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中港為何矛盾 (五)

  英國政府邊與中國談判爭取繼續管治香港,邊為撤出這已經擁有達一百餘年的殖民地作出打算。1984年,在明顯知道沒法繼續統治香港後,英國便推出「代議政制」,聲稱要建立一個權力植根於香港的政權。這表面上披著「民主」大旗的新政,實質是爭取在97回歸前的十三年過渡期裡,由英國親自培植一股不親中的獨立政治勢力,左右未來香港的政治發展。

  有人認為英國人在撤退前還政於香港市民,為香港民主打下了的「民主政制」的根基,是德政。此說法完全忽略了英國統治香港一百多年,港府的權力是來自英國國王,英王特派的總督一人擁有行政和立法全權。如果不是即將喪失治權,英國政府絕對不會搞立法會直選,也不會下放權力至議會。也可以說,在香港獨攬全權的英國,不希望中國能夠擁有同樣的權威。英國政府裝扮成香港人的守護天使,切合當時社會民眾的心理需求,實際上是在政治層面為中港兩地挖下一道鴻溝,於社會上,則進一步強化了港人的回歸恐懼感。代議政制的潛台詞是「回歸不是好事,港人必須設防」,這也是今天香港好些政客把「親中」、「愛國」定為貶義詞的來由。

  也許當時中國領導人也很明白英國人要為撤離殖民地埋下地雷,但基於客觀因素,中方沒法阻止它的發生。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在摸著石頭正在過河的階段,讓香港順利成功回歸,保住香港的繁榮和國際經濟價值,是中國政府最大的,也很可能是唯一的目標。在此大前提下,中方的讓步底線可以設得十分之低。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來解決香港回歸問題,表明為了消除香港人對回歸的憂慮,只要達到「一國」目的,中國政府可以接受不干預香港事務。

  中國官員徹底低估了英國在香港急忙推出政黨政治的廣泛社會影響,並過度樂觀高估了「回歸祖國,民族統一」在港人中間的感召力量;以為只要在一國精神下,中港融合將是水到渠成之事,並沒有考慮到殖民統治下長期灌輸的無國家觀念。而正當英國積極將部份港人的分離意識加以政治制度化之時,1989年的六四事件,如一道專為港英政府而吹的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