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美國再創輝煌

  日前與來自廣州的同行交流,其間談到美國經歷金融海嘯後再創輝的可能性。客人提出一個在中國國內流行的觀點,說「美國目前是在韜光養晦,不久便將重振聲威;所謂美國國力已經開始走下坡其實只是假象。」對此說筆者未敢苟同。   要認真思考美國的前景,先要定義何謂「國力」?如果「國力」定義為作為世界霸主的力量,那美國仍然綽綽有餘的。這方面的「國力」具體呈現在以迅即覆蓋全球的軍事打擊力作為後盾的國際政治主導力量,金融海嘯雖重創了美國經濟,卻刺激美國致力維持及擴充其霸權力量的決心。奧巴馬政府全力推動重返亞洲策略,以及日前宣布繼續增兵亞洲區,便是最佳例子。   但如果「國力」的定義是國民生活品質,則以目前聯邦政府的背負的十五萬億元債務,以及大部份州份都在赤字下運作的情況看來,國民生活品質的前景仍是十分不樂觀。試舉一例:教育是一個國家未來成就的最佳指標,美國全國校區長期緊縮開支,中小學教育素質每下愈況。近年就連大學也深陷財政危機,公立大學學費倍升;學生貨款債務被形容為另一個次貨危機。美國大學雖然質素佳,但研究院的學生以外國學生為主,而為了增加收入,各大學均大量招收外國本科學生。   在經濟方面,美國是世界資金和人才匯聚之地,本應沒有不繁榮的理由的。可是,自二零零八年以來,美國的失業率依然高企,問題原因是美國產業發展失衡。一場金融海嘯之後最先復甦的竟然也是金融業,受政府資金拯救的大行已經花紅照發了。奧巴馬致力宣傳的發展新能源產業,至今只聽到連串壞消息,聯邦政以億元計的投入都泡湯了。而就業增長最鮮明的行業是礦產業和資訊業,這些都不是能夠大量聘用勞動力的行業。再加上美國大企業都是國際化的跨國公司,它們最大的市場和生產基地都不在美國,因而出現企業賺大錢,卻沒法惠及美國本土百姓和地方政府的現象。   於美國內政而言其實極需要在多方面大幅度調整國策,可惜以現行的政治體制,並不利於任何實質的改革,政客們只顧眼前選舉,空頭承諾成為政府最拿手的絕活。美國如不經過某種形式的革命,很難扭轉這困境。怪異在雖然內部問題重重,在國際上仍然能夠當一哥,這種表裡不一致的情況會帶來什麼新問題?很值得關注和思考。

可哀的自大

  不久前網上流傳一段關於港人與內地人士在港鐵內口角的視頻,繼而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言批評部份港人的言論被故意曲解,之後又有示威者到香港中聯辦抗議孔的言論。昨日,有匿名人士在網上發動內地人士到香港地鐵集體吃東西;另一個叫做正義聯盟的組織在臉書上打著「捍衛本地香港權益、捍衛本地文化」的大標題,提出要求修改基本法,杜絕雙非孕婦,收回單程證審批權,不要過度依賴自由行。這連串的發展,讓作為港人的筆者感到無比的悲哀。過去自信滿滿的港人去了哪裡?   一對港男女借小題大發揮,在列車上看到內地小孩吃零食,自稱出言干預而與孩子父母發生口角,於是不理阻礙全車乘客行程,按緊急掣叫停了列車。待車務員到場時,還聲大大說自己有的是時間,要求一眾下車接受調查。如果這對港人真是為公德而發難,那濫用緊急掣又是什麼公德。更可笑及離譜是男的對車務員解釋叫停列車原因之一是他被罵了。別小看這宗本來是極無聊和無知的歧視事件,經過別有用心者煽動後,便成為港獨分子的新鮮材料。   香港人過去都自視為醒目仔,反應快及生存能力強,打拚出這顆東方之珠。如今一些港人那股強烈的仇視和歧視內地人的行為,從另一面看是反映出自信心的陷落。過去港人會嘲笑內地人,笑他們是「阿燦」,但不會恨他們,「阿燦」或「表叔」更為港人帶來歡樂,成了港人尋開心的對象。發展至今天,部分港人那份毫不遮掩的憤怒,與中港兩地形勢的變易脫不了關係。   人們只會取笑不如自己的人,當本應被取笑的對象顯示出超強的本領事,接受不了現實的結果便是仇視。這是人性醜陋的一面,也不獨是港人才會有,這類情況也發生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   盲目非理性的仇恨不會令香港變得強大,相反會令香港沉淪。飲水思源,香港的成功在港英時代便與中國因素分不開,今天的香港依賴內地更勝從前。鼓吹變相港獨的本土意識,除了顯示當事人的悲哀與無知外,還能有什麼意義呢?

錯不在春晚

  2012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以創新為主導思想,從舞美、廣告安排和節目內容,都希望在春晚三十周年之時,為這全中國最多觀眾的節目重振聲威。暫且不論晚會的成敗,但從小品《超市面試》抄襲日本小品一事,反映出來的更多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扭曲,而不是節目的水平或受歡迎程度。   央視決定今年不評選最佳春晚節目,但多家網絡媒體都有網民評選調查,其中鳳凰衛視的調查中,有四成五的網民表示對春晚「比較失望」。觀眾對春晚失望可能有千百樣不同的原因,節目是否精采,喜歡不喜歡,都是主觀的。節目的成功與否在於得到多少觀眾欣賞,所以討好大多數是一切娛樂事業的原則。網站調查只反映了上網族的看法,並不一定就能代表全國觀眾的感受。筆者反而更有興趣了解那位敢向春晚提交抄襲小品的編劇到底是一位怎麼樣的人。   俗語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影視作品互相模仿也是天天都發生的事情。但在有以億計觀眾收看的春晚,編劇竟然拿不出一個原創的劇本,而要幾乎全盤照搬的讓觀眾看二手小品,創作能力低下不必多說,更令人吃驚的是其公然詐騙的膽量。   龍年春晚找來了新總導演哈文,有了最新式的舞台設計,也極勇敢地放棄了植入廣告。經過多番的淘汰輪選,被選中上春晚的節目原則上應是集全國娛樂界的精英節目吧?可憐地,編劇搬來日本的舊作品,而在網絡評選上還登上了最受歡迎節目的第二位,這叫國人情何以堪呢?   奧巴馬總統在昨晚的國情咨文中指責中國的假冒商品傾銷美國,導致美國損失以十萬計工作崗位。奧總也許是為選票而誇大其辭,但連春晚節目也要假冒,那還如何辯解好呢!二手小品不獨是個別壞鬼書生的劣行,為得到眼前短暫利益的而走旁門左道;不肯認真實幹,只求表面風光等等思想行為,不獨見於春晚,也見於官場和商場。中國的真正強大,也應包括社會道德與文化的提升吧。

祝大家龍年大吉!

李玉刚龍年春晚演繹《新貴妃醉酒》 借李玉刚在龍年央視春晚的表演向各位拜年啦!

百辭莫辯

    什麼是「百辭莫辯」?本義是有理說不清的意思,而昨晚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辯論也可以用「百辭莫辯」來形容,但不是原意,而是指候選人講個未完未了,卻不見得辯明白了任何東西。不單是眾候選沒有新意,連辯論主辦單位CNN派出的主持,亦不改媒體歪風,霸道及不正當地干預選民的知情權。   熱熱鬧鬧的共和黨初選至昨晚只餘下四名候選人,按道理候選人在辯論會上應該有更充裕的時間各抒己見;可惜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主持人沒有從選民出發,只是一心要把辯論會辦成有趣味話題的高收視節目。主持人 John King 一開始便要金里奇回應前妻的花心指控;並且不時引述候選人之間曾經相互批評的說話,逼他們現場再度對質一番。這種純為炒作而炒作的主持手法,於娛樂觀眾角度而言屬無可厚非;除此以外,對進一步了解候選人並沒有任何作用。此外,雖然台上只有四名參加者,主持竟然大部份時間忽略候選人保羅,令台下觀眾要高喊保羅的名字,主持才點名保羅回應。   候選人辯論會是嚴肅選舉過程中的一部份,贊助媒體將之辦成為一個節目,隨主持的主觀和喜好提問,對候選人和觀眾都不公平。這方面台灣的總統辯論要好得多了。美國媒體和媒體人的政治偏見已被行業接受為個人風格,也可以說在主流媒體裡難見到認真的客觀報道,本應超然的新聞工作者變成為政治參與者,借助媒體力量在政治混水中試圖興風作浪。   除了主持不稱職外,候選人也沒有什麼新意。受到主持優待佔去幾乎一半發言時間的羅姆內,可能因為民調領先,對答間顯得輕鬆自在,看似信心十足。可是一句鼓足勁說的話卻露了底,羅說:「華盛頓需要一名不在華盛頓生活的領導人」。羅姆內指的當然是他自己,但單憑這句話筆者便不會投票給他,因為他太懶惰了。奧巴馬說過同一樣的話,所有沒有官職在華府的候選人都說過一模一樣的話。還相信這句話的選民還有多少呢?仍敢講出這句自欺欺人的「金句」,更肯定是一名因循苟且的空心政客。   如果說這些辯論會有什麼作用,起碼它讓我們看到美國政治的陋習依然頑固如昔。

互聯網主人

  誰是互聯網的主人?政治正確的答案是:網民;再問:互聯網能徹底的自由嗎?政治正確的答案是:能。而且本應如此。可是,任何權利都是需要經過爭取的,互聯網絕對不是人間天堂。一場互聯網控制權鬥爭正在激烈地展開。   國會正在討論《停止網上侵權法案 Stop Online Piracy Act 》,該法案將容許資訊內容的版權持有人,可以控告及向法院申請關閉侵權的網站。這表面看來與其他版權法的精神原則沒有什麼太大差異,但問題是在於其具體細節。按現行法例,網站只要在接到侵權投訴後即時把相關內容刪去,便不必承受法律責任;如沒有接到投訴,網站是不必主動監察的。新法例一旦通過,任何網站只要出現侵權內容的連結(不是版權內容),便會被視作侵權。   有說法指只要大家都守法,不去轉傳有版權的內容材料,便不必擔心新法了。可是,新法將大大打擊社交網站及互聯絡搜索引擎。因為從此以後,網站公司便要主動確保沒有侵權內容,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谷歌的 youtube 或臉書,每天以千萬條計由全球網民上載到他們網站的資料,如何能逐一保證都沒有侵權成份呢?因此,網民擔心法例一旦通過,企業為求自保便會禁止網民上載。谷歌、維基百科等互聯網巨頭今日將推出網上抗議,試圖向法案推動者展示他們的力量。   不過,有超一百一十五間娛樂媒體公司支持的新反侵權法,亦不是全沒有道理的。娛樂公司花鉅資製作的影音產品,被無償的轉播,於理也不合。而互聯網公司是依靠為網民提供資訊交流平台而賺取廣告收益的,他們本身不生產內容,如果內容方處處講版權,網絡公司也就沒生意可做了。   這場互聯網大戰其實只為一個「錢」字,從中可見只要有錢的地方便有紛爭,便 需 要規管,互聯網又怎能例外。

大選啟示

     台灣大選落幕,沒有預期中的緊湊。蔡英文敗選後保持微笑,還安慰為她流淚的助選團成員。有評論指蔡這種異常的沉穩和鎮定表現,可見政治家的優秀風度。這說法道理上成立,但經過激烈的選戰,並且是民調和輿論一直顯示有勝選機會,為何對於敗選能即時放下,猶如放下心頭大石般呢?欠缺那股發自內心的激情,也許是蔡未能勝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至於拘謹地親民的馬英九,其實也是激情有限,從他的勝選感言中沒有幾句能稱得上激動人心的話。大選結束後不少評論說今屆台灣選舉相對過往都理性,這確是一種進步。媒體行家談到台灣選舉,經常會說:「台灣的選舉什麼都可能發生」。選舉花招狠招層出不窮是台灣選舉的特色,但雙英對決卻是風平浪靜的。主因可能兩顆子彈事件後,在選前搞花樣的作用已經不一樣了,相反可能更會引起選民的反彈。      經一事長一智,也表現在大選的主打議題「九二共識」上。抽象的台獨訴求,什麼台灣主體、拒共反中等等,再沒法如李登輝或陳水扁年代般誘發一群狂熱的選民。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民生比一切都重要。馬英九上台後也許十件事有九件都辦得不得民心,但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一項便足以讓他連任了。      選前選後一項極有趣的分析觀點,說很多人都怕馬英九輸,於是卅萬台商從大陸回台投票,台商界重量人物也破天荒的開腔挺馬;連原本估計能有百分之五選票的宋楚瑜也少了一半的票,猜測另一半是怕馬敗選,因而放棄在道義或情感上支持這位老省長。      怕馬英九輸的選民中,不見得都是全心全意挺馬的,他們應是更怕蔡英文推翻九二共識,鬧得兩岸關係倒退。而兩岸關係回復扁時的緊張狀態,苦了的是台灣的經濟和百姓。阿輝伯帶病為蔡英文站台,他應清晰地看到時不予我了。對比在他執政之時,台灣能響亮地向大陸叫板,而現今,中國大陸已經與台灣的前途密不可分了。中國因素,在北京的靜默中深深地影響著台灣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