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中東革命

  奧巴馬上任後積極將美國的外交焦點由中東轉回亞洲,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爆了埃及和也門類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卻可能打亂了他的部署。埃及和也門都是美國在中東的長期盟友,在區域政治和反恐方面長期守護著美國的利益,倘這兩個國家政權出現變動,美國難免受到影響,而更壞的情況是發生連鎖效應,波及其他美國中東盟友。

  埃及現任總統穆巴拉克在位超過三十年,被稱為「埃及最後的法老王」,每一次總統競選都會以超過九成的得票率連任。中東大多數國家都是實施強人或王權政治,美國外交策略講求實利,對於中東盟國是獨裁還是民主,向來都不會干預,畢竟石油利益遠比人權和民主重要。而為了鞏固這些獨裁的盟友,美國有不同的手段,富有而國防能力不足者,美國提供軍隊和軍備;窮國如埃及,美國則給予巨額的經濟援助,平均每年達十二億美元。

  美國經常主張別國更換政權,但只限於在政治上不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的國家。美國在中東需要穩定的盟友,只會當這些盟友變心之後才會鼓動民主改革或更換政權,甚至親自動手移植「民主」──如伊拉克。所以,面對埃及政權受到人民的衝擊,美國政府處於兩難之間。依據所謂「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原則,美國是應該支持埃及示威民眾的,可是埃及民主的結果卻很可能是出現一個回教主義的反美政府。

  國務卿希拉莉和白宮發表兩面討好聲明,呼籲政府和示威者同時作出克制,稱呼埃及為美國盟友的同時,又表示對普世人權的支持。奧巴馬更為將來可能出現的變局打預防針,說每一次見到穆巴拉克都曾提醒他要改革政府。於美國利益而言,埃及一切不變是最好的;但汲取伊朗革命的教訓,錯過在關鍵時候支持將要掌權的一方,代價難以估計。當年美國的卡達總統因為包庇落難的伊朗獨裁者巴列維而引發大規的反美示威,最終導致大使館挾持人質事件,至今兩國仍交惡。

  奧巴馬政府只能履薄冰般注視埃及的局勢變化,但願這場中東革命不會禍及美國的利益。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奧總中國心

  奧巴馬發表了上任以來第二篇國情咨文,演講全長約六十分鐘。各大媒體均組織了大批名嘴作評述,《有線電視新聞網絡》:奧總演說沒有意料不到的內容、《霍氏》:奧巴馬昂貴的國情咨文試圖讓每人都可分一杯羹、《美國今日報》:奧巴馬強調教育與科技,向中間路線靠攏、《紐約時報》:奧巴馬反駁共和黨關於政府開支指控、《華盛頓郵報》:奧巴馬重新調校辯論焦點。這種百花齊放的論述,沒有鮮明的重心,也再一次反映了美國媒體在時局觀察上不如總統奧巴馬。

  美國去年高調兼花重本錢(三組艦母)推行重返亞洲政策,鎖定目標是急速崛起的中國;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上周才到訪美國,並受到最高規格的接待。不過,國情咨文的外交部份,卻隻字未提及美中關係,連整個亞洲區也只是三言兩語輕輕的帶過,彷彿對中國並不重視。但這種刻意的迴避,是否更顯得其在意呢?

  與奧巴馬對上兩次在國會演說一樣,經濟議題佔了最長的篇幅,而美國就業市場不景是焦點中的焦點。奧巴馬呼籲國人認清世界新形勢,以新思維迎接全球競爭。為激發國民,奧巴馬以中國作為例子,指出「中國和印度都作出一些改革便能讓他們在新世界中競爭,所以他們重視教育,特別是科學課程;並投資科研和新技術。而中國更擁有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研究所及世界最快的電腦。」

  奧巴馬以中國的進步激勵國人已不是始於今日,早在出任聯邦參議員之時,他便向美國大學畢業生說:「你們的競爭者就在中國」可見,奧巴馬深深明白到中國的成就與美國的不足。但作為總統,當然也不能只長他人志氣,他同時讚譽美國的創新能力,並信心十足的認為美國將會繼續領先世界。

  除了重提中國的經濟競爭能力外,此次國情咨文最特別的地方是奧巴馬連兩國的政治制度也作出比較。在談到國內黨派爭拗時,奧巴馬不點名的說;「有一些國家沒有這個問題,如果中央政府想起鐵路,鐵路就建成了,不管有多少間房屋被推平。如果他們不想有負面的新聞見報,這則新聞便不會出現。雖然我們的民主制度有時爭議多,又令人沮喪和一團糟,但我知道這裡沒有一個人願意用地球上任何一處地方來交換。」總統話音一落,全場不分黨派無不起立熱烈鼓掌。

  表面上奧巴馬展示感性的大美國主義,也贏得滿場掌聲;可是,拿美國民主政制與「別國」制度作比較本身已是一個明顯訊號──美國政制的效益受到質疑。雖然奧巴馬沒有點名,但呼之欲出,這個所謂可以任意起鐵路的國家就是指中國。新一期的美國財富雜誌上有一篇專欄文章,便是指出中國政府回應民意的速度和效益已領先美國。

  美中之間的競爭,從2011年這篇國情咨文起,已悄悄從經濟層面,進而擴展到政制對比上去了。

Monday, January 24, 2011

絃外之音

  享譽國際的鋼琴家郎朗上周在白宮國宴上演奏了一曲《我的祖國》,動人的琴音不但得到全場的熱烈掌聲,又引爆了中美網民和媒體的一番熱議。郎朗說選擇此曲是因為其旋律優美,並表達他個人對祖國的情感。但有英文媒體則長篇報道指郎朗奏的是中國共產黨反美歌曲,報道並鋪陳出陰謀論,指中國大使館早便知情。其他美國主流媒體於是紛紛轉載此論調,一時間大興「音樂獄」,鋼琴王子險些要被打倒為「中共臥底、反美分子」似的。

  郎朗的《我的祖國》讓美國的反華人士有更多繼續反華的理由;而在此事上或激動或樂翻天的中國網民,也許不知道他們反應可能會扼殺了一位年青音樂家的事業前途。因為在政治意識形態的爭議上很容易流失理性,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幸而白宮發言人及時出來滅火,表態支持郎朗,認為把曲目看作為對美國的侮辱是徹底的錯誤。

  從此次事件的爭議過程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現象,其中最深刻的是美國社會普遍對中國缺乏認識,部份本來對中國便有偏見的人士,很容易會被煽動。一名美國網民自稱他的太太是一名中國大陸移民,向他指出郎朗演奏了反美歌曲,並指出奧巴馬的女兒拿著中國國旗歡迎胡錦濤,在中國文化裡是表示投降之意。更奇怪是此位「中國太太」進一步指奧巴馬女兒用普通話稱胡為「胡爺爺」,是對自己父親的侮辱,因為中國人不會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為爺爺的。

  民間和媒體有此怪論,美國官方卻不願意被扯入無端的爭議,怕會影響剛建立好的緩和氣氛。而美國商界似乎就明智得多,昨天讀到兩篇美國商業顧問公司高層的文章,均能準確地描述中美兩地的實況。其中一篇指美國人不能阻止也不能迴避中國企業全方位的競爭,並且要準備好這些競爭將會是以「中國速度」來臨。另一篇則指出中國中央政府的運作和領導人對回應民意的作風,值得美國參考。兩篇文章都是出於美國人之手,對比那位中國太太,老美也有更懂中國國情之人的。

轉載:《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足本4000字版

《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足本4000字版
這是一篇幾乎沒有刊出機會的文章
!!歡迎四傳!!
此乃4000字版,另件是2600字版,讀哪一版本任憑尊便。


文章連結: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1/01/4000.html



【眉批:《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有2600及4000字兩版本。
2600字版終於在《星島》(1月24日)刊出。
文章投稿充滿波折,幾乎要以「無實體」、如孤伶的靈魂方式在網上「飄流」。
吳康民原文在《明報》刊出,要商榷,必先投該報。可是,在該報掌控某些版面之「刊出自由(刊出自由也是言論自由之一種啊)」的馬大編輯,也不問詳情了,總之,回應吳康民的文章:稿擠!
過程曲折不重要,對我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借此切盼真正愛護國家民族及愛護香港的人士深思幾個問題:
1. 在香港,愛國怎麼愛成這個樣子的?!
2. 回歸、不再是殖民地已經13年了。可是,今天在香港愛國竟然仍有原罪?!
3. 今天的香港,有言論自由嗎?!面對事實吧!香港行的是「單向式言論自由」,要「批大陸、罵共產黨」才有「言論自由」。在某種氣氛下,港式的言論自由其實是萬馬齊瘖!!
香港的下一代很可憐,在「知」也未做到之下,就在港式氣氛中「恨/鄙視」自己的國家民族。無根的「國際人/世界公民」、沒有實質內容的「普世價值」抽空了生之實體,最後連自己的人格、生命成長也脆弱、虛空單薄。
此次,為下一代而豁出去!】

轉載:《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足本4000字版




《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足本4000字版
這是一篇幾乎沒有刊出機會的文章
!!歡迎四傳!!
此乃4000字版,另件是2600字版,讀哪一版本任憑尊便。

【眉批:《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有2600及4000字兩版本。
2600字版終於在《星島》(1月24日)刊出。
文章投稿充滿波折,幾乎要以「無實體」、如孤伶的靈魂方式在網上「飄流」。
吳康民原文在《明報》刊出,要商榷,必先投該報。可是,在該報掌控某些版面之「刊出自由(刊出自由也是言論自由之一種啊)」的馬大編輯,也不問詳情了,總之,回應吳康民的文章:稿擠!
過程曲折不重要,對我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借此切盼真正愛護國家民族及愛護香港的人士深思幾個問題:
1. 在香港,愛國怎麼愛成這個樣子的?!
2. 回歸、不再是殖民地已經13年了。可是,今天在香港愛國竟然仍有原罪?!
3. 今天的香港,有言論自由嗎?!面對事實吧!香港行的是「單向式言論自由」,要「批大陸、罵共產黨」才有「言論自由」。在某種氣氛下,港式的言論自由其實是萬馬齊瘖!!
香港的下一代很可憐,在「知」也未做到之下,就在港式氣氛中「恨/鄙視」自己的國家民族。無根的「國際人/世界公民」、沒有實質內容的「普世價值」抽空了生之實體,最後連自己的人格、生命成長也脆弱、虛空單薄。
此次,為下一代而豁出去!】

Friday, January 21, 2011

獨裁者

  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導里德在胡錦濤訪美期間鬧了一場小風波,就在奧巴馬總統高規格接待錦濤之際,里德卻在家鄉內華達州接電視訪談時稱胡錦濤是一名「獨裁者」。再加上里德又拒絕不出席歡迎胡錦濤的國宴,「獨裁者」之說即時被炒作成為焦點新聞,並被各傳媒廣泛引用。

  最初看到此則新聞標題感到有些意外。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不參加國宴,又形容中國國家主席為獨裁者,態度確是異常惡劣。但想到里德去年底連任選戰打得十分之艱苦,險些回不了參議院。他所代表的內華達州是全國經濟衰退的重災區,為討好選民,選前一周,他才借瀋陽企業到內州投資設廠邀功,為什麼現在對中國領導人又如此傲慢呢?連瀋陽市市長都被里德視作上賓招待,反而是國家主席卻受到羞辱,好像有些不合邏輯。

  於是,找回里德受訪的視頻個個都,原來主持人當時問里德關於改變立場支持延續富人減稅問題。里德為了辯解為何轉軚支持共和黨,情急智生,想到即將見到胡錦濤,便拿胡作為開場白及借口。里德說胡錦濤是「獨裁者」,在政府內有很大的權力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他本人在美國的制度下便要講求妥協。里德即時發現自己用詞不當,立即補充說不應稱胡為獨裁者,澄清原意只是想說明美中政治制度不一樣,他本人在國會有一定的限制。

  辯解為何自打嘴巴支持延續布殊減稅,竟然會想到利用胡錦濤,這倒是十分有趣的。難道里德也有幾分羡慕中國的政制?美國政客每一個都嘴巴了得,轉換政治立場總能找到理由。但想到要用中國政制作為遮羞布,也真的是首次聽聞。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從人權看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令中國人權問題又熱了起來。雖然西方一些團體、媒體和政客長期好在人權問題上做文章,但近來的發熱程度有點兒不尋常。其中部份原因是劉曉波的獲獎,而更實在的因素是奧巴馬政府正全面應付與崛起中的中國,必須調動所有能使出的籌碼。諸如:航母隱形戰機,東亞外交戰、匯率戰爭,而成本最低而宣傳效益甚大的人權問題,自然不會被放過。

  為什麼「人權問題」好使好用呢?因為提出質問的一方可以享受「高尚的道德光環」,這光環是不必經過認證的,似乎誰都只要拋出「人權、自由、民主」,誰便即時可以「自我偉大化」了。至於被批評的一方也不必自辯了,因為被批本身已經等同被定罪。這種「人權霸權」時下甚為流行,不要說發源地西方,連中港亦不乏支持者。

  不過,由於使用「人權」者大多只求光環,或為達至打壓對方的效果,對於批評的實質內容向來不講究。在胡奧的聯合記者會上,兩名美國記者均問到人權問題,美聯社記者的發問內容是用譴責方式,是在表態多於提問。到底什麼是中國人權問題?某些名詞被用多了便會有意義流失或不求甚解的危險。有份出席與胡錦濤會面的一些國會議員表示,向胡提出了劉曉波和強逼墮胎問題。這就是中國社會當前遇到最重要的人權問題嗎?

  中國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官方一直沒有否定中國有人權問題,胡錦濤日前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更坦率稱在人權要改善。但顯然中國政府對人權問題的理解與西方不一樣;西方偏重政治權利,而中國則著重生存權。過去官方曾經提出過讓人民有溫飽的生活是基本人權,此話引來外間不少的非議,但站在胡錦濤身旁的奧巴馬總統前天卻終於表示同意溫飽與脫貧是人權之一。

今天的中國面對著發展帶來的種種嚴重挑戰,主要還是民生問題。生活必然涉及與生活相關的各種權利,中國政府一再強調改善民生,是用更直接的方式實質逐一處理人民的基本權利。中國近年推出的從多新法例,都是與人民的各種權利相關的。當西方記者或政客以為一個劉曉波就等於中國所有人權問題,又或如柴玲關注中國少了四億名嬰兒之時,只反映出他們的膚淺,不懂中國國情及沒有認真做研究。中國人民的權利問題錯綜複雜,而且與國際局勢在某程度上也是相連的,相信中國領導人比更明白及更關注。

中美元首的公關姿態與深層角力

全球關注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行程的主要部份已經結束,而反映在美國和西方媒體上的主要內容離不開中國人權問題。有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日前講話的舖墊,加之白宮又一再強調人權問題是會談的主要內容之一,美國輿論相當期待奧巴馬會將中國人權問題放在一個怎麼樣的高度。

在白宮草坪的正式歡迎儀式上,奧巴馬致詞時不點名的指出人權普世價值對國家和諧及成功的至關重要。在兩國元首記者會上,奧巴馬用稍為不同的字眼又把同一意義引伸複述了一遍。但這顯然並未滿足美國媒體的預期,《華盛頓郵報》甚至立即發表社論指責奧巴馬在回應中國人權問題上表現反而不及胡錦濤。

《華盛頓郵報》社論指當美聯社記者在胡奧聯合記者會上毫不客氣的提問指中國以極惡劣的手段壓制人民,並請奧巴馬就此加以發揮回應時,奧巴馬卻急於以國情、文化、歷史等理由為中國辯解,連劉曉波的名字都沒有提及;反之胡錦濤卻直接回應說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需要改進。《華郵》的忿忿不平,只說明美媒的意識形識水平仍停留在簡單和自我道德偉大化的階段;而奧巴馬政府對中國已經採取了更務實的策略。

奧巴馬在與胡錦共同出席的公開場合上對人權問題點到即止,並不是等於白宮棄用人權作為與中國博奕的工具。相反,奧巴馬為了在美中關係裡爭取最大利益,令中國領導人在美國諸多要求面前退讓,已採取了比前幾位總統都大的動作。不要忘記胡奧會之前,美國動用了三組航母戰鬥群在中國外海頻繁演習;希拉莉又多次提醒東南亞國家要提防中國;財長和防長亦先後向中國就經濟和軍事施加壓力或散播中國威脅論。就在胡錦濤到步前幾天,希拉莉才長篇大論批評中國人權,甚至點名多名在囚的中國異見人士,語調相當不客氣。

所以,在使出各種招數後,奧巴馬是安坐白宮等待收成的,接待胡錦濤並不是張弓拔弩的時候;更何況胡錦濤帶來了四百五十億元的生意,和二十三萬個就業職位呢?明年便要全身投入選戰的奧巴馬,只有約一年的時間準備成績單,經濟不景氣是美國選民頭號關心的議題,奧巴馬需要胡錦濤助他加分。

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成L型復蘇,失業率至今維持在百分之九以上。美國政府和政客一直將緩慢復蘇歸咎於中國,理由包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競爭環境不公平和市場封閉等等。這說法在美國民眾心中已經形成定見,據《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的最新聯合民意調查,有六成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美國就業和安全的威脅。其中對美國經濟持悲觀態度者,更有超過七成認為中國對美
國經濟構成威脅。另《華爾街日報/全國廣播公司》的民調問到廿年後哪個國家可以主宰天下,三成八回答是中國,認為美國可保持優越地位的只有三成五。同一調查於一九九五年的結果,僅有百分之三回應稱中國會成為第一大國。

在此種壓力之下,奧巴馬最需要的是讓美國民眾認為他有能力面對中國的挑戰,先是在區域政治上壓倒中國,然後在經濟上可以把中國的成長轉化為美國利益。胡錦濤帶來了龐大的合約,又答允人民幣升值,雖然奧巴馬希望速度更快一點,但亦總算有交待了。所以,從約制北韓、組成美日韓同盟監視中國、改善貿易逆差、提高國內就業等等,奧巴馬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再加上人權問題的裝點,可謂功德圓滿。

至於胡錦濤,在華府兩天似乎十分之低調,並沒有刻意展示風采的打算。這可能會被誤解為中國屈服或缺乏與美抗衡的力量,但實際上中國的相對低姿態正切合目前中美關係的需要。中國需要持續發展,而發展需要空間及時間,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韜光養晦。與美國搞得太僵,反而不利於中國。也許從公關角度看,中國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的詞鋒和反應不及「很能說」的美國政客,但這姿態又是否計算之內?當中思慮之周全可能不容低估。

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四萬萬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在美民運人士活動的時機。在美中兩國元首會面之前,奧巴馬總統在白宮先接見了五名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的人士,其中含意不言而喻。而八九學運領袖柴玲日前發起反對中國一胎化政策的簽名運動,並將到國會就有關議題作證。

  柴玲隱伏多年後又再度活躍起來,以她的國際知名度,搞什麼樣的批評中國政府活動都應能引起媒體一定的關注。很可能因為去國已久,或是對中國時政的敏感度變鈍了,她選擇了以批一胎化來迎接胡錦濤。柴玲指責中國實施了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4億名胎兒因強逼墮胎而致死。

  不知道柴玲的數據從何而來,是否準確無從查證。假若這數字大致準確,則4億名胎兒應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按柴所言,30年來中國少了4億名應生而沒有生下來的人口。以目前中國人口13億4千萬計,如果沒有強制性計劃生育,則目前中國人口應增至17億4千萬。不對,4億是30年的累計,若他們都出生了,相當一部份可能已經結婚又生育了;那麼粗略一算可能把人口總數推至接近18億。

  我很想柴玲日後能多說明一下,如果沒有計劃生育,中國在30年間便多生了1.3個美國(美國總人口為3億)。那對中國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和政府服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柴玲是否也擁護毛主席「人多好辦事」的理論呢?

  身為60後的柴玲對於時下中國80後的生育觀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調查,如有也很想她能在美國國會公佈。筆者也沒有這方面的材料,但在中國一個叫做《非誠勿擾》的相親節目裡,卻經常聽到年青男女談他們對生育孩子的看法,由不想生育至想生十個以上的都有,但以一至兩名小寶者居多。這些數字不能作為統計數據看待,卻可以反映了一個基本社會現象,「生育孩子的多寡」是一個可以在電視上自由表達的議題。

  當然,具體細微到地區官員如何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地區性的差異應是相當大的,也不必否定沒有不人道或違法的情況出現,只是生育量應該不是目前中國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更逼切的應是資源分配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社會富起來了,但13億人的生活條件差距巨大,如何達致均富是當前執政者的挑戰。此時柴玲卻關注中國少了4億人,不能說她錯,只感到她的關懷膚淺了一點罷了。

Saturday, January 15, 2011

有言在先

  奧巴馬政府昨日公布了迄今最詳盡和最重要的對華政策說明.國務卿希拉莉選擇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前高調陳述對華政策,看來目的是要向中國施加壓力,擺出一副美國將「寸土不讓」的姿態。

  希拉莉昨天的演說涵蓋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觸及美中關係的每一部份。在雙邊議題上美方的立場並沒有任何新鮮之處,反而一些陳述和表達方式值得注意。

  例如當提及中國卅年改革開放的成就時,希拉莉在肯定中國人民自身的努力外,還重點指出中國的成功是有賴於美國維護區域穩定的力量。這即是說中國的成功,美國是有功勞的。而這功勞不是一般人會想到美國人大量買中國貨,而是美國力量(原文American Power)在亞洲區的作用。

何謂美國力量?美國力量又如何穩定了亞洲呢?美國在亞洲最顯而易見的力量是強大的武裝力量。過去一年來美國頻繁在亞洲地區進行大規模軍演,同樣是聲稱為了維護地區的安全穩定。希拉莉指中國今天的成就是美軍保障亞洲區穩定的結果,這論點有些怪,說服力牽強,但卻說明奧巴馬政府將會繼續提高在亞洲的軍力部署。

  此外,對於朝鮮半島今天的緊張狀態,美國也直接歸咎於中國。希拉莉說在天安號事件後已警告中國要嚴厲約束朝鮮,但結果卻是朝鮮發炮襲擊延平島。過去美國也曾有類似的指責,但這次卻更為直接。再加上一大堆經貿、人權、政改等等責問,奧巴馬政府實際是在向胡錦濤開出一張「問責」清單。而更咄咄逼人的是,希拉莉重申所謂「正面、合作和深入全面關係」如果不能得出具體結果都只會是空談。這可視之為美方對胡錦濤訪美之行訂出的打分標準──如果中國不在具體事務上有讓步,此行將意義不太了。

  胡總人還未到,美方先下如此重份量的「戰書」,白宮的國宴看來也真的味道非凡。

Thursday, January 13, 2011

知與不知

  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底對J20試飛是否知情一事,連日來成為國際間的頭條話題。美國權威媒體紛紛努力「微言大義」,從中發掘中國高層的內部權力「危機」。至於華文媒體,對於所謂胡總不知J20試飛普遍存疑,因為以中國政府的運作模式,作為軍委主席而不知最尖端戰機的試飛時間,應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至於中國官方則只證實試飛,並強調時間點與美防長蓋茨到訪無關。一時之間,出了各說各話的怪異狀況。

  這個所謂「謎團」的始作俑者是蓋茨,他在會見完胡錦濤後向媒體說胡似乎不知道J202已經試飛成功。此話一出,立即被引伸解讀為中國軍方與胡錦濤不協調,因而得出中國軍方可能不受約制的「結論」。蓋茨到了日本後,稍後改變口風,說整體上胡錦濤還是能控制解放軍的,「但」中國文官與武官之間的不協調仍然令人擔憂。

  對於中國軍方一改慣例接連公開研發成功的先進軍備,輿論解讀為要向美國示威,挫其去年大軍壓境的威勢,亦為胡錦濤訪美壯行色。反之,在胡錦濤即將到美國訪問之際,美國防長一而再的放話暗示中國軍隊有失控的可能,定有其政治目的;加上奧巴馬總統昨日高調接見了五名「中國人權分子」,白宮玩弄心理戰意圖顯而易見。

  美軍去年於在中國東北和南海忙進忙出,美國務院又公開的挑撥南韓、日本和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所受壓力可謂不少。北京亮出先進武器,一說是為要反擊美國的軍事威脅,讓J20還未服役便先發揮了戰略作用。如果這真是中南海的心理戰術,則蓋茨的「胡總不知論」亦算是高招數,不但延續了中國威脅論,還加重力度隱喻中國有軍人干政的可能。

  中國對美打心理需要調動到先進戰機在眾目睽睽下試飛,而美國只需防長一張不必花錢的嘴巴講幾句話,便搞得滿城風雨。下周中美領導人會面又將有什麼好戲,讓人期待。

Monday, January 10, 2011

亞裔力量

  2011年對灣區華裔參政史來說是收穫甚豐的一年,繼關麗珍出任美國主要城市首名華裔市長後,李孟賢亦將於今天宣誓就任三藩市市長。連獲續任參事會主席的邱信福,三藩市參事會今屆共有四名亞裔市參事;再加上南灣多名的市議員和教委,亞裔在灣區的政治力量忽然間成為主流媒體的焦點。

  從社會的最低下層,到成為地方政府執政團隊的主力,本地華人花了上百年的時間,這一切來之不易,華人社區應該懂得珍惜,並給力加以發揚。因為走上主流媒體的視野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是肯定了亞裔的成就,但同時也會引來一些人的戒心或排斥。所謂高處不勝寒,身處於高位的亞裔官員在這所謂「亞裔世代」宜更加謹慎。

  回顧華人在美歷史,早期華人被當作可靠的勞工,等同可欺負的沉默羔羊。到排法案被推翻後,華人開始在美國落地生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華人湧現;華人在醫學、法律和會計金融等專業界別可謂人材輩出。不過,由低薪勞工到高薪白領,華人經濟改善了,但仍然遠離社會政治權力的核心。及至八十年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選舉,華人在灣區的政治力量才日漸壯大。

  不過,一代人的努力是不足夠的。在崇尚持續發展的年代,華人參政也應著眼於可持續發展。今天的亮麗成績如何能轉化為長久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在位者打出卓越的政績,和以高尚的政治道德操守,封閉挑剔者嘴巴,否則,華裔政客的能力很容易又被圈在偏見的死胡同內。「韜光養晦」是中國人的傳統政治和生活智慧,也是沉澱結實的政治力量良好座右銘。

從苦力到市長

  三藩市市參事會推選市行政官李孟賢接任市長,舊金山將迎來首位華裔市長的消息即時成為全國新聞,《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彭博和美聯社等全國性報章和通訊社即時更新了網站新聞,主題不約而同是「三藩市推選出首名華裔(亞裔)市長」,第一時間抓住這歷史時刻。但反觀本地一家中文電視台的報道,卻採用類近娛樂八卦新聞挑事非式的報道手法。

  以三藩市作為入口海岸,華人移民美國百餘年,並在當地建立了歷史最悠久的美國華埠。早期華人移民幾乎清都是勞工,以近奴隸的方式替美國公司興建鐵路。當鐵路建成後,飛鳥盡良弓藏,一系列的歧視法例和排華法案蜂擁而出。今天三藩市能出現一名華裔市長,於百年前的先僑來說,是作夢也不敢想到的事情。華裔政治地位的提升,除了人口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前人的努力奮鬥爭取是不可抹煞的,中間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約廿年前,在一個亞洲法律聯誼的一個關於非法解顧官司的記者會上遇到了李孟賢。一名土生華裔有著一個儒家色彩濃厚的名字,讓我留下印象。在往後的日子裡,李先後出任了市人權委員會主任、採購官、工務局局長、和現職的市行政官。不論在維護弱勢社群權益,或是市政運作方面,李的誠意和能力為他贏來不少讚譽。經民選參事會以10對1票推選,又得到現任市長的全力支持下,李孟賢的任命可以說得上沒有太大的爭議。

  當然,參事會仍有一票反對,而在塞滿議事廳的支持人群中也有個別前來喝倒采的。本地一家中文電視台的記者卻「獨具慧眼」地以大不少篇幅報道了反對聲音,記者說有人不滿「公眾諮詢不足」,是黑箱作業。又引述唯一投反對票的市參事戴利指控李孟賢的話。記者對支持者的提問卻是質疑式的:為什麼你相信一名華裔市長一定會幫助華人?

  上述記者的報道內容都是現場實況,但取材的抉擇卻反映出記者對新聞事件本身的理解。何謂「黑箱作業」,記者沒有在報道中說明,任何人都可以發出指控,而記者的責任應是查證後再報道。

  去年十月選舉之後才出現代理市長問題,市參事會在十一月十六日即提上議程討論,分別在十二月七日及十四日有專場的公聽會。市長紐森按常規應在一月初離任,參事會必須要在此前決定代理人選,客觀上存在緊逼的時間限制。三藩市是有陽光法的,所有市參事會都是公開會議。再者,倘選李是黑箱,那麼選軒便不是黑箱嗎?何謂「黑箱」,報道內全沒有提及。

  如果記者認為那位高喊黑箱作業的市民有被報道的價值,則應提供更多旁證來說明。可惜報道中並未見有如此內容。就憑一名不知名在場人士的喊叫,便成為報道的重點角度,這是否過度草率呢?至於戴利市參事的不滿,內裡涉及到本地政治派系的鬥爭,該電視台記者沒有介紹其中內容,光引述片面指控便煞有介事般地報道,有失偏頗。關於市內自由派之爭,三藩市的英文報章有專文報道,記者或可閱讀參考。

  處理一則具有歷史性且涉及複雜政治鬥爭的新聞,記者必須事前對事件的脈絡有充份的掌握,理解新聞的關鍵焦點,而不是看到那裡有熱鬧有是非便追著上前報道。香港一些電視台記者也有類似毛病,如報道世博,不會介紹世博的資料或內容,只會挑遊人不排隊、亂丟垃圾等等連日追蹤。也許有的記者以為這是另類或夠獨立,但卻往往流失了更應關注或用功報道主新聞。

Thursday, January 06, 2011

朋黨之爭

  三藩市市民紐森當選加州副州長上任在即,遺留下來的空缺成為當地政治勢力的爭奪目標。在政治圈中追逐權力本來就是必然之事,但在個人和派系權力之外,同時維護公眾利益也是必需要的。三藩市個別市參事在處理代理市長人選之時,卻赤裸裸地流露出私慾,並公然漠視公眾的利益。

  紐森市長餘下的任期只有不足一年,代理市長之職由於任期太短,其職位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但在一些政客眼裡,這是一個可加以利用的政治跳板。而於公眾而言,在十一月選出新任市長以前,最重要的是有一名可以即是擔負起市長全部職務的代理市長,不要讓市政在選戰期間停擺。

  可是,市參會在提名代理市長的程序上,個別市參事只在謀算個人和朋黨派系的利益,根本不關心代理市長人選的能力,以及市政平穩過渡等問題。提名人選的方法更是荒謬得很,採取了由市參事搶先喊叫的方式決定提名名單順序,然後依次投票,最先獲六票者即勝出。

  結果,激進派市參事搶先提名了縣警長軒尼詩,現任市行政官李孟賢排第三位。首輪投票,軒尼詩與李孟賢同得五票。軒的支持者市參事戴利則高聲指責投票給李孟賢的市參事會主席邱信福,形容他是進步派的大罪人。這帽子扣得真的不小呀!戴利當時可能忘記了他雖然僅剩下幾天任期,但仍然應是一名服務全市的市參事。一名是長期只主管監獄事務的縣警長,另一名有二十二年市政經驗,曾執掌多個市府官門的市行政官,誰更適合出任代理市長,客觀條件一目了然。

  那為何幾名激進派市參事必定要推舉沒有市府行政經驗的警長呢?無他,不外乎背後的一套朋黨政治利益布局吧了。

推薦一首新歌

李玉刚的《南飛雁》(按大標題收聽)

有情人多羡慕鸳鸯飞 可我却想把你来追随 悠悠的岁月慢慢回味 有你有我还能有谁 虽然只有平淡的滋味 也不怕那雨打和风吹 两个人的爱相依相偎 不是形同陌路分飞

心在北风里挣扎徘徊 苦苦地寻找爱的滋味 今生难后悔 不要那体会 只想跟雁一起向南飞 在梦里痴痴地想结尾 那泪滴伤了我的心扉 醉上千百回 醒后还落泪 只想跟雁一起向南飞

Tuesday, January 04, 2011

百年前民主

  接續上一次專欄所談到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先生思想的問題。大概是出於想當然之故,現代人講起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多以為孫在美國(準確是王朝時期的夏威夷)留學,接觸了西方教育,於是帶著心所嚮往的民主政治信念回到中國搞革命。此說表面很「完整」,在美國留學自然學會了西方民主政治,而孫中山的民權思想也是主張人民擁有參政權,似乎與西式民主一脈相承。可是,若結合百年前的美國政治與國際形勢,便不會得出如上述的結論。今天好些人愛吹噓所謂民主是「普世價值」,但在百年前,孫中山推翻滿清的年代,民主可是特殊階級的專利啊。

  孫中山是於1878年到夏威夷唸小學,當時的夏威夷仍是土著王朝時期,但正在處於被歐美移民鵲巢鳩占的亡國邊緣。美國移民組成地方政黨蠶食原居民的政治權力。當孫中山在香港完成大學教育回到夏威夷組織革命力量之時,美國人不但滅了夏威夷王朝,還剝奪了當地華人,包括孫中山兄長、親戚及華裔同學的投票權。

  非但如此,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全美各地華人遭遇到移居美國以來最嚴重的「合法」逼害。孫中山當年為呼籲美國本土華僑支持革命而親赴舊金山,卻因為排華時期而被扣留不准入境,最後得舊金山洪門協助,謊報自己是夏威夷出生才得以入境。

  試想,民族思想如此濃厚的孫中山,因自身的種族身分而受到刁難,目睹美國華人當時如何被歧視,以及西方人如何玩弄「法律」和「選舉」來吞併別的國家(夏威夷),孫中山還會認為抄襲西方政治思想可以救中國嗎?相反,孫中山在論述三民主義時曾說過,在政治思想方面,中國不必外求,只要復興中華傳統道德便足夠了。

  在紀念辛亥百年之時,期望不要泛泛的拿現代人西方的政治概念加諸於孫中山身上,這是對這一代偉人極其不尊敬。客觀的事實是西方政治由辛亥至今也發展了一百年,今人所見到的歐美政治面貌,絕非百年前孫中山所見的。他更多是見到列強如何步步進逼要吞併整個中國,我們或可以不認同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但卻不應歪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