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場外之戰

    香港特首選戰已開始進入白熱化,但高溫點並不在於已宣佈參選的幾名候選人身上。特首選舉嘛!很多人自然會只關注誰會當選,或候選人的政綱有何異同等等。但於香港以至整個中國而言,誰當下屆特首並不是最關重要的,更重要是看懂目前香港的政治戰場。   從大局看,香港是中美較勁的戰場;於香港而言,小戰場絕對不是特首位置之爭,而是民心之爭。而這裡所指的民心,並不是市井流傳的各式民調,更不是抽象的政治術語。今天的民調已成為一種政治工具,受到政黨和利益集團的操控,真實客觀的民調甚為難得。所以,中央政府看香港民情並不能只看民調,還得實事求事。   所謂的民心,是指香港人的中國心。縱觀這些年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顏色革命,絕大多附帶分離主義或重新改寫民族歷史論述的技倆。就以烏克蘭為例,該國本來大半領土是俄國撥贈的,人口結構中也有相當比例的俄裔,連語言也有共通性。但看看今天,經過精心設計的顏色革命和政變後,本來是俄羅斯心頭肉的烏克蘭,已與俄國水火不容,民族仇恨歷史新高。   回來看台灣和香港,本來並不具備如烏克蘭顏色革命的背景,因為台港與大陸同民同種同文化。可是,經過長年精準的政治部署,台灣主流政治勢力竟認日本為祖宗,透過教育和傳媒系統長年洗腦年青人仇恨自己的原來的民族,模糊了民族認同。而香港也正在複製著台灣的模式。   只要看清這點,便應明白反對派在特首戰中並沒有打算,也沒有期望成功推自己人當選。卻在利用特首選戰進一步削弱特區政府的認授性,以及加深煽動港人,特別是年青人的仇中恐共情緒。所謂的眾籌、民間提名等等手段,無非是要營造否定特首選舉正當性的氛圍,把特首選舉化成為動員反政府力量的群眾運動。   如果中央政府不努力重塑港人的中國心,就算是中央心儀的人當選特首,也不足了扭轉香港的政治危機。

林鄭被潑紅油

    程翔此時此刻( 2 月 6 日)發長文重拳狙擊林鄭,有趣,顯示反對派陣營對目前特首選情有著強烈的危機感?林鄭形象正面,坊間有「好打得」之說,而實幹、資深的公務員形象也深入民心,與 hea 住做的另一位成鮮明對比。在目前四名參選人當中,大概最能取信於香港市民的,非她莫屬。   於是乎,反對派早前借廁紙風波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挑撥「階級」矛盾,陷林鄭於虛無的民意泥沼之中。然而小事就是小事,吵吵鬧鬧一場,對所謂民意衝擊有多大?天曉得。如果再信那些水平參差的所謂民調,是否作繭自縛。可以說,至二月上旬,因為林鄭的認受性在四人中企穩,選戰一直相對平淡;最關鍵是令反對派沒有了著力點!   於是,程翔及其幕後團隊終於出重手了,用的是撥紅油方式--抹紅。程文將林鄭抹紅成中聯辦欽點的梁振英二號;所引事例半真半假,不盡不實。總而言之,就是把一個得「董建華禮貌式擁抱」、不少商界支持的公務員,抹紅為是中聯辦推出來的、「黃袍加身」之輩,把推林鄭出來的源頭和力量扭曲了!在程文的論述下,「仇中反共」之火便可以在林鄭身上點燃。因為這扭轉,以仇中為煽動本錢的香港反對派,在整場選戰中便頓時有了戲碼、角色,可以加一腳。     程文的抹紅,是將特首選戰的主軸議題變成為「親中賣港」,倒模翻版了台灣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成功指控──「親中賣台」,那麼反對派便可以騎劫這場特選戰的節奏和議題。 ?   其實眾所周知,特首由一千二百人的選舉委員推選,在社會上炮製反林鄭的氛圍,不足以打擊林鄭當選的可能;但卻可以提前打擊林鄭的公信力,令她就算當選,也會先天不足,威望低落。   因為反對派深知就算有三百張選委票在手,也沒法左右特首選舉結果;因為林鄭 vs 「 HEA 住做的薯片曾」,橫看豎看、管你是 1200 票選還是全民去選,都有勝算。情況有點像當年的梁振美對何俊仁,讓你入閘都無用。然而,打擊特首以至特區政府的威信,反對派最拿手。他們最不希望有一位形象正面,廣受市民歡迎而又獲中央政府信任的特首治港。既然阻不了,便藉經營多年的社會仇中恐共情緒,給林鄭來一次抹紅。   而面對複雜特首選戰,中央最上策是繼續觀望,任由幾名候選人自由競爭,千萬別墜入圈套,免給反對派平白送彈藥。如果林鄭個人不能面對反對派的挑戰,沒有足夠的戰鬥力,那她將來擔任特首的...

素人不吃素

  美國人見慣了也厭倦了職業政客,於是老在想像由政治素人來打破脫離群眾的華府政治。在總統這層次,其實從克林頓、布殊、奧巴馬,以至新上任的特朗普,他們的政治資歷一個比一個差,而特朗普更是徹徹底底的政治素人。可以說是把追求素人的想法進行到底。   克林頓是小州的州長,但地方選戰經驗豐富;小布殊是大州德州的州長,但在此之前全無政治經驗,靠父蔭味道濃。奧巴馬是聯邦參議員,但參選總統時僅有一年的國會年資,此前在伊州州議會也只不過是資淺的州議員。他們透過美國國內選舉而成為了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   克林頓依從財經界要求開放金融監管,種下了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的禍根。小布殊身邊圍著一群處心積慮要攻打伊拉克的好戰派,結果導致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泥腳深陷。   至於奧巴馬,擴大阿富汗戰線,令美軍傷亡急升;又直接或間接造成烏克蘭、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內戰,使國際人道危機衝擊整個歐州。在國內,搞健改導致醫保費猛漲、口講移民改革,卻是遣返最多非法移民的總統。可以說,奧巴馬嘴巴能講,但八年過後,留下問題一大堆。   這三位相對年青卻缺乏國際和治國政治歷練的總統,對世界造成的傷害非淺。他們也只是比較素的政治半素人,遺害已一點都不素。如今更讓人擔憂的是坐在白宮那位完完全全的政治素人,圍繞在他身邊的有極右鷹派好戰份子,他們將如何影響或利用這位素人去圓他們自己的政治夢呢?半素人的殺傷力已如此巨大,正版素人的「威力」可想而知。只能盼望美國的兩黨制這回能好好發揮作用吧。

話說春晚

  今年春節正好在周末,有大量時間閒著可以看電視,於是乎一口氣看了兩岸三地不同電視台舉辦的春節大除夕晚會,從節目構思、製作水平、演出水平等方面,不但可以了解民風,也可知軟實力的差異。   先說台灣多個電視台的春晚節目,製作可以用「簡單」來形容,舞台佈置不見規模,一堆演藝人員圍在一起,然後輪番表演歌舞,其中夾雜主持人與表演者的幽默對話,就此而已,沒有什麼精心設計可言。其中一家則採用藝員分組遊戲贏禮品的方式,說是新春特備節目,但跟平日的遊戲節目沒什麼兩樣。   沒看到這些節目製作人有多用心,自然更談不上要傳遞什麼信息或價值了;倒是看著看著漸發現這個節目都有點怪,雖是賀年節目,卻沒聽到主持或嘉賓說出過「中國」兩字,也沒有說什麼「中國傳統……」之類的話。沒有中國情或中國味的農曆新年是什麼樣的味道,看看台灣各電視台的賀年節目或可領略一二。兩岸的分隔是政治上的,文化上同屬族中華文化,都是中國人;如果硬要在華人最重要的節日裡去中國化,合適嗎?可以嗎?   至於香港的賀年節目,倒沒有去中國化問題,只不過在歡欣笑面之下找不到溫暖感和那份厚重的文化內涵。大除夕節目辦得與其他大型綜藝晚會或什麼籌款會沒什麼兩樣,節目流程相似,主持相似。   回頭談央視和國內各地方大台的春晚,想大家都比較熟識,但也有好些人認為是老套或不合時代潮流的。對國內春晚的這種刻版印象確是存在,不過如果一口氣將國內各大台的春晚連著看,再與港台的「春晚」對比,便可以看到國內製作人用心之深,不單是突破自己,還要跟別的大台競爭,各出奇謀。在主題上和形式上都追求有自己的風格,大台之間拚佈景華麗與拚明星,更是不惜巨資。   除了這有型部份外,國內春晚與港台最大的分別是精神內涵,前者有著正宗及濃濃的中國年味,宣傳傳統倫理道德、針砭時弊,表揚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士,同時又表現出對社會底層人群的特別關注。概括而言,不論是央視或地方電視台的春晚,都離不開一份家國情懷,只有強弱之差。過大年嘛,真的還有什麼比家與國更重要的呢?

虎錯人錯園錯

  新春之際寧波動物園發生悲劇,一名男遊客被園內老虎咬死,圍繞事件的輿論連日來激烈爭拗,有人同情被射殺的咬人老虎;有同情為省錢而翻牆逃票墮入老虎園的死者。有人怪責動物園防護不力、救援太慢和票價太貴;有人認為是死者不守規則,咎由自取;而有人指當地政府早年將動物園由公轉私,導致門票高漲,才誘發逃票情況。   在莫衷一是以及高度情緒化議論中,似乎一時難以就事件總結成出公論。較煽情的一種觀點是死者是低層打工族,月入才數千,大過年一家開開心心過節,在替妻子和小孩買票後,自己為省錢而逃票,是偉大的父愛。有說法是指這種為省一百三十元門票而喪命事件,反映了社會諸多不公不義,以及弱勢社群的悲哀云云。當然,也有人會順勢燒到政府和政治體制上去。   上述這種觀點表面有情,實質無義。我們可從事件源發點去重新思考,就是男死者選擇春節到動物園,誰要為這決定負責任呢?動物園門票是公價,沒有歧視性收費,消費與否是自由的。選擇了去消費但又不想付全費,又或付不起全費,於是便攀牆逃票,這也是男死者的自由選擇。   也許有人說低收入負擔不起動物園是政府和社會的錯,如是這樣,中產收入者負擔不起歐洲豪車,又是可以違法訛詐車行呢?果真是同情心氾濫,也是否應一視同仁呢?小時候筆者看中了街邊五毛錢一袋的小兵公仔,天天經過玩具檔只能看,不能買,因為買不起。按網上的同情原則,那我當年是否也可以偷了這包玩具呢?因為我是窮家小孩,連五毛錢的玩具也玩不起嘛。幸好當年我沒有偷,也沒有怪責過誰;失望過後,反而深深體會家庭經濟真的不好,五毛錢是一個大數目,如只換回一袋不能吃的小兵,代價實在也太大了,從此便不再想了!   古人說人窮志不窮,貧賤不屈;動物園事件中的男事主不是到了生存才鋌而走險,當人們要同情他時,是否也應想想這種不問是非的同情在傳遞出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失去親人及家庭支柱是痛苦的,想去幫助死者家人也是應該的,但在網上發些沒有實用的高調言論,模糊了是非,衝擊了法治,那是假慈悲。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落實與普及法治是根本。

台灣需要她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競爭激烈,網站民調指韓國瑜大幅超前,但在只限黨員投票的選舉中,這民調參考性不高;論黨內聲勢,吳敦義似乎更勝一籌。而現任黨主席洪秀柱多面受敵,選情比去年惡劣;至於郝龍斌的選情則至今依仍低迷。儘管眼前景象如此,若論誰當選對國民黨,以至整個台灣更好,此四人中當屬洪秀柱無疑。   個別台灣政論名嘴已開始嘗試刺破島內的政治忌諱,指出台灣民眾是時候面對統一議題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可以公開名正言順的推動台獨,談統一則變成為大逆不道。於是乎連泛藍政客也逐漸學會了一套避開統一表述的技倆。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國民黨那些強調「一中各表」的本土派,其實都可以歸納為拒統派,吳敦義便是其中之一。吳等認為只要繼續用嘴巴跟對岸講一中,便足以讓對方接受不談統一,從而取得實質獨立。   泛藍中可能好些人會認為兩岸已經分治六十餘年,只要不撕破臉,再分治下去又何妨呢?不錯,如果不是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可能兩岸統一真的能拖延下去。可是,蔡英文接任總統後走台獨路線,拒絕承認一中,兩岸關係已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所謂冰火是指先是跌至冰點,然後緊張升級,大陸戰機和航母都開始繞台灣轉圈了。   除了台獨意識形態外,最令北京接受不了的應是蔡政府積極媚日親美的種種舉措。日本和美國分別在東海和南海挑戰中國的國家主權,而蔡英文竟然以為可以借向日美投懷送抱來達到力抗中國,可謂愚不可及和適得其反。導致錯判的原因是對當前中國缺乏正確的認識,沉醉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且聽習近平在達沃斯的講話,以及推動已一些日子的一帶一路政策,中國全球佈局的力度,豈能接受台灣成為日美的棋子呢?   台灣民眾和兩大黨政客可能依然認為統一遙遙無期,然而於大陸而言,統一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緩急全看台灣與國際政治發展,而且主動權在北京。國內著名國際關係學者金燦榮去年習馬會前提醒台灣民眾,再過十年台灣連與大陸談判的籌碼都沒有了。既然統一是必將發生的,國民黨如果選出一位還以為借「一中各表」這招牌便可以繼續偏安的主席,合適嗎?目前四名黨主席參選人中,只有洪秀柱發自內心的支持統一,由她來領導國民黨才是順應時勢,符合台灣百姓最大利益的選擇。

洋氣與中氣

  網上看到一個剛推出不久的電視節目,名稱是《中國式相親》。近年來相親節目不少,這檔節目特色是先由家長替子女選對象,製作水平不錯,有看頭。今天想談的不是相親節的優劣比拼,而是第二集中的一位女嘉賓。   該名女子上節目找男友,面對現場五組家長,她一出場便用英語自我介召,在接續的視頻短片中,她說自己在美國留學,過去交的男朋友都是外國人,她看書只看英文書,還驕傲地說是個十分洋氣的女子。   崇洋的中國人不少,只是程度上有輕重之別而已。這位相親女子高調賣自己的洋氣,但諷刺的是在挑兒媳婦的五組家長中,就有一對來自紐西蘭但說著流利普通話的白人夫婦。在發問環節,紐西蘭夫婦用中文提問,女嘉賓卻用英語回答,可是這對洋家長還是繼續以中文回應。最終,洋家長沒有為兒子選擇這位洋氣十足且會說英語的女子。   中國人愛洋氣,表面上是追求時尚,但背景卻是悲涼和血腥的。如果不是因為清中葉以來中國受到列強的侵略,讓國人的自信被打得粉碎,本來帶來輕蔑意味的「洋」字,又怎麼會變為後來的「高尚」代名詞呢?不過,所謂時移世易,如今是中氣上升的時代,刻意求洋化的中國人也許只能說明自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