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阿金的兩度回首

  朝韓領導人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金正恩作為首位跨越三八線到韓國訪問的朝鮮領導人,在韓國總統文在寅為他舉行的歡迎儀式上,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其中兩次未經事前安排的回頭行動,可以顯示出這位曾經被「公認」為暴烈魯莽的朝鮮年青領導人,其實在應對大場面時的心思倒是十分之細膩的。   按是次兩韓領導人的高峰會安排,是金正恩到南韓訪問;所以文在寅依時在三八線韓國一方站立等候金正恩。金緩步到達三八線上的水泥標記停下,在朝界伸手與文握手。兩人稍作寒暄後,文伸手示意請金移步跨界進入韓國,金踏步入韓後,兩人分別向前後兩方向的記者擺姿勢拍照。文在寅在拍照後順勢引道金前行,豈料此時金卻回頭望著背後的水泥三八線,說了幾句之後,挽著文在寅的手雙雙步跨界進入朝鮮一方,全場即時掌聲雷動。這一小步讓本已解凍不少的兩韓關係添加一層溫暖,也表示出金正恩追求兩韓和平的誠意。   金正恩在歡迎儀式上的第二度回頭是在相互介紹隨團成員之後,接續應是兩人共同步入會場。但金正恩又停下腳步,領著文在寅回步與朝方兩名穿軍裝的成員又聊了幾句,然後更示意兩位領導人與雙方團員來一張大合照。由於是安排以外的插曲,看到兩方人員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排列合照,忙亂了一陣子。這一張由金正恩提出的大合照,是小金另一招親善攻勢,打破外間對他的刻板印象,也展露出與韓方會談的自信。   舉手投足之間,金正恩的能耐過去真的被小看了。只是還有一細節則難以探研出內情。從直播鏡頭所見,金在步入會場坐在小書桌前簽留言冊時,呼吸動作不小,有點兒喘氣的跡象。這是激動還是步行運動量過大之故?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模式二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繼續給世界帶來驚喜,上周金突然單方面宣佈停止導彈試射,並且會封存核試基地。即將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與金正恩見面的美國總統特朗立馬推特表示讚揚。於特朗普而言,朝鮮最近的種種邁向和平舉措,都會被解讀為美國嚴厲制裁的功勞。然而,仔細分析,金正恩今天所走的道路,並非向西方經濟制裁屈服,而更像是中國模式的拷貝。   回顧一下金正恩自即位以來的日子,並不是如傳媒所說昏庸無度,相反是有板有眼的。先是消除異忌,鞏固政權;接著便以華為師,將新中國花六十多年走過的路,用六年時間來個精華版拷貝。   金正恩堅持發展核子武器,就如同當年毛澤東傾全國之力搞兩彈一星一樣。弱國面對大國的軍事威脅,擁核是最佳的保證。在擁有一定的核打擊力之後,金正恩便進入鄧小平模式,也來一招韜光養晦。先是向南韓示好,然後熱情地訪問中國,接續又向白宮伸出橄欖枝。在上周宣佈停止核試及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時,金正恩還說今後將全力發展經濟。   「韜光養晦搞經濟」應是目前朝鮮的國策,而這之所以能落實,是其背後有核子武器的支撐。金正恩來華時所顯示的興奮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將帶領朝鮮走一條朝化的中國路。至於能否成功,美國的因素還是不能忽視。但試想,如果南北韓結成和平共處的邦聯,與南韓和中國結為經濟發展伙伴,美國的文攻武嚇即時失去了市場,那白宮的主人又將如何自處呢?   朝鮮的發展將是今未來數年東亞的焦點,而這次將是正面的。特朗普的沾沾自喜,反映出其政治智慧遠不及他看不起的「火箭人」。中國模式如在朝鮮成功,過去所謂中國模式不能複製的說法,也許可以稍作修正了。

局由芯生

    在以貿易戰作為背景的新一輪中美角力中,美國使出狠招試圖獵殺中興通訊,並且喊出華為和聯想會是下一個被斬的中國電子科技企業。由於中國電子產品高度依賴來自美國的芯片,當美國政府下令禁止美企與中興做生意後,中興立即宣佈進入休克狀態。這種類近即時死亡的效應,很可能讓好些美國政客和官員開懷,但誰會笑到最後?肯定不會是今天裂嘴大笑之輩。   在芯片領域上過去中國企業一直依賴美國,甚至有的因為「洋貨總比國貨好」的心態作祟,拒絕採用國產芯片。麻痺敵人是屢試不爽的好招,但不知道是誰的主意,竟然在此時此刻叫醒了對手──中國。只能怪美國自立國以來都慣用強橫手段來奪取所需,在後果計算上向來都不太用心。   中興等中國科技巨頭這回真的被叫醒了,慘痛地明白到所謂自由公平貿易是強國的最大專利。可是,美國祭出這看似會一槍斃命的招數後,又如何呢?中國的科技事業自此會一蹶不振嗎?抑或北京為了得到美國芯片會在政治和經濟上作出重大讓步嗎?以目前中國的發展勢頭,上述兩種情況都應不會出現。那麼美國在圖什麼呢?於是,有兩種可能性出現。一是美國認為藉斷絕對華供應芯片等高科技產品,可以擊潰中國於 2025 年成為製造強國的目標;或是美國明知沒法阻礙中國的發展,斷供只是無招之招。   不論是那一種狀況都是下策,因為美國最在意的是自身的國家利益,亦即是全球霸業如何能夠繼續千秋萬世,而選擇此時與中國硬碰硬,對美國的霸業有害而無益。如白宮主人能聰明點,選擇作為中國伙伴,應更能保持美國的全球優勢。相反使勁地要與中國一決勝負,自損元氣外,更怕是自暴其短而已。其實中國政府並非不知道自身的短板的,大力開發科研力量早在多年前已啟動,只是目前的水平仍難與美國相比而已。如今有了一次震盪激勵,相信會加速在科技自主領域上的發展,使壓力變成了動能。兩三年後的中國,於美而言將更難對付。

下台階在哪  

 中美貿易大戰驚動了全世界,若說目前兩大經濟體之爭已經到了何種階段?筆者認為應是找下台階的時間了,而有此需要的正是美國總統特朗普。   從何見得?特朗普的一名經濟顧問在接受主流電視台訪問時說全世界都與美國站在一起向中國施壓,中國為了面子必將屈服,接受美國在貿易上開出的條件。主播追問這位顧問所提及的世界聯盟具體是哪些國家?位顧問支吾以對,說了日本、歐州和加拿大。主持人糾正說這些國家沒有說支持美國的關稅政策,只是同意透過世貿解決糾紛而已。這位顧問最後被主播逼煩了,竟然老羞成怒說:我根本不想回答你這個問題。   發現好些西方和港台的評論對中國當前的政治狀況所知十分之貧乏,經常會認為中國政府為了面子可以不理性地作出任何決定似的。這是一種自以為是,以井底蛙的眼界,去評論獵鷹的眼神不好使的無知。如果中國是虛弱和淺薄得只好面子,能有今天嗎?相反,就是因為中國人務實,幹實事,才有如今的成績。   所以,仍然夢想幾下板斧便可以收拾中國的美國精英們,這回可能真的抬起頭來,砸到自己的腳了。而且,他們也許忘記了白宮的大當家才是最好面子之人,為了面子動動就打嘴仗開炮的,還是好好想想如何替總統搭好貿易戰的下台階吧。

克里米亞教訓

    兩岸局勢自蔡英文上台以來發生了質變,儘管英政府嘴吧常說願意維持現狀,行動上卻一改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實行全方位的奔向台獨。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又似乎在支持蔡英文的台獨路;如特朗普接聽蔡的電話、國會通過支持台美官方高層互訪等等。來自美方的升格對待,讓一些台獨政客雀躍不已,認為有了美國撐腰保證,大陸便沒法拿他們怎麼樣了。可是,別忘記克里米亞教訓。   什麼是克里米亞教訓呢?克里米亞本來是俄羅斯的領土,在蘇聯時期撥歸了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烏克蘭。因為當時的烏克蘭土地上住了不少俄國人,在蘇聯強盛時期,為了行政便利,俄羅斯把克里米亞撥歸烏國管理,並無覺得有什麼不妥當之處。   可是到了2014年,烏克蘭發生暴動,政權一夜變天;有指這是美國煽動,甚至就是美中情局一手策劃的。最少俄羅斯也是如此認為,於是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克里米亞重新收回。美國和親美的烏克蘭新政府反對無效。   美國今天積極地打台灣牌,台灣現政府也欣然接受,彷彿對克里米亞的教訓全不上心。當年奧巴馬策動烏克蘭背叛俄國,等同提刀欲直刺普京的要害,俄國就算是再弱,也只能不奮力反抗。現在特朗普又依樣畫葫蘆。鼓動台獨勢力目的在於打亂中國發展的步伐,理論上這有一定道理,但卻嚴重低估了中國對解決台灣問題的能力和決心。情況就如當年的克里米亞一樣,普京嚥不下的氣,難道中國就能嗎?

因投票坐牢

    德州一名年輕母親因為參與 2016 的總統選舉而被判監禁五年。這可不是什麼網絡標題黨吸引眼球和點擊的技倆,而是千真萬確的新鮮法庭判例。何解?   該名母親原職是報稅員,年前因為替客戶在報稅表上做假而被判刑。 2016 年總統大選之時,她仍是一名假釋犯人,在母親的催促下參與了總統大選的投票,她自以為行盡了公民義務。可是,原來德州法例是禁止假釋犯人投票的,即是她的政治權已被剝奪。因此當局在查出她投了票之後,便以重罪起訴她,最後被法官判刑五年。被告在法庭辯稱從來沒有人告訴她不能投票,連假釋官也沒有提醒她,是不知者不罪。只是法官不為所動,仍是判了重刑。   有法必依,這是天經地義的,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須。但在此案例中,被告是美國公民,所涉及罪行只是在票站投了一張選票,並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等傷天害理之事,為何必須要將之囚禁五年之久呢?   支持定罪的人會認為被告破壞了美國選舉的公正性,所以重刑是合理的。可是,在選舉中隨意散佈不實信息,詐騙選民的候選人,為何又不會被法律追究呢?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是更破壞選舉的公正性嗎?   自上屆總統大選結束後,總統特朗普便不斷投訴選舉不公,認為是大規模的投票詐騙才導致他的普選票低於希拉莉。不排除有支持特朗普的法官故意重判,以示對總統投訴的間接聲援。個案是造成了,但這完全不是什麼普遍狀況,充其量也只是一宗特例。   案中這名母親說如果早知道投票會被判監,她一定不會投票,因為這令她再度與子女分離。她會不會再參與投票不得而知,但至少在下一屆總統大選她應不會,因為到時她不是在囚人便是假釋犯,選票於她而言形同罰單而已。

美中貿易戰

  總統特朗普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美國股市應聲大跌。在一片風聲鶴唳之際,不妨細聲特朗普的宣戰聲明,在他連珠爆發批評中美貿易不平衡之前,先是表達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極大尊重,並不忘感謝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幫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假客氣,但也可以從中看出特朗普的真底牌。   眾所周知,特朗普不是一位會自動自覺對人友善之輩,面對別的國家元首也經常不遮掩其驕傲本性。因此既然已經要對華下重手打貿易戰,何必又假惺惺呢?也許這可以用到商店買東西殺價來作比喻。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名自誇殺價能手的外國人在北京商場買衣服的視頻,片中女店主操中國式但流利的英語與客人討價還價。一件稱聲是名牌的外套,女店主開價四千五百元,客人還價兩百元,女店主黑了臉兼語氣下沉;接著一輪你來我往,店主沒有一絲笑容,總是板起臉來。終於原本只想付兩百元的客人同意給四百元,店主的臉部仍是沒有一點表情。這宗交易,誰得利呢?是開價四千的店主,還是本想付兩百後來付了四百元,而且一直笑著講話的客人呢?   特朗普聲勢大,但也許他明白對手並不易對付,於是有所顧忌。所以才先不把路堵死了,希望對手能有所保留地回應。這是典型擺開大陣仗討小利的架勢,而中國面對美國以台灣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會投鼠忌器,還是土寸不讓呢?也許從人大閉幕上習主席的講話中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