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大國政治謀算 加沙百姓命危

大國政治謀算 加沙百姓命危 加沙地帶再有聯合國學校設施受到以色列襲擊,造成在校內逃避戰火的十多名平民和兒童喪命,百餘人受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沒有什麼事情比襲擊睡夢中的孩童更可恥的了。」潘基文指出,聯合國人員曾經十七次向以軍提示該校是聯合國難民臨時庇護站。 就在學校被砲轟數小時後,加沙一處擁擠的購物區亦受到以軍砲火射擊,紅十字會證實襲擊造成最少十六人死亡,包括一名穿記者字樣背心的攝影師,另有超過二百人受傷。 在超過三星期的以巴戰鬥中,巴方已有一千三百六十餘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以方則有五十六名士兵陣亡,另有兩名平民死於哈馬斯的火箭襲擊。 美國對待以色列此番軍事行動採取一貫的背書態度, 公開支持以色列有自衛權利。但基於強大的輿論壓力,特別是聯合國難民庇護站連番遇襲,白宮終於鬆口稱聯合國學校遇襲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而隨著美國的所謂正式譴責後,哈馬斯與以色列共同宣佈人道停火七十二小時,讓平民可以有喘息的機會和埋葬死者。不過,停火聲明也明確指出以軍是原地待命,不會撤出加沙;美國的譴責聲明也沒有點名以色列,白宮官員聲稱事件真相仍有待調查。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上周仍批准為以色列補充軍火。結果停火協議不出一天便告吹了,雙方繼續戰鬥。 當巴人死傷數字急升後,美國國務卿克里開始斡旋, 可是第一招卻是尋求透過埃及提出停火方案, 哈馬斯沒有答應。 表面上似乎是哈馬斯作出不負責任的頑抗,讓以色列有了繼續擴大戰線的藉口。不過,西方陣營選擇由埃及提出停火方案本來就有先天性的缺憾,並且缺乏解決危機的真誠實意。 自從美國支持的軍人推翻民選的 穆爾西政府後,埃及新政府對巴勒斯坦轉而採取強硬政策,既中斷與哈馬斯的政治合作,連埃及境內的巴人也不受歡迎。在以軍開始空襲加沙後,埃及更關閉了加沙與埃及的邊境,令局勢雪上加霜。 在雙方互信幾乎盡失的情況下,由埃充當中間人令美國放心,但於和談不見得有利。 埃及軍政權之所以採取抗拒哈馬斯的立場,主要原因之一出於自身國內需要。埃及民主革命後,由伊斯蘭兄弟會支持的民選穆爾西政府積極支持哈馬斯,此舉犯了白宮的大忌。 在美國半句批評也沒有的反民主軍人政變奪權後,新的臨時政府高壓對付異己,將伊斯蘭兄弟會定為非法組織,並以百計地大規模集體判處異見者死刑。美國默認了埃及軍人連番政治清洗行動,哈馬斯自然看在眼裡。 而...

西藏印象 之五

  西藏三百萬人口之中,百分之九十二是本地藏族,其餘的百分之八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據最近一次的人口統計,在西藏生活的漢人共有十六萬,他們是為何緣故離鄉別井,跑到這偏遠的高原生活呢?有一說法是指控中國將漢人大規模遷徙至西藏,目的是從人口上降低藏族原居民所佔比例,最終目的是消滅西藏獨有文化。西藏解放已經逾半個世紀,但漢族才十六萬,數字不會說謊,大舉移民說並不成立。   與在當地生活的漢人交談,發現他們來藏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與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地興建殖民區的動機完全不一樣。猶太人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漢人到西藏是希望能謀生活。   與筆者交流的西藏漢人中,有公務員、專業人員、商人和一般勞工階層。一名從成都到拉薩的女工說,做同一樣的工作,在拉薩工資高出六成。筆者替她算了一下,工資雖然高,但拉薩物價也貴,再加上每年無薪回鄉休息兩個月,計上旅費的開始,實質收入可能與留在成都相差不會太大。一處是連走路也不能太急促的高原,另一處是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大城市,何苦與家人分離到拉薩呢?   女工說:在拉薩朋友不多,也不會如成都一樣,休息便往外面消費,在拉薩每周多加一點班也沒有問題。在開支少,收入增多的情況下,住在拉薩更利儲蓄,年終銀行戶口裡存的錢比在成都打工要多得多。不過,她沒有長久留下的打算,在西藏只是當一名過客而已。   一名從蘇州到林芝開藥材店的漢族男子說,在西藏做生意較容易,林芝緯度又算太高,氣候宜人,有落地生根的念頭。另一名旅巴司機則說,他年青時在西在西藏當兵,退役回到內地經商,生意失敗後又返迴拉薩,發現這就是他的家了。   不論是短線還是長線,西藏的漢人各自有不同生活期盼,從小商店老闆,到三輪車司機和路邊擦鞋的,都有漢人,他們只不過是西藏的少數民族。

西藏印象 之四

  因為西方媒體長期指控中國政府在西藏進行文化滅絕,意思是人為地強逼藏民漢化,摧毀西藏原有的宗教、言語和文化。多年前曾看到新聞說中國推出藏語版手機,當時還有一點疑問,這會否純是政績工程的宣傳呢?手機能使用藏語,並不能反映整個西藏的文化保存狀況。親身走進西藏,終於為這問題找到答案。   走進西藏大學的藏語信息化研究部門,聽了研究員介紹從七十年代末即開始進行藏語電腦化的研究,如今國際上通用的藏語電腦輸入法和信息處理標準,都是由中國研發的。試想,舊西藏連現代概念的教育也沒有,絕大部份百姓是文盲,才經過幾十年,不但可以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腦,為了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牧民,大學還開發語音控制的多種手機應用程式,可以不必懂文字,也能在手機以語音查看圖像語音藏曆和天氣報告等。   據當地藏族幹部說,西藏大學的本科生不論民族,都必須修讀藏語。而藏語亦是法定的官方語言,各政府機構公文都必須藏漢雙語並行,更不要說大街小巷的商店招牌都是藏語,電台電視上也是有藏語的專門頻道。如果政府真的要在西藏強制全面漢化,似乎沒有必要如此花氣力推廣和提升藏語;日本人當年殖民統治台灣,便強推全日語教學。   此外,去年才公演的《文成公主》實景劇,並不是一般景點流行的遊客文娛節目。該劇投資超過七億元人民幣,每場演出演員逾八百人。看罷此齣歌舞劇,筆者被那濃濃的吐蕃文化所感染和吸引,想到如果藏族同胞看完,必然會對自身的傳統文化更為之驕傲。心裡即時泛起疑問,這有利打破民族隔閡嗎?再到博物館和城市規劃館參觀,古吐蕃文化都被放在重點介紹的位置。先不論民族政策的對與錯,但可以肯定,西藏文化得到現政府的高度尊重,並且發揚光大。

西藏印象 之三

西藏印象   布達拉宮是西藏最具象徵性的建築,幾乎就是西藏的代名詞。不過,不止一名當地藏族導遊說,布達拉宮是遊客心目中的拉薩行第一站,但藏族同胞到拉薩後則必先去大昭寺。話雖如此,筆者就是普通外來客一名,脫不了仍是先想看看布達拉宮。   我們是入夜後才進入拉薩市中心,心想著明天便可一睹布達拉宮的真貌了,冷不提防,往旅遊巴車窗外一看,布達拉宮竟然就在左邊窗外,而右邊車窗卻是一間拉一間的商店,果真是大隱隱於市乎。   其實布達拉宮次身於鬧市也是挺合乎常理的,因為布達拉宮過去是達賴喇嘛的宮殿,它本身就是西藏政教合一的權威統治標誌,與一般廟宇的性質完全不一樣。據介紹,過去在達賴喇嘛執政之時,只有一定地位的高級藏官才能得入宮朝見達賴喇嘛,女性更是完全禁止入宮。宮殿分為紅宮和白宮,紅宮為達賴喇嘛祭祀和宗教活動的地方,白宮是行政辦公和生活居所。   現布達拉宮是前清 1642 年重建的,外觀宏偉,但宮內間格與漢式宮殿的氣魄出入頗大。據介紹白宮外牆的顏色主要是來自 ? 牛奶,紅宮外牆色素主要是藏紅花,兩者都是珍貴的材料,全由信眾奉獻。由於顏色很容易脫落,所以每天九月均會從新粉刷一次。雖說是信徒的奉獻,但如此宏偉的建築每年刷一次,所花費的資源真的不少。紅宮內供奉著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高大的靈塔均是用純金打造,並且鑲上各式寶石,靈塔用料也是由信眾奉獻的。   西藏地處於高原,農業出產有限,物質資源缺乏,但從布達拉宮可以反映過去資源分配何等的不平衡,金銀財寶,甚至牛奶都高度集中到布達拉宮這政教權力中心去了。   

西藏印象 之二

  離開四處青山綠樹的林芝,坐車前往拉薩需八小時的路程,用路途顛簸不足以形容,不少路段壓根兒就沒有路,輪下就是一片泥沙碎石。除了路不好走外,氣候變化也越來越明顯,從海拔約三千米的林芝,逐漸向五千米高原進發,車上開始有人感到不適,需要吸氧減輕頭痛和胸口的壓力。彼此在「訴苦」傾談間才得悉,一名團友前一夜在林芝便感到嚴重不適,已經退出了。   「進藏」一詞過去一直有特殊含意,它代表著異常的艱辛和風險,就算是有醫生隨車的情況下,也沒法讓高原反應完全消失。坐在車上仍能感受到缺氧的厲害,想到沿途所見到的大型基建施工點,那些做粗重建築活的工人,他們身體的負荷又不知是平原工人的多少倍?由此再推想,正在興建的林芝拉薩高速公路,以及通往四川的高鐵,也並不是一般基建工程那麼簡單,在這連正常呼吸一口氣也要特別費勁的地方,這些建設真的來之不易。   到了拉薩後,一名外事辦主管告訴筆者他是「藏二代」,意思是指早年從內地援藏漢族所生的第二代,也是生於拉薩的正宗拉薩漢人。他的父輩當年進藏支援建設,今天他本人也做著同一樣的工作。也許個別人會視進藏援藏是在公務員體系內謀升遷的快道,但當兩代人均選擇留在這物資條件不佳,氣候特殊的地方,都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呢? (之二  待續)

西藏印象 之一

  「西藏」──一個充滿神秘和糾結的名字。她獨特的宗教、文化和地理環境,常被形容為地球上天堂,未被現代文明污染之聖地。但 2008 年的 314 拉薩暴動,暴徒當街行兇的畫面又是多麼的讓人震驚。一個篤信佛教的城市,在複雜的政治因素包圍之下,暴戾竟然替代了慈悲。而在國際媒體筆下,西藏是一處社會動盪,民情壓抑的地方;中國政府被指以高壓手段治藏,有什麼風吹草動,便會封鎖西藏,不讓外地人進入。再加上其高原氣候,西藏於一般人來說好像遙不可及。抱著熱切期待與滿肚子的疑問,筆者不久前走進西藏了。   從成都坐最早的航班前往西藏的林芝,摸黑出門,九時許下機,就這樣半睡未醒之間便到了西藏。在旅巴上深深的吸了幾口氣,測試傳說中的高原反應,發現竟然毫無異樣,心想:要麼自己身體比常人強,要麼所謂高原反應只不過真的是傳說而已。經前來接待的地方官員介紹才明白,林芝南與印度相連,海拔僅二千六百至二千九百公尺,而且因為氣候溫和,雨水充份,植被是全西藏最好的,空氣含氧量也是最高的,高原反應的考驗還未真的到來呢。   在林芝參觀了受外地對口援助的八一鎮唐地村,負責介紹這條示範村的村第一書記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援藏年青碩士畢業生,他如數家珍地講解村集體的現代管理模式,如何調動各戶的積極性,發展地方經濟。遇到關於村的歷史,年青書記還得找來藏族的老書記說明。而老書記在帶筆者參觀時,不止一次提到足下的水泥路是兩年前才建成,過去全是泥巴,路不好走,這水泥路於他來說好像特別的重要。   走進村裡一戶人家,獨立三層房子,有前後花園,地下是華麗的藏式大客廳,可容三十人以上同時聚會;內裡現代家具一應俱全,還可以上網。屋主的成年兒子做建築材料運輸,雖然是勞動性質的工作,但小伙子說話卻十分之靦腆,言談間毫不保留地流露出對生活現狀的滿足感。   稱得上示範村,自然表明這是受到特別照顧,但也不是獨家,當地如這樣得到援助改造的村落正在不斷增加。千里之路始於足下,生活有盼頭比什麼都重要。

奧總在忙什麼

  昨日駕車回公司,電台交通報告稱因總統駕到,一段101公路封路會出現擠塞,這令我想到當前全球各地政治和軍事危機四起,烏克蘭馬航善後才剛開始、以巴之戰死傷急升、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不肯向美國賣帳,習近平更在歐洲、拉美洲和非洲等多國穿梭訪問,與美國的盟友和敵人同樣談得投契;國內健改在法院又遇到新麻煩,此時此刻奧總到訪灣區,有什麼緊急事情要辦嗎?   這是奧巴馬總統上任以來第十八次造訪三藩市,行程僅一個目的,就是出席兩場籌款會,而且都是高端小眾小範圍的。美國政客從計劃參選之日起,至落任之前,離不開他們日程的頭等大事就是籌款。奧巴馬已經連任,按道理已再沒有為自己籌選舉經費的需要,但作為民主黨的頭號吸金手,他有義務替其政黨籌款,算是投桃報李,或說還選舉人情債吧。   可是,坐在空軍一號,遠程花幾小時從華府飛到灣區來為政黨籌錢,這算是公事還是私事呢?總統出行可不是一般民眾,保安開支由誰來買單?倘若是用公帑為個別政黨籌款,是合法合理的嗎?這些問題似乎不成問題,因為公眾和傳媒都習慣了,哪一位美國總統或議員不籌款?他們什麼時候算是公幹?何時屬私人時間,又有誰搞得清?   有美國主流媒體的資深評論說,目前是美國國際外交上最困難的時期,甚至比美蘇冷戰時更惡劣。不過,政黨的籌款機器卻是空前的成功,各層級選舉的開支也創下美國開國以來的新紀錄。如果我們的總統能專心點政務,天下會否也太平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