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金融精英

金融精英   美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火車頭,也是金融市場的大哥大。在過去近廿年來,以超凡財技致富的華爾街精英,一直是民眾崇拜的對象,其至稱之為(股)神。打工仔羨慕他們,電視台製作真人騷節目,介紹他們如何利用一張椅子、一張桌子和數台電腦,便能從千億萬的電子交易中賺得一般人一生也賺不到薪水,汗也不用流一滴。這些財技超人不單在金融界吃香,更曾一度成在政界也甚為吃香,在華爾街發財成為了參選人的優秀履歷。   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商而優則仕的例子不可勝數,很大程度上選民會相信一名傑出商人過於專業政客。例如加州現任州長阿諾,他的專業是電影名星,從來沒有政府行政經驗,卻能在罷免選舉中輕易擊敗老牌政客,其中一個賣點就是白手興家成億萬富翁的經歷。   不過,在金融海嘯之後,民眾對於來自金融界和商界的候選人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如在新澤西州連任失敗的民主黨州長科辛,他在從政前是高盛的主席,一手策劃高盛上市,個人賺得約四億美元。在高盛內部鬥爭落敗後,科辛轉投政界,豪花六千多萬選了一席聯邦參議員,後來又以三千多萬當選了新州州長。在剛結束的連任戰,他也花了數千萬元,總計三場選舉便花了一億三千多萬元,創下美國政客競選費的紀錄。科辛的落敗,多少與華爾街變成負面名詞有些關係。   在加州明年的選舉中,電子灣的前女行政總裁有意競選州長,她的可能對手是政治名星甘迺迪家族的第二代,亦即是現任州長阿諾的妻子施賴弗。商人與政治明星,且看加州人會如何選擇。

共和黨革命路線誰說了算

共和黨革命路線誰說了算   在美國選舉(三日)後翌日,兩黨都忙於做有利於自己的選舉結果解讀。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拉里金直播(Larry King Live)節目上,代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兩位女士以尖刻的辭鋒互相攻擊和嘲笑,共和黨自誇連奪兩州長,民主黨則放大在紐約廿三區勝出的意義。加入舌戰的前明尼蘇達州無黨派州長溫杜拿(Jesse Ventura)毫不客氣的指兩黨之爭有如溫杜拿本人從政前的專業--職業摔角手,在人前兩方拚過你死我活,鏡頭外卻並肩喝醉去。幾張名嘴唇槍舌劍,好不精彩。不論政客和政黨如何各自作政治化的解讀,但投票結果是選民集體決定,選民才是關鍵,離開了選民,更動聽的政治分析也只是空談。   三日的選舉主要戰場是維珍尼亞州及新澤西州的州長選舉,以及紐約廿三區的國會眾議員補選。共和黨全取兩州長席位,民主黨以至奧巴馬總統本人的聲望因而受到拖累;黨內的溫和偏保守派看在心裡,將更不輕易與偏左的開明派妥協,對民主黨日後的立法運作,如健保改革等,會有較強的牽制作用。   不過,不必因此而將誇大為對民主黨或奧巴馬的「否決」,因為選舉日維新兩州票站外民調顯示,有六成五的選民不滿意現狀,執政黨候選人當殃,可以理解。去年同期,不滿意的選民超過七成,於是民主黨總統上台了。一年後情況稍好,但仍有三分二人怨氣未消,於是共和黨便又有機會了。這亦不是甚麼罕有的選舉結果,選民因不滿現狀而傾向改變支持別的政黨,本來就是常態,民主黨可以視之為選民對其執政成效的評分。更具政治趣味的反而是規模較小的紐約州國會議員補選。   共和黨保守派在廿三區發動的革命,成功狙擊了共和黨的溫和派候選人,卻沒法得到共和黨選民的徹底認同。由茶會派醞釀而成的極右力量,試圖重新塑造潰後的共和黨。他們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成功逼使共和黨的候選人絲高沙法華退選,證明了保守派有相當的選戰破壞力,並揚言在明年國會中期選舉將繼續狙擊「背叛」保守主義的共和黨候選人。這場在投票前仍是來勢汹汹的極右革命,在臨門一刻被選民否定了。佩林等共和黨右派所支持的候選人霍夫曼,在沒有共和黨候選人的情況下,在百餘年來未曾選過民主黨的選區,竟然落敗了。   民主黨自誇這是重大勝利,說連最保守的選區也攻下了。但只要仔細分析投票數字,便會發現可能是共和黨輸了,不是民主黨贏了。在三日的選舉中,依已公布的數字,民主黨得票六萬六千餘,佩林等支持的紐約保守黨得六萬...

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   (續周六)「民主」經常被標籤為普世價值,不少政客大聲疾呼的說「還政於民」,甚至不惜採用各種手段。輕者有如香港的政客擲香蕉和示威牌,重者如美國動用導彈和戰機。不論是假蕉或實彈,民主鬥士們都是以拯救者的姿態出現,卻甚少為民主下清晰的定義。何謂民主?「還政於民」只是抽象和浪漫的口號,不包含任何可分析或可執行的內容,既然已上升至「普世價值」的至高無上地位,便不能再含糊。   何謂「民主」?好些人認為這淺白不過,就是人民作主,在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上,即是由人民群眾說了算,各人代表自己行使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可是現實操作中,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意見,根本沒法治。於是有所謂少數服從多數,也被形容為民主精神。不過若單純只要人多便有話事權,而民主亦僅止於此,將會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社會。   反共人士喜歡批評中共不民主,釀成文革;但客觀的分析,按上述定義,文革時期是十分「民主」的。只要有一定的群眾數目,便可以去奪政府官員的權,甚至到解放軍軍營拿軍火武器。一大批紅衛兵衝進來就地批鬥甚至處決反革命份子,小將們也可以振振有詞的說是在執行民主權力,是所謂民主專政。所以,民主除了包括人民自主權外,也應包括個人權益的保障,亦即是公平性,而這種保障是須要法治維繫的。總而言之,「民主」是一種制度,是制度便有文化與地域適切性問題。   美國政府以完成一場普選作為某地成功實施民主的指標,於是普世價值崇拜者便認為「普選」等於「民主」。「選舉」是形成政府的一項程序,是一種政治制度,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項「價值」,只可以理解為構建「民主制度」的其中一種工具,但兩者之間並沒有等號。不能說有選舉便有民主。   最新鮮的例子是阿富汗的總統選舉,遠征美軍擊潰的當地原塔利班政府,依美式民主透過選舉建立了新政府。經過多年的無能管治後,美國希望當地有一個新的政府。選舉進行了,以毒販和軍閥為副手的現任總統卡扎伊自稱得到多數票連任成功,但聯合國監察員指選舉舞弊,歐美列強紛紛要求重選。但只出幾天幕後操作和交易,卡扎伊便成功令對手自動退選,美歐也迅速承認卡扎伊合法勝選。這場受到「國際」背書的選舉,證明阿富汗人民已經當家作主了嗎?   簡而言之,「民主」是一個概念鬆散的名詞,任何關於它的討論,都必須先嚴格劃出範圍與定義。亦因「民主」含義的流動性,沒法將之作為一種可以不加解釋而以為人人必須擁護的所謂「普世價值」。

地方小戰揭示美黨派政治博弈玄機

地方小戰揭示美黨派政治博弈玄機   今天(三日)是美國的年度選舉日,由於不是總統大選年和國會中期選舉,淡季的選舉一般被人忽略。然而今年不同於往時,三場零星的地方選舉被視為美國政黨政治的風向標,也是美式政治鬥爭的典型教材。   屬於聯邦及州層級的選舉共四場,維珍尼亞州和新澤西州需要選舉州長,紐約州和加州各補選一席聯邦眾議員。民主黨籍的加州副州長卡拉曼迪在本黨票倉勝出已沒有懸念,相比紐約廿三區的補選便精采多了,意外地成為共和黨黨內革命的原爆戰場。而維州和新州的州長選舉是民主黨不容有失的面子戰,該兩州原任州長都是民主黨籍,在民主黨一統國會兩院及白宮的大好形勢下,如失掉其中一州或兩州全失,將挫折民主黨在明年中期選舉的聲勢。   紐約第廿三國會眾議院選區,共和黨150年來從未失守。然而,在是次選舉中卻竟然沒有共和黨候選人應戰。該區本來三分天下,參選人有民主黨的奧雲斯(Bill Owens)、共和黨的絲高沙法華(Dede Scozzafava)及紐約保守黨的霍夫曼(Doug Hoffman)。倘若無風無浪,絲高沙法華躺著也能當選。但經歷去年全國潰敗後,共和黨如何重新出發,引來了黨內的路線之爭。曾成功領導保守派重奪國會兩院的前議長甘里奇,主張共和黨向中間路線邁進,他支持絲高沙法華參選。但包括前阿拉斯加州長佩林在內的幾名下屆總統選舉的可能參選人,卻認為共和黨的慘敗是因為放棄了保守主義的核心價值,他們聯同若干在野的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在廿三區策動革命,倒戈支持紐約保守黨的候選人。   所謂紐約保守黨,在理念上是更右派的共和黨,政見與佩林等鼓吹的保守派原教旨主義吻合。這場黨內右派的革命並不是鬧著玩玩而已,不單有名政客背書,還有雄厚的資金力撐,逼得絲高沙法華在人財兩空的雙重壓力下於選舉前四天無奈地宣布退選。絲退選的意義不容少覷!得黨中央提名的候選人棄選,意味著共和黨的新右派已壯大,在黨內路線之爭取得了響亮的發言權,他們勢必在明年國會選舉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共和黨中央委員會不久前才尖刻批評霍夫曼沒有當選任何公職的素質,但現今已表態全力支持他;形勢比人強,一目了然。   奧巴馬的成功,一般認為是反映了共和黨過於保守及缺乏群眾基礎。敗選後共和黨選出了非裔黨主席,似乎是要向中間路線靠攏,想不到異軍突起的卻是右傾主義。民主黨人看到共和黨這場內鬥拍案叫絕,《紐約時報》的民主黨寫手毫不留情地嘲笑,說共和...

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 網上漫遊,發現香港一些自稱反共的人士慣用「普世價值」來批判中國政府,認為現今的中國政府一無是處,理據是在中國沒有「普世價值」。而所謂「普世價值」按這類人士說法包括:自由、民主和環保。他們會理直氣壯地,以香港記者新疆被打事件、若干網站被禁和沒有普選等例子,否定中國政府的一切作為。最常見的一句口號是:「民主是不可阻擋的世界大潮流」,用以指出中國政府一日不民主,都是一個不可能被接納的政權。 這種對「普世價值」的膜拜,彷彿已成為必然的道德高地,只要拋出「普世價值」四字,便自動成為「名門正派」,擁有斬除邪魔外道的權威和身分。若然如是,我們便越發要深究何謂「普世價值」。 「普世」是指全世界,即包括地球每一個角落,也即是全人類的意思;而「價值」的定義卻比較多元,在這裡可以理解為一種原則或品質。地球五大洲分布不同的種族,在語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有那些生活原則或品質是可以共同珍貴或認同的呢?人性的一些感覺絕對是超越種族與文化的,如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之情。 至於「民主、自由、環保」,就不那麼容易一刀切了。因為人類可有共通的情感,對於政治概念──民主,和行為值價──自由,卻可以有不同詮釋和認同。而環保並不完全是一種價值觀,它包括巨大的實用性,如不保護森林,會造成泥土流失釀成大災害。這是不由你擁護不擁護或尊重與否的問題。污染物可奪命,不是價值觀念的範疇,是科學的定理。 所以,當叫響「民主自由」為普世價值之時,必先要分析和追問什麼是「民主自由」?信仰「普世價值」的人士大多以為這是不用解釋的,是誰都懂的,因為它已經是一道「浩浩蕩蕩的世界大潮流」。果真如是嗎? (之一待續)

牛怎麼啦

牛怎麼啦   狂掃台灣的一場颱風把馬英九的內閣吹散了,總統本人的民望也跌至谷底。好不容易才爬起來,又衝來一頭美國瘋牛。馬英九全面批准美牛肉產品進口,被批評為妄顧民眾安全。新聞上看到議員們的激辯,名嘴們口沬橫飛,馬的民意支持度又回頭向下了。   台灣政黨之間的鬥爭無日無之,有事在爭,沒事也在爭,甚至會自編自導事件來爭吵一番。所以,對於這場牛肉風波,筆者最初也沒有太特別的感覺。但事件越鬧越熱,馬本人親自苦口婆心的向民眾解釋,說是為了「國際地位」,寧可請肉商自行把關,不要賣「高危」美牛產品。美牛果真如此恐怖,台灣民眾擔心,政客狂發炮,也是應該的。可是,美國牛怎麼啦?美國民眾怎麼辦?為甚麼會如此嚇人呢?   美國人不是天天在吃牛肉嗎?華人酒樓餐館未曾見有牛雜停賣現象,各大小超市依舊可以買到帶骨的牛肉,甚至純牛骨也有上架。如果馬英九要為批准進口美牛而道歉,奧巴馬更應該立即請罪下台。全美三億人天天吃可能導致不治之症的牛肉,白宮竟然袖手旁觀,連警告也不發一則,這已遠遠超出失職的範疇,簡直是草菅人命。   是台灣人不理性地恐懼美牛,抑或是美國人不知死活?只可以說美國民眾的覺悟太低了。又或者,美國要引入大量的台灣政客,好為我們的性命把關。馬英九差一些便說白了買美牛是為了討好美國,這也太過自貶聲價了吧,美國不如台灣的地方可多著呢!

選舉觀察

選舉觀察   離開明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還有一年時間,不過,從即將舉行的一些地方選舉,可以為明年大戰探試風向,也許可以再次證明美國選民善變的本性。   紐約州將要補選一席聯邦眾議員,民主黨籍候選人意外地暫時領先,共和黨面臨失去這歷史以來屬於保守派的地盤。民主黨若搶灘成功,並不是因為奧巴馬當了總統的魅力,而是因為共和黨的內部矛盾。被形容為共和黨新興政治力量的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及共和黨前眾院多數黨領袖Dick Armey都公開支持獨立候選人荷夫曼。選區內不少保派選民也加入了這次倒戈行動,並且聲明不在乎失去議席,重要的是教訓共和黨,讓它回歸到原始的保守主義去。   可見,有意角逐下屆共和黨總統提名的佩林在搞革命,試圖重新整合失意的共和黨支持者,壯大自己的民意基礎。這場紐約補選是她小試牛刀之作,功成與否不在於誰當選,而是共和黨「欽點」的候選人萬萬不能當選。   共和黨內鬨,奧巴馬卻沒法掛上笑容,因為維珍尼亞州的州長選戰,共和黨候選人領先民主黨對手11個百分點。見眼民主黨將去維州的州長寶座,奧巴馬將再臨戰區為黨同志拉票。但昨日的民意調查顯示,七成選民不會因奧巴馬而改變主意,亦即是民主黨在州長選戰中大勢已去,連總統也救不了。在去年的總統舉,奧巴馬在維州領先麥凱恩六個百分點勝出,只相隔一年,奧巴馬在維州的號召力幾乎全虧了。   依目前的情勢觀測,來年國會中期選舉將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即是傳統的黨派慣性投票將會不是主流,兩黨政治的基本元素將同時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