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反省與承擔

     洪秀柱不愧為女中豪傑,環顧當今世界政治圈,能有她一般的真誠和勇氣者,恐沒有第二人。希拉莉以私家郵箱處理公務事件,拖拉數月後,直至選情向下滑,昨日才公開道歉。狡詐和善變是現代政客的代名詞,為了選票,政客可以講出任何有利選情的話。只有洪秀柱在劣勢情況下,仍然直接挑戰連王金平和馬英九都不敢面對的民粹狂潮,單憑這一點,洪便足夠資格當台灣領導人,更是香港特首應效法的好榜樣。   眼下台灣和香港的政治局面何其相似,兩地政客表面上都尊崇民主,實質是民粹。洪秀柱在閉關三天後發了一篇題為《反省與承擔》的感言,其中寫道:「我們的國家真的病了,『病因不在政策,而在政治,更在我們這些從事政治的人』。很多人都說,那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官員,比如孫運璿、李國鼎等前輩,如果在今天的政壇,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就算再會擬定政策,也沒有政治空間可以讓他們揮灑。所以我們是病在政治,政治上有太多人不擇手段,視不真誠與反覆為能幹,視能捲起風潮以謀取政治利益為本事,上可以背叛國家,下當然就可以黨同伐異,上行下效的結果,國事也就不堪聞問了。」   「如果說這個病還只是一些個別的人的不擇手段,也許還好。但是我很清楚地看到,它已經發展為一種「民粹政治」的結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因為一個部隊管教不當的事件而把軍法整個給廢掉了,這是一種成比例的理性決策嗎?可是民粹政治已經成為一頭怪獸,只要發動,就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它以摧枯拉朽之勢,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決策方式。」   「而且很不幸的,這個民粹政治的發動力量,主要掌握在綠營人士以及部分所謂的名嘴與媒體手裡,他們擁有定義敵我的權力,於是民粹的刀鋒所指,對象就很快被輾成碎粉。」   已形成力量的民粹勢力真的如洪水猛獸,洪秀柱敢於向民粹宣戰,寄望的是沉默大多數的理性和良知。但這沉默大多數又是否可靠呢?洪稱這次選舉是「理性與民粹」的抉擇,可是民眾也許會認為在自己的小安樂窩內活得也挺好的,對何謂大是大非,大可以視作事不關己。洪秀柱自然也明白做出頭鳥的風險,但她仍然鼓起勇氣直斥其非,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她都是值得敬佩和尊重的。

媚日不抗日

    韓國與台灣同樣曾經歷過日本的殘酷殖民統治,韓國總統朴槿惠可以不理會美國的施壓,堅持到中國出席紀念抗日戰爭勝利閱兵;而台灣前副總統連戰以私人身份參加同一活動,則被國民黨、民進黨和其他台獨政團的圍攻,其中連戰曾出任主席的國民黨更要討論是否要黨紀處分。而此前,李登輝到日本說釣魚台是日本的,回來後又向日媒說台灣人的祖國是日本,台灣人沒有抗戰,當年是為日本祖國而戰,卻竟然受到保護。   韓國人對於日本人的戰爭罪行始終沒有忘記,對於日本政府抵賴戰爭責任的言論,韓國民眾必會強烈的反擊。而在台灣,具社會影響力的獨派名嘴,竟然公開說要停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因為他爸是日本兵。台韓同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害,為什麼韓國人會憤怒,而台灣則會出現感激之情。李登輝認日本為祖國,可能出任下屆總統的蔡英文請大家要包容,連戰到北京參加紀念抗日的活動,綠營就提告,這究是為日軍抱不平,還是替日本政府提告呢?   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戰場上的漢奸兵(偽軍)竟然比侵華日軍還要多,這民族恥辱應永記。爭論誰是抗戰主力,比應對美日對中華民族當下及明確的威脅更重要嗎?日本侵華時期,中國所有正規武裝都屬於國民政府治下,共產黨是一支企圖建立新政權的新興民間武裝力量,前後兩者的實力懸殊;面對日軍全面侵華,那一支武裝承擔更主要的抗敵責任,還要爭拗嗎?面對日本重新的威脅,國人如仍在爭論七八十年前誰是抗日主導,就不怕把日本右翼政客都笑死了嗎?   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可謂歷久彌新,起句是在呼喚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作詞者當年必然沒法想像到,戰爭勝利後,願意作奴隸的人還不少,並且當漢奸還變得越來越理直氣壯。再不講究民族精神和節氣,中國人再能憑什麼力量來應付逐漸逼在眉睫的挑釁呢?

病無能

  《論語。憲問篇》,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會擔憂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會憂慮是否被人賞識。按人性常理,誰不希望受到他人欣賞呢?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求學生都做隱士去,而是提醒門徒在期盼受重用和賞識之前,先要有相稱的個人才能。   《論語。里仁篇》裡也有類似的說法,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不怕沒有官位,只擔心沒有足以應付的能力;不怕沒人賞識,但求有讓人欣賞的自我價值。   提及此兩則論語是因為自從老師領授了聖人教誨之後,便一直以此作為工作上的座右銘。至今一生沒有鑽營機會或攀附謀職,卻時常惶恐能力不足,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的需要。自從加入媒體工作後,更覺學海無涯,所知甚是鄙陋不堪。   可是,時下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青一代,他們的職場和做人倫理與孔聖人那套可謂南轅北轍。互聯網世代的年青人是反其道而行,會認為如果待遇或職位不符理想,便理所當然的不必努力工作,應酬敷衍已經是夠盡責的了。鍛鍊職場本事並不再是首要的,不斷謀劃下一個更高職位才是第一優先。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能耐的青年日漸珍稀。   也許是時代變化速度太快了,特別是在電腦屏幕前長大的一代,把一些關鍵的人生次序都顛倒了。最極端的例子是走上街頭搞政治的港台政治學生,還未踏足社會一天,便目空一切,自負有改革和管治政府的能耐;大學學位未拿到,便自以為擁有遴選校長等高層大學行政人員的本事。   每當思考到底問題出自哪裡時,便會想到另一句聖人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然!

爛鬥爛

    當前美國總統初選的狀況,可用三個字來形容:「爛鬥爛」。人們應好好思考為什麼這天下間最具權勢的職位,就沒法出現真正的精英新血加入角逐呢?目前在台面上的,不是老油條政客,便是傲慢任性的富豪。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素質每下愈況,將對美國和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參選人缺乏領袖魅力外,選民越來越刁鑽的反傳統的要求,也令到大選變了一種味道。歧視少數族裔、侮辱女性、兼且可以當席驅趕記者的億萬富豪候選人朗特普在共和黨初選民調中連月來一直領先,有分析認為是因為選民喜歡政治圈外的候選人,他的出格作風正合他們的胃口。   選民期待一名華盛頓圈外人當總統並不是這兩三年的事情了,準確地說「圈外人」已成為政壇新人自我標榜的標籤。多少候選人在競選人信誓旦旦的說自己是圈外人,當選後將為政壇帶來新鮮空氣云云。就算是奧巴馬,當年何嘗不是打著清理華盛頓的口號進軍白宮,但當選後又有哪一位不是成為徹頭徹尾的圈內人。   所以,選民對於政客自稱圈外新鮮人逐漸也麻木了,他們要追求行為舉止都不正規的非常候選人。於是乎柯P會當選,特朗普也在民調一路領先。選民不要有政治的老手,並不一定等於真心的相信有野心但沒經驗的新丁,這現象只反映出民眾對現有政治體制嚴重缺乏信心,政客於他們來說都是天下烏鴉,寧可找一個什麼都不像的人來試試。只不過不論素質地盲目追捧另類,到頭來吃虧還是選民自己。

社媒暴力

  現代人同時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以社交媒體為主體的虛擬世界。這兩個世界相互交集,不但讓現代人的生活空間變大了,更令事情的變化加速至有時難以適應的地步。游走於這兩個世界之間,會讓人不經意地認為自我能力無限上升了;而由於變速之快,更令到思考的時間也壓縮至幾等於零。   溫州一家火鍋店最近發生服務員與顧客爭執事件,結果服務員情緒激動下取出一盆熱水潑向客人,還推倒傷者在地上再加以拳腳攻擊,導致女客人身體超過四成皮膚受炙傷。釀成如此嚴重後果,都由一則微博而起。   事緣女客人不滿服務員遲遲不替她的火鍋加湯,於是即場向火鍋店家發了一則投訴微博,而客服效率奇高的店方看到微博,馬上通知經理把服務員教育一番。可是此舉反而引起服務員的更大反感,跑到女客人面前又是一番爭吵,言語衝突升級。被徹底觸怒的服務員於是返回廚房取出一盆熱水向客人施以報復。   出手傷人的服務員已被追究刑事責任,就算遇到多難伺候的客人,動手傷人都是無可辯解的。換一角度從社交媒體的社會影響分析,此事卻揭示了社交媒體的暴力成份。用者會自以為在虛擬的世界裡,真身受到保護,於是更放膽和放鬆了,往往會造成網絡欺凌。不滿服務的客人發微博宣洩一番,於現代食客而言是家常便飯。只是當虛實兩個世界交錯在一起,原以為只會停留在網絡上的怨氣,忽然都到眼前來,並且因為經過網絡的放大,小事也變成大事了。   社交媒體正在以強大的力量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其中有好也有壞。社媒就如無韁的野馬,能否被馴服,恐不是那麼容易。

不是說你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布殊上周在電台訪問中使用了「錨嬰兒」( Anchor Baby )一詞來形容借生孩子取得移民美國機會的人士,引起西語裔社區群起攻之。其實這詞也不是他發明的,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不過,西語裔認為此語含歧視成份。最初態度強硬的布殊拒絕承認有歧視之意,並挑戰質疑者找出更貼切的替代詞,如有,他很願意今後改用新詞云云。   可能由於抨擊之聲沒有因為他的堅持而平靜,過了兩天,布殊改口稱「錨嬰兒」是指那些有組織及帶欺詐性質來美產子的亞裔人。顯然布殊所針對的就是中國孕婦。亞太裔國會議員抗議了,但拉美裔社區平靜了,因為原來布殊說的不是自己。   這種以中國或中國人作為攻擊對象的選舉文化在美國一天比一天旺盛,布殊失言,只需補充說明自己針對的是中國人,彷彿便沒事了,因為中國已成為美國政客的共同「敵人」。也許不一定他們內裡都對中國有什麼血海深仇,全因在選舉中一般都需要一個讓選民仇視的對象,將中國妖魔化成本最低,而且勝在美國國內的華裔選民反抗力薄弱,幾乎可以完全忽視。   所以,在功利和實用主義原則下,美國政客拿中國開刀並不為奇;只是如果候選人都只管把精力放在抨擊和諉過於中國,而沒有勇氣直面美國當前面對的深層問題,這樣素質的領袖將沒可能帶領美國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因為中國的崛起並不美國的威脅,真正的威脅是一個缺乏反思和改革能力的社會。

穩定壓倒一切

     全球股市大幅下挫,美國股市亦沒法獨善其身,杜指繼上周總計下跌千點後,昨日亦大幅波動,以跌近六百點收市。遭遇如此重大的衝擊,相信一般投資者都會感到不安甚至恐慌。可是,在美國主流媒體上卻充斥著「維穩」信息,不約而同的主調是呼籲民眾冷靜和理性,切勿作恐慌性拋售。   香港政治掛帥的傳媒協會,總是標榜傳媒要反政府和唱反調,彷彿只是報憂才是記者的天職。而另有些人仍然認為媒體要以「驚嚇」作為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手段,所以在不斷追求什聳動的標題和賣點。美國主流媒體雖然十分商業化,大多數也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在處理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特殊事故之時,一般均能保持以公眾及國家利益先行的操守,絕不會趁機炒作。   例如,在重大災難發生後,主流傳媒除了報道災情外,例必會用相當篇幅報道事件中的英雄故事。九一一發生後,愛國與團結是所有報道的自然統一口徑。而遇到股市大跌,不論是受訪的財經專家,或是財經記者和主播,都會以穩定股民心情為優先。昨日聽了一整天的英文電台財經新聞,總結主題離不開:「不必恐慌,股市跌了也必會回升」之類。   記得初入行之時,閱讀了一份美國某主流媒體向記者發出的操守要求,其中讓筆者較深刻的一條是:「絕不製造公眾恐慌」。看來美國媒體始終能堅持這「行規」。反觀華人地區的媒體,譁眾取寵的比比皆是外,為恐天下不亂的也多不勝數。一個社會的進步與否,從突發事故的應對可見一斑。也許這就是很多人感受到的美國安全感,一種以大局為重的成熟思維。所以,別以為家國觀念是什麼中國老古董,也許美國社會更能實踐其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