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示威與實務

  紐約兩名警員在執勤時被殺,非裔兇手表明是要為兩名早前死於警員手下的同胞報仇。這種以暴易暴和冤冤相報的結果逼得人們一時都要冷靜下來,本來公開支持向警隊問責的紐約市長,被指有份煽動近月來的示威,間接導致殺警慘劇。市長於是呼籲民眾在兩警出殯之前,暫停所有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可是,昨夜紐約街頭示威人群再度出現了。   群眾就針對政府某些政策或行動舉行集會遊行,本質是一種集體表態行為。而這些集體行為有純是發洩情感或表態;有的抱有政治目的,期望示威行動形成對政府一定的政治壓力,逼使政府作出某種政治讓退,或者依據示威者的期望開展政策。   故此,純是情感宣洩的示威,要做到適可而止。美國各地天天不知有多少示威,三藩市更是示威之都,但絕少會出現暴力後果。就算是懷有具體政治訴求的示威,絕大部份都是有組織的專業示威,政府官員和政客其實早已累積了相當免疫力,示威活動不一定能改變他們的立場。   在出現如紐約市槍殺兩警的極端事件後,人們必須反思群眾示威到底對社會能帶來什麼正面轉變?怎麼樣的示威才是有益於社會的呢?   據分析指出,連月來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許多是網上臨時組織,有別於過去的大型示威都是由團體發動的操作模式。這些零散不受團體管理的示威,沒有具體政策的推動作為配合,只能算是一種發洩式的示威,能達致實質結果的機會微乎其微。當年馬丁路德金在發動示威之餘,其實也密切與總統詹森討論訂立民權法的細則。   當下社會有一種流行講法,認為上街表達訴求是神聖的權利,某程度上是對的,但卻不是最有意義的行為,有時甚至會造成反效果,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誰敢負責

      因為受到恐襲威脅,索尼電影公司取消公映一齣內容涉及刺殺朝鮮領袖的電影,奧巴馬總統公開指責索尼向恐怖分子低頭,而在做決定前也沒有知會白宮。總統言下之意是如果索尼跟他商量,便不至於要抽起電影這麼難堪了。   電影公司擔心戲院成為恐襲目標,總統指這是向惡勢力屈服;但若站在索尼的角度,不上映的決定也反映了對政府反恐缺乏信心。奧巴馬講的是大原則,而且是站得高高地宣講;至於電影公司則要面對社會現實。因為假若真的在播放該電影的任何一間戲院發生暴力襲擊,所有責任,不論是道德上的或是經濟上的,都是由電影公司負的。也可以說,總統是站在說話不腰痛。   說朝鮮會派特工襲擊美國戲院彷彿是電影橋段,也許不是很多人相信。但美國是一個槍支氾濫的暴力社會,連上映正義蝙蝠俠電影的戲院也會出現殺人狂魔,誰能擔保沒有瘋狂殺手想借機揚名立萬呢?   不向恐怖分子屈服是政府的原則,但不代表平民百姓就不能想方法自保。奧巴馬實在不應指責索尼。也許奧巴馬認為美國電影向來就是無所顧忌的嘲諷任何國家,荷里活本來就是宣揚大美國,醜化敵對國家的宣傳機器,一齣刺殺朝鮮領袖的電影再沒有平常不過的了。可是,倘若索尼冒重大經濟損失的情況下也要停止上映,是否也反映了某種現實狀況呢?奧巴馬與其怪責索尼,不如好好反思他「領導」下的地球出現了什麼變化吧。

低級漢奸

      據香港媒體報道,兩名分別來自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學生早前到英國國會作證,指責中國違反聯合聲明,要求英國向中國施壓,並呼籲英國重啟《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有網民看到這則報道後強烈批評這兩名大學生為漢奸,也有不少用調侃的語氣說:香港大學生水平真高!   佔中運動期間,有一說指因為香港社會缺乏讓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所以爆發佔中。依這兩名到英國國會作證的香港「精英」觀之,他們的確沒擁有向上流動的本錢。試想,能被安排向英國議員講話,必然有其某方面的代表性,至少是有某種特殊關係與渠道。他們可不是無名泛泛之輩,但出口不能成文,反而鬧出大笑話,如此水平,在正常競爭的社會或職場,又怎能有什麼向上流動的機會呢?   聽取他們報告的英國議員也許比罵他們為漢奸的網民更難受,因為大不列巅的風光早已不復見,英帝國光榮歲月只能從塵封的記憶裡尋。連鐵娘子也不能爭取得主權換治權,還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梯級上跌倒出醜,汝等乳臭未乾小子重提什麼《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不是存心要英國難堪嗎?如果英國有能力重啟這些條約,還有九七回歸這回事情嗎?   當代漢奸數之不盡,但當漢奸者竟然要讓新主子公然出醜,相信也是漢奸中最不稱職的了。英國幾名議員就香港問題做騷,也只不過是個別政客不甘寂寞而已,英國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公開就香港問題向北京叫板。港大和中大生到英乞求干預,算是滿足一下這幾名議員的虛榮心,罵罵北京是可以的,但為什麼偏要拿英國沒落歷史丟人現眼呢!

何以不理

  美國哈佛大學的政治研究學院最近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委託一家日本民調公司在全球三十個國家訪問了兩萬六千人,了解他們對自己及別國的國家元首的看法。結果發現不論在自身國家內或國際上,最受歡迎及最獲自己國民肯定的國家元首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二位俄國總統普京,第三位是剛上任才幾個月的印度首相,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則排行第七。   被美國批評為不民主的中國和俄國分別登上狀元及探花位置,報告有自己的一套解釋理論,認為是因為中俄對民眾壓制較強,於是被訪者不敢批評當政者;而在言論自由開放的國家,對領導的評價便顯得分歧。這說法其實明顯有誤,今天中國網民批評政府的言論比比皆是,在私下民調的情況下,言論尺度更不是問題。   報告採用此分析角度是為了解釋為何經民主選舉的奧巴馬不受歡迎,反是一黨專政的習近平高分佔據榜首。可是,縱使報告已經巧妙地解讀調查結果,美國網絡大佬谷歌仍然對這種讓中國出風頭的新聞刻意低調處理。在這最大的英文新聞搜尋引擎,有關這報告的相關報道竟然只列出八條,四篇是來自印度媒體、中國一則、美國一則、土耳其一則,新加坡一則。   相信有報道此消息的媒體應不止這八家,但谷歌作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搜索引擎,似乎故意要埋沒這則令美國難堪的消息。相信如果調查數據顯示奧巴馬是最受國民信任的領導,而習近平在榜末的話,西方媒體的處理手法將會大大不同。此例一再證明,互聯網自由只是相對性的,自由背後也是有一雙無形之手的。

一布又一布

  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殊公開表態有意參選下屆美國總統,先不談其個人條件,光因其名字,筆者便不太願意他當選了。因為,他的老爸和哥哥都曾經出任總統,普遍以老布殊和小布殊將兩者區別稱呼,倘傑布又選上,我們該怎樣稱呼他好呢?有老,有小,難道來一個「嫩布殊」?   美國政治的裙帶關係並不是什麼秘密,要進入權力核心便必須攀關係,也是正常不過的。只是這廂共和黨一門三總統,那廂民主黨一屋兩總統,果真全美國就沒有人才嗎?難道只有布殊家和克林頓家能當總統嗎?   離開正式提名仍有相當時間,就算嫩布殊和希拉莉真的參加初選角逐,能否出線也是未知之數。單從目前表面因素分析,嫩布殊應比希拉莉的機會要大一些。畢竟希拉莉在七年前黃金時期也未獲民主黨核心的支持,對克林頓家成為新一代政治皇朝的阻力看來並不小。頑強的希拉莉當然不甘心,但恐怕克林頓家的下一個總統夢,很可能要由女兒完成了。   至於嫩布殊,其實他個人的政治履歷表相當不錯,如果不是大哥小布殊落任時聲名狠藉,相信也不會輪到麥可恩出戰奧巴馬。所以,只要嫩布殊能逐步消除公眾對布殊家的政治恐懼感,再來一個布殊也是有可能的。而對嫩布殊出線最大的助力並不是共和黨的傳統金主們,而應是奧巴馬。因為只要奧巴馬持續不受歡迎,便可以襯托出小布殊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壞。   不過說到底,民眾仍是希望有新鮮面孔的,不論是嫩布殊還是希拉莉,要說服選民絕對不容易。

經一事

    香港佔領運動在銅鑼灣與立法會的佔領區被清場後正式結束,古語有云:「經一事、長一智」,香港經歷了兩個多月的佔領與反佔領鬥爭,到底又長了什麼智慧呢?相信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兩方都會認為自己有所領會,這也是必然的。至於對整體社會而言,到底因為佔領事件而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政治和經濟環境是否有良性發展?這些在日後都必然會有分曉,只是時間而已,所以暫時也不必過早的推論。唯一可以較肯定的,是特區政府今後施政將會更有底氣,更扎實。   從兩年多前有人發起佔領中環行動開始,發動方刻意經營讓「佔中」變成為港版六四,其間不論是故意放出的流言,或是來自各界真實的擔憂,不約而同地提到解放軍出營鎮壓的可能。在佔中發生之前和運動開始之初,大有可一舉推翻特區政府,逼使中央武力鎮壓,讓一國兩制頓成炮灰之勢。可是,很快局勢便明朗了,中央政府不動如山,放心由特區政府自己處理佔領。   由九二八當天至本周一的清場,整個決策及前線執勤,全由特區政府班子負責。從亂局到平靜,特別是最後銅鑼灣的清場行動,警方及有關部門做得乾淨俐落,給予示威者超國際水準的斯文待遇。一場意欲推倒特區政府和否定中央對港治權的運動,就此被政府有條不紊地清理了,其意義遠超過回復街道的暢通。至此,證明了梁振英為特首的特區政府可以有效的執政。當然,在議會上仍會有抵制政府政策的舉動,但經佔領一役,特區政府抵禦外來衝擊的力量已大大提升。   

被捕了

     香港佔領事件曲終人散,媒體紛紛以「鐘」極清場來形容警方對金鐘地區採取的清場行動。由於警方事前公開了清場時間,並多番勸導佔領者離去,在清場日仍然留守的示威者並不多。有人離去,也有人專程而來,為的是趕及被捕。沒錯,好些在過去兩個多月來只偶然在佔領區域出現的政客或準政客,清場當日一大清早便到場乖乖坐下等待警察前來拘捕。在此特殊場景下,被拘捕於他們而言好比選美會上的加冕儀式,是光輝接受讚美的一刻。畢竟,被捕的法律後果於他們而言幾乎是零。   當然,也有選擇不接受被捕的,如學民思潮的黃之鋒,以及有份與政務司司長坐下來對話的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他們都各自有理由,黃之鋒說是分工問題,即被捕不屬於他的工作範圍。據黃自己解釋,因為有案在身,再被捕便要坐牢了。而梁麗幗則是避免影響畢業後考取律師資格的機會。香港是一個高度自由的社會,政治運動的參與者各取所需,也自然有權選擇願意付出多少。   金鐘被佔領路段已恢復通車,但佔中所帶來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日子才能完全浮現。觀察至今,最令筆者不安的是從中所反映的醜陋人性,年青人低下的品格和識見,以及歪謬扭曲的社會價值觀。而所幸的是,佔中和平落幕。這功勞並不是歸於過去一直宣稱佔中是「和平與愛」的發起人士或組織,而應表揚社會上理性的沉默大多數,以及沉著應對,一直堅守崗守的特區政府。有人說金鐘清場沒有暴力衝突是因為警方克制,而事實是因為現場缺了衝擊警員的激進示威者。佔中危機彷彿已過,但今後香港是亂是治,還存在太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