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發展才是硬道理
廿九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來自一百卅多個國家和七十餘國際 組織的代表共一千五百人,十四日齊集北京出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是與「一帶一路」 相關的最大規模國際會議。從國際間的熱烈響應,可見「一帶一路」 的受關注的程度正在快速上升。然而,輿論界對「一帶一路」 的理解,多少還有些瞎子摸象的味道, 甚至在本地薑不辣的慣性思維下, 好些華人反而不太熱衷於深入認識什麼是「一帶一路」。
西方輿論對於「一帶一路」的解讀,大多從經濟與政治兩角度入手, 認為它是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的自救手段, 而其背後政治動機則是意圖稱霸世界。前者是從功利角度作出批評, 後者則沿襲了傳統的妖魔化論述。總的來說, 除了學術界中有些正面評價外,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大多持有戒 心,因為無論在經濟或政治上,「一帶一路」如真的發展成功, 將大大擠壓了原發達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影響力。
與此同時,由於「一帶一路」構思過於龐大,表面看來難以成功, 所以也有輿論認為這只不過是中國高速發展下的一個特大泡沫, 不足為懼。不錯,「一帶一路」是以基建為支點,試圖打通六十多個 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大動脈; 然而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甚至是矛盾的政治制度、 經濟發展水平、宗教信仰與文化價值觀。 他們真的能合作不相互排斥嗎?是一個很大問號。
況且,西瓜大邊倒是傳統實用智慧,找尋商機自然往發達地方看。 可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總量才佔全球的百分之十六, 對外貿易總額僅及全球的兩成一,可以說都是窮國為主。 財力不足還不止,這些國家的總人口佔了全球的四成三。人口眾多經 濟又欠發達,中國的巨額投資能有回報嗎?美國媒體估算,單獨是巴 基斯坦便欠中國高達九百億美元基建費。
提防也好,看淡也罷,「一帶一路」引擎已經悄悄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重新定義何謂國際公義;而這種改變並不如人們想像中要待各工程 落實,二三十年後結帳回顧才能分出勝敗的。因為「一帶一路」絕非 單獨是冷冰的基建能力展示,而是傳遞出一種信念,中國人耳熟能詳 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長期以來中國被西方輿論定性為一個沒有軟實力和沒有信仰的國家, 真的是這樣嗎?改革開放被形容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發展奇蹟, 短短卅餘年間,一窮二白的中國成功讓七億國民脫貧,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和消費國。這會是一群沒有信仰 和理念的人幹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如此,中國人相信發展, 相信和追求穩定和富裕的更美好生活。因此他們能忍受犧牲, 敢於探索前路,儘管中間多少的磕磕絆絆。
「一帶一路」所輸出的,除了中國的資金和工程能力外, 最吸引參與國家的是有成功實例擺在眼前的中國動力:追成和平發展 與全民共同富裕,意識形態暫擱一旁。當中國奔向小康之時, 便開始有聲音指中國人一身銅臭,生活空洞沒有意義。然而, 可知道環顧世界,最被渴求的正是一些中國人已經以為理所當然的穩 定社會環境和相不斷改善中的生活。
戰後由美國主導重建的世界秩序, 可以概括為不惜以軍事手段維護發達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原來落後和欠發展的國家依舊長期陷於政治動盪,國民經濟乏力。 沒有附帶政治意識形態的「一帶一路」,雖然不是立竿見影, 也有存在各種未知的風險, 但卻是這些國家擺脫貧窮落後宿命的千載難逢機遇。 以西方國家利益核心的所有政治論述,在「發展才是硬道理」 面前都變得軟弱無力。所以說「一帶一路」 最有價值的輸出並不是過剩產能,更不是什麼中國稱霸的野心,而是 一條讓弱國走向共同富裕之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