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網 戰

  美國政府結束了官方宣傳機器《美國之音》的中文廣播,一些評論竟然認為這是因為胡錦濤到訪後美國示好的表現;另有評論則指出中國政府以巨資推動國家媒體走向世界,而美國政府卻停止對中國的廣播,是此消彼長之勢。上述評論徹底錯判事實,把更換宣傳技術視作為政策調整。《美國之音》消音後,代之而起是中文版的推特(Twitter),以及專為中國網民而設計的反防火牆軟件。

  美國政府看準了推特和臉書(facebook)等互聯網社交平台能迅速發動群眾的巨大功能,自戰後已開始作業的《美國之音》,利用多種語言廣播向全球宣揚美政府價值觀,相對而言已經是昂貴且效率欠佳的工具。所謂與時俱進,奧巴馬政府只是利用低成本科技作為新時代的宣傳利器。互聯網不但比電台電視廣播有效和便宜,甚至可能比勞師動眾的經濟和軍事制裁更能達到政治目的。年前伊朗總統選舉後的騷亂與剛剛的埃及革命,清楚顯示互聯網衝擊政權的能量。

  經濟實力遠遜於美國的蘇聯,冷戰時期敗陣是因為被軍備競賽拖垮。美國戰後大量的軍事建設投入,令天下間已沒有一個國家在軍力上能挑戰美國。為了抗衡美國的壓力,如中國等國家唯有發展軍事技術,以技術競賽代替硬件的量化比拚。中國的太空科技、導彈與隱形戰機,均可視為其中一環。不過,美國也不會坐以待斃。頭頂著十四萬億國債,美國再也沒法無止境的發展軍備,另類網戰是很不錯的選擇。

  埃及革命之後,社交網站受到多方的讚譽,但與此同時人們也應關注其特點。即時發放的短訊無疑是發動群眾的便利工具,但信息內容又如何或需要把關嗎?互聯網資訊良莠不齊,真偽難辦;可以傳送正確資訊,也可以散播謊言。社交網站本身是中性的,但用者可以各懷私心。再者,社會上除了網民之外,非網民的民意又應如何看待?而上網者中,年青人較熱衷回應,年長網民可能思慮較細,單以衝上街者為民意代表是否完全恰當呢?

  群眾運動固然是民主的直接表現,但文化大革命不是群眾運動嗎?鼓吹利用互聯網搞群眾運動之同時,是否更應關注運動的內容與本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