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熱潮真相

熱潮真相   去年總統選舉後的十一月十一日,筆者寫了三篇長文章分析投票站數據,顯示當時被主流媒體炒得全國熱烘烘的奧巴馬現象,其實並沒有如媒體上所說的打破了美國百年的黑白種族藩籬,奧巴馬的當選是結合了美國人口結構的轉變、少數族裔選票增長和一面倒傾向等多重因素的結果。本周一,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了去年總統選舉的統計數字,與筆者早前的分析吻合。   奧巴馬自當選以後,氣勢超越了當年也甚受歡迎的克林頓,直至最新一期的民調,他的支持率才首度下降至不足六成。憑著強勁的民意認同,奧巴馬似乎推出什麼政策都能順利過關,可以說是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但這被媒體偏頗地形容為可以突破種族隔閡,團結全國各族裔社群的新總統,其當選原來主力還是靠新增的少數民族選民票。據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去年新增投票人達五百萬之多,而其中絕大多數是少數族裔;相反,白人選民投票意願減,投票率下跌。不但如此,雖然投票總人數比四年前多了,但按合資格選民與實質投票人數相比,去年的投票率其實是有些微下降的。   白人選民佔全國選民總數的七成有多,他們四年後如何選擇,繼續留在家中或是傾力支持民主黨的對頭人,都應是總統最關心的。由此引伸,可以預期奧巴馬在關乎少數族裔的議題上,肯定會特別關顧到白人選民的感受。對於由白人超級富豪所控制的華爾街,奧巴馬其實是高高舉起,輕輕的放下。一面公開譴責他們的貪婪,但同時又同意動用千億元計的納稅人金錢來挽救他們。全國失業率仍在上升,但經過弱肉強食後的華爾街,在國會、白宮和聯儲局的合力支持下,已經記錄得巨額利潤並準備發放花紅了。

平衡預算

平衡預算   這年頭的政府預算案爭論就如山火遇到強風一樣,在全國各級政府蔓延。加州的五巨頭昨日終於就預算案達成共識,而三藩市的年度預算仍是爭持激烈。受政府資助的社區機構爭取維持撥款、公務員工會抗衡裁員減薪、政府部門主管四出遊說。在金融海嘯之下,地方政府沒有聯邦政府任意借貸的能力,量入為出是無可避免的,但除了總預算數字上要達到平衡外,成本效益也不容忽視。   在今年的市府預算爭議裡,以公辯署的聲音最為響亮,公辯署主管──民選的公辯官賀大器發動了如競選運動式的攻勢,反對市府刪減該署約8%的預算。公辯署為沒能力負擔私人律師的刑事案件被告提供法律援助,是維護司法平等的重要一環。按法律前人人平等的民權原則,政府依法有責任為所有被告提供辯護服務,途徑可以是由政府直屬的公辯署承接案件,或是由政府出資聘請私人執業律師代表合資格的被告。不論是何種方式,都是由政府買單的。   作為對基本人權的保障,公辯署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於政府而言,承擔無私人律師被告的法務費用,也是不可以逃避的責任。所以,公辯署預算應否削減的爭議焦點應是效率,而不是金額。因為當公辯署裁員減收案件後,政府還是要付費聘請私家執業律師代勞的。   賀大器指出按現預算原封不動,該署將要裁減十二至十五名律師,政府也將增加外判案件六千宗。在成本效益計算下,留職的公辯律師要處理更多的案件,即法庭審訊的進度會更長,對市府司法系統的整體開支有上升壓力;而外判案件也不保證可以節省開支。   雖然每一項政府預算不免都會帶有政治色彩,但簡單的數學可能更重要。市參事會今日將討論公辯署的預算,希望參事們能從數字入手,減少政治的干擾。

族裔如何融和(四)

族裔如何融和(四 )   由早期的暴力屠殺,以及法例和制度上的歧視,演變至後期立法保障族裔平等,以至目前白人漸漸失去政治上的絕對優勢,美國的少數族裔政策隨著社會環境和移民人口結構而變遷。因此,美國現行的少數民族政策,與中國以原居民族群為主的狀況,兩者是沒有直接可比性的。但美國既包含多元種族而又能團結成國,仍是有可以讓中國政府借鏡的地方。   族裔背景縱有不同,但大美國精神的凝聚力足以讓人們以美國為榮。美國物質生活富裕、教育普及、就業機會充足、社會及政府制度健全,並且是世界超級強國,當美國人有面子有尊嚴。好些人喜歡搬出自由民主,說因為美國有民主,所以令人嚮往。這也許於部份人而言是對的,但移民參與政治的興趣普遍偏低,證明更多移民喜歡融入美國社會,不是因為熱愛美國的政治理念,只是很實際地享受一個穩定和自由的生活。   為了要留在這片可以穩定生活和養育下一代的土地,移民們都樂學習英文,及排隊放棄原國籍,歸化成為美國人,雖然他們私下仍然保留著本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說到底,美國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所謂主流歐洲裔白人,他們不過是較早期的移民。彼此都是移民的背景,加上相對是一個年青的國家,種族本位的意識較容易打破。   哪中國從中能學到什麼呢?中國共產黨始自建國起,便抱著打造各族共和的理想,認為對少數民族給予適度的尊重和優惠,就能達致種族團結。事實證明,設立自治政府和各式各樣的優惠政策,強調了種族之間不同點,反而沒有發揮促進融和的作用,政治教育口號更是完全不可靠。按美國的經驗,只要綜合國力強大、社會相對平等,國家的向心力便形成。民族可以多元,國家只有一個,美國不容許非裔亞裔聚居地區發展成為自治州,而印弟安人的保留區也只不過是一個活命安身之地,沒有任何政治地位,也不是聯邦制結構的一部份。  待續

族裔如何融和(三)

族裔如何融和(三)   亞裔經常被美化為美國模範少數族裔,在與美國主流族群共處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是經歷了無盡的辛酸,飽受歧視和暴力攻擊。居住在美國的日裔在二次大戰時期全被關進集中營,這是眾所周知的,美國政府亦已經就此作出道歉和賠償。但比日裔遭遇更坎坷的是華人,早期華人以半買半僱的方式來到美國當外勞,地位雖然比當年的黑奴好,但卻同樣不被接納為社會的一份子,是暫居的廉價勞工。所以,主流社會接受用低標準對待華人,在華工過剩之後,國會與地方政府更通過各式各樣的排華法案,限制華人入境、入籍、買地、華白通婚等等。在民間接觸中,華人受到公開的侮辱和毆打更是慣常發生的。   直至因為中國在二次世界戰成為盟友,在遠東地區負責牽制著日軍,美國政府才開始逐步改善對在美華人的態度,至最後由國會推翻了實施多年的排華法案。至於模範的美稱又是哪裡來的呢?正面的解釋是亞裔勤勞苦幹,喜歡自力更新少依賴政府,加上對家庭和教育的重視,第二代土生的亞裔多數都能在學業和事業有傑出成績。而另一面是因為亞裔低調,對政治冷淡,對社會有貢獻又不積極要求權益,對主流白人族群沒有威脅,當然是模範的「順民」。再者,亞裔所佔人口比例太細了,遠遠未達到令主流族群需要警覺的地步。相反,由於亞裔的家庭經濟能力不錯,主流零售業專攻本土亞裔市場已成為趨勢。   可是,人數比亞裔還要少,中東裔卻受到主流密切關注。因為中東一些回教徒組織以暴力手段挑戰美國的權威,令到居住在美國的中東裔也被投之以另類眼光,這不是九一一之後才出現的。中東裔經常成為荷里活電影中的恐怖分子代言人,甚至有一齣反恐電影故事情節是把紐約全市的中東裔都關監在一起,類似日裔集中營。在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爆炸後,一名貌似中東人的工程師便被當作疑犯拘捕了。九一一後,在美中東裔擔心成為針對目標,紛紛高調公開表態愛國(當然是指美國),情況與韓戰時期,華人要成立反共組織,好向政府表白愛國立場一樣。   綜合而言,在政治、經濟和人口數量上均佔據絕對領導地位的主流白人族,對待國內少數民族長期是採取歧視和壓逼手段,原居民──印弟安人更慘遭種族滅絕。在法理上給予少數族裔平等權益的保障,只是廿世紀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只有零星的民權官司訴訟。所以,反對種族歧視變成為「政治正確」的歷史其實不是很長。   那麼,為何美國不會出現如中國西藏或新疆的分裂暴亂呢?最基本的原因是原居...

族裔如何融和(二)

族裔如何融和(二)   由於生育意願較高,加上每年從南面邊界進來的合法與非法移民,西語裔是美國近十年來人口增長最急速的族群,截至2007年的人口統計,他們已佔美國總人口近15%。所謂人多好辦事,有了相當的人口比例,合資格選民的數目也隨之增長,令到西語裔的政治影響力也日漸顯著。如去年的總統選舉,西語裔高比例支持奧巴馬,令共和黨損失更為慘重。不過,由於西語裔的經濟條件比較差,大部份仍在處於社會底層,社會地位仍是偏低。   本來貧窮的少數族群是不會引起主流社會太大的關注,但與同樣貧困的印弟安人和非裔不同,西語裔有著極濃厚的本位文化,包括語言、生活傳統及一個祖籍國──墨西哥。西語裔族群堅持說西班牙文,不入鄉隨俗,而是要求美國政府遷就他們,在各種公共服務和教育上都提供雙語。此舉令到主流白人甚感不安,具體戰場是雙語教育和移民政策。   雙語教育的爭論各有不同的理據或借口,反對方實質的擔憂是大量使用外語,會導致美國分裂。於是,在反對政府資助雙語教育外,還提出以英言為官方法定語言,禁止用公帑提供任何雙語服務。去年總統初選,奧巴馬和希拉莉便在電視辯論中便被問及官方語言的問題。此外,這兩三年間越演越烈的「守護南部邊界」和「移民改革法」爭論,都是衝著西語裔人口急升而來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減慢西語裔人口的增長速度。可見,擔心少數族裔令國土分裂,並不是中國唯有的,只是在美國以一種較為不顯著的方式進行鬥爭。   這種對西語裔分裂美國的恐懼不完全出於種族歧視,因為西裔社區過去發起的爭取權益萬人遊行,經常見到墨西哥國旗飄揚,更有寫著重新奪回失去土地等字句的標語。在美國的西部和南部,過去都是墨西哥的國土,因戰爭而「淪」為星條旗下的一州。這種「不美國」的思維,加上使用非英語,是一些白人難以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不論多難受或甚至有政客願意在國會裡提出法案獨尊英語,官方大規模及有制度的打壓西語裔在今天已不可能發生,這與政治體制直接相關。美國政客是靠選票的,西語裔人口集中的選區,政客也要投其所好。所以,歧視與抵制只能在個人行為或民間組織所為,在政治正確的強大壓力下,連白得雪亮的共和黨也開始受壓要經營少數族裔票源。 

族裔如何融和(一)

族裔如何融和(一)   從西方媒體的報道調子,似乎中國政府特別不能處理種族問題,好像只會一味的「高鎮極權」。英國廣播公司等一些西方媒體關於新疆暴動的報道,更指暴動證明中國經常提倡和諧社會並不存在。中國是一個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難免會遇到族裔關係問題;而美國也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兩國是否面對類似的狀況,而應對方法又有否不同呢?   在表面上,中國有西藏和新疆的激烈種族矛盾,而美國則好像是個真正的大同社會,各族裔都能和平共處。不過,這簡單的描述不足以說明兩國在少數民族問題上的本質分別。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都是地方的原居民,與漢族共處已有千百年的淵源,而現今美國國內的少數族裔,卻絕大多數是移民,原居民是印第安人。族裔人口的來源,大大影響了與執政主流族群相處關係。   在西方譴責中國對境內少數民族如何如何之時,應同時檢視美國主流歐洲白人族群如何對待原居民,答案是「種族滅絕」。打從一開始,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白人族群便沒有想到要與少數民族原居民平起平坐,在遇到資源與土地的矛盾時,便實施武力掠奪和種族滅絕,直至印弟安人完全失去繼續鬥爭的能力,甚至瀕臨絕種的階段,主流白人才放下屠刀,把所剩無幾的原居民遷入所謂的保留區內,過著依賴白人及與主流社會的半隔離生活。   至於另一大少數族群──非裔黑人,他們是被白人買回來當奴隸的,根本不存在平等對待問題。黑人沒法保存自身的語言、文化和傳統,他們長期忍受著的奴役和不公平。在組織反抗運動爭取權益之時,也因為沒有祖籍國,在本土也沒有根,所以爭取的終極目標也只是與白人平等的社會地位,而不會出現什麼分裂意圖。   所以,不論印第安人或非裔均不會對美國國家穩定帶來任何衝擊,反而西語裔的壯大,在近年已引起部份白人的不安。

西方媒體鏡頭下的新疆暴亂

西方媒體鏡頭下的新疆暴亂   七月五日的新疆暴動,令人自然聯想起去年北京奧運會前的西藏騷亂。大概有點始料不及的,是拉薩事件後受創的不單是當地居民,還有西方媒體的公信力。當日西方傳媒張冠李戴和充滿偏見的報道,引起世界各地華人的憤慨。有上街抗議媒體報道不公,也有專設網站為西方傳媒的錯誤報道撥亂反正,以正視聽。2008年的拉薩暴動後,網上更冒出一句形容人不誠實的新流行語──「做人不要太CNN」。事隔不足一年,發生了從多方面都極類似的新疆暴動;這一趟,西方傳媒又會如何報道及評論事件呢?一周以來的總體觀察如下:初期態度「謹慎」了,處理方法「聰明」了──即使根本態度未變;直至找到「突破缺口」之後,立即故態復萌。   公信力是媒體的靈魂,去年拉薩一役個別西方媒體近乎自砸招牌,於是首一二天基本上是學乖了,於平衡觀點和採用材料方面有明顯改善。先以去年被狠批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為例,連日來對新疆的新聞報道採用了較為平實的敘事手法。有關周日烏魯木齊維族上街的新聞,CNN沒有如去年般立即把事件定性為「政府武力鎮壓民主示威」,而是引用目擊者講述參加騷動的人群破壞公物和襲擊途人,以及當地軍警的鎮壓行動如何逐步升級,報道的用字算是沒有感性的渲染。至於世維會對中國政府的指控,只放在報道的最末。在其後幾天的跟進報道,雖然報道世維會的篇幅增加了,但同時也對應地加插了中國官員的觀點作為平衡。在周三發表的一篇CNN記者採訪手記內,甚至寫到中國警員把採訪中的西方記者截停並帶上警車,說是為了記者的安全。CNN的記者認為警員是對的,要不然他們很可能被夾在示威衝突中。   美聯社也算是漢、維人的資料並列,但傾向同情維族。如在周二大批漢人拿著武器上街後,美聯社的報道雖然也提及漢人是因周日受維族人攻擊而被惹怒了,卻在訪問中大量引述維族民眾對漢人暴力的指控,予人維族人才是受害者的印象。   然而,略為平衡只見於新聞報導;「更自主」、彷彿「事實交代」的責任比較輕的評論式內容,緊隨新聞報道密集般湧現。這些可以「更有彈性」的評論文章,一如既往地一面倒的把中國妖魔化,與美國某些政客唱和著鼓吹「暴力有理論」。 西方新聞媒體普遍將新疆維族定性為受害者,特別偏頗的有「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官方的「美國之音」等媒體。這些媒體在報道上淡化了周日暴動所造成的破壞,或暴徒對無辜平民的攻擊,反而「捨近取遠」,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