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會擔憂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會憂慮是否被人賞識。按人性常理,誰不希望受到他人欣賞呢?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求學生都做隱士去,而是提醒門徒在期盼受重用和賞識之前,先要有相稱的個人才能。
《論語。里仁篇》裡也有類似的說法,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不怕沒有官位,只擔心沒有足以應付的能力;不怕沒人賞識,但求有讓人欣賞的自我價值。
提及此兩則論語是因為自從老師領授了聖人教誨之後,便一直以此作為工作上的座右銘。至今一生沒有鑽營機會或攀附謀職,卻時常惶恐能力不足,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的需要。自從加入媒體工作後,更覺學海無涯,所知甚是鄙陋不堪。
可是,時下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青一代,他們的職場和做人倫理與孔聖人那套可謂南轅北轍。互聯網世代的年青人是反其道而行,會認為如果待遇或職位不符理想,便理所當然的不必努力工作,應酬敷衍已經是夠盡責的了。鍛鍊職場本事並不再是首要的,不斷謀劃下一個更高職位才是第一優先。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能耐的青年日漸珍稀。
也許是時代變化速度太快了,特別是在電腦屏幕前長大的一代,把一些關鍵的人生次序都顛倒了。最極端的例子是走上街頭搞政治的港台政治學生,還未踏足社會一天,便目空一切,自負有改革和管治政府的能耐;大學學位未拿到,便自以為擁有遴選校長等高層大學行政人員的本事。
每當思考到底問題出自哪裡時,便會想到另一句聖人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