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台了
兩岸最近都各自在忙著應付自身的政治危機,大陸有新疆漢人集體上街要求自治區書記王樂泉下台,而台灣因追究救災責任,內閣總辭了。都是因為民怨而下台,湊巧時間上也接近,但所引起的思考卻很不相同。
新疆自七月烏魯木齊暴動後,最近又發生數百人被針刺攻擊,激發當地漢人上街示威抗議王樂泉施政無能,令治安惡化,百姓安全沒有保障。這場示威導致多人死傷,有失控的危機。最後中央政府宣布免去烏市市委書記粟智及自治區公安廳廳長的職務。這似乎是回應了百姓訴求,但換的人卻不是示威群眾所針對的目標,因而傳出王樂泉找粟智作替死鬼的說法。
至於在台灣,政府救災不力成為藍綠民眾極難得的一次「共識」,要求馬英九和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引咎辭職的聲音不絕。馬英九當然不會辭職,最初也沒有讓劉辭職,表明只會調整部份閣員。可是,劉卻在一般以為他將忍辱重整內閣之時,卻宣布辭職。
上述兩種下台方式很不相同,粟智下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至少不是百姓最期望的。而劉在總統支持下,也不戀棧院長之職,是因為他明白已失去百姓的信任,免強留下,不如瀟洒離場。劉的下台可說是真正民意力量的體現:至於粟智,究竟是出於何種政治考慮,或粟個人到底有什麼責任,中央都沒有說明。
不論是下台或是上台,總得有一個理,有一個說法。政治任命的官員能接受問責的監督是好事情,但不能單靠民意和社會政治道德規範,須要明確問責的機制。在制度和法理上對於政治任命的官員,該有可依的考核或彈劾機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