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印度底氣

  中印軍事對峙終以印度退兵而落幕,印方聲稱是外交勝利,而支持印度的美國媒體強調是中印雙方同時退兵。至於中國外交部則重申中國軍隊會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維護國家主權,隻字不提退兵。   雖然是各自表述,但沒有任何的人員傷亡,應算是最理想的結局了。因為自從對峙發生後,印度一直態度強硬,還不斷增兵到邊境,大有不惜一戰之態勢。好面子可以說是深刻到骨髓的印度民族性格,為何願意自動撒出洞朗呢?那必然是現實異常緊逼之故。   印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家,中國的崛起除了客觀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外,還刺痛了印度的民族自尊。因為不論是宗教,還是少林功夫,印度都普遍認為中國是師承印度的。而在對抗西方殖民統治上,印度更顯得比中國人有骨氣,也更早進入現代化進程。所以,在精神上,印度的權貴精英是不能接受綜合國力已經被中國超前的事實;派兵進入洞朗正與拒絕加入一帶一路,同是要提醒中國,印度不服氣,並且有能力反制。   只可惜精神勝利是一回事,實力對抗又是另一回事。印度國內政局動盪,社會建設滯後,就算加上花鉅資購買外國先進武器的軍隊,也沒法令莫迪有足夠的底氣能與中國來一次硬碰。莫迪知道今天戰勝中國的機會極其渺茫,硬碰的結果反而會打碎了最珍貴的民族驕傲感,勢必大大不利其執政。從中國對峙事件可以總結出來的教訓,並不是哪一國的裝備更好;而是哪一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更有力量,更有底氣。

民國何在

     中國大陸近幾年大吹民國風,不少大學生在畢業時都愛穿民國服飾做大合照,連歌手李玉剛也出了一張全是民國時期舊歌的專輯;網民和學者在線上更是為如何評價民國爭論不休。當某些事物只成追憶之時,也許正反映了它在現實世界中也許已逐漸消失,甚或不存在了。   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說,「中華民國」已成為被台獨利用的空殼子,也有別的統派人士發表「中華民國」已死論。好些關注兩岸政治的人士認為今天在台灣島上的所謂「中華民國」,與昔日由孫文先生建立的中華民國早已斷絕關係了。   不是嗎?現今主政的蔡總統在公開場合的演說經常只說:「這個國家」;在文化台獨的強勢推動下,台灣教育部把語文科的文言文大幅刪減,中國歷史也消失在所謂的東亞史當中。台獨勢力籠罩之下,不單出現所謂的年青自然獨,更極端的還會認日本為宗主國。   台獨固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掌握公權力後全面實施去中國化政策也是意料之中的。可是,連建立「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也把拒統寫進黨綱,連黨主席都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之時,請問民國在哪裡?   被認為是已經邊緣化的新黨,面對民粹壓倒一切的當下,仍在高喊支持統一,並且聲浪日漸高昂。看來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希望和重擔,今後也只能看新黨了。

血流不止

_     總統特朗普宣佈將增兵阿富汗,並聲稱會帶領美軍贏得光榮勝利。為什麼又是阿富汗?特朗普口中的所謂「勝利」的含意是什麼?或者說,有意義嗎?美國軍人還要在阿富汗流多少血呢?   從小布殊總統出兵入侵阿富汗起,至今已經足足十六個年頭,當年的嬰兒今天已可以申領駕照了。可是,經歷三任總統,十六年後,白宮主人卻告訴國民還要繼續增兵至阿富汗,這場仗就這麼沒完沒了嗎?阿富汗這本來就窮得不堪的國家,在美軍炮火洗禮十餘年後,還剩下什麼美軍戰勝不了的呢?號稱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軍隊,怎麼就走不出這些貧瘠的山頭?   當年小布殊在九一一後以阿富汗包庇恐襲首嫌本拉登為由,出兵一舉佔領了阿國全境;找不到拉登,卻換來無止境的游擊戰。阿國戰事未了,小布殊又調兵指向伊拉克。如是這般兩大戰場的爛攤子在八年後便丟給了奧巴馬。   自聲反戰又領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為了表示自己與小布殊之別,指反恐主戰場應在阿富汗,於是把在伊拉克的美軍又調到阿富汗去。增兵的結果是導致大量美軍的傷亡。八年又這般過去了,白宮政黨兩度輪替,阿富汗的美軍不但歸國無望,新總統還趾高氣昂的宣佈又要增兵到當地。名義都是反恐,但到底美軍為誰為何而戰呢?抑或是文人總統都要借動兵來顯威風,在這個遠到連大部份美國都說不清在哪裡的地方打仗,政治風險和成本可能是最低的。「一將功成萬骨枯」,能不信乎?

低成本英雄

     香港三名佔中青年搞手被判入獄,再加上早前另有十多名年青示威者因使用暴力而被判坐牢,一時間成為社會的焦點,一種同情入獄被告的論調開始被宣揚,上周末更有兩萬多人遊行撐被加重刑罰的眾被告。有人說,香港已經進入一個反智與低智的時代,從反對加刑與釘書釘兩件事,可以說是得到了引證。   在新刑期宣判後,受釘書釘事件困擾的反對派立即振奮起來,將一眾因違法暴力示威而被判刑的青年被告,全被包裝為所謂的「良心犯」,推出一大堆煽情政治口號,更得到美國政府和外媒的準時和積極的配合,一躍跳出了釘書釘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回歸後的香港一直都是反對派政治操作的天堂,他們勢力壟斷教育、媒體、法律和社福界,在鼓動民粹方面可謂得心應手。反對派政客們往往不必對議題作出深入的剖析,甚至不必完整理據,只須連串動聽的政治口號,便可以輕容易舉地佔據道德高地,向政府窮追猛打。正因為勝仗來得太容易,才導致犯下如釘書釘事件的低級錯誤。   利用佔中搞手被判囚作為救命稻草,反對派依單執藥,先是動用宣傳機器,大搞煽情,說什麼逼害年青人之類,然後便上街遊行兼籌款等等,都是過去用了多時的指定動作。反對派不理會上訴法官的萬言判決書,也提為何初獲輕判時眉飛色舞,未聞「政治逼害」的指控?總之是什麼都講得出口,就是不必講道理。   至於被囚的三名核心搞手,誠如公民黨大律師黨魁所言,留案底讓他們人生更精彩。年紀輕已經走上專業政客之路的他們,「受逼害」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反中業績,有如留洋渡金一般,幾個月後重出江湖,他們在反對派中的地位只會有升無降。如此低成本便當了「英雄」,也只有香港和台灣才有這良機。   所以,這幾個被囚人是求仁得仁,個人前途無限。社會大眾真正要關懷的是被他們作為上位踏腳石,被忽悠和洗腦的年青人。

三不死胡同

     中國國民黨候任主席吳敦義近日把前主席洪秀柱提出的「和平政綱」刪了,取而代之是套用馬英九時代的三不政策,即「不統、不獨、不武」。此舉反映了作為老練政客的吳敦義嚴重缺乏危機意識之外,對兩岸關係以至當前國際新局勢的識見十分之淺薄,而這種淺薄所帶來的後果也許將出乎他本人所料。   打從鄧小平起,中國過去歷任領導人都強調和平統一的願望,從汪辜會談至馬英九時代的頻繁兩岸多層次互動和交流,均讓北京看到了和平統一的一絲希望,儘管這希望還是相當遙遠。馬英九是繼搞兩國論和台獨的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當時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口號,於北京來說總算有點兒撥亂反正的味道。故雖然提法不理想,但總可以暫時接受。再加上馬英九大開互動交流之門,北京看在馬的善意行動,暫且可不計較這口號了。   可是,時移世易。當前民進黨全面執政,猛力推動實質台獨,如果連國民黨這最大在野黨都表態拒統,那麼請問站在北京的立場,還有必要期待和平統一嗎?除了和統沒有盼望外,解決台灣問題的紅利日見上升,既有利於化解美日的步步進逼,也可一併消除滋擾中國的其他元素;在軍事能力足夠,以及政經成本不高,以及蔡政府民望空前低落的情況下,吳敦義會認為北京將如何選擇呢?   「不統、不獨、不武」這三個詞於今天的北京只是拒統的代名詞而已,「不統」與「獨」無異,所以「不獨」說法是空的;至於「不武」的主動權百分百在北京手上,國民黨有何資格談「不武」呢?吳在此時提出這三不,等同向北京宣告可以「請死心了」,國民黨將不再是兩岸和平統一的伙伴。所以,剩下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和方向都日漸明確了,難道國民黨精英們真的都與民進黨一般見識嗎?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何苦呢?

沙場點兵

  近日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了穿上戎裝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主持閱兵,以慶祝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由於這次閱兵是在軍隊訓練基地舉行,報道標題多稱之為「沙場閱兵」。   看到這標題,立時想起了一位曾親歷沙場的詩人辛棄疾的詞:「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是中國歷代詩中極少數有披甲上陣經歷的詩人,他的壯志不單是形諸於文字,更在其劍鋒之中。很可惜,在那半壁國土淪喪的年代,他縱然有心報國,但一直沒有得到南宋王朝的重用,北伐殺敵壯志未酬,鬱鬱含恨而終。   所謂的「沙場秋點兵」,只是辛棄疾那悲涼的夢而已。看到自己的國家慘遭外敵侵佔,詩人多麼渴望自己能加入一支強大如軍隊,以霹靂之勢驅逐侵略者,保百姓的平安。夢畢竟只是夢,醉裡挑燈看劍的他已無力再衝鋒陷陣,僅餘兩鬢蒼蒼白髮。   辛棄疾的悲歌在南宋往後的世代一再重演,孫文先生不是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嗎?中華民族唯有自強才能自保,習主席沙場點兵,可告慰辛義士於九泉之下,今天的中國不再是那可欺的弱國了。

一地兩檢何難

  幾經波折的香港段高鐵即將落成,但最激烈的爭議應才剛開始。反對派自港高鐵始建之時便緊盯通關安排,並且早便表態反對採取「一地兩檢」方式,理由是指此舉將讓中國官員在香港執法,違反了一國兩制。一個本來既單純又利民的高鐵項目,卻遭反對派弄成為了政治鬥爭的靶子。   反對派本質就是反回歸派,他們的政治底線是不承認和不接受香港回歸中國。於是乎任何將香港和內地聯繫上的項目和事物,他們都會歇斯底里的反對。所以,高鐵工程被一拖再拖,成為了全中國最昂貴的高鐵。至於一地兩檢還是兩地兩檢,反對派根本不理會高鐵的特性和利民原則,一心只想借機大炒通關議題來拖高鐵的後腿。   如果有人自以為搬出一國兩制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反對一地兩檢,則請先回答為何一國又能夠兩制呢?當年鄧小平當年提出一國兩制是為了穩民心,使香港能順利回歸。提出兩制是為一國,即國家的統一。所以,任何自稱捍衛一國兩制的人,都不能否定一國。那麼,既然是一國,內關的流程如何安排,乃一國之事,又有何可爭辯的呢?這本來就是中央政府的權限。   香港好些政客仍不斷以扭曲後的一國兩制論來矇騙公眾,習近平訪港時已特別明確的說明,不能用兩制來否定一國。所以一地兩檢根本就沒有政治爭辯的必要,利民便民才是最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