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新三國演義

    國際舞台上大國角力的戲碼越來越精彩,美國在克林頓時期享有的「無敵」地位已一去不返了,而小布殊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號施令,叫全世界不要阻礙美國出兵的霸氣也難以復現。在這幾天的聯合國大會上,不再只是幾個不服氣的小國在向美國叫板,除了廣受歡迎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連普京也來了,並且是有備而來。   先說習近平訪問美國,當下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對於習首度國事訪問美,白宮在歡迎禮節上似乎是規格極高,但有心人仍然看出不少問題。首先是在習近平抵步前,教宗先到了華盛頓,並且受到白宮元首式的熱列歡迎,還被安排在國會演講,而習只是與國會兩黨領袖禮節性會面。教宗與習近平同時在美國國土,美媒卻一直以教宗的新聞作為頭條,習近平次之。   有一說法是有關方面不希望在美國出現什麼習旋風。如果此說法成立,則最配合演出便是國會議長博納。他選在奧巴馬在白宮與習近平進行正式會談之際,宣佈自己下月辭職。很顯然在時間點上博納是藏了心眼的,目的也達到了,是日美國媒體的頭條不是奧習會,而是博納辭職,連奧習聯合記者會上的問題也轉移到博納話題上。假若美國政客真的在習奧會上搞了動作,那只能是反而反映了中國的份量加重了。   至於普京,他已多年沒有出現在聯合國了,這次也是有備而來,在其身後的是一群在敘利亞境內的俄國戰機。普京在聯大發言就敘利亞問題的立場與美國針鋒相對,雖然俄空軍並未參戰,但已足夠讓奧巴馬坐立不安。俄軍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集結引來西方的制裁,諷刺的是俄軍進駐了敘利亞反而讓美國找不到反對的空隙,只能表示關注,因為俄軍是打著反恐大旗而來的。聯大發言後,美國元首同桌午餐,兩人中間坐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頭枱找不到習近平,因為他在演講後便回國了,似乎是把舞台留給遲來的普京。   美國同時挑戰中俄的戰略是藝高人膽大所為,且看這新三國如何發展下去吧。

老外治港

  司法自主權是國家獨立主權的最重要構成部份,任何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都不會容許由外國人操控司法終審權。誰會想像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可以由法國公民、伊朗公民或別的國家公民來擔任。可是,香港特區前終審法院大法官李國能卻公然宣稱委任海外法官應在香港永久施行。李觀點完完全全反映未去殖民地化在香港造成的問題是何等的嚴重。   李國能說特區終審法院委任海外法官並無違反中國主權和香港自治,反而是主權的行使和自治的體現,可擴闊法院的經驗和視野,獲得香港市和國際社會的信任,有助維護司法獨立。李又認為委任海外法官與一國兩制,同樣是獨特的概念。李此番話直顯殖民地奴才本質,香港司法一日由此等人掌控,便一日沒法達致真正的治權回歸。   自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武力侵略中國起,這些殖民地主義大國便要求在中國享有特殊司法權利,稱之為領事裁判權。此外,殖民地侵略國同時又霸佔了中國海關的執法權和稅務權。自始,外國人在中國便不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滿清的司法權利蕩然無存。   李國能的說法並非單單是他個人的主張,而是香港司法界的主流。司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所在,特別是終審權。李認為只有永久讓外籍公民加入特區終審庭才取信於國際,等同說中國人永遠不能承擔自我管治,必須要由外國人共管。請問李法官,難道你以為現在還是滿清時代嗎?中國就必須受外國法官管才是夠獨立嗎?李所說的獨立實質只是指獨立於中國之外,李國能等盤據特區司法上層的人,正在利用手上的司法權,搞司法上的港獨。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永久讓外籍人士出任特區法官,等同接受中國司法存在一處任由外國人控制的缺口,除了殖民地或被強行侵佔的國家外,這地球上沒有一個主權國家會接受。奧巴馬與伊拉克政府就美軍留駐談不攏,原因就是伊不同意給予美軍免被起訴權。連伊拉克在司法主權上都能夠向美國說不,為什麼李國能等可以有面目要求中國永久接受外籍法官。陳佐洱說香港未去殖,李國能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哭泣的議長

  在任內辭職的美國國會議長有的是,被黨內同志逼宮的也大不乏人,所以眾議院議長博納將為後人所惦記的,不是他提前下台,而是他那雙汪汪的淚眼。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這位居國家權力第三把交椅的博納,卻從不計較在公眾面前拭淚。   還記得當年博納從民主黨的普洛西手上接過法槌當了議長後,各大媒體刊出的照片並不是意氣風發,或是開懷大笑的博納,而是特寫新科議長眼角的一串淚珠。說實在,畫面是十分感人的。從餐館打雜和清潔工出身,至成為小商人及成功從政,時人也似乎能理解博納坐上權力的頂層後,因何感懷身世而激動落淚。   只可惜,其後大家也都發現了,原來博納有一顆異常敏感甚至脆弱的心,而且毫不避忌,想哭便哭。做電視訪問會哭,發表演講時會哭,出席追悼會自然也得哭,上周見到教宗時更是哭泣不止。議長的眼淚不再感人了,並且被時評人稱之為「嚴重的愛哭毛病」。一個政治評論網站曾統計過,博納上任前兩年便公開哭過至少十五次。   美國文化從來就是崇尚英雄的,鐵漢可以柔情,但不能用淚水當武器。所謂高處不勝寒,議長之位本來就不好坐,並且不適合真性情流露。美國政治圈本來就充滿計算,看過《紙牌屋》的都會感慨政治鬥爭的殘酷。博納柔軟的心靈,似乎為國會增添多了幾分有真情實感的人性,但畢竟政治鬥爭是無情,多情議長絕不能靠眼淚來贏得尊重和支持。打從博納上任起,便一直沒法擺平共和黨內的不同派系,就算他多麼想槍口一致向外指著民主黨,黨內總有人認為他對白宮太軟弱了。回過頭來看,真可能是他的眼淚出了問題。

臉書長說中文

     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在臉書上貼文,興奮地講述他在西雅圖與習近平會面的經過。原文是如此:「今天在西雅圖召開的中美第八屆互聯網論壇上,我見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個論壇上,科技公司老總們得以與中美雙方的政府官員會面,並討論互聯網產業未來的一些共同問題……   從個人層面來說,這是自己第一次完全用一門外語與外國元首交談。我認為,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人生裡程碑。能夠與習主席以及其他一些領導人見面是我的榮幸。」   從現場視頻所見,加上以上一段文字,足見這個影響力遍及全球的臉書主人是何等高興能以中文直接與中國國家主席面對面交談。扎克伯格的中文並不是一般老外:「你好嗎?」、「謝謝」之類,他曾經痛下苦功習學中文,年前到北京清華大學與學生座談時,亦是全程使用中文。   於私方面,扎克伯格的太太是一名華裔,他曾說學習中文是要與岳母更好溝通。而在公方面,臉書仍然被屏閉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門外,學好中文對於臉書進軍中國,縱未能有很實質作用,但起碼展示誠意,與中國官員打交道也多幾分親切感。   互聯網是一門靠腦力而不是勞力的事業,扎克伯格看到了學習中文的價值,也看到臉書的未來缺不了中國。想起在臉書上看到香港一間專賣日本產品的商店,港人店主公告不搞十一黃金周特賣,以示不歡迎內地遊客,而店內也不會用簡體字。兩者相比,高下立判。港台好些人以去中國化為樂為榮,殊不知只不過是自絕於世界進步大潮流而已。

認識還是想當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美國,成為美國媒體的熱點關注,從一些媒體報道的標題反映,好些美媒仍是在報道他們心目中的中國,而不是客觀的中國。   最新鮮的例子是華爾街日報在習主席抵步當日發表了早前的一篇書面採訪,於華爾街日報而言,雖然沒有取得面對面的單獨專訪,但一篇趕及新聞熱點的書面採訪也算很是不錯的了,暫勝其他媒對手一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作了二次報道,但角度則轉換為「習近平接受外媒採訪,中國人民卻看不到,因為採訪內容都經過審查和刪剪」。   事實真的如此嗎?CNN報道的根據是華爾街日報在中國境內的網站是受中國政府審查的。這點沒錯,境外媒體真的受到審查,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百姓便看不到這篇專訪,因為另一個中國新聞網站:《觀察者》當天便把整篇訪問全文翻譯刊載了。以為中國百姓都生活在信息封閉下的社會,是西方媒體的一處認知誤區。   CNN的報道角度也許是出於酸葡萄心態,也許是懶惰及慣性地順手抹黑中國。另一些媒體所用的標題則具挑釁性,如《中國百姓是喜歡還是懼怕習近平呢?》《中國夢是中華大帝國嗎?》等等。媒體採取批判角度報道本是無可厚非,只是到了中國題材,西方媒體在知識面上的缺憾便曝光得更為明顯。再加上向來擁有絕對話語權,好些西方媒體大有「我說啥就是啥」的味道。   中國題材將是今後世界媒體最重要的報道內容,要做好中國報道,單憑印象和翻出固有意識形態,只會流於淺薄和老生常談,西方媒體在這方面還需猛力下苦功才是。

去殖民化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周日在演講中指出香港回歸後未去殖民地化,反而去中國化。有泛民議員對號入座,反擊陳的說法。其中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更玩弄文字遊戲,說自己只是主張「去大陸化」,而不是「去中國化」。   連台灣已經光復七十年,仍然受到未去殖的困擾,更不要說香港才回歸十餘年了。誰會想到,怎會有九零後的台灣學生,說擔心教科書明言台灣曾被殖民,會激恐日本。由此可見,殖民地政權雖然已經撤離,但殖民地奴化教育卻仍世代相傳,春風吹又生。   殖民地本質就是暴力侵略另一國家或民族的罪證,侵略國在國際道德上完全沒法站得住腳,連那些昔日殖民地大國也羞於啟齒,而現實中就有這麼一群人甘於被殖民統治。簡單來說,這都是出於對自家本族的徹底否定和不認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為什麼中國人會仇視自己的民族呢?中國過去曾多次被外族大規模入侵,完全亡國的有元清兩朝。元朝統治不長,被漢人推翻了。滿清雖然初期是殖民模式,但久而久之反而被漢族文化所同化了。   所以,至今天有一部份人淪落至以當奴才為榮,其根源是晚清國力與西方侵略者的災難性落後,國人的民族自尊被打跨了。今天在崇拜西方或日本,鄙視和仇恨本族的戀殖者,是中國悲慘歷史的畸形產物,但反過來也是重拾中華民族自尊的最響亮提醒。

泥餅充飢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講述海地的窮人吃泥餅充飢,比俗語常說的畫餅充飢淒慘多了。生產泥餅的主要是當地窮家婦女,用以幫補家計。訪問中一些製作泥餅的婦女說她們環境不好之時,泥餅也是「食糧」之一。   泥餅的主要材料是泥,再加入一些糖或鹽,開水後經過幾層布的過濾,把泥漿變得異常幼滑。然後在露天空地上,將泥漿擠壓成一片又一片的小圓塊,曬乾後便成泥餅,再運到市集去出售。紀錄片拍攝了一群小朋友邊笑邊啃著泥餅。   海地是美國前佔領地,現時人口約一千萬人,人均生產總值為八百美元一年。對於海地的長期赤貧原因,有不同的分析。有的指是因為海地沒有一個健全運作的政府,地方政治腐敗,雖然海地行的是普選民主政制。也有指是因為國民教育水平低,經濟發展不起來;也有說是因為不懂得環保,以林木為主要燃料,結果造成嚴重生態災難。而更直接的原因是天災,2010年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壞,至今仍未恢復。   這地球上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窮人不單是海地人,只是想到海地曾幾何時也是富庶的海島,又與超級大國美國有過那一段短短幾十年的藩屬關係,為何淪落到今天的可悲景況呢?美國總統即將要接待中國來的貴客,相信也必然會表示關注中國南海上的各個島礁;可是就在美國墨西哥灣以南的海地,強大如美國,就沒法參扶她一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