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ne 30, 2009

胡不歸

胡不歸

  七月一日是香港脫離殖民地統治,主權回歸中國的日子。每年的七一在香港都有各類的慶祝活動,但自九七年至今,香港一些政客和團體,也選擇在同一天舉行喝倒采的遊行。雖然每年的遊行主題都有不同,但口號餘音的真心聲是:「我不高興!」

  一九九七年的遊行主題是「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今年的主題是:「施政失誤,貧富懸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而在其間,「平反六四」、「還政於民」及「爭取普選」等是常見的口號。可以看出,遊行組織者要示威的對象從一開始便不是特區政府,矛頭是中國中央政府。為什麼要選擇在香港結束百餘年殖民地統治的紀念日搞對抗性質的示威遊行呢?說實在就是要表現對回歸的「不高興」,各種口號只是用來壯大隊伍的招徠而已。

  香港回歸對以泛民為代表的一些港人最大的打擊,並不是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逼害,北京對一國兩制的堅持,連最挑剔的美國也無話可說。不高興的主要原因是自尊心受到「傷害」和優越感被「污染」,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地域優越感。

  香港的經濟起飛始自戰後、較完整的大規模社會建設要到六十年代未和七十年代才開始。而在同一時期,戰後的中國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一項接一項的錯誤國家政策。在此消彼長之下,港人享受到經濟繁榮帶來的生活品質改善,初是慶幸自己活在香港,繼而形成一種以港人為榮的優越感,鄙視甚至歧視中國大陸的人與物,已是香港文化的一部份。廖偉雄當年飾演的阿燦成為港人對內地同胞的貶稱,鄭裕玲的「表姐」形象──女版阿燦也流行一時。所以,就是這種高國內人一等,甚至幾等的心理,讓好些港人沒法認同自己也成為「中國人」。

  這種心理情意結在中國發展超越了香港之後更為惡化。香港的經濟優勢沒有了,反而要依賴配合國內環境而生存,心裡不高興的港人明白搵錢和超值生活享受要到中國,連炒股也不例外。但與此同時,優越感的創傷也得找方法治理,譴責中國的政治、恥笑國內的某些社會現象,便成為有效的心靈妙藥。

  可惜,當中國大步向前時,部份香港政客卻停留在戀棧殖民地優越感的反共情緒中,並且有組織地要把這種仇中情感灌輸給下一代。面對下一個七一,不應在找尋一個新的示威借口,不如把精力放在建設一個可迎接新時代挑戰的香港吧。

順勢總統

順勢總統

  馬英九又到訪灣區了, 但由於官職身分的不同,人氣與排場也不盡相同。過去馬英九是一名政壇明星,現在卻是集黨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總統。明星講究的是魅力,總統則要看績效。馬英九上任以來推動積極的兩岸和解政策,達成了三贏局面。中國大陸可以大幅提高與台灣官方與民間的交流、台灣的經濟困境找到了新出路;而美國也不必再為台海緊張局勢而煩腦了。

  上任一年餘以來,對馬政府的施政毀譽參半,但對於他所推動的兩岸政策,除了逢馬必反的一些民進黨政客堅決反對外,認同的還是佔絕大多數。因為兩岸的政商文化交流已是一股不可輕易逆轉的大勢,就是連有「台灣國國父」之稱的李登輝也表示有訪問大陸之意;因美麗島事件而坐過牢的高雄市市長陳菊亦已訪問完上海回來,早年曾主持兩岸事務的馬英九當然也明白其中道理。

  過去在李登輝時代,台灣官方慣常用「敗家窮兄弟要回來」來形容大陸對統一的願望。如今「窮兄弟」不但富裕了,並且在地方和國際影響力均不可同日而語,兩岸之間誰較需要誰的情勢已很明顯。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以製造業和出口為主的台灣經濟受到空前的衝擊,馬英九政府的大陸政策也隨之加速。明日起,大陸資金便可以開始在台灣購買房地產。

  不論是直航、外交休兵、接待大陸高層官員、陸客遊台及陸資買房等等,這些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無不必是看準了對台的實質利益作為出發點。中國領導人重申會推動一切有利台灣人民的政策,也願意不分黨派的與台灣人士接觸,馬英九充份利用了對岸創造的機會,除了讓台灣經濟復蘇在望外,也得到大陸不攔阻台灣成為世衛觀察員,擴闊了活動空間。倘循目前的開放政策走下,兩岸的和好氣氛相信會更進一步,但且別將之視作為統一的任何預兆,因為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