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 極
德州昨日發生類似911的自殺式飛機恐怖襲擊事件,一名軟件工程師疑不滿國稅局,駕駛一輛小型飛機撞向當地的聯邦國稅局大樓。看到大樓冒出濃煙的情景,沒法不聯想到世貿大樓,也看到了社會內的兩極。
事件發生後,政府迅速的為事件定性為非恐襲,只是一宗普通自殺行為。談恐襲色變,政府忌談恐襲是可以理解,但卻沒法認同。就如去年的軍營大屠殺,軍方也強調屬個人暴行而非恐襲。什麼是恐怖襲擊?按韋氏字典定義為:「為某種訴求而發動針對公眾或政府並製造恐慌的暴行」。軍營事件或德州國稅局事件,似乎都符合這定義。迴避並不等於不存在,當暴行發生後,不正視成因,如何能避免事件重演。
對於國內自家門內的極端分子,政府和媒體都傾向視而不見,方法是走向另一極端。在恐襲發生後,放大救人的英雄故事,強調人們互助的愛心。把本來血腥的事件變得溫馨。讚美救人英雄本來也是應該的,社會多提倡好人好事也有教育意義。不過,這並不等於我們便從此不去正視社會的問題了。
一方是極端的暴力分子,另一端是只講溫情的大好人,兩極都同時存在於我們社會中,這是沒法否定的事實。美國文化特別注重表揚美善,小孩子做一點點好事都會受到不成比例的高度讚揚。好處是自少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思想也比較單純。壞處是對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苦難認識不足,遇事不知如何自處。
發生社會悲劇之後,除了趕緊表揚英雄外,借機會探討引起悲劇的成因,應該是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