向政敵,但問題的根本是在於我們的生活文化。在二次世界戰結束後,節省物資的概念亦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思想是認定美國是一片「樂土」,享受生活是活在這土地上的最大價值。現代流行的環保生活與節儉並無關係,美國的環保多少還帶有中產時尚生活品味的味道。

  人生而求取快樂,這是天經地義的,讓自己身心都過得快樂,應是對自己的責任吧。但追求快樂也有不同的層次,美國文化把消費享受當作為理所當然的人權,就如出租屋必須要有暖氣和電冰箱。戰後年青一代因為成長於安逸,習慣了以信貸換回來超前消費享受,甚至連各級政府也以同一觀念理財。

  所謂「坐食山崩」,倘揮霍無度,金山銀山也會被花光,更何況是舉國都是靠債度日。索羅斯說金融海嘯是美國一個時代的終結,不論是否自願,超前消費的年代將無法維持下去了。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新種族主義

新種族主義

  民主黨籍的賓夕泛尼亞州聯邦眾議員John Murtha昨日說,眾所周知,他所代表的選區是很種族歧視的,因而會導致奧巴馬在全州失去約四個百分點的選票。Murtha的這番言論其實只是說出事實的一半。

  因為奧巴馬是非裔身分,不少人認為民意調查顯示他領先可能是假象,因為帶有種族偏見的白人選民,不會向調查員承認自己不會投票給黑人。由於擔心這隱藏並且在票站才爆發的種族主義,才有如眾議員Murtha的言論。不過,以上這種說法已經不能反映美國目前的種族政治。

  奧巴馬的參選,揭示了一種新的種族主義。奧巴馬的膚色可能令他在大選中失去一些白人選票;但如果沒有這膚色,他極有可能連初選也不能出線。因此,若論膚色的利弊,於奧巴馬這回參選而言,是利遠多於弊。

  奧巴馬真正取得壓倒希拉莉的優勢,是由他打出種族牌開始,以無根據的指責成功令克林頓成了希拉莉的負資產,也鼓動起非裔的一面倒崇拜他。非裔超過九成的選票投向奧巴馬,難道這又不是種族主義嗎?在多個州的初選裡,如這九成選票變為六或七成,出線的將會是希拉莉了。再加上一些開明和中間派白人選民心中的種族(原)罪,他們願意參選創造歷史,選出美國第一名非裔總統。

  聰明透頂的奧馬巧妙地運用種族因素助選。首先,他自己不會標榜膚色,因為這會局限自己的票源,而是利用外圍的助選人員不斷塑造自巴是種族主義的受害人形象,就如議員Murtha昨日的言論。另一方面,他在競選演說裡固定的加入種族符號,勾起非裔選民怨恨。如奧巴馬總是說有人因為他「另類」而不會投票他;或故意提起非裔民權袖馬丁路德金;奧巴馬又經常提到他的選舉在創造歷史,凡此種種,都只不過是婉轉的種族牌。

  倘奧巴馬最終在大選中勝出,非裔的種族主義票是基本關鍵。但無論他當選與否,全國非裔目前所表現的熱切期盼都很可能得到回報。有評論曾說,奧巴馬若不當選,非裔社區可能要暴動;若當選,以奧巴馬刻意要做全民總統的理念,更不可能特別照顧非裔社區,反而會更劃清界線。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對奧巴馬的不信任是絕對有理由的。

戲曲聯想

戲曲聯想

  剛過去的周末,本地一家中文電視台播放了香港十八區粵曲歌唱比賽的節目,參賽者都是業餘的粵曲愛好者,有十四歲的初中男學生,大學二年級的女生和一般藍白領。從決賽陣容可見,粵曲在香港仍有捧場客,並且有年青一代的觀眾。近年不少人在討論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日漸衰落之勢,粵劇在香港能受到觀眾喜愛,成績應算不俗。其實,面對觀眾群萎縮,曲高和寡難題的劇種又何止京劇呢,不少地方戲曲也遇著同一命運。

  戲曲藝術,特別是京劇,被稱為國粹,但在這些年頭,談到國粹總有幾分瀕危的感覺。不少中國傳統藝術出現承傳困難,而表演藝術因涉及更重要的市場元素,尤其如此。表演藝術要有觀眾才能生存下去,繪畫可以走小眾之路,懂得的自然會願意出高價珍藏。但戲曲沒法子吸引新一代觀眾,則學戲的人自然也少,發展及保留都不容易。到最後便只能由政府出資維持,走上小眾之路。

  所以,當大家都說京劇是國粹,是高級藝術之時,也暗示它的市場越走越窄。經常聽到行內大師級人士批評社會通俗,不懂珍惜藝術,年青一代也不懂如何欣賞戲曲。這些大師有他們的道理,但得反過來問,作為表演藝術,不能只有演出者的,成功的表演是演者與看官連成一起。不能得到公眾的接受,證明這種表演方式已經與社會脫節。

  可不要忘記,今天被尊崇為殿堂級國寶藝術的京劇,在一百多年前興起之時,是流行娛樂,它的壯大和興盛,正是因為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並不是因為它有多深奧的藝術成分。如梅葆玖先生和一些的京劇大師用狠話批評廣受歡迎的京劇新表演程式,說這不是京劇,還罵表演者是小丑,論者的觀念極其狹隘。

  京劇在清中葉形成之時,何嘗不是結合當時流行的不同戲曲表演形式而成。至梅蘭芳出現,對已有一段歷史的京劇再進行改革和創新,因而形成傳頌至今的梅派。但倘梅派只至於止,後人只能模仿而不能在原基礎上創新發展,則只會把梅派藝術定格在過去,更難與現代接軌。

Monday, October 13, 2008

所學何事

所學何事

  前三藩市市參事趙悅明上周在法庭上承認索賄罪名。雖然在法官面對認罪了,但在法庭外,趙仍然堅持無辜。他的代表律師Hanlon表示:趙一直堅持無罪至今,是因為他是被人們教導在亞裔社區就是這樣辦事的。(in the Asian community that this is how business was done.)。真的是如此嗎?

  趙悅明向申請商業牌照的商戶索取金錢一案,對華裔參政的形象已造成相當的傷害,正在競選當中的一些華裔候選人,便遇到有選民明確表示因為趙悅明而不會再投票給華裔。因為個人行為的不當,趙悅明向法庭承擔責任了,目前只是在等待判刑。可是,趙卻並未就他對社區造成的傷害而道歉,反而指責整個亞裔社區,說自己都是被社區「教壞」的。按趙的說,嚴格來說也不算「教壞」,因為趙是「單純地」認為這種行為不屬違法,直至被聯邦調查局告上法庭,才恍然大悟。

  如趙悅明所言屬實,則亞裔社區便要深切反省,原來政治人物向商戶非法索取金錢是天天都發生的事,也是我們教育新進政客的必修科。若然,我們社區是多麼的黑暗骯髒和無法無天,簡直是族裔的恥辱。不是趙悅明的錯,是所有華人和亞裔的錯,是我們這賄賂文化污染了他。

  趙悅明向法官認錯了,並且答應痛改前非。那作為教壞趙先生的整個灣區亞裔社區有沒有反省呢?我們錯在那裡?賄賂是我們的文化嗎?其他華裔政客,按趙的說法,也許他們也在做同一樣的勾當嗎?因為「亞裔社區就是這樣辦事的」。若我們都同意趙的說法,便應開展一場自首運動,學習他的大徹大悟。若不認同,便要反問趙這樣諉過於全亞裔的做法合理和可以接受嗎?是否要社區因他的個人行為而二度受傷害呢!

Sunday, October 12, 2008

五十年不變

五十年不變

  今天談的不是政治,也不是香港時事,是即將公演的名導演陳凱歌新作品《梅蘭芳》。梅蘭芳幼子,也有被稱為梅派掌門人的梅葆玖先生看過毛片後,對該片讚不絕口,並說五十年內不會再授權其他人拍攝任何關於梅蘭芳題材的電影。電影還未上映,可真的先聲奪人。不是嗎,連梅蘭芳的兒子都說:「這就是我父親了!」這樣的人物傳記電影還可能受到質疑嗎?

  可是,電影是表演藝術,且梅片不是歷史記錄片類型,一齣商業電影,觀眾的口碑和票房才是最重要的成功指標。不過,有了未演先轟動的宣傳,也算是有了個好的開始。早在去前選角開始,梅片便引起一番熱列討論。香港媒體關心是由梁朝偉、黎明,抑或是陳曉東出演梅蘭芳?但在中國內地最火紅的討論是李玉剛被陳導演選上了嗎?

  在零六年開始走紅全國的男旦演員李玉剛去年被陳凱歌邀請為梅片演鏡,人氣超旺的李玉剛可能擔綱扮演梅蘭芳的消息,起了頗大的宣傳效應。李玉剛豔麗的古典扮樣,加上近乎完美的唱腔聲調,被不少百姓認為是扮演梅蘭芳的不二人選。結果,導演選了天王黎明。李的支持者在電視前激動的說罷看梅片,也有網民撰文預批梅片失敗的六大原因,而主因就是缺了李玉剛。

  類似的爭議在陳凱歌的另一部名作《霸王別姬》亦曾出現過,當年陳導演為霸片選角,也曾接觸過被稱為梅派最後一位男旦的胡文閣。胡文閣自幼受秦腔專業學校訓練,年青時期曾反串表演流行曲,成名後卻轉投梅葆玖門下,成為梅派男旦的正式傳人。以胡的演藝實力和知名度,當年也引起不少戲迷的期待。但結果與李玉剛一樣,角色擦身而過,都被有票房保證的大牌名星佔了。

  陳導演這兩次選角都沒有選錯,不論胡文閣或是李玉剛,雖然他們的舞台扮相和功駕肯定都會比張國榮或黎明要好,但他們始終不是電影大明星。一部投資大調子高的電影,冒險起用新人(對電影來說)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是要一脫驚人的則作別論。因為霸片或梅片也好,畢竟戲曲部份是次要的,主角們大部在鏡頭前都不是在演京戲,天王級的電影明星更符合製作和市場的需要。只是好奇這道理導演當然心知肚明,為何又要請胡李兩人試鏡呢?是純宣傳嗎?若然,對胡李兩人便太不公平了。

  還有不明白的是梅葆玖先生那一句「五十年不再授權」,原來開拍關於梅蘭芳先生相關題材的電影是要他批准的,這概念令人摸不著頭腦。就算陳導演的《梅蘭芳》真的成為驚世經典,也不至於如斯霸氣,不准後人觸及同一題材吧!什麼是藝術創作自由?沒有自由的還能算是藝術嗎?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大款氣派

大款氣派

  民調大超前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沒有因為穩健領先而鬆懈,昨日宣布向兩大電視網絡買下十月底的黃金時段,準備推出半小時的奧巴馬競選特輯。電視台和奧巴馬競選總部都拒絕談廣告費用,多家媒體估計最少應是每家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元起跳。這只是單純廣告時間費用,若整個半小時都要按分鐘收費,實質價碼可能更高。

  不過,奧巴馬的競選金庫有的是錢,就算是花上千萬也綽綽有餘。奧巴馬早前反口不接受公共競選經費的約制,因而可以無上限的花費;而共和黨的麥凱因則接受公共競選經費的限制,開支上限不能超過八千四百萬元。雖然經費充裕,但奧巴馬仍是不斷向支持者發出催促捐款電郵。截至八月底的報告,奧巴馬手上的現金有七千七百餘萬,是麥凱因的一倍。

  奧巴馬缺乏行政經驗的弱點經常被政敵攻擊,他曾自辯說管理他的競選團隊其實也等同做一家大企業的行政總裁。若以涉及的資金而言,奧巴馬是對的。自參選以來,他共籌得四億六千萬元的經費。美國的選舉是金錢戰,一點都不是誇張。

  奧巴馬選擇在1939年黑色星期二周年紀念之日推出半小時全國電視廣告,明顯是要緊扣當前的經濟危機,借民眾的恐慌和怨恨送自己一程,實現個人的白宮夢。不過,這種手筆花費卻令人不禁要問,國民經濟正陷入困境之時,政治「視錢財如糞土」,為打勝選擇而一擇百萬金,這種作風會是一位好總統嗎?奧巴馬的競選支票是大幅減中產的稅,並增加各項社會服務及福利開支,全部都是無財不行的。錢花得這麼隨便,他日為國理財又將如何呢?觀其行思其政,希望這只是太小心眼而已便好了。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看看他們(二)

看看他們(二)

  昨天談了奧巴馬在辯論會上就經濟問題的回應,今天看看麥凱因又是怎樣回答。


問題:美國經濟下滑,退休人士、年長市民和工人的收入下降。什麼是挽救他們脫離經濟困局的最快和最正面解決方法?

麥凱因:多謝你的提問,你點中了美國當前核心的擔憂所在。美國人憤怒,他們沮喪,並且有一點惶恐。解決問題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我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它必須與能源獨立掛鉤。我們必須停止每年花七千億元給外國,那些不要我們及不喜歡我們的國家。我們必須維持美國人享受低稅,所有美國人都會得到低稅,讓我們不要加任何人的稅。

顯然我們要停止華盛頓的大花費,我們已為年青的美國人(他們今天也來了)留下十萬億元的債務,其中五千億元是欠中國的,你知道嗎?

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改革方案,且它必須能為世界帶來繁榮與和平。我想到這問題變得這麼嚴重,就如你知道的,我們必須要針對房價做些事情。

你也知道,房價持續地下跌,人們沒法再負擔每月的房屋按揭月供。作為美國總統,我會命令財政部長立即購買呆壞的美國房屋貸款,並且為這些貶了的房屋重新估值,讓他們可以繼續供款及保留自己的家。

這會很昂貴嗎?會的,但我們都知道,我的朋友,除非房價穩定下來,我們將不能扭轉環境、製造就業及改善我們的經濟。我們必須再度給美國信任和信心。我知道應甚麼做,我的朋友。這是我的計劃,不是奧巴馬的,也不是布殊總統的。我知道如何令美國再度運轉起來,重建我們的經濟及照顧美國民眾。

  麥凱因是軍人出身,與受名校法律訓練的奧巴馬在語言表達及組織能力上立見高下。奧巴馬的長處是把沒有內容的東西,包裝成動聽的演說;麥凱因的發言相對便顯得粗糙和簡約。在以上段回應,麥凱因的公式是:表達同情+提出答案=我是最佳候選人。回應直接,但與奧巴馬不同是他沒有借機指責對手,及太認真地提供答案。在選舉策略上,不趁機諉過對方是錯失良機;提出具體答案失於過實,不及奧巴馬虛晃一下有效。因為實質答案要冒著受考驗的風險,虛招說了後聽眾也想不起說到那裡去,無從批判,因而也不會失分。

  麥提出的似是答案的答案──政府介入購買呆壞房屋相關資產及控制屋價。前者布殊政府已在進行中,至於以後者作為解決眼前經濟困境的手段,只會製造出更大的爭議。控制屋價違反自由市場原則,實質操作也極不容易,香港不是有著名的董建華八萬五好例子嗎?還有,由政府出資穩定屋價是否便能保護就業及解決美元貶值,經濟理論的爭拗恐不是選民有時間和心情去了解的。

  結論,兩位候選人都沒有給予一個實在和直接的答案,但奧巴馬文采和攻擊性上均佔優。奧巴馬勝,麥凱因和選民輸了。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看看他們(一)

看看他們(一)

  在昨晚的第二場總統辯論,一再證明選民不必對兩黨候選人寄予期望。辯論開首由觀眾發問經濟題,奧巴馬借題發揮攻擊對手,麥凱因則顧左右而言他,兩人均沒有直接回應提問。美國目前不單是遇到金融危機,綜合國力以至國際地位都將發生巨變,即將在未來四年領導美國的準總統,竟然是如此不堪的素質,恐選民也只能盼望四年後的選舉了。先分析奧馬的回應,沒有收看辯論的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明日再談麥凱因。

問題:美國經濟下滑,退休人士、年長市民和工人的收入下降。什麼是挽救他們脫離經濟困局的最快和最直接解決方法?

奧巴馬:我想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處於自大衰退以來最惡劣的金融危機,很多人都在擔心工作、退休金、退休戶口,以及送子女或孫兒到大學的能力。我相信這是對過去八年失敗經濟政策的最終判決。由布殊總統推動,麥凱因支持的政策,基本上是說我們應該取締所有監管、消費者保障,任由市場瘋狂,而財富就會如雨滋潤全民。

這並沒有出現,所以我們現在要採取果斷的行動。目前第一步是上周通過的拯救方案。我們要肯定它能運作良好,即是說有強的監管、肯定投資者和納稅人可以取回他們的金錢及被當作為投資者看待。這亦即是說要打擊行政總裁們,肯定他們不會因為救市案而得到花紅或金降落落傘。

但這只是第一步,中產階級需要一個拯救方案,即是減輕中產階層的稅;幫助業主讓他們繼續擁有自己的房屋;即是說我們要幫助州和地方政府開展興建道路和橋樑計劃,藉此讓人們保住工作。而長遠,我們要修理健保系統,修理讓無數家庭承受巨大負擔的能源系統。你需要為你而工作的人,你需要有人在華盛頓關心中產階層,並不是只會聘用說客的人。

  奧巴馬的回應是他自參選以來一直使用,已說過千遍的信息公式。就是:同情民眾疾苦+將民眾不滿歸咎於布殊及麥凱因+答應減稅和補助健保等優惠=我是你的最佳選擇。這套公式先是訴之情以示親民,再煽動人民埋怨對手,然後再誘之以利。可是,觀眾提問是候選人在當前危機下,有什麼快捷而正面的方法解決民困?在奧巴馬的回應裡勉強可以算是答案的是:7000億救市案、減稅和資助屋主、支持地方政府基建、資助健保和改革能源系統。這全都不中點,答非所問。

  首先,「7000億救市案」並不是奧巴馬的方案,方案通過後股市流血不止,其中一個原因是方案經議員修改後,金融界沒有信心成效多大,顯然不是發問者要期待的答案。其次,以目前的經濟狀況,任何減稅都已變得很渺茫,只是候選人不願承認。又聯邦政府已為華爾街花了上萬億元,未來的聯邦預算會為地方建設增撥基金的可能性不大,不減便算幸運了。至於擴大政府健保,錢又何來?奧巴馬忘了未來四年政府稅收會大幅下跌嗎?還有所謂「改革能源政策」,與生計未免太遙遠了。問的是燃眉之急,奧巴馬有答案嗎?

Monday, October 06, 2008

理性民主

理性民主

  每逢大選年的投票率都會比非大選年高,今年又碰上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投票肯定會火旺。一名政治學教授分析,經濟危機引起民眾的憂慮,因而對奧巴馬的支持大幅度上升。原因是經濟不景氣時,選民多數埋怨共和黨。再加上經濟新聞持續佔據媒體重要位置,一再加深了民眾的焦慮和怨懟,經濟新聞成了麥凱因的一條刺,每次出現都會令他失分。

  麥凱要扭轉選情,便先要搶奪新聞焦點,因而發動了新一輪針對奧巴馬的個人攻擊。雖然選民和政客都說負面競選手法要不得,但每場選戰都幾乎有負面攻擊。皆因民調顯示儘管在道德上不可取,但負面攻勢往往是湊效的。就如佩林在全國政治舞台初試啼聲,由於一鳴驚人,奧巴馬陣營便即時推出海潮式的負面攻擊,誓要把佩林來個斬草除根,事實證明確實收到不錯的效果。麥佩的負面攻勢才出爐,奧巴馬立即回以顏色。昨日的競選新聞不再是候選人談經濟,而是各自的人格謀殺招式。

  這就是民主選舉的本質,矛盾和諷刺。民主是群眾自主,以文明非暴力方式表決政務,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民主的最大原則是平等的群眾參選,也即是講求量,對質卻沒有要求。認為民主選舉可以推選出優秀人才的理論,與自由市場經濟同出一轍。自由市場是以供求來推動產品進步,沒有人買或競爭力不如人的產品,不願自動淘汰便得要改良。於民主選舉,經常會說有競爭及有選擇,民眾便可以從中挑好的。就算是選錯了,四年後又可以另選他人。相信有了這市場機制,政客便要做到最好來爭取選民的支持。

  華爾街的自由市場理論已瀕臨破產,民主選舉的市場理論當然也不是甚麼金科玉律。就是因為選舉以量為勝,能取得大量群眾的支持,便必須要煽情。也即是說選舉是訴之以情,理性並不重要。看奧巴馬的反超前,就是因為民眾的憂與怨,與他個人的能力和政策是沒有必然關係的。至於負面攻擊能見效,也是因為負面的內容更能激動人的好惡,歸根也是情緒作用。

  民主選舉要提高素質,必須要加強對選民的理性要求。但由於國家人口眾多,教育及階級背景各有不同,在顧及量的同時很難關照質。所以,普選能產生優秀領袖,只是一個異數而已。

Sunday, October 05, 2008

中國夢

中國夢

  剛滿卅歲,近年在中國成為家傳戶曉新星的李玉剛,其反串男旦的聲色藝高度藝術成就,得到了萬千觀眾的肯定,連梅派傳人梅葆玖大概也忌李風頭太勁而惡言痛批,可見李玉剛的表演藝術確是震撼了傳統京劇界。從李玉剛的成名過程,可以看到了一個「中國夢」。

  據中央電視台的專訪介紹,李玉剛生於東北吉林省的一戶農民家庭,十七歲高中畢業後以優秀的成績獲吉林藝術學院錄取,但由於家庭經濟不能負擔而放棄,到了西安的歌舞廳當歌手。故事如只說到這裡,李玉剛可能會被形容為中國落後經濟和不完善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令人同情可造之才被糟蹋了。

  不過,李的故事沒有在西方的小音樂廳內完結。因為拍擋女歌手失場,他獨力演唱了男女聲的合唱曲。果真是一鳴驚人。自此,李便努力練習女聲,並且不辭勞苦地跟隨全國著名化裝大師學習化裝。為了表演藝術更全面,以廿三歲「高齡」開始學習舞蹈,包括傳統中國舞和芭蕾舞。在演出服裝方面,他也親力親為,研究衣料和顏的配合,並且對傳統舞台的古裝作出改良。累積了相當功力和經驗的李玉剛,於2006年參加了中央電視的《星光大道》新秀比賽而走紅。他經常被邀在國內外演出,北京奧運歌曲《北京歡迎您》也有他一份參與。有報評論形容一道「李玉剛現象」已出現。

  從東北偏僻村落失學的青年,都了全國風雲新星,並不是必然的。李玉剛是靠著個人毅力和付出而得到今天的名聲。不過,也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曾幾何時,就算是傳統京劇藝術也受到批判和質疑,戲曲家不易當,更不要說男旦。在一段時期,個人奮鬥是完全沒有保證可以帶來成果的,因為連奮鬥的機會可能也沒有。至於李玉剛走紅的《星光大道》節目,也只是有了娛樂化和商業化的電視台後才會出現。有了一個容許個人發展的大環境,加上個人的資質和努力,李玉剛創出了自己的事業和一片天。

  世界都知有「美國夢」,就如奧巴馬很可能當選下屆總統。美國夢的精神是指只要個人願意努力,前途是沒法估計的。也許李玉剛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卻是的現代中國夢的鮮活例子。

Thursday, October 02, 2008

沒有意外

沒有意外

  佩林與拜登的電視辯論在沒有太大的「意外」之下結束,所謂的「意外」,是一群媒體人在等待著佩林出醜,九十分鐘過去後,一切都中規中舉。佩拜兩人對辯論表現同感滿意,因為已達到各取所需目的,電視觀眾對佩林的表現優於預期,可能會有少許的驚喜;而最失望的應是等待炒新聞的記者,至於職業黨派評論員,在辯論未結束前大概已交稿了。

  副總統的辯論過去一直都不受關注,因為佩林成為選舉話題,才令到昨晚的辯論忽然變得重要。甚至有評論認為只要佩林的表現一如她接受傳媒專訪一樣,麥凱因的競選可以提前投降了。佩林的出現在總統選舉上,可以用平地一聲雷來形容;但同時正由於一石激起千層浪,佩林也遭遇到自去年總統選戰打響以來最密集的攻擊。

  奧巴馬陣營成功地中和了佩林的殺傷力,並且將之轉化成為麥凱因的負資產。奧營本預期昨晚的辯論會是總收割期,卻見佩林面對卅多年國會經驗的政壇老手拜登,依舊具有接招和還擊的力度,可能會失望。當然,兩者相比,不論是攻或是防,拜登都是技勝一籌的。畢竟,薑是老的辣,在控制場面和挑剔對手錯漏方面,拜登是有板有眼的。

  至於佩林,明顯是處於劣勢,沒有雄辯的風采,對於麥凱因被錯誤攻擊,佩林也不是百分百能護駕,說明她對麥凱因的政見和對手的常見攻擊策略,事前的準備功夫做得不足夠。但全場辯論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佩林在回應經濟題發問時,主持問誰要為金融危機負責,應怪責誰?佩林先指出金融業者誤導消費者,但她用了更多時間指民眾應歸回根本,不要作能力不能負擔的借貸。這種不把所有問題都歸位都黨派政治的作風,應可以打動不少中間選民的。如果佩林更老練一些,多在這方面著墨,可能效果會更佳。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信又如何

信又如何

  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七千億元救市案,估計早前不合作的眾議院也將跟進。由政府出面包收壞資產,眾多經濟專家都指出信心作用重要過實質購買量。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也是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劉遵義教授說,「信心」是令市場復甦的主要動力。他舉出克林頓政府挽救墨西哥經濟危機為例,聯邦政府的實際支出只是承諾的十分之一,問題已經解決了。包括這七千億元在內,聯邦政府為了這場金融危機已經投入或答應承擔約一萬億元,因而被評論家嘲笑為資本主義共產化。未來美國的經濟狀況將會有何種轉變呢?所謂的信心又應建基於何處呢?

  有了政府答應買下各金融機構的中毒資產,金融界業者有了信心,投資者也有了信心,財長預期即時可以令近乎凍結的信貸市場解凍,消費者和企業又可以再度借債了。信貸是經濟運轉的重要一環,沒有資金的流轉,企業不能發展,個人消費便受到限制。擺在眼前最緊逼的問題是信貸被收緊,但放鬆了信貸並不等於解決了全部問題。這場金融海嘯成因,正是因為超額的借貸,並不單是次按,而是我們整套生活及政府運作,都是建基在債務之上。

  由1987至2007年,信用卡以至房屋貸款等信貸市場,涉及總金額由十一萬億上升至四十八萬億。2004及2006年度,金融業佔美國國民生產值的20%至21%,而同期製造業只佔12%至13%。我們印象中強大的美國經濟,主要靠消費維持,因此,消費者信心指數是萬眾期待的重要數據。內需經濟本無不妥,但問題是美國民眾是以借貸來消費,而內需也不完全是自給自足,而是以借來的錢買賣外國貨品。以債養債之餘,華爾街更將這些消費者的欠單包裝成為可投資的債券,大額炒賣欠單(債券),把債務越滾越大,把債誤作為實質財富。

  欠單泡沫破了,由政府出面承擔,但政府錢從何來,又是一團新債。如因為政府以債抵債後,民眾又恢復信心,又再重新借債,那前景又將如何呢?要聲討和反省的豈止是華爾街呢!

Tuesday, September 30, 2008

2008

2008

  2008於中國而言是極具挑戰,他年回顧歷史,必然缺不了今年。有天災人禍,外患(金融海嘯)臨境,內憂亦不少。但與此同時,也有世界觸目的科技成就,在國際的政治和經濟更佔據更重要席位。面對中國的種種喜與悲,論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得出很不一樣的結論。有的為中國的進步而鼓舞,也有人認為中國危機四伏,一無是處。應如何理解和看待現今的中國?筆者主張採取坦然的態度──「照單全收」,不必文過飾非,也不必報憂不報喜。

  對中國共產黨政府持頑固敵視態度者,喜歡專注中國的負面消息,他們活在黑暗的角落,沒法看到中國的黎明。所以,對於京奧、神七的成就,他們會搬出一條又一條的中國負面狀況來加以否定,彷彿中國就是不配有任何好事情。這種只想中國沉淪的心態,有時又會包裝成為「另類愛國主義」,自稱自己才是真愛國、真愛民。神七太空漫步,他會說中國還有兩億人活在貧窮線下;當世界為京奧開幕式歡呼時,他會為北京拆遷戶抱打不平。這種「另類愛國主義」的背後,其實不過是為仇視中國添上高尚的道德光環。

  兩極的另一端,一些人只愛報喜不報憂,對於中國的官僚腐敗,或是社會矛盾,一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獨會讚頌中國政府的德政,迴避任何不利中國的批評。當中一些是出於單純的愛國心,也有些是基於個人利益而想沾一些祖國的好處。

  不論是死硬派地抹黑,或是盲目的歌頌,都不是感受中國的應有態度。豆腐渣校舍、鳥巢水立方;西藏暴民、救災英雄;貪官污吏、溫情總理;毒奶、神七等等,為何必然只能接受某一方的存在,它們全都是今天的中國的一部份。不必忌諱,也不必醜化。一個有超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從落後貧困中走上改革開放才卅年,出現各種問題是必然的,以西方也未必能達不到的文明和建設水平來要求中國,是不合理和無知的。同樣,自以為中國已近乎完美,也只會窒息進步的空間。

  經歷這不平凡的九個月,還有國際金融風在前,中國政府仍然能帶領國民穩步的前行,才是最重要的。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考驗民主

考驗民主

  白宮與國會領袖達成協議的七千億元救市方案,在眾議院意外地遭到否決。經濟專家紛紛發出警告,再拖遲推出救市計劃,將會導致經濟進一步受創。股票市場則以行動回應,一日大跌777點。救市案不過關,面臨生死考驗的除了是華爾街外,直接受挑戰的還有美國的民主制度。如果不是選舉在即,救市計劃不會落得今天的收場。

  過去廿多年來,金融界多次戰勝華府,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均配合逐步放鬆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任由他們炮製各式投資工具,似滾雪球般製造出巨大的虛擬資產。這場金融海嘯的形成可以說是長年錯誤政策的結果,但它有別於政治危機,消解金融海嘯需要專業的經濟知識和判斷。可是,依國家政治體制,握有救市方案最後決定權的是不一定有經濟知識的國會議員──政客。

  政客的專業是選舉,他們生存的本能是利用眼前環境,轉化成為替自己拉票的助力。所以,財政部長的七千億元救市案落到政客手裡,已由經濟議題變成政治議題,而他們決定投贊成或反對票,最大的考慮是自己切身的政治利益。所謂屋漏又遭連夜雨,華爾街海嘯正遇上大選年,兩黨競爭白宮寶座外,一大群國會議員也要競選連任,又怎會放過助選的機會呢!

  趁金融危機打政治牌最明顯的是民主黨,這簡直就是上天掉給他們最及時的禮物。因此,奧巴馬與民主黨的領袖,口徑一致地把問題簡化,把責任全推在麥凱因和共和黨身上。至今,奧巴馬只見他不斷的責怪前朝,卻沒有說出自己救市大計,甚至沒有明確的表示支持目前的法案。因為在兩黨的政治競爭中,打擊敵人已足夠勝選,讓選民埋怨共和黨便能達到拉票目的,不必自己真的能幹。麥凱因何嘗不是如此,只可惜他背上的包袱太重,在傳媒的樁腳又不夠多,他借經濟議題打擊奧巴馬的力度很有限。

  民主黨的國會領袖本來以為在救市法案上賺夠好處便收手,只是想不到議員各自有盤算。多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民意反對救市,一些政客不敢冒著得失選民的風險,情願救自己的選票而不救市。也有共和黨議員指責民主黨的議長普洛西在投票前大罵布殊和共和黨,因而氣得轉投反對票。不論此說是否屬實,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議案不獲通過,議員們想的不是經濟元素,而是政治。餘下來更大的問題是;以這種泛政治化,又涉及政客個人權位利益的所謂民主制度,來解決專業和複雜的國家經濟危機,是合適和有效的嗎?就算民意過半反對救市,但這就等於不救市是代表全國利益嗎?這已超出對症下藥的問題,更可能是找了木匠當醫生。

厭富愛貧

厭富愛貧

  選舉的勝敗關鍵是在於候選人的敏感度。誰能把握選民最關心的議題,並且說出他們最愛聽或最想聽到的說話,誰便能出線。順從民意大勢可以贏得選舉,但卻不定就是利民,因為所謂的主流民意是鬆散和善變的。

  因為次按危機的爆發,經濟早已超前伊拉克戰爭成為總統大選的第一大議題。華爾街投資銀行崩潰所引至的金融海嘯,導致金融業一片愁雲慘霧,社會上也人心惶惶,經濟議題進一步成為今屆大選唯一具決定性的議題。因為在未來的四個星期,相信沒有什麼議題可以讓民眾放下對經濟的憂慮和關注。

  就此而論,民主黨的奧巴馬的政治敏感度要比共和黨的麥凱因要高得多。麥凱因對金融危機的反應屬典型和中庸,如他批評華爾街貪婪、監管官員無能、要救市但要保障納稅人、問題公司主管報酬要受限制、要兩黨合作解決方案等等,都只是試圖表達對現狀和民眾的關心。奧巴馬卻不同,除了概括了麥的各要點外,但還加上了批評海嘯是布殊和麥凱因造成的、麥凱因只關照富人。在首場的電視辯論,奧巴馬刻意把麥凱因推在受海嘯災民的對立面,在競選手段而言,這是聰明和有效的。麥凱因卻欠缺敏感度,竟沒有予以回應。

  由於看準了經濟議題的重要性,奧巴馬的競選講話內容,一直標榜對受經濟打擊者的同情和關懷,並且開出大額退稅承諾。不過,奧巴馬並不止於此,他還在推銷「厭富愛貧」理論。他在接受提名演說裡,便多次強調「富人」與「勞苦大眾」的對立。在經濟面臨大衰退之時,這種簡化的社會對立思維,有相當銷路。很明顯,奧巴馬是機警地利用經濟危機轉化為一種「敵我矛盾」,而敵就是布布殊+麥凱因+華爾街,建立自己站在人民一邊的形象。

  因此,七千億救市方案明顯是美國史上最龐大的私營商業國有化行為,目的是要避免經濟對全民更大災難性衝擊,是最社會主義不過的了。社會主義味道如此濃,主張大政府福利政策的奧巴馬理應全面響應,但他卻連番高調指布殊的救市方案只顧華爾街,是要納稅人給政府胡亂開支票。顯然,不論什麼議題,落到候選人手上,總能扭曲迎及競選策略,一切都不過是政治操作而已。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非常時期

非常時期

  總統布殊昨晚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說:「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他期望這十二分鐘的講話,儲積更大的民意支持度,讓七千億元的救市方案能夠順利過關。在這非常時期,命懸一線的不單是美國經濟,還有布殊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及十一月的總統大選,全都會因這非常時期而改變。

  布殊在任八年,多次向全民發表特別講話,內容幾乎全都是與戰爭相關。九一一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布殊作為總統的歷史意義。該場災難讓他有了借口發動災難性的戰爭。布殊一直無意為錯誤戰爭負上責任,任期即將結束之時,還表明不會從伊拉克撤軍,把包袱留給繼任人。如果布殊的總統工作就此結束,他將成為史上最糟糕的總統。但上周爆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讓布殊有了稍為潤飾其歷史地位的機會。

  同樣以戰爭為主題,不是中東反恐戰,而是金融大戰。撇開對布殊過往政績的評價,昨晚總統的演說是他最上任以來最好的一篇,坦白率直,並且資訊性強,直接回答了民眾對的疑慮,沒有過去的政治計算和偽裝。布殊用了一半的篇幅以最直接和淺白的方式,說明了今日經濟出現問題的原因及狀況。在這非常時期,這些基本材料可以讓民眾明白自己身處的狀況,也是消除疑惑和焦慮的第一步。兩黨總統候選人雖然都在高談闊論經濟危機,卻沒有一人比布殊更具體的說明問題。原因是布殊不必再競選,他是在履行總統職責,而兩黨候選人只不過是借危機來賺取選票。

  布殊的救市方案雖有誠意,可惜卻遇上總統大選,無可避免地受到黨派政治的干預。準備好進駐白宮的民主黨沒法接受由共和黨籍的總統做救市的好人,因為這會令借布殊打擊麥凱因的選舉策略失效。於是,民主黨和奧巴馬試圖把救市計劃描繪成偏幫富人,同時卻加入與救市沒直接相關的條款,目的是營造民主黨關愛民生的形象。而麥凱因則聲言為集中力量通過救市方案,要求押後總統候選人辯論。這同樣是出於競選策略的考慮,顯示自己才是幹實事的人,也免得浪費了他最強的外交辯論。

  做了七年多壞總統的布殊,在下台前竟然還有機會為民做些正經事;而奮力要爭奪白宮寶座的人,卻死抱著政黨和個人政治利益。諷刺極了!

Tuesday, September 23, 2008

預算怎算

預算怎算

  法定時間八十五天後,加州政府終於有了正式的預算案。預算案是州政府開支的計劃書,之所以不能按時完成審批,老問題是州政府收支不相稱。應如何開源或節流,州長及議員們沒法達成共識。同類的情況在縣市級政府也不斷地重複發生,甚至聯邦政府亦如是。一個無數人問過無數次的問題,卻至今仍沒有答案的問題:政府就不能量入為出嗎?

原來在我們的文化裡,這簡單的概念是幾乎不存在的。「超前消費」問題困擾美國人和各級政府經年,並且是當前超級金融海嘯的主因之一。不論是政府服務或是個人生活,都已經理所當然地認為可以預支未來。不要說什麼高科技泡沫或房地產泡沫,整個國家財政和無數國民的生活,何嘗不就是一個大泡沫。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本是貿易逆差和國債。我們享受的要比生產的多,國家提供的服務和國家事業(國防軍事)的開支遠超過稅收能負擔的。於是,政府要靠借貸營運,個人消費亦大量依賴信貸。

  是什麼東西讓我們如此樂觀地借債呢?我們的文化裡有一種難以解釋的樂觀,沒有積穀防饑的概念,眼前的享受比什麼都重要。這絕不是那種沒有將來的最後一夜情懷,而是相信明天總會更好的自信。這種自信已到了很不理性的地步,甚至野蠻地拒絕接受低於目前的生活水平,雖然過去的享受都是來自虛擬財富或借貸。

  由奢入儉難,明明是政府財政收入不足,但偏偏就不願接受削減服務或縮小政府規模,更要反其道而行,越是赤字便越發要擴充開支。政客為討好選民,面對幾代人也還不了的國債,還在高喊要減稅,增加各式各類的政府開銷。應付金融海嘯,光是靠政府的救市大計是不足夠的,民眾極需要調較思想,提高心理素質,準備面對現實地過生活。因為,活在一個正在走向衰敗的大國,接受現實才是自強的第一步。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大時代

大時代

  一場金融風暴,揭穿了美國近廿多年來炮製虛擬財富的慘劇真相。正當官員和議員還討價還價,七千億元救市計劃應如何推行,兩黨總統候選人卻只顧趁機互相指責謀取選舉利益。風暴後的美國經濟將何去何從,國民生活將跌進何種境地,似乎沒有聽到國家領袖們哼一聲。中國古語說時勢造英雄,好像大時代往往會出現偉大領袖。三國風雲人物多、清末民初也多光芒;二戰時期有羅斯福、美蘇冷戰高峰時期有甘迺迪。事實並不是如此,大時代不一定都有偉大領袖。

  時代與英雄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充滿機遇或危機的年代,如沒有傑出的領袖出現,機遇可能一瞬即逝,而危機則會深化。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中國環球航海事業的盛世年代,可是平庸的大明皇帝並未具備鄭和一樣的遠見,不單沒有繼續推動航海,還反其道禁止人民出海,白白令中國失去次身於國際舞台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類似情況,清中葉歐美列強紛至,面對侵略者,滿清沒有英明的皇帝,淪落至國破家亡收場。相反,孫中山先生在國家窮途末路之時把握著時機,發動革命建立現代中國,翻開了歷史的新一頁。

  有聽眾朋友說,等待賢者聖君是可悲的,現代政治應是民主運作,不必等待所謂的偉大領袖。聽眾的說法是政治正確的,但卻與現實有相當大的距離。不論在歐美或其他實施西式民主普選的國家,一再證明選舉只能保障民眾基本的參與權,卻完全沒法保證可以選出具能力的領袖。所以,民主政制所依賴保障國家的是法制,以及一個高效率和守法的官僚體系,而不是選舉制度本身。民主選舉非但不保證能選出好領袖,還開放了庸才和小人亂政的渠道。因為民選政客是在官僚制度之上,只要他們懂得玩法,便可以藉民主之名隨心所欲。小布殊便是一例,他引導國家發動災難性的戰爭,國債上升至世紀水平。他將被歷史紀錄為讓美國由盛入衰的總統。

  所以,施行普選體制的國家更需要賢能者治國,因為民主政制予當選者無上的權力,但卻沒有提出相應的能力要求。民主政治已變成只問選票,政客是推銷員,為求售出產品而不惜誇大宣傳,弄虛作假。

  我們正處於一個超級大時代,由聯邦政府以至普通百姓,美國是一個靠債度日,又在債上再製造虛擬財富的國家。當這些本來就是虛幻的財富蒸發後,人們最要擔心的可能不是生活水平的下降,因為這是必然的。更令人擔憂的是新上台的國家領導,會否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忽然經濟

忽然經濟

  掌控美國政府經濟政策近廿年的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形容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的,連被指為始作俑者的格老都不得不承認其嚴重性,可見其情之慘烈。與個別行業的不景氣不同,華爾街這場海嘯已動搖了美國的根本,並不是三兩個月或甚至一年半載就可以恢復的。白宮在三個多月後便會有一位新主人,他將如何帶領國家面對及度過這世紀挑戰呢?

  目前全國民意調查顯示民主黨的奧巴馬領先,在八月底共和黨代表大會後一直落後的他能夠反超前,除了花巨資反擊對手外,不少評論認為是金融風暴救了奧巴馬。因為當經濟問題籠罩著選民的時候,選民傾向相信奧巴馬。民調數據或可以支持這說法,但選民認為奧巴馬更能解決當下的經濟問題,顯然是受到競選宣傳的誤導。

  目前的經濟危機是來自信貸市場的崩潰,亦是過去廿多年來金融政策逐步放寬的惡果,特別是一九九九年克林頓政府和國會聯手取締了原有的銀行監管法,讓具投機風險的金融業不受監管地擴充。在上星期危機爆發前,奧巴馬完全沒有涉及這層面的經濟議論。在他風光一時的接受提名演說,是以關懷民生為主調,表達對失業及失去房屋的民眾的同情。但奧巴馬在演說中卻把問題歸咎於企業外遷、稅制不公及缺乏對工人保障等陳腔,就算不是濫調。

  奧巴馬並沒有在海嘯來臨前提出預警,有三個最直接的解釋理由。一、他根本不明白經濟危機的核心及其嚴重性;二、他明白問題所在,但不想驚擾華爾街的捐款者;三、他明白問題,但卻沒有答案,於是選擇不碰。不論是以上的那一項,同樣告訴我們不能對奧巴馬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而事實上在危機爆發後,他也只是指責麥凱因和布殊的不是,卻沒有提出自己的方案。對於政府的七千億救市方案,奧巴馬既支持,但又指責對低下層保障不足。在自己沒有方案的前提下,這種兩面通吃的說法,是政客典型輸打贏要的技倆。但當然,麥凱因也絕對好不了多少。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有多難

有多難

  台灣前「第一家庭」真的不愧這「第一」稱號,從任內搞到卸任,陳水扁家族視台灣司法如無物,話說是官司纏身,但卻能把檢察官和法官也肆意玩弄於股掌之間。吳淑珍被控貪污遭傳召出庭十八次,十七次聲稱因病請假,最近一次竟然連辯護律師也同時告假,法庭內只得控方和法官,極盡輕蔑之意。

  扁嫂就是不出庭,似乎是吃定了檢方拿她沒法子。陳水扁在任滿後,失去了總統特權的保護,司法單位理應可以沒有障礙地辦案。卻見扁涉及的案件與日俱增,但檢方遲遲未見有進一步的起訴或聲押行動,扁卻巡迴各地風光亮相,並一再到電台擊攻調查他的司法官員。天下間竟有如此兇的被告,也應算是史上罕見的了。任由媒體和政治人物如何議論,扁家至今仍是絲毫未損。一家六口與全台灣的司法體系鬥法,首仗應判扁家勝。

  在扁案的整個偵辦過程,馬英九在出任總統前後的態度也有分別。在弊案首爆之時,馬仍是國民黨主席,曾推動罷免陳水扁。自己當上總統後,馬極其低調,似乎扁案沒有發生過一樣。有說法認為馬英九迴避直接談扁案,並保留著一串扁系人馬在司法系統內,是不想自己成為扁抵賴或轉移視線的借口。可是,不論馬如何低調,扁仍是借打馬來自保,馬的冷處理,反而令人漸失去政府維護司法尊嚴的信心。

  台灣社會長期泛政治化,所謂「不問是非黑白,只管藍綠」的社會風氣,完全體現在扁家弊案之上。至今,仍然有近兩成台灣民眾挺扁,讓他有足夠的空間聲言要捲土重來選總統,大打心理戰。扁近日的聲勢,簡直比馬英九還要盛。

  馬英九那種務求面面俱圓的心理,以及近乎強逼症的君子形象定位,極不適合當政治領導人物。在危機或重大事前顯露強而有力的領導到底有多難呢?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昏睡的巨人

昏睡的巨人

  昔日,拿破崙曾稱中國為「沉睡的巨人」,此語用於今日的中國已不甚合適,因為中國人已經甦醒過來了,從痛苦的歷史代價中學會了自愛。所謂「莫欺少年窮」,中國人的創造能力現在才是剛發展階段,前景令人鼓舞。

  那麼毒奶粉也是中國進步的例子嗎?不錯,從政府及民間的反應,確是一大進步。毒奶粉事件曝光後,政府部門積極回應,並且採取了資訊公開的處理手法,是政府向人民負責任的應有表現。假劣產品在中國並不是今天才存在,只是近年傳媒報道越來越多,而政府的回應也更公開和直接。

  很多人指責政府官員失職或貪污,而杜絕假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的,除了政府立法須嚴執法務緊之外,公民教育(道德和知識)也同樣重要。當年香港反貪污,在成立廉政專員公署後,還做了大量宣傳,教育市民拒絕行賄和貪污。到政府在毒奶粉事件中沒有推諉責任,也讓媒體成為公民教育的管道。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至於打假要取得更佳成績,剛睡醒的巨人,到高效率地工作,相信仍需要一點時間吧。

  倘中國再不是沉睡的巨人,這封號應由誰來繼承呢?很不幸地,相信接班人會是美國。而且不只是沉睡,應是昏睡。

  美國正處於自卅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聯儲局和白宮財政官員正在嘗試各種治療手段,有評論員形容情況就有如醫生在深切治療一樣。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兩黨總統候選人,目光只在於如何利用此經濟危機來增加選票,奧巴馬經過逾兩周空前密集的負面攻擊後,終於取回領先地位,但其間所顯示的卻是最俗套和醜陋的政治鬥爭手段。兩名候選人全沒有反省政府帶頭超前消費,反而為討好選民而答應更大面額的競選支票。

  大危機前沒有出色的領袖,情況就如九一一後我們只有布殊,結果導致國家損失更慘重。至於人民方面,慣於藉借貸來享受人生的生活文化,會因今次的經濟危機而改變嗎?重病過後如不懂調適保養,恐怕不能真的全面康復。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論醫德

論醫德

  最近在一場合與本地一名著名華裔醫生A先生閒聊,由政治說到本地醫療,名醫的敢言和率直令我佩服,也有無限的感慨。

  A醫生說,別以為一大清早便到醫院巡房的醫生最勤奮,其實他們最不關心病人。因為早上六七點到醫院,大多數病人仍在睡眠當中,昨日所做的檢查或化驗報告還沒有送來,晨曦時份巡房其實作用不大,並且會打擾病人休息。A醫生認為這類超早班醫生只是為了自己方便,沒有考慮醫療效果。有一次,A醫生上午到醫院看病人,發現紀錄上寫著病人不神智不清,但他眼前的病人是好好的。於是A醫生明白了,那位超早班醫生看到病人睡了,便以他昏迷。

  筆者有同感,我也遇過一位超早班肺科醫生,早上七時不到便開始巡房,但不到一分鐘便離去,真的如俗語說的:「快過打針」。A醫生馬上知道我說的那一位,補充說:他在行內不稱做肺科醫生,是叫做「廢」醫生。

  談到醫生的別號,A醫生提到一位在界內被稱為「收賣佬」的普通家庭科醫生。為什麼叫做「收賣佬」呢?是因為他什麼病人都收,而且越多越好。可是病人多了自然沒有好照顧,而該醫生最善長是轉介,但轉介的必要性和水平卻不保證。

一個實例,「收賣佬」的一名長者病人投訴腳痛,被介紹看另一名華埠執業骨科醫生。A醫生說該骨醫又是埠內有名缺醫德的,果然該骨醫要求病人做磁力共震檢查。看過片後,骨醫即說病人是脊柱舊患復發,需要打止痛針,於是又轉介該病人到另一止痛專科打了四支止痛針。結果三個多月後,病人仍舊痛楚難忍而入院。駐院醫生查看同一份磁力共震片子,即時判斷與脊柱無關,再仔細找尋痛源,終發現是癌細胞入骨。同一樣的片子得出不同的判斷,其分別處除了技術外,相信更重要的是醫德。

  華裔父母喜歡鼓勵子女學醫,華人社區的醫生也真的不少,但本地華人是否因此便得到更佳的醫療照顧呢?看來主要還是要看是否幸運遇到有仁心仁術的醫生了。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

  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現今的華爾街應不會為過,而基於資本主義的運作原則,政府積極干預的手段將有一定限制,殘酷的現實是惟有透過自生自滅的淘汰過程,聽任市場的調節。接續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從中人們和政府能得到怎麼樣的反省。

  兩黨候選人繼續努力從這場仍未見底的金融風暴撈取政治資本,麥凱因昨日一清早便提出要改革金融管理系統,並且推出電視廣告,指在當前的經濟危機,麥佩配是最可信賴的。數小時之後,奧巴馬也不甘人後,抨擊華爾街亂象,同樣提出要加強監管金融運作。不過,換湯卻不換藥,奧巴馬的結語總是離不開黨派政治,指金融危機是共和黨所造成,而麥凱因只會繼續布殊的失敗經濟政策。就兩方對雷曼個案的簡短回應,在觀點與角度方面,其實是頗一致的,不過卻就有不同的結論,聲稱自己才是挽救經濟危機的最佳領袖。

  在今屆總統競選裡真正富革命思維的候選人是共和黨的保羅(Ron Paul),他的年紀比麥凱因還要大,但年輕並不等於就是進步前衛。奧巴馬所提出的政策和理念,幾乎全是民主黨過去一貫的主張,並沒有新意。在初選贏得23張代表票但卻被拒參加黨代表大會的保羅,主辦了自己的大型集會,有一萬二千名支持者出席。保羅的演說有相當多發人深省的精句,如他提到美國有世上最好的憲法,但有近乎完美的憲法是沒有用的,還需要有道德。他認為沒有講究道德和尊重憲法的政客和人民,有法等於沒有法。

  今天的美國正淪為一個不講道德的國家,企業高層主管只會賺取個人的暴利而置公司及公眾於不顧。華府政客亦如是,為了權位,他們可以不理會任何原則。保羅點出了現今社會主流意識的問題,他的遠見和智慧遠超過兩黨的候選人。美國要離脫衰敗的命運,需要的不是奧巴馬或麥凱因,而是一場文化大革命。回歸樸素實幹,不張狂、不自誇;擴展平等的國際觀、熱愛生命和平,放棄霸權軍國主義。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雷曼破產有感

雷曼破產有感

  周末財經濟報道指由於美國政府協調買家失敗,有近一百六十年歷史的老字號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即將宣告破產。受新一輪華爾街風暴吹襲的還包括AIG保險,該公司將宣布出售資產及向聯邦政府申請400億元應急貸款。而早前出現嚴重虧損的美國第三大證券公司(美林)將售予美國銀行。過去數年濫貸所造成的金融風暴,今年已陸續吹倒了多間金融界大行,「兩房」亦已由聯邦政府(納稅人)買單接管,美國經濟的這場重病,恐比先前所想像的還要厲害。

  在大選年遭遇如此嚴峻的經濟危機,最能考慮總統候選人的真實能力。兩黨候選人都很清楚經濟不景是民眾最關心的首要議題,兩人亦曾慷慨激昂地講了不少同情民間疾苦的感人言詞,卻未見有具體振興經濟及為民解困的方案。不錯,奧巴馬和麥凱因都提出以減稅刺激經濟,但經濟專家提醒減稅並不是什麼仙丹靈藥,其實際效果的好壞,可以是兩極發展的。奧巴馬除了減稅外,還承諾新政府將大筆擴大社會服務、教育和公共醫療開支,由政府帶頭負擔起改善民生的重責。這些話讓平民百姓聽得開心,但錢從何來呢?以目前的國家財政狀況,真的能實現嗎?奧巴馬解釋經費是來自節省政府不必要的開支,但同時又答應會擴軍及增兵阿富汗。

  競選支票是不必任何實質承擔的,經濟問題於政客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政治議題,他們考慮的是如何借當前的經濟環景來謀取最大的選舉利益。兩黨候選人昨日僅派出經濟顧問就雷曼兄弟公司危機發表意見,兩名代言顧問都說不主張由政府出資挽救雷曼,但卻沒有進一步評論如何應付金融危機。與大選宣傳口號「改變」剛相反,並沒有令人驚喜的遠見,更沒有候選人敢於或意識到須要批判超前借貸文化。二次大戰時期,政府呼籲和推動民眾省吃儉用;面對九一一反恐戰,政府卻鼓勵人們繼續及多多消費。現今的經濟危機,並不單純是法規和操作等技術性問題,其根源是我們所擁抱的生活文化。

  而與此同時,奧巴馬陣營卻引述前聯邦儲備局長格林斯潘的分析,指責麥凱因的減稅方案對經濟不利。這是多麼諷刺。現在如海嘯般衝擊華爾街的信貸危機,其始作俑者不就是格林斯潘嗎!格老今天還好意思說三道四。借格老來攻擊政敵,未必在理論上犯錯,但至少在道德上不可取。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刀山油鑊

刀山油鑊

  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今屆的美國總統選舉都是歷史性的,打破了不少紀錄。有首位非裔總統候選人、首名幾乎獲得提名的女總統參選人、一位當選年齡最老的候選人、最多電視觀眾的黨代表大會、競選開支最大的選舉等等。當然,還有那位受到媒體最密集批判和報道的女副總統候選人。美國媒體對佩林寸步不離,已幾乎到了癮君子地步。

  所謂的媒體,其實要細分。一類是寄生在傳媒內的政黨打手,他們以評論家的身分,為自己的支持者製造輿論。另一類是新聞記者,他們當中也可分成兩類。一種是借新聞報道表達政治立場的記者,另一種是「捕風捉影」的記者,而兩者中又以後者佔多數。所謂「捕風捉影」不是說他們神經質,而是他們跟風捕捉熱門話題的能手,是起哄一族。那麼,風從那裡來呢?不就是那些黨派分明的政論還有誰呢?難道就沒有真正客觀公平的報道和評論嗎?不是沒有,但實在是罕有,是應受保護的瀕危品種。

  媒體對佩林的「痴迷」有著不同目的,民主黨的評論機器急於要把這奧巴馬出選以來最大的威脅及早剷除,而跟風的媒體則恐為人後,人家踩一腳而自己不加上兩腳,好像沒有新聞觸覺似的。於是佩林的一舉一動,家庭成員的陳年舊事都成為報道內容。不接受記者訪問是新聞,接受訪問了更是新聞。媒體給自己的異常作業一個很漂亮的解釋,說因為佩林是新鮮人,又有可能因麥凱因身故而當上總統,所以必須接受超級顯微鏡的檢視。但同等淺薄履歷的奧巴馬參選以來,並沒有受到傳媒的認真質疑,反是得到一面倒的正面報道,這又該作何解釋呢?除了政見私心外,怕開罪少數族裔也是其中因素。

  不過,就且看佩林闖進傳媒擺出的山刀油鑊陣後,能否站硬朗的站在公眾面前。若不能,則麥凱因的白宮夢碎了;若能,則是奧巴馬的惡夢來了。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奧巴馬的「口紅門」昨日繼續發酵,奧營反咬麥凱因借題發揮,是庸人自擾,對號入座。奧的支持者指豬口紅是平常俗語,麥凱因本人也曾用來形容希拉莉的全民健保計劃。而奧巴馬本人則上電視晚間訪談節目,繼續嘲笑麥凱因拿口紅做文章。以實質嚴重性來說,奧巴馬在口紅門後的反應態度,比豬口紅原話更值得重視。

  「豬口紅」的確不是奧巴馬首創的說法,但論事不能脫離現實場景。豬口紅在今日之所以具有政治敏感性,絕對是因為佩林日前在共和黨大會上的口紅笑話。從前麥凱因用豬口紅來形希拉莉的健保計劃,沒有引來性別歧視的指責,原因是「口紅」在當時並不具有任何敏感性。佩林的曲棍球媽媽笑話,使「口紅」成為她個人新的識別符號。這才會有在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的集會上,主持人說拜登的資歷深厚,塗多少口紅也比不上的說法。可見,口紅與佩林的「政治連繫」是不容否認的。因此,不論是奧巴馬的現場聽眾,或是透過媒體知道該段言論的民眾,不少都會聯想起佩林,這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倘若奧巴馬真的是無意嘲笑佩林,而自己又是真的正人君子,應體會到批評者的聯想不是全無其道理的。體面的回應是不承認存心侮辱,但同時向感到受辱的女性說聲抱歉。既不向政敵低頭,又安撫了女性選民。可是,奧巴馬卻選擇戰鬥到底,以更多的笑話來回應批評,是其自負及傲慢的一貫作風。

  奧巴馬不令人放心相信可當上總統大位的原因,除了他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外,他那種唯我獨尊,天下間捨我其誰的自負態度,也是其中重要考慮。當領導是要有十足自信心的,但當自信過度而成為自大,以為道理都在自己,甚至可以為天下蒼生提供所有答案,這就是問題了。布殊的失敗有著兩個主要因素,其一是他對國際事務的無知,其次是他的自負固執性格。知識不足會導致錯誤決策,固執自負則會導致有錯不願改。奧巴馬經常說麥凱因是布殊翻版,但在前述兩點上,奧巴馬更似布殊第二。

Tuesday, September 09, 2008

豬口紅

豬口紅

  今屆總統大選的主題是「改變(change)」,但從種種跡象看來,選戰還是一樣的選戰,沒有半點清新的感覺,反而是空氣變得越來越污濁。失去了領先地位的奧巴馬逐漸放下君子的模樣,使出銳利的人身攻擊策略。

  奧巴馬與過去的總統候選人不同,除了需要與共和黨的麥凱因正面交鋒外,他更要出招對付麥的副手佩林。正選針對副選在過去是鮮有的,反而副總統候選人充當打手才是常態。奧巴馬近日為了遏阻佩林的氣勢,已不計較身分的直接批判佩林,昨日甚至不惜施展了人身攻擊,可見佩林來勢之猛烈,已令奧巴馬失去了方寸。

  昨天在一個集會上,奧巴馬狠批麥佩配現在才轉口說推動「改變」是虛情假意,奧說:「任你塗多少口紅在豬嘴上,仍舊是一頭豬。」奧巴馬所說的豬口紅是針對佩林在接受提名演說而來的,佩說:「曲棍球媽媽與鬥牛梗的分別只是多了口紅」。所謂「曲棍球媽媽」,是指忙碌照顧兒子課餘活動的媽媽們,因為愛子情切,所以有時會霸道如鬥牛梗。佩林講此笑話,目的是要顯示自己是普通家庭主婦,期望得到婦女選民的認同。事實證明「曲棍球媽媽」的笑話得到極佳的回響,成為了佩林新渾號。
 
  奧巴馬醜化佩林的「曲棍球媽媽」形象,不能達到真正反擊作用,反而顯得低下,有失風度且對婦女不敬。用「口紅豬」來形容佩林,也反映出奧巴馬對佩林受歡迎的酸味和憤怒。嘲笑「曲棍球媽媽」的不單是奧巴馬,他的副手拜登在出席另一個競選活動時,介紹他出場的主持人說:「無論你塗多口紅,也沒法能超過他(拜登)的資歷的。」

  奧巴馬陣營可能不習慣處於下風,但總不能看到對手領先,便用這類低俗和歧視性的語言;要是這樣,選民又能看到將來會有甚麼清新改變呢?

萬萬料不到

萬萬料不到

  新聞就是新聞,每天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富貴泰國總理他信遭軍人政變而被趕下台,繼任總理的沙馬亦即將面對被逼下台的命運,不為別的,只因沙馬愛炒菜,主持了電視台烹飪節目而被指涉利益衝突。在政局動盪,動輒便有坦克車上街的地方,竟然只因總理教人下廚而引爆政治風暴。在美國,奧巴馬也可能因為副手而與白宮緣慳一面。

  當然,至目前為止,民主黨在十一月攻陷白宮的機會仍是相當大的,但奧巴馬已經變成一個有可能被擊敗的候選人,而不是兩星期前隨時準備搬進白宮的那位新世代領袖。奧巴馬在民主黨代表大會後曾一度領先麥凱因六至八個百分點,而事實上自初選結束以來,奧巴馬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可是,最近兩天,麥凱因竟然神奇地反超前。本來已穩如泰山的奧巴馬到底犯了甚麼錯呢?答案就是他太認為自己真的已勝出了。

  擊敗曾被視作準下屆總統的希拉莉,令本來已超自信的奧巴馬更自信。感謝布殊八年來劣績纍纍,對手麥凱因又是一個連共和黨核心也不能討好的候選人,奧巴馬還有什麼障礙呢?所以,雖然「奧希夢配搭」曾甚囂塵上,希拉莉也表明了意願,但奧巴馬就是不挑這可以令民主黨選民團結的組合,改為起用對選民沒有吸引力可以言的拜登。原因?就是因為奧巴馬的自信和自我。

  自信,是因為他相信白宮路上已沒有大障礙,論人氣和經費,他都是充足有餘。自我,是相信自己正在創造歷史,這光環不可能被另一項歷史所分享。若成功當選,奧巴馬便是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也是世上最具權勢的黑人。他幾乎在每篇演說裡都會如此提醒選民,在接受提名演說的末段,也不例外。但若希拉莉成了副總統,非單她的受歡迎程度會分薄他的鎂光燈,更重要是希拉莉也變成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總統。一次選舉有兩項世界紀錄,永遠地分享了他一手創造出的歷史光環,是奧巴馬最不願意的。

  沒有個人野心和自信,是沒法當總統的,只是萬萬想不到麥凱因竟然會拋出一位女奧巴馬,競爭創造歷史的機會,打亂了奧巴馬的如意算盤。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不一樣奧運

不一樣奧運

  在舉世觸目的京奧圓滿結束後,隨之而來的另一場世界運動會在京奧場地上舉行,中文稱之為「殘奧」。當局以京奧同樣認真的精神主辦這場運動會,開幕至今也受到各方好評。不過,對於該運動會的官方中文名稱──「殘奧」,實在是不敢苟同。

  Paralympic Games 是給身體不健全人士而設的世界運動會。「殘奧」中的殘字是指殘疾人士,中國政府主辦2008「殘奧」,表現及鼓吹對殘疾人士的尊重和愛護。不過,在詞意上,「殘」字本身完全不含有任何的正面語意,使用者可能完全沒有不尊敬的意思,但此字本身卻有固定的負面象徵含意,對肢體不健全或有其他身體功能障礙的人士,是有欠尊重的。

  主辦當局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要辦好「殘奧」,但「殘奧」二字如能使用更中性的翻譯,不是更理想嗎?過去有譯稱之為「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美國文化在這方面便更具敏感性,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剛出生的兒子患有唐氏綜合症,會被稱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這種避諱是有應該的,因為其背後是彰顯著人人平等的觀念。縱然言者無心,但既然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何不採用呢?

  要徹底的改變對體能有障礙人士的歧視,需要持續和長期的社會教育,「殘奧」一詞並不是良好示範。日前才聽到一些人士在談論佩林育有一名智障兒子的新聞,其中一人說;「佩林必定做些壞事,才會有此報應。」中國古代以斷肢作為一種刑罰,所以肢體傷殘者被歧視早已根深柢固的存在於中華文化內。現今社會進步,公平觀念普及,對敏感用語的要求也應該提高。

  也許是太遲了,但還是希望在中國舉行的Paralympic Games不要再用「殘」字稱呼了。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重新出發

重新出發

  麥凱因昨晚在接受共和黨總統提名時,做了些一般政客絕少做的事情,就是在熱情歡呼的黨代表前,批評共和黨的不是。也許會開罪了才剛稍稍接納他的保守派,不過,這卻正就是麥凱因的本色。他指「共和黨失信於選民,因為共和黨政客把持不住而貪污,不是改變華府,反而是被華府政治改變了。」還是有不少人不敢相信,他竟會在此時此地如斯率直。

  奧巴馬陣營費全力要把麥凱因,甚至只曝光不到一周的副總統候選人佩林,一同標籤成為布殊的同道人。布殊不受歡迎,是一股黑氣,民主黨很明白布殊是奧巴馬的助選良伴。不過,這是對麥凱因不公平的,因為在議會廿多年來,麥凱因都是共和黨的非主流,他的主張獨立,經常與民主黨合作與自己的黨領導唱對台,在眾多重要議題上都與布殊相左。就在四年前的總統大選,民主黨便傳出要邀請麥凱因做克里的副手,以建立民主黨跨黨派的劃時代思維。由此可以,麥凱因是如假包換的「中間派」,連民主黨都曾一度考慮招攬。

  至於演說技巧,奧拜麥佩四人中,麥凱因是最差的。他的聲調控制變化不多,斷句不恰當,經常重複前句的尾字,有至少五六處更是讀錯字。不過,這也許都是相當一部份觀眾所預知的。反而,內容是昨晚演說的精華價值。民主黨掌控的國會民意支持度僅得17%,奧巴馬激昂的演說卻並沒有半字批判檢討。反之,麥凱因卻直接向中間選民喊話,指出共民兩黨都辜負了他們,答案也不是只在一個黨派身上。雖然麥凱因的演說有些內容坦白說沒有什麼吸引力,但他那幾句兩黨同批的說話,肯定被不少人聽進去了。

  不過,現今流行政治文化是政治演說可以沒有內涵,但必須動聽。麥凱因的講稿沒有達到此要求。且看十月份的三場電視辯論吧,看看麥凱因能否真的重奪華府改革者的稱號。

共和黨的奧巴馬

共和黨的奧巴馬

  不論是好奇、抑或是熱情期待,又抑或是帶著挑剔眼神怒視,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昨晚接受提名的演說,其受關注程度絕不比奧巴馬的丹佛演說低。經過主流媒體和網站博客狂攻近一周後,佩林終於第一次有自己的舞台向全國觀眾自白。一些新聞標題在演說前將之定調為關乎她政治前途的生與死。那麼,演說過後,她真的能勝任嗎?

  在佩林結束演講後,麥凱因從後台走到台前,手上拿著咪高峰,觀眾以為他要有什麼發表,但他只講了一句,就是問:我們選對了副總統人選嗎!

  在萬人集會上,佩林顯得自信和自然,並且演說技巧熟練,完全沒有新人怯場的跡象,彷佛是一位慣於應付大場面的政治人物,而事實上她出現在全國層面的政治僅有六天的時間。在演講內容方面,她技巧地回應了連日來的各種指控和挑剔,包括關於她的長女未婚懷孕的事情。佩林只輕描淡寫地說:「我的家庭有愉快也有不如意時,與其他家庭一樣。」她也安排了未來女婿在大會上亮相,大度應對醜化報道。

  另方面,除了陳述政見和讚揚麥凱因,佩林花了不少篇幅攻擊奧巴馬,但卻選擇了調侃的手法。這是一種有爭議的處理政敵方式。有論者認為佩林可能應該更直接和嚴肅的批評奧巴馬,用譏諷方法可能不夠力度。也有人認為佩林是以普通人進軍宮為號召,太過於政治,與其「媽咪」的形象反而不相襯。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名在一星期前仍寂寂無聞的女政客,已闖過首關,成為可以左右十一月選情的關鍵人物。NBC政治總監聽完演說後下評語:共和黨找到他們的奧巴馬了。

  佩林令民主黨人頭痛,主因是批評佩林的理據,似乎全都合用於奧巴馬身上,還要附加一個阻礙女性政途的罪名。而更致命的是,奧巴馬怎可以當佩林是對手呢?她只是副手人選而已,主攻副手,會顯得民主黨缺乏自信。但若不理會她,任由她搶佔選戰的動力和風頭,最終吃虧的將是奧巴馬。且看,慣常缺乏危險感的民主黨如何應對吧!

Tuesday, September 02, 2008

趕盡殺絕

趕盡殺絕

  即將被正式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在全國政治舞台上曝光只是短五天,但負面新聞之多可謂近年罕見,看來民主黨陣營對於這位來自冷凍邊陲的政敵,一點都沒有掉以輕心。

  昨日新鮮出爐的佩林新聞包括:丈夫曾兩度加入獨立黨,是極右分子、她原是前極右總統候選人布坎南的支持者、她的私人律師同時代表州長辦公室、曾反對性教育撥款等等。當然日前她公開承認未婚女兒懷孕,繼續被引伸擴大,多篇評論指這是對她的致命傷,將毀掉她在家庭價值觀上的發言權等等。

  針對以上的新聞,佩林或其發言人都有回應或否認。是非本來就有一雙飛毛腿的,在網絡和資訊爆棚時代,一宗又一宗,幾乎是廿四小時不斷出籠的負面新聞,令公眾會應接不暇,還未來得及看指控的內容或當事人的回應,新指控又出現了。結果,大多數人可能只會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就是:佩林真的問題多多。這也許就是民主黨人所期求的效果。

  大選日漸逼近,奧巴馬仍然在形勢大好下沒有拋離對手,甚至在黨代表大會後支持度也沒有理想的提升,再遇到佩林的突襲,奧巴馬陣營明顯是採取了趕盡殺絕的手法,要把佩林一棍打死。這些負面的攻擊已得到首輪的回報,奧巴馬在最新的民調中支持度上升。

  以一大堆重要性不大的所謂醜聞來追殺一位政壇的新秀,與奧巴馬呼籲年青人改造華府政治的口號一致嗎?政治就是政治,奧巴馬的競選形象,與他的實際作為,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奇蹟地公眾似乎接受了這種矛盾。

玻璃天花

玻璃天花

  佩林的確是共和黨的程咬金,替原本被看淡的共和黨大會加添了話題。不過,這幾天來,不論是,正規的媒體,抑或是網絡小道消息,對這位忽然人氣急升的副總統候選人打得體無完膚。沒有勇氣或私生活不能被顯微鏡揭露的人,最好不要選,因為美式選舉就是如此殘酷的。話也得說回來,這些抨擊其實也是不錯的材料,看看現今政治圈中的流行文化。

  對佩林的抨擊有以下幾個要點:從政經驗淺、來自偏遠且人口稀疏的阿拉斯加州、太年輕、曾拍脫衣照、隱瞞女子未婚懷孕、拿孫子當兒子、強逼開除妹妹前夫等等。這些指控中一些已被證明是失實,如性感照是偽造的。這些抨擊都不及昨日讀到的一則妙,指佩林有五名子女要照顧,家庭工作難兼顧,不可能擔任副總統。

  在麥凱因宣布佩林為副手的當日,佩林直接向女性選民喊話,說今年是女性取得選舉權的八十周年,提醒女選民她們的參政權曾受過極不平等的對待。希拉莉說自己令阻擋女性發展的玻璃天花真的開花(有千萬道裂痕),可是,當佩林成為麥凱因的拍檔後,她的女性身分竟然很隨意地成為她的「缺點」。

  「子女太多不配當副總統」,印象中並未曾聽過男政客或候選人被批子女太多。收視率超旺的劇集《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標榜現在職業婦女的自主獨立,而現實生活中美國女性的地位也不低,雖然每年的薪酬調查都會顯示男性佔上風。電視劇與政治圈可不能類比,一名年青母親選副總統就會被質疑工作能力,這是什麼道理。其實背後的思想就是女性工作能力有限,只能一次做一件事。

  希拉莉在競選時曾被一名男觀眾喝令滾她回家去燙衣服吧,佩林還會遭遇多少性別歧視,是很有意思的觀察。

Sunday, August 31, 2008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奧巴馬和麥凱因先後選定了副總統拍檔,「居安思危」四字正好用來分析兩人的思路。奧巴馬是「居安」,而麥凱因卻「思危」。

  布殊政府的支持度不足兩成,反映民怨極深。在厭惡現政府及人心思變的大環境下,令共和黨繼續執掌白宮的機會跌至空前的低位。不分黨派的普遍意見是不論誰代替民主黨出戰,贏算都會遠超過共和黨,布殊八年來的政績實在太爛了。遇到敵黨離任總統如斯糟糕的民望,民主黨重返白宮可謂唾手可得了吧。

  奧巴馬目前的競選策略,明顯是依據同樣的分析而制訂的。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奧巴馬反覆的形容麥凱因等於是第三任的布殊政府,又指麥凱因九成時間都支持布殊等等。由奧巴馬以至民主黨的高層都相信,只要把麥凱因與布殊綁在一起,入主白宮便是理所當然的了。脫離創新思維,選擇在國會當了卅六年議員的拜登為副總統,也是因為奧巴馬有了必勝的安全感。奧巴馬似乎完全沒有期望要一位可以加分拉票的副手,要不然他應該怎麼樣吞聲忍氣也要選希拉莉。拜希兩人之間,毫無疑問希拉莉吸票能力要強得多,初選時希拉莉在藍領和女性票上的表現便要比奧巴馬好。放棄希拉莉,是因為奧巴馬已相信必勝無疑,何苦要忍受一個總會搶風頭的副總統呢?

  麥凱因的情況剛好相反,在大環境不利下,他必須選擇一位可以加分及能突破困局的副手。也由於未選已先輸的壓力,逼得麥凱因要走不傳統的路,畢竟這極可能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場大仗了。阿拉斯加州長佩林其實與奧巴馬在政治背景上極之類似,只不過是換了黨派和性別,選一位與對手具類似特質的人做副手,是冒著自戕風險的。佩林自曝光成為副總統候選人後,負面新聞不斷,除了正規的評論外,網絡也流傳她曾拍裸照,甚至把長女生的兒子謊稱是自己所出。雖然負面,但總算是吹皺了一池春水。

  奧巴馬「居安」,因而變得日益保守和被動;麥凱因「思危」,故敢於創新和進取。兩人在不知自覺間彷彿互換了位置。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富革命色彩,以反傳統政治為號召的奧巴馬,成功將「改變」(Change)定調為今屆美國總統大選最鮮明的主題。奧巴馬至今已創造了不少美國政治紀錄,如首位非裔得到政黨總統候人提名、最成功地應用互聯網開展全國競選運動、創下參與人數最多的總統競選集會紀錄,以及是收視率最高的接受提名演說。可是,即將正式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麥凱因,並未放棄重奪「反傳統政治先鋒」的稱號。

  奧巴馬目前的狀況如一年前的希拉莉,同樣被普遍認為已立於不敗之地。奧巴馬很可能在十一月再次創造歷史,但麥凱因軍人的個性絕不會輕易投降。就在奧巴馬發表廣受讚揚的提名演說十二小時後,名不見經傳,比奧巴馬還要年輕兩歲的共和黨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竟然成功搶佔了所有媒體的焦點。麥凱因宣布副手的消息,徹底掩蓋了奧巴馬丹佛演說的威力。

  被奧巴馬陣營描繪為了無新意的麥凱因,自初選以來確也是沒有什麼驚人之舉。對於副總統的人選,媒體幾乎只關注奧巴馬的選擇,只是萬萬也沒料到麥會把這場選舉的命運交託於這位年資淺,才四十四歲的女州長。一眾驚訝過後,反應變得兩極,有人認為麥老先生做了天下間最愚蠢之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天才的選擇。
 
  不論如何,佩林突如其來的的風頭,民主黨人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慌亂自衛之間顯得失了方寸。奧巴馬競選總部當日即時回應是嘲笑佩林「只是一個九千人口小市鎮的前市長,外交經驗零蛋,但卻離開總統職務只有一下心跳的距離。」向來以君子風度示人的奧巴其後也覺得此言過於刻薄,表示總部的聲明不常代表他個人的意思。不過,很快他的競選總部便推出新廣告,指選擇佩林是沒用的,沒法改變麥凱因依然是布殊的延續。

  至於民主黨評論機器在各大主流媒體更是蜂擁而出的狂轟麥佩配,顯然他們是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危機感。《新聞周刊》的Jonathan Alter說:「生日快樂,尊尼.麥!你現在七十二歲了,又是一名癌症倖存者。……你的競選運動攻擊奧巴馬的理由是他沒準備好做總統,但你竟選擇了一位在一年半前還是一個八千五人口小鎮市長的人做選舉拍擋。」

  《華盛頓郵報》的Colbert King警告希拉莉支持者不要變心,投票給麥佩配等同政治自殺。同一報的另一政論家Ruth Marcus說:「我不能相信麥凱因真心相信佩林是在一心跳之隔便可以接任總統的人,特別是白宮主人將是有史以來最老出任總統的人。」
  
  《紐約時報》的GAIL COLLINS同樣刻薄地說,麥凱因從不重視副總統職位,曾說副總統是用來參加喪禮的;祝賀麥凱因72生日快樂。政治新聞網《Politico》的 JIM VANDEHEI & JOHN F. HARRIS長篇評論的中心點:佩林是麥凱因絕望的選擇。類似的評論一日間充斥著各主流媒體,可以用排山倒海來形容。尖酸、刻薄、鄙視和年齡歧視兼而有之,但倘若麥選擇的不是佩林而是利伯曼或羅姆尼,會引起這麼多的非議嗎?在選戰中,重拳只會用來打擊有能力的對手,從如雪片飛來的負面評論之中,可能找到麥凱因選佩林的思路。
  
  民主黨言論機器狠批佩林政治資歷不足,並嘲笑麥凱因自毀長城,從此不能再批奧經驗不足了。可是,批佩的政論家可能忘記了這是兩面刃,他們隨時墮入了自設的陷阱,把本來已近全冷卻的「經驗問題」再次炒熱。當了一年零八個月州長的不配當副選,那只當了兩年聯邦參議員便出選總統的人又可以做正選嗎?如果政治經驗是如此重要,奧巴馬那句「判斷比經驗重要」的名言又應如何理解呢?佩林雖然從政年日短,但共和黨卻可以即時擺出她多項擲地有聲、非常堅實的政績,如清洗黨內腐敗政客、熟識能源事務但又拒絕石油公司遊說、退回浪費的聯邦基建撥款、收縮政府開支又不加稅等等。

  麥佩配也有意無意間打破了自初選以來的「新鮮人魔術」。別忘了奧巴馬不是因有實幹政績而贏得提名的,他憑的是演說魅力,以及華府圈外新鮮人的形象。難以說服公眾的是,號召年青人改變華府政治的奧巴馬團隊,竟撻伐一名更年青,且勇於挑戰黨內舊勢力的新進女州長?所謂以毒攻毒,佩林可能引發民眾思考:「年青有衝勁但沒經驗的人,真的可以出任國家元首嗎?」思考的答案,可以是雙向的,不一定對奧巴馬有利。再者,麥接受一名大膽敢言的年青人做副手,而奧卻要起用在華府當了卅多年議員的人做拍擋,到底誰更具革命前衛性呢?
  
  最後,足以令民主黨幾乎要總動員反擊的另一原因是,佩林擁有奧拜配所沒有的元素:佩林是一位女性。不僅如此,她是一位育有五名子女的在職婦女。比奧拜更草根更中產。她不如希拉莉在女兒長成後才參政,佩林的長子正前赴伊拉克作戰,最小的兒子是在州長任內所生的、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佩林沒有因為胎兒驗出有問題而墮胎,反而以實際承擔回應墮胎的爭議。這些令普羅大眾、特別是普羅婦女輕易引起共鳴的經歷,是佩林拉票的最佳本錢。
  
  所以,民主黨莫再嘲笑老少配了。在奧巴馬開創的迎「新」潮流下,麥凱因可能已聰明地初步達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疑幻疑真

疑幻疑真

  奧巴馬創造了美國政治歷史,一名非裔移民的兒子問鼎白宮,是典型的美國夢實現了,是值得驕傲的。在現場九萬名支持者和以萬計電視觀眾前發表接受提名演說,奧巴馬的表現一如過去的競選集會,沒有帶來新意,反而是更多的疑惑。

  奧巴馬昨晚的演說主打民生悲情牌,而主調則是終結失敗的布殊年代。在選舉策略而言,這兩招式只屬中等素質。首先,奧巴馬陳述了民生如何艱苦,汽油貴、屋價跌、物價升等等。民生疾苦對於一般勞苦大眾容易有共鳴,可是奧巴馬接著重提到克林頓時代人民收入上升,布殊年代卻下跌。不論是克林頓或是布殊,與奧巴馬將要做總統又有何干呢?若然要懷念克林頓,何不直接由希拉莉出選。繼續追討布殊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無論如何布殊是必定會下台的。

  民主黨的策略是要把麥凱因與布殊連結,把麥說成為布殊的第三度連任。而事上稍為熟悉政治的民眾都會有印象,麥凱因是共和黨的異類,亦即是非主流,他與布殊相異之處遠多於類同。奧巴馬硬要把對手打成為布殊第二,其實是虛耗了彈藥,也不夠誠實。如奧巴馬承諾十年內令美國不依賴外國石油,並批麥反對替代能源,而事實上麥早在國會已提出獨立能源法案,提倡替代能源。

  另奧巴馬的所謂振興經濟政策,核心是在減稅。減稅吸引眼球,所以政客流行推銷減稅。布殊不是推行了八年的減稅嗎?麥凱因反而是在初期反對布殊減税方案的議員之一。減稅人人歡迎,就如布殊政府早前送每人六百元現金,誰不笑納。但作為治療美國經濟的藥方,減稅二字太粗淺了。如何減?能否減?減稅錢何來?等等問題還是一大堆的。

  為了吸引中間靠右的選民,奧巴馬在演說中也帶點共和黨味道,如他提出要重建美國軍力,打擊基地和塔利班。擴軍不正就是共和黨最失敗的政策之一嗎?請看,無論是選舉文化、操作和內容,與過去的總統大選有分別嗎?

問題在那裡

問題在那裡

  民主黨代表大會進入高潮,重量級人物紛紛上台演說,今晚將是主角奧巴馬。目前奧巴馬與對手麥凱因的民意支持度打成平手,相信在提名演說後,奧巴馬將會把距離拉大。不過,這是競選年的常規,共和黨代表大會後,麥凱因也可以享受同樣的待遇。美國政客是靠口才得天下,真正的決戰不在各自的代表大會,而是在末來三場的電視辯論會,但總是離不開一張嘴。

  參加黨代表大會是熱心兼忠貞的黨員,台上的演說也是給鐵票團聽的。所以,代表大會是候選人享受光榮和讚頌的場合,毫無挑戰可言。美國的這種選舉集會傳統,其實已經日漸與民眾脫節,對於糾正國家軌道,沒有很實質的意義。

  兩黨候選人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點出了當前美國所面對的表面問題,如中東政局的困擾、經濟不景氣、聯邦預算赤字、貿易逆差等等,都是奧巴馬或麥凱因常掛在嘴邊的議題。可惜至今還沒有聽到令人振奮的解決之道,反而是在一個電視時事節目中聽到了答案。

  波士頓大學教授Andrew J. Bacevich說,「不論是奧巴馬或是麥凱因當選,我們國家所面對的根本問題仍會頑固地存在。」因為這兩位候選人都不願意提醒國人照鏡子。教授認為美國人總以為眼前的種種問題的成因是外在的,不是在中東便是中國或墨西哥;失敗無能是華盛頓政客,因為他們沒法解決這些危富美國的外在因素。但其實,問題根源是出於美國文化,那種超前開支,享樂至上的生活文化,以及帝國主義式的國際政治。詳細觀點各位可以在網上搜尋。

  很認同教授的觀察,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其精神文明是不可分的。總統候選人喜歡形容自己是修理華府的能手,但不論技藝如何高超,如果不從根本反省,美國要自強還得要等待,再等待。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人頭無罪

人頭無罪

  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陳水扁家族海外洗錢案,相信將越演越烈。除了案件涉及金額之巨令人咋舌外,扁家耍出的反擊招數,也令人大開眼界。如報名來美就讀法學博士學位的陳致中,攜嬌妻回到台北,在機場氣定神閒的接受媒體採訪說,一切都是由媽安排,自己只是當人頭。陳的語氣態度,似乎聽媽話是天經地義的,當人頭是無辜且沒什麼大不了。夫妻倆神情自若的模樣,真似是局外人一般。

  陳水扁愛妻,所以財政全由妻管,對數億元存款全不知情。扁子愛母,於是任由母親利用自己和妻子的名字開戶口,並且存入不明來源的款項。扁本人是與案無關,只是太信任妻子而被陷於不義;扁子更是可憐,都是孝順惹來的禍。正是父慈子孝,當個人頭罷了。

  不過,反過來看,扁父子也實在太無情。吳淑珍半身癱瘓,體弱多病,且官司纏身。因身體狀況惡化,年來不得不長期向法院請假。身心已飽受折磨之際,愛郎和乖兒媳,竟然一再公開的與自己劃清界線,又把洗錢的罪名全推在自己身上,是多殘酷和無情呢!是有情還是無情,扁父子又究是何種構造?真的不得而知,但扁嫂是女超人卻當之無愧。

  試看,由兄長到丈夫和兒媳,都把洗錢的罪名推到自己身上,要是常人可能都會因眾叛親離而發瘋了,但扁嫂仍是堅強的面對檢調訪談,沒有相當能耐,可能嗎?陳水扁全家,真的只有扁嫂最能幹。早前總統國務機要費出了問題,已由吳淑珍率先到法院應戰;現在洗錢案起,又是她一力承擔,相信若再有新案子爆出來,也將會由她獨自應戰。吳淑珍一人便可以挑戰全台灣的司法,能不令人佩服嗎?可能她是看準了,就算是把罪名都全頂了,法院又能怎樣對待她呢?最壞也不過是到醫院住住而已罷了。

  所以,台灣人民若要向扁家討回公道,法院判決書作用不大,反而是能全數充公扁家不法所得,才算有點意思。

Monday, August 25, 2008

新瓶舊酒

新瓶舊酒

  以政壇新手身分擊倒了縱橫政壇數十年的希拉莉,奧巴馬的競選主題口號:「改變」應記一功。不過,當奧巴馬取得足夠的提名代表票後,所謂的「改變」卻越來越變得模糊及令人難以起勁。奧巴馬在初選時推銷自己是可以開創政治新風氣的新派政治領袖,不會再因循華盛頓政客的歪風。他成功地將希拉莉引以傲的從政經驗,貶為阻礙美國進步的舊式政治。

  越是接近大選,奧巴馬似乎越是顯得為求當選,而不擇手段,也不如過去般固守立場。最新一例是在民主黨大會上,奧巴馬太太演講主題是:我愛國。選擇此主題,是因為她曾說過直至丈夫競選總統才為這個國家感到驕傲。見人說人話及看風駛舵是美國政客的取勝和生存之道,奧馬說要推動政治新風氣,應該有更具體和新鮮的競選風格。可惜,奧巴馬帶進丹佛民主黨大會的,不增不減,正是傳統的美國政客惡習。

  在伊戰立場上向右靠,刻意討好基督徒選民,以及到中東巡迴做勢等,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評價,只見連月來奧巴馬的民意支持度節節下降。所謂的新派政治風吹不起,見到的是一些花招,如大肆宣傳以手機短訊形式公布副總統人選,空具新潮而沒有實質意義。至於選擇拜登作為副手,更是間接宣告奧巴馬的「改變」口號已第一個被變掉了。

  拜登卅歲當選國會議員,一做便是卅五年,本是奧巴馬新政治風要整頓改造的舊政治勢力對象,現在卻成為拍檔。那「改變」快車還要開車嗎?抑或是拜登上錯了車?拜登雖然是國會的資深議員,卻未見得具號召力。廿年前首度競選總統因多次失言和虛假自我介紹而退選,今屆參選也從沒有受到重視。要把這位華府油滑政客打造成為「改變」團隊的先鋒,奧巴馬要費勁了。或者,奧巴馬本來就沒有這個打算,因為他要借助拜登的外交經驗以掩飾自己的不足,以及拜登的一張大嘴巴與麥凱因對抗。這不是傳統的華府政治又是什麼呢?如果奧巴馬找一位同樣年輕但有衝勁的政壇新進,也許會稍稍令人相信他真的會帶來新氣象。

Sunday, August 24, 2008

葡萄成熟時

葡萄成熟時

  京奧圓滿閉幕,也是葡萄成熟時。不少國際媒體紛紛肯定這是異常成功的奧運會,連慣常比較苛刻報道中國的《美聯社》也說京奧「近乎無瑕」;《芝加哥論壇報》說中國贏得的遠超過金牌數目。在京奧開幕前,從嚴重的恐襲威脅,到藏獨、示威權和空氣質素等等,一直是國際媒體報道京奧的主題。連殖民地色彩濃厚的一些香港傳媒,也酸溜溜地說擔心因京奧會有更多港人認同是中國人。但隨著京奧成功的開幕,藍天出現在北京,賽事順暢無比地進行,這些抨擊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卻留下越來越多的酸葡萄。

  開幕禮前一分鐘還在暗諷中國辦奧運可能得不償失的NBC電視台,在轉播賽時的同時沒有放棄過滲入批論中國政治的元素。但也許主播們也發現,這種做法與正在進行的奧運會似乎不甚協調。於是,NBC與其他大多數國際媒體一樣,肯定中國的調子響亮了一些。不過,卻始終沒有放棄過用人權角度發洩一點醋意,就如美西藏獨示威者被中國拘留一事,受到廣泛的報道,只是份量和力量也大不如開幕前了。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多個不場合都被問到為什麼奧委會不就人權問題多向中國多施壓,羅格回應的基調是京奧辦得超好,至於人權問題是逼不來的。羅先生在國際媒體的焦點下說出這種「不配合」的答案,不是因為要擦中國皮鞋,而是他有勇氣說出事實。
  
  由發達先進國家以政治、經濟或甚至軍事壓力推動別國改善「人權」的做法,被一些人讚譽為推廣「普世價值」的「正義行為」。這種論調目前相當流行,但其實也頗新鮮的,因為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種正義行為並不存在。目前在國際間推動人權最積極的大國,過去原是肆意掠奪他國資源的霸權國家。在國際難以接受以武力強行控制另一主權國的共識下,人權牌便成為新武器。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

  中國當局安排了多位奧運金牌得主在奧運結束後到香港作示範表演,引起民眾搶購門票。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2008-8-21)就此作出討論,一男一女主持,加上特邀嘉賓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副教授梁恩榮。其中一段對話如下:

女主持:很多時討論到國民身分認同,都會叫大家剔格仔,覺得自己係中國人,抑或是香港人。現在有奧運,又拿這麼多金牌,又有金牌運動員來,又有偶像,可能真的會產生一種效應,就是將來大家去剔的話呢,特別是新一代,會剔中國人選項的就會多起來了。

男主持:慘啦!拿金牌就剔中國人,拿銀牌就不剔?哈哈!

女主持:拿金牌是好事嘛,哈哈!

梁教授:我也有如此擔憂,事實上從很多的研究,包括我自己做的研究。如果我們將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分開不同的取向的時候,如文化取向、經濟、政治等等,如果我們將國民身分認同細分的話,很多研究發現告訴我們,香港人在某些取向處的分數會高些的,但到政治和政體等等分數會突然間掉下來的。

女主持:是的。

梁教授:那現在的做法很明顯,或說有點兒,算是我猜測吧。他們是故意把這些向導混作一體,然之後有點兒指鹿為馬地,得出一個統一的國民身分認同,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能指示出香港人如何去體會或理解中國的指示。

  以上的一段對話確是存在令人擔憂的部份。女主持表示擔心因為看過國家隊金牌選手表演,而讓香港人(還指明特別是下一代)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梁教授更引出所謂調查,指香港人其實不認同中國政治和政體的居多。他認為中國當局是故意借奧運金牌健兒來混淆視聽,陰謀地讓香港人忘記了對中國政治和政體的不認同,受蒙蔽下籠統地「得出一個統一的國民身分認同」。

  女主持預設更多港人因為京奧而認同是中國人是一個問題來的,潛台詞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而梁教授接著把認同國家政策與國民身分混為一談,指因對國家事務和體制有不同的認同度,於是便不能有統一的國民身分認同。

  經過百多年的殖民統治,部份港人在回歸十年後仍是沒法建立自己的國家觀念,這是港人的悲哀。天下間絕大多數人都有國家,而活在現代文明的部份香港人卻怕有國家,甚至搞不清甚麼是國民身分。最新的民調顯示只有不到兩成的美國人認同當前的國家方向,認同國會作為的只有一成八。按梁教授指鹿為馬的理論,如此超高比例的美國人不認同自己國家的政治,理應同一比例地拒絕國民身分認同。但這可以等同嗎?

  國民身分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可以選擇放棄國籍,可以選擇入籍移居外國,但沒有分段式的國民認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但對於國家政制和政策是可以有不同意見的,就如八成美國人不認同當前政治,但他們會否定自己是美國人嗎?那為什麼兩位主持及嘉賓梁恩榮教授,要香港人認同所有中國政治才能自稱為中國人呢?不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港人又是什麼人呢?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阿二與阿四

阿二與阿四

  廣東人稱小老婆為「阿二」,即姨太太的意思。雖然地位有別於正室,但阿二可能更得寵,因而無名卻有利。所以,在舊社會當富貴人家的阿二也是不少人所羨慕的。但數字從二跳到四便有完全不同了,「阿四」是沒有地位下等雜工的俗稱,有勞卻無名無利。目前美國總統大選進入「阿二熱潮」,傳媒在熱炒誰是兩黨的副總統人選。作為超級大國的阿二,最風光的時候是在入門前,即是現在此刻。一旦進了宮(白宮),恐怕地位也只不如阿四般,切尼與布殊配畢竟只是一個異數。

  人們對於未可知的東西總會帶有好奇心的,誰是奧巴馬和麥凱因的副手,是奧運以外美國人最熱門的話題。不論是拜登配奧巴馬,抑或是利伯曼配麥凱因,於國家前途的實質意義來說,可謂極之有限。但於選戰的宣傳而言,卻是現階段的一個決戰點。

  奧巴馬年輕經驗不足,所以要找老練的政客配搭;麥凱因年老經驗夠,卻需要一位較年輕及有跨黨派形象的副手。副手人選的首要條件是補充候選人形象上的不足,是百分百的選舉道具。按美國政制,副總統雖具接班的地位,但沒有工作和權力內容,他能有多大發揮,全由總統支配。

  波士頓大學一名國際外交關係教授說,不要說副總統沒有重要性,連總統候選人在競選集會上所講的也不能太認真。因為一個國家的走向,是國民集體意向所形成的。特別是民主國家,政客為了想得到權位,只會講一些取悅選民的說話,在政策推行和管理上,便要講求現實的延續性。因循是美國政治枱面下的主流,枱面上政客的口水花,只是給選民看得過癮而已。

  

Tuesday, August 19, 2008

官僚嘆

官僚嘆

  老百姓最討厭官僚,而官僚最可怕之處在兩個字;「壓」與「拖」。「壓」就是壓逼和欺壓;「拖」就是無心工作且效率低。民主政制可以很大程度下阻止了官員欺壓民眾,但卻沒法叫官老爺們勤快一點。

  有一個實例,美國聯邦社會安全局無故扣除了一名退休人士的退休金,當事人是在查看銀行戶口時才發現錢少了。經銀行內部查核後,發現錢是被聯邦政府社會安全局提走的。於當事人便到地區社安局查詢,排隊輪候了兩小時後,職員告訴事主,錢絕對不會是政府提走的,應該是身分盜用問題,著當事人向銀行自行追究。

  於是,事主又回到銀行,此次銀行經理找出了通訊記錄,顯示確是社安局向銀行提出轉帳要求。事主拿到真憑實據,又返回社安局,當然也照樣的排隊等了兩個多小時。不是上回的同一職員,但結果依舊模糊。職員說電腦沒有顯示政府有提出轉帳要求,所以他甚麼也不能做。職員說,電腦資料更新有時要等一段時間的,到下個月若政府沒有更正錯誤,可以書面提出申訴。

  到了下一個月,政府當然不會自動獻款。當事人填好了從社安局網站下載的申訴表,並親自把相關資料送交社安局。又一星期後,社安局來電說要再度填寫表格,請當事人到社安局一趟。第四度到社安局,又是排隊又是一番等候。見到職員,卻見到職員說先前送交的資料失了,請當事人重新提交資料,幸好當事人有備而來。靜心的等候職員在電腦上輸入資料,終於聽到職員說所有手續都辦好了。經過一個月來的折騰,以為終於都能拿回自己的錢了。當事人轉身離開時,聽到職員說:「退款會在約六個月後寄回給你。」

  因為官員們自己的疏忽錯誤,受罰的卻是無辜百姓。而政府改正這小小一則行政錯誤,卻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時間。這就是我們這個超級大國應有的官僚水平嗎!!

Monday, August 18, 2008

論劉翔

論劉翔

  自亞洲鐵人楊傳廣後,劉翔是唯一擁有星級地位的中國田徑運動員。他們兩人都曾在國際賽事中揚名,楊兩奪亞運會十項全能金牌及奧運十項全能銀牌。劉翔則在上屆雅典奧運一鳴驚人奪得110米跨欄金牌,去年在世界錦標賽事上仍穩佔110欄一哥的地位。兩人在賽場上的光輝年代相差四十餘年,分處海峽兩岸不同的政治環境,但卻同樣背負著無數中國人的期望。

  西方媒體經常提到中國把體育與國家尊嚴掛鉤,彷彿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期待。借運動來顯示國威不是中國獨家,因為文化和國情等因素,個別運動員成為國家英雄的例子多不勝數。過去美蘇冷戰時期,何嘗不是把奧運會當作美蘇集團的戰場。而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女游手克斯蒂‧考文垂,於上屆奧運會為該國贏得廿四年來第一面的奧運金牌,更是第一面的游泳金牌。當時的新聞報道都說考文垂證明了非洲人是能會游泳的。考文垂勝利回國當日,由機場至回家路上,沿途受到民眾熱烈喝采歡呼,總統贈送五萬美元獎學金給她,並送她一本外交護照。

  考文垂得到的物質利益,比起西方紅牌運動員的酬金和廣告贊助收入,可謂九牛一毛,但她得全國的尊重和肯定,意義卻是非比尋常。津巴布韋是非洲落小國,國人連衣食都成問題,還有動盪不穩定的政局,在奧運會上見到津國國旗飄揚和聽到國歌,讓每天都面對赤貧生活的民眾享受到難得的歡愉。而最特別之處,考文垂是出生在津國的白人,是當地的少數族裔,得到非裔獨裁總統和全國人民的表揚,可見一面奧運金牌於他們來說其意義遠超過運動。考文垂在今屆奧運也奪得一金三銀的佳績。

  同樣,劉翔證明了中國人在田徑賽上是可以拿到金牌的,他的每一步都為中國人宣洩著冤屈氣。九萬名觀眾目睹劉翔離場後,失望得也即時跟著退場。美聯社體育記者說從沒有見過有這麼多觀眾瞬間便消失了,一名老伯伯更說以後都不會再踏足「鳥巢」。人民網在劉翔退賽後即時發表評論說,「十三億人的期望不應由一人扛」,此言甚是。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東亞病夫年代,也絕對不是除了個別罕有運動員外便乏善可陳的小國。中國已經全面發展,要證明中國人能力的地方多著呢,別再把劉翔與所謂的十三億人尊嚴捆綁一起,給予劉翔運動員應有對待吧。

Sunday, August 17, 2008

誤導的力量

誤導的力量

  昨天聽到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英文媒體在上周先後大量報道奧運開幕式假煙火、紅衣女童幕後代唱及質疑中國女體操選手年齡等負面新聞。一名灣區華裔在辦公室內遭到非華裔同事的嘲笑,說「中國人就是愛做假,甚麼都是騙人的」。被挑釁的華裔感到氣憤,但一時又感到有理說不清。

  對於假煙火、代唱和虛報年齡等問題,不論是中國官方或是華人民眾都有他們的說法。如煙火是真有發放的,只是電視播放了預製畫面。代唱是為求完美舞台效果,兩女童都感到同等的光榮。至於運動員年齡,是經由有關的國際體育組織確認的,在法理上已沒有可爭拗之處。

  以上這些解釋當然可以自圓其說,但卻不能堵塞人們的疑問。因為媒體一則簡化而帶誤導的標題:「奧運開幕式煙火造假」,雖然是誤導性強,但卻直接易明,有足夠的抹黑力量。這類負面新聞,於願意取笑或看輕中國的人們,就如是天降甘霖。

  其實,西方媒體沒有停止過在奧運期間穿插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如外國記者拍攝示威時被公安帶走、美國教徒帶三百本聖經入中國被沒收、獨家轉播奧運的NBC電視台昨日播放王丹及其父母的訪問等等。只是因為事情太瑣碎,觀眾都被菲比斯吸引著了,無暇關注政治新聞,就算是美國大選也被冷落了。

  總的來說,京奧至今辦得超成功,對於主辦方是沒法可批評的。炒作中國政治新聞的市場不會很大,但關乎奧運會本身的前述幾項負面報道,反而更深入民心,加深了既有的偏見。估計在若干年後,人們還會想起京奧的成功,但也有很大可能連帶想到那代唱女孩和廿八個電腦創作的大腳印煙火。

Thursday, August 14, 2008

難為了扁嫂

難為了扁嫂

  在失去了護身總統特權後,受國務機要費纏身陳水扁昨日終於承認把以億元計的政治獻金存到海外帳戶。不過,扁卻說這等事全都是太太瞞著他幹的,他本人也是年初才知道此事。做扁嫂真的不容易。

  陳水扁由窮家子到學有所成參與政治,至最終成為總統,他的夫人吳淑珍付出不可計量的代價。人稱扁嫂的吳淑珍下嫁當年的優才生阿扁後,在台前幕後支持丈夫參政。1985年陪同阿扁在南部謝票時遇交通意外,扁嫂從此下半身癱瘓。一年後,扁因官司而被判入獄,扁嫂坐著輪椅替丈奔波,還要帶著一對子女。自此,扁嫂成為陳水扁競選時最佳助選員,夫婦兩人在台前的溫馨與悲情,往往能得到民眾的同情與支持。特別是扁雙手抱著太太的鏡頭,更是感人。

  國務機要費案曝光,吳淑珍被列作被告,扁也被指明涉案。扁受到罷免壓力的困逼,他召開記者會說,如太太一審有罪便辭職。扁嫂再一次轉移了外界對扁本人的壓力,扁亦經常對外放話說太太病重,又挽回不少同情票。後來,扁嫂連續向法庭請病假,讓案件審不下去,令扁可以順利完成任期。現在海外戶口曝光,扁又說是太太瞞著他做的事,還說自己從來不插手競選經費,有餘款也全由太太處理。

  真的想不到,一位可以當了八年總統的人,可以從不過問自己競選經費狀況。不是一兩千元之小數目,從市長選舉到兩屆總統選舉,涉及金額是以億元算的,扁全不知情,實在太牽強了。不過,扁能開記者會把責任推在太太身上,相信也必然得到扁嫂的認可。撇開個人操守問題,扁嫂護夫的付出,真是好得無可再挑剔的了。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為長勝算

為長勝算

  一份英文體育雜誌昨日在報道美國女子體操隊時,不忘揶揄中國隊的「低齡」問題,點名嘲笑運動員鄧琳琳缺了一粿牙,或者需要多一些嬰兒食品。雖然奧委會官方已明確表示接納中國女子體操隊的參賽資格,於法理上年齡的爭議應是告一段落。但兩名被質疑年齡的女體操運動員,臉孔上的稚氣和細小的身軀,確是令人有些難以致信她們是十六歲的少女。相信再過一段日子,這項年齡爭議仍會是話題。

  中國好不容易走出了紛亂和落後,卅年來政治和經濟的穩定發展,社會及政府的硬實力都提高了,但真的是前路漫漫。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完全看她的財富或軍事,而是文化內涵。中國經歷百年的衰敗,能有今天的成績,除了說政治領袖的決策外,中華文化內那股刻苦與環境鬥爭,個人勇於承擔生活責任的精神,是不可忽視的動力。

  中國人踏實、誠懇,不計較付出,肯努力做到最好,這才是中國持續發展的力量。中國要挺直腰的站立在世界上,必須要以同樣的精神,踏實不浮誇,懂得韜光養晦。回顧歷代王朝,走向敗亡之路的帝王,都是好大喜功,只求眼前光榮而沒有長治久安之計之徒。中國只要不自亂陣腳,不走追逐虛榮之路,將來在各方面的實力是驚人的。在還沒有到達這一階段之前,不必先張揚,就算是有朝一天真的擁有超級大國的力量,更要刻意低調。

  幕後代唱是失策的,真正的完美不在於外表,而是參與過程中的努力。但願京奧能踏實圓滿的結束,不要令十多億海內外的華人失望或尷尬。

平常心

平常心

  中國女子體操隊昨日奪得了團體賽金牌,NBC旁白員在中國選手出場時說:「她三歲便離開家庭接受訓練,每年只可以見到父母一次。她曾嚷著要回家不想學體操,但她的父母拒絕她的要求,因為這對他們一家太重要了。…」言下之意,是中國運動員都是被不人道地強逼訓練的。同一位旁白員日前在預賽時也重提兩名中國女子體操選手被指虛報年齡,加上連續在美國雅虎新聞頁頭條出現關於京奧的負面新聞,可見不論開幕式如何成功,西方輿論仍是會用超強顯微鏡來看中國的。

  面對如此苛刻的環境,中國又應如何反應呢?答案該是:平常心。近兩天,英文媒體大字標題的指京奧開幕式造假,先有電腦合成的腳印煙火,後有紅衣女孩由幕後代唱。雖然報道有相當大程度的渲染和誇大,但也不能說事出無因。只怕追求完美京奧的結果會是弄巧成拙。

  拍電影可以任意運用特技,因為觀眾不會期待電影都是真實的呈現。但在奧運會場上展現的,任何失實失真都是遺憾。拍不到天空的腳印無損開幕式的壯觀,找一個能唱又樣子可以的女孩出場表演又有何難?這些人為的追求完美是不必要的,並且有些愚蠢。特別是幕後代唱一例,主辦認為美的臉孔,在國際觀眾眼中卻不一定如此,外國人眼裡的中國美女,也不一定是中國丈夫愛的妻子類型。這些無謂的挑剔,結果惹來批評也是活該的。

  全力以赴,問心無愧便是了。京奧對中國以及中國人都重要,但過度沉溺於所謂的完美,反而會得不償失。中國實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成就驚人,但對於一個有十三億人的國家,不足之處還是有很多,不成熟地勉強擺出完美的形象,只會令我們忘記眼前要奮鬥的挑戰。「貪勝不知輸」,也許是不錯的座右銘。

Tuesday, August 12, 2008

中國情懷

中國情懷

  美國雅虎網站的體育評論員Adrian Wojnarowski昨日發表文章,呼籲姚明從今起要向中國說不。Wojnarowski指中國國家隊對姚明要求過多,訓練過度又不照顧運動員,姚明的雙腳都曾受傷及動手術。因而他認為姚明在京奧打完中美大戰後便再沒有欠中國的了,應該好好在美發展,享受星級運動員應有的照料。

  評論員的寫作筆調似乎是在為姚明抱不平,對姚明的國際籃球明星地位讚不絕口。但與此同時,卻嚴詞批評中政府壓逼運動員練習,不理會他們的身體狀況,到運動員抵受不住時,國家便把他們淘汰掉,另找新人補替。評論員是真心為姚明著想,抑或是借題抨擊中國的體育政策,要作者心裡才最明白。但最低限度,可以看到該評論員完全不明中國運動員參加奧運的心態,他的觀點,相信也不一定會得到姚明本人的認同。

  中國文化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先國後家的觀念鞏固。無論是那一個王朝,經歷甚麼激盪的政治運動,國家優先的理念一直沒變過。「有國才會有家」的觀念,是自古以來的中國情懷。所以,能夠參與京奧為國家比賽,是中國運動員夢寐以求的,絕對不視之為苦差。姚明在美國收入豐厚,雖沒有加入美國籍,但也可說是實現了美國夢。但顯然他個人成就的滿足感,並沒法代替他為國家出征的熱情。

  何止姚明一人,以五十歲高齡參加京奧劍擊賽的女選手欒菊杰,在第二輪比賽中被淘汰。但她首戰勝出時展示「祖國好」橫幅的照片,被中國網民評選為至今最佳奧運圖片。不是姚明,也不是郭晶晶,為甚麼網民要選一位戰敗的老將照片呢?這就是中國情懷,個人成就是美好的,但愛國心更可貴。這是雅虎體育評論員所沒法理解的。

Sunday, August 10, 2008

看過了嗎

  近日經常聽到四周的說:「看過了嗎?」,看過甚麼呢?當然是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國際輿論一直努力要把京奧政治化,在開幕禮之前,用各式政治油漆塗可謂處於顛峰活動狀態,千方百計的要令京奧成為中國政府的遺憾。直至開幕的展開,一切政治喧鬧都靜止了,換來是驚嘆和讚譽。英國報章昨日報道京奧煙火是電腦偽造的,美國雅虎新聞網頁即刊出了文章,題目為:沒可能真實的完美。美章引述英國報章的報道,冷嘲雖是假煙火,但也很美。

  如雅虎和英國報章的酸葡萄言論相信日後會陸續出現,甚至會有更激的,因開幕式而平靜下來的惡意批評,相信很快便又出籠。就在昨晚,獨家在美播放奧運的NBC電視台主播Bob Costas在北京訪問布殊總統,問布殊有沒有當面質問胡錦濤人權和宗教自由問題,又問如果中國主辦奧運成功,會否令到中國政府的統治變得合法。

  多麼無知的主播,這位先生在過去的奧運會都是當主持,並且有不少侮辱中國隊的旁白。這次他親自到北京做節目,肯定是渾身不自在。在開幕式播放前,該台便安排了政治新聞的金牌記者做了約五分鐘的中國政治評論,結語是中國主辦奧運會,可能了一大進步,也可能會後退兩步。

  NBC沒法擺脫用政治有色眼鏡看中國,布殊總統昨晚回應該台主播的言論,反映了布殊經過八年的實習,對國際政治比這些電視台名主持要有見識得多。當主持人頻頻追問總統有沒有向中國施壓時,布殊說:與中國相處,首先要讓中國人感到受尊重。此話一語中的,今天在國際輿論上看到對中國的抨擊,大多是出於自大和無知,未懂得如何尊重另一個民族。

  國學大師錢鍾書妙語曾言,成年女子可以愛護小女孩,但對於婷婷玉立的少女就會批評得體無完膚。中國的進步惹來批評,道理大概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開幕的壯觀場面和創意,的確讓世界第一身的體會到中國的智慧和誠意。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懶理他

懶理他

  越是接近京奧開幕,英文媒體上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如潮湧至,甚麼達爾富爾、人權、警察打記者、示威者被拒入境、政府粉飾太平等等一大堆,更不用說六四舊帳,當然是首選材料。在達爾富爾運動領袖被拒入境的新聞下,幾小時內便有近五千條留言討論,其中絕大部份是辱罵中國,充滿歧視與傲慢。讀到這些所謂報道和評論,相信很多華人都會氣憤,但只要想深一層,誰會是最後微笑者,大可不必太介懷眼前。

  中國全力辦好奧運,目的是要向世界展示現代中國的面貌。熱面卻遇到不少冷屁股,表面上是得到了反效果,其實不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不到六十年,改革開放實施了三十年,亦即佔新中國一半的時間。在這三十年之前的一百年,中國先後經歷了殖民地掠奪、日本侵略、內戰。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可欺及最貧窮的國家。因此,雖然是錯誤,但西方社會對中國歧視和誤解是常態,要改變他們這根深柢固的印象,一不能指望他們主動欣賞中國,二不能期待一場奧運會可以改變一切。在驕傲的西方政客腦子裡,如國會議長普洛西,他們仍然以為讓中國主辦奧運是一種西方給予中國的恩賜。

  不過,中國要發展便必然會與世界接軌,也必然會在國際上佔一席位,在國際事務上的重要性也會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軌道,管你欣賞也好,罵也好,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中國人能否自強不息。弱國無外交,中國人要得到尊嚴,不能等待別人的「賜予」,也不必好像一些華人總是先來自我「檢討」,老是說:「因為中國人不自愛才導致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實事求是的搞好國家建設和民生。

  就讓好批評中國人繼續他們的漫罵吧,中國要扎實走自己的路,過早渴望國際的掌聲,只會讓目標變得模糊。

Tuesday, August 05, 2008

名媛與白頭翁

名媛與白頭翁

  美國第一位名媛芭麗斯.希爾頓不甘其肖像被共和黨總統候選麥凱因利用在競選廣告上,昨日公開了自製諷刺短片,嘲笑人麥凱因又皺又老,是超級老古董。芭麗斯加入選戰,為近日趨向平淡的選戰加注了熱力。

  麥凱因被美人恥笑又老又過時,有點是咎由自取的。麥在奧巴馬歐洲行回來後推出宣傳片,譏諷奧巴馬只是風頭勁但卻沒有當總統大任的資歷。宣傳片旁白讀到「奧巴馬是國際紅人」時,畫面閃出了名歌星布蘭妮和名媛芭麗斯的肖像,雖是短短的一秒,可說是一瞬即逝,已惹得美人全家都氣憤難平。

布蘭妮曾紅極一時,但婚姻、家庭和私生活一團糟,成為娛樂圈的笑柄。芭麗斯私生活沒有如布蘭妮般不堪,但年前因醉駕而坐牢,又有性愛錄映在網上流傳,是公認的問題少女。麥凱因選擇以她們來影射奧巴馬,目標觀眾是較保守的選民。芭麗斯還以顏色,對麥凱因其實是越罵越幫忙。

  相對奧巴馬而言,麥凱因確是老得多,但麥從沒有試圖要扮年青,反而是以老賣老,把老變成為優點。道理很簡單,年長選民要比年青選民多,取得他們的認同於票數有實利,也較容易成功。俄前總統葉利欽當年為表年青,在台上與年青樂手大跳扭腰舞,此情此景只成為日後被取笑的話柄。所以,芭麗斯侮辱麥凱因老,其實是連帶開罪了不少年長選民;奧巴馬的年青支持者可能看得開心,而奧巴馬卻慘被與芭姐混在同一陣線了。

  十一月的選舉除了傳統黨派之爭外,也是種族與年齡之爭。奧巴馬近日蓄意公開宣告自己多了白頭髮,無非是要顯示自己成熟。想不到選戰會發展至如此幼稚的地步,麥要以臭名美女為影射,奧要靠頭上忽然冒出的白髮拉票。任何人期望十一月之後我們會有一位偉大而清新的領袖,可謂癡心妄想。

Monday, August 04, 2008

互亂網

互亂網

  因為外國記者投訴在京奧新聞中心所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受到管制,未能上網查到西藏和六四的資料,中國互聯網自由連日來都成為國際新聞話題。三藩市《紀事報》周日起一連三天刊出了關於中國互聯網發展現況的報道,首兩天基本上是介紹中國互聯網蓬勃的勢頭,以及年青一代如何依賴和沉迷於上網。第三輯則寫中國網民如何挑戰政府的監管。總的來說,記者是鋪陳事實客觀地報道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狀況,但到了第三輯,仍脫離不了西方媒體的「八股」,以政府監管作為主題。

  雖然有「八股」內容,但總算是一篇較可讀的報道。因為記者雖是訪問了不滿政府監察的網民,但在文章末段卻引用了一項新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中國網民認為互聯網是應該受到政府管理的,並且有四成一網民認為網上政治言論也應受到管制。而在前一天的報道的另一數據,七成五的年青中國網民借互聯網發表及搜尋意見,但在美國只有四成三。這顯示中國青年比美國青年更習慣在網上表態。亦可以理解為中青在受監控的互聯網上樂意發言,而美青卻是在相對少監控的情況下不願意發言。(註:在愛國法授權下,美國政府對互聯網採取細密的監控,只是手法與中國政府不同罷了。)

  武俠小說有所謂後發制敵,社會發展也有類似情況,特別是涉及科技方面。中國過去基本的固網電話極不普及,但到現今卻是手機戶最多的國家。在互聯網方面,中國網民數目已經超越美國,而互聯網作為娛樂、交友和資訊交流的功能,中國網站一點不遜色。而西方媒體經常把中國互聯網抨擊得一無是處,只不過是他們聚焦在中國政府對敏感政治材料的監管,卻完全無視互聯網在中國社會所引起的巨變。

  不論西方如何抨擊中國互聯網不自由,不可否認中國政府確實是讓互聯網在遍地開花,加入了對政治敏感內容的干預,大前提只是維護社會穩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違反人權的借口,但對於一個剛從動盪中恢復過來的十三億人大國,穩定的價值實在太高了,不容有失。日前有一位南灣的社區人士稱中國為一隻怪獸,他大概不明白互聯網是更大的一隻怪獸。任何虛假或煽動爆力的資訊與所謂「善良」的資訊使用同一快速傳送管道,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也具強大的破壞力。互聯網與互亂網也只是一字之差而已。

明知故問

(以下是上月卅日寫的文章,忘了放上網,今日補發)

明知故問

  在議長普洛西的主導下,國會眾議院7月30日通過議案指責中國人權狀況在奧運前沒有改善。而同一日,美聯社發出篇幅不短的報道,指京奧新聞中心內的互聯網服務受到監管,一些政治敏感的網站被阻擋不能進入。又有記者投訴指上網速度太慢,懷疑是故意令記者們放棄使用。離奧運揭幕還有八日,國際輿論也會快馬加鞭的令中國難堪。

  在美聯社的報道中舉出了被中國官方禁制不能進入的網頁,包括六四事件和西藏問題相關的網上資訊。報道指中國曾經答應讓記者可以自由採訪奧運,但竟然在互聯網設限,是違背了申奧承諾。中國在互聯網的開放程度上設限,是西方社會一般難以理解的,因為這似乎抵觸了言論自由的大原則。對於公用資訊透明度和開放程度,中國政府的政策確有檢討和改善的餘地。

  不過,事物總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中國的網民數目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多國民上網的國家。除了人數多外,互聯網的硬件也是最先進的,絕大部份中國網民都是使用寛頻。互聯網對人民生活與及思想的影響是鉅大且急促的,而這股來自科技的力量,也將繼續影響中國社會以至政府決策。所以,一些網站被阻擋等事情,相信也是一時期的現象,不必過度造文章,美國也不一樣阻止中東半島衛星電視落地嗎。

  另一方面,西方媒體在此時重提西藏和六四相關網絡資料搜尋被封,是在製造新聞。因為中國官方對政治敏感網頁的監管不是始自奧運,而採訪奧運的記者要在新聞中心查找六四和西藏相關資料,本身也是奇奇怪怪的。在中國報道奧運非連帶提到西藏六四不行嗎?為什麼中國辦奧運必然要與人權掛鉤。議長普洛西在國會說中國取得奧運主辦權以及得到布殊總統親臨,是給賜予中國的榮譽,中國應回報以改善人權。好一個皇恩浩蕩,何謂帝國主義,不是很明白了嗎?

Sunday, August 03, 2008

中國印象

中國印象

  美聯社周末發表了一篇關於京奧的報道,內容主題是中國政府和民眾本對奧運有極高的期望,盼能讓西方見到一個進步和友善的中國,可是因為西藏和火炬傳送遭到示威等事件,西方反而興起抵制京奧的聲音。記者CHARLES HUTZLER採訪了一名中國民眾說:「熱面迎來冷屁股」。這句中國俗語用在此處,可謂可圈可點。

  中國變了,但西方(特別是政客和媒體)對中國的觀念和態度卻沒有改變。相當一部西方記者到北京採訪奧運,並不是往常的體育記者,而是政治記者,他們正在盡一切所能發掘或撰寫京奧的負面新聞。充斥著近日英文媒體的京奧新聞題材包括:「天安門廣場大屠殺十九後,中國仍是處決死囚最多的國家」(紐西蘭先驅報);「京奧是一些中國人的惡夢」(矽谷聖荷西信使報);「中國對國際傳媒一吋不讓」(英國獨立報);以及「京奧期間示威要提前申請」(多間西方媒體)。企圖在國際媒體上為中國討回一點公道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罕有地為西方記者召開了記者會,希望他們公正報道中國。不過,這種努力能有多少效果,相信也是主席所不能控制的。

  西方媒體和政客之所以不能放下成見,有著和各種原因。於媒體而言,不外是懶惰和市場兩大原因。懶惰者,是記者沒有嘗試努力認識眼前的中國,重複使用過去報道中國的慣常角度,對他們而言是安全又省力,於是人權、民主自由等便成為京奧新聞的主打。至於市場因素,是貶低中國的新聞會有市場,花時間寫中國的正面報道可能反而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球。至於政客,抨擊中國好像便會自然顯得自己正直和人格高尚,於是趁熱鬧來鬧的居多。

  昨日美聯社一則報道指有十多名中國民眾前往天安門廣場示威被警察阻擋,細看內容,原來是因建場館被拆遷的民眾。連這麼小的一個社會新聞也上了美聯社視線,是記者敏感抑或遲鈍呢?又西方重點報道京奧示威要提前申請,彷彿是中國壓制人權的例子,但試問美國示威要提前申請嗎?當然要,那為何在中國就是新聞呢?熱面遇上冷屁股,結果可能是面冷了,也有可能是屁股被炙熱了。且看中西文化如何因京奧而起化學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