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關於中大接收支聯會女神像精釆博文

http://momoballball1989.blogspot.com/

大學式思考

大學式思考   大學一年級時選修了著名宗教家沈宣仁博士的一門課,幽默開放的沈博士有一次講到什麼是大學生式的校園戀愛?他說,一名男生在荷花池畔(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的花園)的草地上,與相熱戀中的女生相偎而坐,女的輕聲溫柔地問男生:「你對柏拉圖的哲學有什麼看法呢?」話音一落,即引起哄堂大笑。   沈博士的意思是,大學是追求知識及鍛鍊思考的地方,談戀愛也得要有格調和知識性強,提醒大學新生應明白如何利用大學給予他們的教育機會。事隔近卅年了,筆者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最近成為了熱點新聞,不是因為它的學術,而是因為政治。   事源中大學生會要接收香港支聯會的六四民主女神像到校園永久擺放,而校方管理層經會議一致決定以維持中大政治中立為由而拒絕接收。學生不接受校方的決定,硬要迎接女神像,一度傳出可能會出現激烈抗爭場面。結果女神像就位了,校方稱要再議是否准許永久擺放。其後,候任中大新校長沈祖堯明顯為討好部份學生公開表示,自己也為六四流過淚,並形容這次迎神像事件是自六四以來「中大遇到最大的政治風波」,又「承認校方缺乏經驗處理」。沈此番嚴厲「自責」的言論,隔一天,便遭即將卸任的校長劉遵義反駁,說「政治中立」決定是管理會議一致過通,包括沈祖堯本人。   大學是追求知識、啟發和衝擊思考的地方,海納百川,才能刺激想思進步,不應接受強逼施加的一言堂。大學生或教授們可以有不同的思想偏好或政見立場,但作為校方卻應中立,才保證開放及不偏不倚的治學環境。可是,強行要求跳過常規程序,要校方接受只代表某單一政治立場的展品,在做法上是獨裁和粗暴的;中大神學系一名副教授更撰文批評中大恐懼政治。但為什麼硬要中大為支聯會的活動背書呢?大學如何做才不恐懼政治呢?今天擺一個女神像,明天別的學生要放另一件代表他們立場的展品,又是否可以呢?如果來者不拒,中大要變成政見碑像展館嗎?

民主女神像中大放置與否,要依程序辦事!

民主女神像中大放置與否,要依程序辦事!

能講嗎?

能講嗎?   89歲資深女記者海倫‧托馬斯(Helen Thomas),自1961年起便開始採訪白宮新聞,前後經歷了十一任總統。在白宮的新聞發布室裡有托馬斯的專用座位,奧巴馬總統去年還拿著蛋糕到發布室為她祝壽。這位長壽、敬業及備受尊重的新聞工作者,昨日不情願地宣布退休,原因是她的東家把她開除了,理由是她說了一些敵視以色列的言論。   事情發生在上月27日,一名猶太教拉比在白宮一個慶祝以色列傳統的活動上遇到托馬斯。該名拉比有自己新聞網站,拿出了攝錄機訪問托馬斯,問她對以色列有何評論。托馬斯劈頭一句:「滾出巴勒斯坦,他們是佔領者」,接著拉比問那麼以色列人要到哪裡去呢?托馬斯說:「波蘭、德國、美國,任何地方都可以。」   托馬斯的言論被拉比放上網後即時引一遍譴責之聲,指她仇視以色列人,連白宮和聘請她寫時事專欄的新聞機構都加入批評行列。結果,這位傳奇式的年長新聞工作者有了一個極不光彩的退休理由。在她離開白宮採訪行列之後,曾與她一起工作的同行記者,表示對托馬斯的反以色列言論並不意外,她向來就是借提問來表示對以色列的不滿。   托馬斯從事媒體工作數十年,但卻沒有得到行家的同情,因為她犯了新聞極大的禁忌──中立客觀,嚴重的政治不正確。好些人質疑如此帶有偏見的人能是一位好的新聞工作者嗎?   公然要以色列人回到德國,實在是難以為人接受十分尖酸的言論,被譴責也是合理的。不過,犯了不客觀毛病的記者絕對不止托馬斯一人,再者,托馬斯當日是以被訪者身分發言,因此而被炒魷魚,又是否值得商榷呢?托馬斯事件深度反映了所謂「言論自由」,其實是很有界限的。

功夫+熊貓

功夫+熊貓   周立波在他的海派青口秀曾問過這樣問題:「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怎麼功夫熊貓就變成美國荷里活的呢?」這個引起哄堂大笑的笑話,刺中了今日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最關鍵問題。   早前到中國廣東了解經濟轉型政策的推行情況,中央政府給廣東的新任務是產業重整和價值提升,從勞動密集的加工業轉向自主研發。這套最初叫做「騰籠換鳥」的新經濟政策,在推出初期引來爭議,連香港一些大學的經濟學者也認為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出口已面臨壓力,更不宜推動產業轉型。而月來引發熱議的富士康事件,卻引證了廣東經濟必須要調整,這也是為什麼汪洋書記在四月中旬提出,廣東必須要變,拒絕轉變是不可能的,連慢轉也不行。   脫離低端生產模式為何如此逼切呢?自中國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GDP一直領先全國,在國際經濟逐漸回升,出口有所改善之時,為什麼就不能讓珠三角繼續做世界的加工廠呢?如果有全面跟進廣東的地方政治新聞,會發現汪洋的工作不是只有經濟建設,他相當的精力放在社會事務上,特別是拉近城鄉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   過去卅年的發展,讓珠三角地區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但整個廣東並未全面受惠,甚至出現較凸出的發展不均衡現象。要全面讓廣東人民享受較接近的更優質的生活,低利潤的來料加工已不足以維持和推動社會的進步。富士康雖然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加工廠,但在產業技術層次,已跟不上廣東的整體發展需要。中國要進步,廣東要持續發展,單靠從五百至七百元的Ipad中分十二元的加工費是不可能的。

《 重建美國金融穩定法》有多穩定

《 重建美國金融穩定法》有多穩定   前年一場令美國民眾以至全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海嘯,讓世人驚覺華爾街除了可以製造財富外,其殺傷力之驚人也是遠超過一般想像的。加強監管華爾街金融機構成為了絕對的政治正確。在醞釀一年多之後,金融改革法案迅速通過國會兩院,目前正等候兩院聯席會議的最後磨合。該法案正名是《 重建美國金融穩定法2010》,顧名思義,法案的目標是預防類似零八年金融海嘯重現,穩定美國金融體系,以達保障百姓的經濟利益。既然稱之為改革,重新建立秩序,當有新的理念及作為,那即將出爐及送交總統簽署的法案,到底具備什麼功能呢?   法案有幾個主要內容,首先是設立機制針對規模特大的金融機構,一旦他們出現嚴重財務危機,讓政府可以更容易提前將之接管,好作善後。第二大部份是將目前不受監管的違約調期合約(Derivatives)的交易規範化,這類金融衍生產品是導致多間華爾街大行倒閉的主因。此外,法案又將在聯邦儲備局內設立一個全新的機構,監管全美大小涉及金融及信貸的公司,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其他條文還包括監管信用評級公司和小股東權益等等。兩院的法案文本厚達3000頁。   這套金融改革法基本上是民主黨和總統奧巴馬的項目,法案的道德精神為了是保障國家財政以及人民經濟生活的穩定,對財雄勢大的華爾街說不。奧巴馬自上任後不止一次的向華爾街放狠話,國會開始辯論金融改革法,高盛便遭到證監會民事起訴。繼眾議院在去年底通過金改法後,參議院在本月初也意外神速地闖關成功,這種種行動予人的感覺是這回政府要對華爾街真的動刀子了。   不過,在法案進入最後立法程序後,《紐約時報》訪問一些銀行家,發現他們對於即將架在他們頭的「一把刀」(金改法案),反應竟然是正面,說有如放下心頭大石般。據受訪銀行家的說法,金改法並不沒改動華爾街的基本運作模式,將直接損害到銀行利潤的「違約調期合約透明化」新條文,也很有可能在兩院聯席會議上被進一步削弱。至於在聯儲局內設立保障消費者的監管部門,本來就與大行的關係不是最直接。在接受了非改不可以前提下,看來華爾街認為他們的核心利益已經受到照顧。   金改不是衝著華爾街而來的嗎?總統在參院通過相關法案後發表聲明,說已經成功擊退了華爾街說客。既然說客全軍盡墨,華爾街又怎會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呢?還有原來執意阻撓辯論的共和黨,忽然間卻全部安靜下來,當中有些環節似乎不對勁。   圍繞金改案...

傳媒怎啦?

傳媒怎啦?   台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開腔力挺郭銘,發言的態勢有如代總統般。王說:「郭董的困難就是國家的困難」,又說:「這12件自殺案件因為媒體不斷的渲染,確實產生了自殺的傳染效應………透過媒體廣泛報道,加強自殺傳染效應,這是很嚴重的。」到底郭台銘的私人生意問題是否就是等於國政大事,連立法院長都認同了,便不必再疑問;只是有沒有「自殺傳染效應」,十分值得斟酌。   香港的鳳凰衛視一名記者,以及筆者身邊的一些傳媒朋友,都提出「傳媒導致富士康員工自殺案連發」的論調。鳳凰衛視罕有地在電視觀眾前直接否定自己記者的說法,值班總編輯在節目中直指傳媒傳染說「荒謬」。某些重大社會異常行為,如兇殺或自殺等,會在一時間重複出現,表面上確是存在有「抄襲」的成份。但這並不能將之簡單化為傳媒引導。以富士康為例,自殺的員工都採取了類似的手段,都是經過媒體的報道,但媒體報道是令他們走上絕路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看到富士康員工自殺新聞的觀眾多不勝數,如果單單因為傳媒便會引導自殺,為何都是富士康的員工呢?如果有所謂的感染效應,則先要有共鳴點,有類似的感覺或經驗。亦即是說他們都有自尋短見的基本客觀和主觀因素,最後的引爆點由於死者了了,沒法有定論。怪罪傳媒是極其荒謬的,只顯露說話者要借故掩飾。   王金平是立法院院長,理應維護民主典範,新聞自由何時變成為政客的工具。很明顯新聞記者在兩岸好些政客心裡,都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宣傳工具。傳中國官方要求大陸媒體減少報道富士康,想王院長可替好友額手稱慶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