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9, 2014

悼紐約殉職警 重建法治信心

  美國紐約雙警遇刺案其中一名被殺警員拉莫斯廿七日舉殯, 全國逾兩萬名警員出席喪禮。另在聖誕前夕, 同案被殺華裔警員劉文健的家人到了案發現場獻花拜祭, 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哀慟情景,與節日應有的祥和形成極大反差。 連月來反對警察濫用暴力的示威在全國蔓延, 繼而發生讓人震驚的雙警被謀殺案,使到年終最重要的節日變了味。   謀殺劉文健及其拍檔拉莫斯的兇手, 在臉書聲稱殺警是為了替兩名被捕時死於警察手上的非裔報仇。 這種極端的暴力行為雖然受到包括非裔民權領袖在內的譴責, 但紐約市長呼籲在警員舉殯前暫停反警示威, 卻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示威依然, 在個別地區更引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和破壞公共財物情況。   美國非裔社區長期指責司法制度不公,不論在警員執法之時, 或在法庭審訊上,均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兩名身上沒有武器的非裔死於警員手上,涉案警員又沒有被起訴, 非裔社區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不過,街頭示威,甚至以暴易暴, 又是否真的能改變司法系統歧視非裔的問題呢? 個案實情與歷史性長期歧視又是否必然有關係呢?   突發事件引發群眾情緒可以理解, 但完善具體公共制度則絕不是情緒發洩便能成事的。 弗格森和紐約事件後的示威活動,大多是民眾透過社交網站組織, 不像過去的大型民權或社會運動,有主導性團體在組織。 互聯網時代的遊擊示威,隨機隨意成份大大增加。 這些組織鬆散的示威活動表達了參與者的情緒, 但同時具體訴求卻相對模糊及欠細節,而且往往是易發難收, 這次反警暴力全國示威便是典型例子。 其最初目的應是糾正司法系統中可能歧視非裔的問題;可是, 沒有明確引導方向的示威最終演變為反警浪潮, 除了發生紐約殺警案外,全國各地的警察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加州屋崙市一個紀念四名擒賊殉職警員的紀念碑遭到塗鴉破壞, 當地警察局不敢公開譴責,僅以簡單儀式低調重新立碑, 免刺激反警示威者的情緒。此外,在一些反警示威頻密的城市, 警員們持續長時間加班,身心疲憊,亦造成地方財政壓力。   英語有一句諺語:「潑洗澡污水時,不要把嬰兒也一起倒了」。 當執法警員自身成為被抗議的對象,甚至是暴力攻擊目標之時, 已超出個別警察可能濫用武問題,更是動搖了整個社會法治根本。 人們應該反思,示威的初衷是要完善法治, 倘若示威本身成為了治安事件,豈不是適得其反嗎?   非裔社區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