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于丹與劉再復

于丹與劉再復

  去年底到北京聽了于丹講《論語》,回來也在網上看了她在央視的節目,很佩服她個人演講才華之餘,也發現了她為何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同樣是談孔子和《論語》,劉再復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上發表的三千餘字長文章在替孔子伸冤,很有與于丹對著幹的味道。一個題材兩種概念,二人高下立判,前者優後者劣。

  劉再復先是細數過去孔子回何被文化和政界修理,而於現代,劉又不甘心孔子被「吃」,劉說:「大眾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識人,對孔子並無心誠,名為追隨孔子,實則追求功名。......。對孔子也是食欲大於敬意。都是用口,講孔子和吃孔子界線常常分不清楚。當今吃孔子的方法很多,吃法不同,有的是小吃,有的是大吃,有時是單個吃,有時是集體吃,有時是熱炒吃,有時是泡湯吃。充當“心靈雞湯”時,放點西洋文化參攙和,有些變味,尚有新鮮感,最怕是大規模集體炒作......」劉雖然沒有點名,但顯然是對時下中國的一股孔子及《論語》熱很不以為然。

  劉認為:「對待孔子和儒家經典,應當冷讀,不應熱炒,便是應當坐下來以嚴肅冷靜的態度,把孔子以及儒學當作一個豐富、複雜的巨大思想存在,充分尊重,認真研究。」

  這種觀點卻很巧合是于丹所經常批判的,于丹說:「大家別以為對於孔夫子的《論語》,我們都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這裡面有多少的奧秘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最樸素的。《論語》要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以上兩種兩極的對待《論語》態度,可以如此形容;「一死一活」。孔子對學生的教育,異常重視德行,而德行者,正是為人生活自處及與人相處之道,這些都是極實在和生活化的。那些要把《論語》抬高成為所謂專家學者才能研究的的人士,其實都是沒有讀通《論語》。所謂「豐富、複雜的巨大思想」,表面是推崇,實在是扼殺和綁架。孝順父母,關懷弱小等道理有多複雜呢?真的需要更衣沐浴,冷讀後才能研究明白的嗎?真的發揚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要讓它重活於現代人的生活中,把它鎖死在學者的論文裡,已不再是儒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