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鳴得意(二)
一位也是新聞從業員的朋友主動問筆者有沒有看這關於虹橋的《六十年家國》特輯,友人看後帶點激動的說:「這工程大得驚人,真的需要這麼大嗎?其他地方政府一定有樣學樣,爭相搞大工程。」對於報道中的收地內容,友人說;「簡直就是惡霸所為,人家不想搬也要硬把人拖走,逼百姓同意搬遷。」
每一則報道或新聞專題,中間必然涉及資料搜集及剪裁。而鋪排與剪裁不可能是無意識之作,背後由一種看法主導。而《六十年家國》作為製成品,負載了記者或編輯想要表達或呈現的主旨或主題。而一輯題目為「六十年家國」的新聞專輯,以虹橋一集為例,朋友的閱讀反應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信一般人都讀得出來)──專輯讓人留下「國家欺壓百姓,亂搞大而無當工程」的印象。顯而易見,這就是該專輯製作人想要表達的訊息,筆者的這位朋友便完全接收到了。
李後主說:「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現今的中國何止三千里地。《中國在想什麼?》一書的作者Mark Leonard說:「在中國什麼都大」。一個有十三億人口(四倍於美國),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基建規模客觀上是難以避免「大」的。城市人口的龐大流動量,也許該專輯的製作人(香港人)一時間仍未兌換為實感;舉例說,一個重慶市的人口已2700多萬,可能已是香港的三倍有多。無線這輯報道在播放工程的畫面時,以影音技巧凸顯了工程之大。這處理尚可理解為活潑地呈現資料,仍算是客觀的。可是,當報道進一步詮釋這「大」的意義時,便觸及到編輯和記者如何指引觀眾理解報道對象──虹橋交通樞紐工程。
虹橋交通樞紐為什麼要這般「大」?其規模設計概念基於什麼?有那些經濟和商業考慮?落成啟用後的交通及經濟前景為何?與周邊以至中國其他省份的關係?……上述帶深度的「宏觀資料」,記者在專輯裡是「零」交代,只是重複提到工程在多方面違反常規,且專為世博服務,彷彿不顧一切施工就是為了世博這「一次性」的活動。而記者在專輯末段點題式地加上了批判形象工程的內容,訊息至此已顯而易見──專輯要把放在「六十年家國」之下的「虹橋工程」,直接定性為另一件超大的「形象工程」。
無疑,中國各地有許多浪費資源的形象工程;可是,如沒有更深入或宏觀的論證,不能直接把虹橋也歸類為形象工程。如要下此結論,得先陳述上海以至中國的交通需要,工程完成後的實質功能和營運前景。工程「龐大」本身並不是罪名,因為「大」與「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還必須要看需求與用途。
一些人感到不可接受的「大」,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筆者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月前才探親回來,她便完全不知道有虹橋擴建工程,連她在上海親友也沒有提及過。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