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都是被逼的

     中國首艘貨運太空船天舟一號昨日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太空站的建設又向前跨進一步,預期在二零二零年,中國將完成自家大空站的建設。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貨運飛船十分之關注,灣區哥倫比亞電台 KCBS 就此還訪問了專門研究中國太空項目的學者,問與答之間透露出來的信息甚是有趣。   主播問:「中國不加入美國的國際太空站,而要搞自己的,有軍事上或其他目的嗎?」學者答:「是美國不容許中國參加國際太空站計劃,所以中國才自己研發的。」主播問:「那麼當中國建成太空站後,會從中研發什麼呢?是增加其軍事能力?抑或從事科學和教育研究呢?」學者答:「美國國際太空站能完成的,中國太空站都會去做。」   二零一一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人進入由美國太空總署營經的所有設施,包括國際太空站。在法例通過之前,美國政府其實已經對中國發展太空項目諸多提防,而美國輿論也一直妖魔化中國的太空項目就是為了軍事用途。   中國的回應是四個字:自強不息。既然美國不願意合作,就自己努力幹吧。這種精神不單見諸於航天事業,想當年中國試圖購買超級電腦和預警機等高端技術,同樣受到美國的禁止或干預。結果,逼得中國更努力自主研發,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便是中國製造的,中國空軍也擁有了自己的空中預警機。   回到太空站問題,美國國會現在很是擔心國際太空站因老舊和缺錢而即將被淘汱,這將令中國成為唯一擁有太空站的國家,屆時太空實驗項目將成為中國的獨市生意。如要維持與中國的太空競賽,美國則需要投入更大量的經費,這恐又不是聯邦財政願意負擔的。   早知今日,又何不當初呢?美國對於中國的崛起一直採取壓制手段,以為這樣便可以阻止中國的進步。這種戰略思維的背後是對低估了中國人的創造力。與此同時,過去幾年中國大量投資在科技創新和應用發展上,預估在未來五至十年間,中國將為美國,以至全世界帶來更多驚奇,而這些某程度上都是「被逼的」。

美國製造

     特朗普總統繼續不遺餘力地推銷其「美國優先」政策,此理念本質是訴諸愛國情緒,這令我想起小時在香港常看到的類似口號:「愛祖國,用國貨」;可是這又與特朗普提出的「買美國貨,用美國工人」有根本的不同。當年是香港有不少國貨卻銷路不佳,而現今是沒有美國貨,總統卻硬要人們去買。   支持自己國家的產業,相信這是無分國界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會鼓勵國民購買自家產品。所以,特朗普如果只是呼籲國人多購美國貨,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當總統將之擴充引伸為「買美國貨,用美國工人」,在現實操作中便不一定對國民經濟有好處。   特朗普認為美國藍領工人失去工作,是因為美國製造業都跑到國外生產,於是為搶救美國工人的崗位,他便試圖用行政手段令美國製造業轉回本地設廠。他認為只要政府強制使用美國製造產品,美國工人便會有好日子過了。這種過度簡化的理論在文字上也許還能說得過去,卻經不起現實考驗。因為特朗普無視基本經濟規律,目前已是全球化分工經濟時代,美國昔日的製造業流失到國外,是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結果,本身並不是壞事。放棄了勞工密集型產業後,美國的創新科技和互聯網產業上創造出更大的財富,所以美國一點都沒有吃虧。   所以準確地說,美國工人整體上收入是增加的,只是工種和技能要求不同了,受惠的人群不同了。總統先生強要美國重拾經濟效益偏低的製造業,有意思嗎?有商人願意幹嗎?增加關稅限制外來產品更是下下策,徒增美國消費者的負擔。   自由經濟體系下的美國已經完成了產業產能的調整和升級,美國企業雄踞世界高新科技的龍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高收入中產。至於在轉型過程中被擠下去的舊中產藍領群,也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總統能為他們做的不是要回他們的舊工作,而是讓他們加入創新自救行列,開發新經濟和產業模式。在這方面總統先生可以向中國取取經。

中國人要自信

  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卅餘年間中國所取得成就舉世驚訝,光是令到七億中國人脫貧,便可稱之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奇蹟。不過,儘管中國社會全方位地突飛猛進,但中國人的自信心仍遠遠落後於其綜合國力。   不久前到中國便看到不少缺乏自信的例子。一名地方報的年青記者問我是否拿著美國護照,然後又羡慕又怨恨地說:「美國護照多好,全世界都通行;我們的護照差多了。」對於自己國籍的不自信,於是對外國人也有了不知哪裡來的崇拜。不同文化的碰撞產生好奇或欣賞是自然的,如上升至不問原由的崇拜,那就是不自信的另一種表現了。   在從中國回美國的航班上,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名中國旅客,閒聊起來時他便開始點評不同國家,帶著撲面而來煙味,他對我說:「美國也不錯,但不及歐洲」。我問:「歐洲好在哪裡呢?」他誇張地讚美說:「歐洲有歷史呀!」我說:「那麼中國的歷史不夠長遠嗎?上下五千年呢!」這位有著強烈土豪味的男旅客頓時換了一副不屑的表情說:「中國哪有什麼好!」我倆的對話也就此終結了,不是我耍脾氣,大概是他認為我的見識不配跟他繼續交流吧。   一名灣區民選官員看過中國城市規劃的展示館後對我說,中國人真的了不起,在他的選區內有一幢老舊的政府展覽館,他想提出重建或改變用途多時了,但總是沒法子辦成,更不要說城市改造了。所以當看到中國的現代城市建設後,十分之羡慕,甚至有些自卑,因為他知道美國永遠沒法有類似的規劃。可是,中國人還指望他給中國城市建設給意見。   過去中國人總愛說與世界接軌,卻不知道在不經不覺間,現實已經轉換為世界與中國接軌了。若說當下中國人最欠什麼?「自信」應是排頭號。

善變總統

     我們的性格總統特朗普先生是一位怎麼樣的白宮主人呢?這幾天以來,特朗普不斷推翻自己在競選時候的政治主張,包括不再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北約也不過時了,而阿薩德卻變為非下台不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於美國政客而言是老本行,沒有什麼意外的;然而,奇是奇在來得如斯突兀和赤裸裸,以及明目張膽。   在競選時特朗普贏得選民支持的主要原因是他那種非政治正確的主張,儘管傳統主流名嘴一再認為特朗普的政治主張不入流,或是不切實際和自找麻煩;但民調一再顯示他得到相當一部份民眾的認同。例如在美墨邊界建牆、否定北約存在價值、要求盟國繳交更多軍費等等。那麼,現在特朗普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競選時的主張,是普通政客的反口覆舌嗎?   政客喜歡選前選後一套,但於特朗普的個案而言,他並不是政客,當選前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任性大嘴巴富豪。他有權力野心,卻沒有政治的智慧與經驗。所以他才敢依心直說,越受批評,卻越講越起勁,應是真性情。於是乎與希拉莉相比,更多人認為特朗普真實。可是,上任三個月後,真實版的特朗普逐漸被華府強大的政治機器改造了。   他不再率性而為之,也不再大嘴巴了,商人投機的本能令他向華府政治勢力妥協,政客化了。那麼,同樣是善變,特朗普之變與其他政客又有何不一樣呢?所不同者是特朗普將更沒有底線和更短視。因為他選前那些所謂政見,並不是經過政治歷練總結出來的政見立場,更多是腦子裡閃出的「靈光」而已,也因此可以隨時改變而沒有什麼顧慮。一般政客改變立場都會偷偷地幹,或是找些冠冕堂皇的說辭,特朗普則隨意說我變了就變。美國選民都喜歡所謂非政客,但非政客對公權力的敬畏恐還遠不如傳統政客呢。

說說聯航

    美國聯合航空這回可謂真的臭名遠播了。就在剛過去的周日,一名聯航芝加哥航班的華裔男乘客被暴力拉下飛機,還弄得血流披面的視頻全球熱播。男客遭驅趕,不是因為他在機上鬧事,他更不是恐怖分子或禁飛黑名單人士;全只因航班超賣滿額,而四名聯航員工又急於搭乘這航班。聯航在呼籲乘客自願讓出機位無果後,便抽出四名已坐得好好等待起飛的客人,強制他們離開飛機。   當被抽中的這位醫生乘客因為說明天要看病人,所以拒絕下機時,聯航竟然報警,找來警察以武力拖他下機。這等級的「待客之道」讓全世界都開了眼界!航空公司要回機位是為了送自己的職員到另一機場上班,既然是有求於客,是否應以禮相邀呢?視頻所見,聯航的手段都比得上暴力拆遷了;從中也反映聯航只想到如何賺錢,對於自己需要提供什麼服務,壓根就沒有要求。   上月才坐了一回聯航到中國,對其服務也真有每況愈下的感覺。走進機艙找了許久也看不到空服員,想大概是緊縮人手之故。至於其他服務環節,也是一省再省,與其他廉價航空沒分別,與其全美第四大航空公司地位很不相配。可以這樣說,別的國際航空公司有的它都沒有,能沒有的服務聯航必然沒有。與中國各大國際航空公司或新加坡航相比,聯航的服務根本不能在同一水平上比較。   在暴力拖客人落機事件後,聯航行政總裁發了一則輕描淡寫的聲明,看來還沒有反省在他領導下,聯航的服務已經出現了公眾信心危機。事件也令公眾再度關注乘客的權益與航公司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一間不尊重客人的公司能走多遠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中國輸了嗎

     這兩天世界上發生好些巧合的大事,特朗普在莊園接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天,美國突然向敘利亞發動空襲,讓本來是必然頭條的習特會被突襲了。於是乎名嘴們便議論紛紛,指這是特朗普是在向習近平施壓,用五十九枚導彈打了中國一巴掌。這論調是近年常見的一種論政方程式,就是「不論世界上發生什麼重大事件,輸家都必然會是中國」。   在中美領袖難得一聚之夜,白宮卻下令對外軍事行動,引起聯想無可厚非,但導彈落在敘利亞政府軍基地,最受傷的是誰呢?直接受打擊是敘利亞總統,同樣受傷是俄美關係,其三是選前鼓吹與俄調整關係的特朗普,第四?不知道是誰,但輪也輪不到中國,因為北京是受益者。   一種粗淺但卻常被用來分析中國政治的說法,是指中國領導人都好面子,特朗普在與習近平舉杯之際打了中國的友邦,中國必然會因為面子而動怒。提出這說法的人士顯然是沒看懂中國最近幾十年來的政治是多麼的務實。美國向敘利亞政府軍開火,等同與俄國翻桌,讓普京與特朗普發展友好關係的機會差不多都粉碎了。美俄將繼續奧巴馬時代的惡劣關係,直接促使俄羅斯更要緊緊的擁抱中國;中俄關係越牢固,於美便越不利。所以,五十九枚導彈打散了美俄改善關係的可能,卻令中國可安心,普京應暫時沒太大可能到華府出賣中國了。   空襲敘利亞還有誰得益呢?選前特朗普反對在敘利亞搞政權更迭,也主張與俄友好。可是,當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阿薩德談判形勢大好之時,卻可疑地爆出使用化武事件。特朗普在「全球」譴責阿薩德的壓力下,徹底推翻自己,竟然同意美軍直接界入敘內戰。事實已很清楚,美國的好戰派是最大贏家。外表強大的特朗普不管情願與否,被鷹派綁架了的事實基本可以肯定了。這同時也發給中國一個明確信號,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還是不能對白宮抱有任何幻想。

問林太 國在哪

         林鄭高票當選特首,建制支持者及一些涉港事務中央官員也許鬆了一口氣;然而,從「戰勝了反對派」的歡欣中清醒過來後,便會發覺林太從勝選演說,以至選後在電台訪問中的表現,言行中均只有香港,沒有國家,甚至刻意拉出距離。筆者忍不住要向林太請教:請問您的國在哪兒?     在通篇勝選演說中,除了讀出特首職位的全稱時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外,竟然完全沒有 、 連一隻字也沒有涉及國家層面。沒有提到特區與國家的關係,更不要說什麼國家情懷了。林太沒有提到自己當選還需要等待中央政府的任命,就算知道任命是必然,那怕只是程序而已,林太提到自己如何展開特首工作時,是否應提一句:「待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後,我便會 ...... 」如何如何呢?因為按照基本法,特首選舉結束並不等於當選人便自動擁有行政官長的權力。既然選前傳出中央可以不任命曾俊華,那麼法理上中央也同樣對林太有任命與否的權力。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特區與內地及中央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憲政上的,有經濟上的,也有文化上的。作為當選的候任特首,能夠隻字不提及國家或內地,只能說是萬分自覺 、 刻意為之才能有的效果。那麼為何林太要這樣做呢?     香港社會今日的混亂,根源是國家認同出了問題。反對派主導的思想是仇中反中,拒絕接受香港回歸國家。什麼中港矛盾、本土意識、反國民教育、港人優先、佔中、港獨等等,全都是在反中巨傘下的不同呈現而已。經過多年來多層次的洗腦工程,不論在教育界、新聞傳媒、娛樂演藝方面,國家形象在香港遭受空前的妖魔化和污名化。可悲是連建制派政治人物、高校主管、特區官員面對此歪風,不但不敢出面撥亂反正,還曲意逢迎討好,彷彿跟對方沆瀣一氣。有些建制派甚至忌諱被指「親中」,能有風骨堅持國家認同的鳳毛麟角,討好或屈服於民粹的佔絕大多數。     特區官員對民粹的恐懼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每逢反對派質疑他們與中央的聯繫,標準反應是急亡劃清界線。例如勝選夜,當被記者接連追問會否到中聯辦謝票時,林太一再強調到中聯辦只是「禮節性」拜訪,潛台詞:不是我個人願意去的,是公式慣例,沒特別意義,不去不行而已。看來林太深深明白到記者提問的敏感性,在回答時她選擇了對自己最安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