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鏡頭以外

鏡頭以外   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地在北京舉行了自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及巡遊。國際媒體以略帶酸味和嘲諷的語調,報道了這場有廿多萬人參與的國慶大典。於中國人而言,其意義遠不止於場面壯觀那麼簡單,還盛載著一份歷史的滄桑,也展現了對未來生活的自信和期盼。   威武的軍隊,先進的各式軍備隊伍走在長安大街上,這一段路雖然短,卻走了六十個年頭。更準確的說,這段路已走了一百多年。一個半世紀之前,在北京大街上耀武揚威的是八國聯軍的軍隊;七十年前是日軍鐵蹄踐踏在天安門前的石板路上。百年外患,數十年的內戰,再加上三十年動盪中的政治探索,中國人民作為一個集體,幾代人以鮮血以性命艱辛地、緩緩地把中國的歷史巨輪推向前方。所以,十月一日在天安門前所看到了,不單單是一支支陣容整齊、精神抖擻的方隊,同時是中華民族重新出發所邁出的歷史性步伐。   因此,整場閱兵及巡行都沒有什麼花巧,步隊檢閱後,就是新中國六十年的階段回顧。由紅色革命,到綠色環保,摡括了這六十年的發展和前景。有西方媒體譏諷胡錦濤閱兵時表情僵硬,穿的又是「毛裝」;而從直播所見,作為主禮人的胡錦濤確是笑容不多。身為十三億中國人的最高領導,又次身於國際領袖之列,胡錦濤神情肅穆,沒有「某些人預想中的」、享受極端權勢所「應有」的笑容。   胡錦濤在閱兵後發表簡短講話時提到:「在這個喜慶而又莊嚴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都為偉大祖國的發展進步感到無比自豪,都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歷史啟示我們,前進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掌握了自己命運、團結起來的人民必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歷史偉業。」可能,就是這份厚重的歷史使命感,令胡主席少了個人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神情莊重。因為,這確是來之不易的國慶。   就在此時,現場直播鏡頭前還出現位處天安門城樓上、與國家領導人一起閱兵的香港特首曾蔭權。他胸前掛一部名牌相機,雙手拿另一部據說價值四萬多元照相機,臉緊貼著相機的觀景器,滿臉笑容地不停拍攝。就好比快樂遊客般,特首向記者說他拍了300多張閱兵相片。   倘若是論資排輩,官職比特首官大的應還有不少人。被禮遇獲安排上城樓閱兵,也許他一時不為意,被看重的不是他曾蔭權本人,而是「香港特別行政長官」官職所包含的特殊歷史意義。香港因鴉片戰爭而淪為英國...

港人權勝美

港人權勝美   中國國慶日將到,西方主流媒體慣性地湧出了一則又一則的「助慶」新聞,其中一則出於美國一家網上新聞媒體,題材是香港中文大學所做的每月民意調查。報道指中國國慶在即,但香港人對北京政府的不滿升到另一新高點。而所謂的高度不滿度,其實是指有16%的被訪者不滿北京對港政策。   16%港人不滿意北京被美國媒體重點報,而昨日(29日)奧巴馬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又如何呢?據Rasmussen的逐日追蹤調查結果,有38%美國人強烈不滿奧巴馬的施政。於美國政治而言,三四十個百分點的不滿意度是常見的,不是什麼奇特現象。但為什麼當香港有一成半人不滿意北京就是新聞呢?經常有言論指共產黨強求統一思想,難道美記者也要港人統一思想,百分百唱好。   好些事情如果來一個港美對比,會得出一些很值得細心玩味的結果。又如美國似乎被公認為「人權天堂」,但香港申訴專員公署昨日的一宗判例卻足以令美國自愧不如。公署接到市民投訴香港郵政局把商業宣傳單張派送到住戶或商戶信箱,指郵局觸犯《人權法》和《基本法》,公署研究後作出報告,稱投訴成立,指責郵局濫用郵政服務。   美國讀者們每天的郵箱都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宣傳品,習以為常,那一天郵箱內空空的,反而會覺得有些怪。原來美國民眾不明白,他們天天在被侵犯人權。香港回歸後,泛民政客經常大吵大嚷說港人自由不保。依這郵局事例,港人權狀況比港英殖民地時期應好多了,甚至比美國還要好,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婁婧的故事

婁婧的故事   廿歲的上海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婁婧最近成為網絡紅人,她是今年東方衛視節目《加油,東方天使》比賽的選手,而她爆紅的原因卻是令中國人丟臉丟到國外的種族歧視。筆者是從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得知婁婧的故事。   文章稱;婁婧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單親親家庭,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美籍非裔,在婁婧出生前便離開中國一去不返。婁靖在進入上海賽區最後五強後,引爆網民她們母女的強烈人身攻擊。周刊所引述的惡毒言辭,筆者看後初期帶有些懷疑,是否外國雜誌又在小題大造,抹黑中國人呢?可惜,在中文網絡搜尋下發現,這原來都是真的,醜陋的種族歧視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據網上搜尋的資料,在一個比賽環節中,電視台請了婁婧的母親上台為女兒打氣,但同時播出旁白,揭露她是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爸爸是美籍黑人,又指當年他並不知道婁媽媽已經懷有身孕,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婁媽媽,回到了美國。這揭露達到了製造話題的效應,有較清醒的網民指責電視台為了收視和廣告,借婁婧的身世炒作。如惡意炒作屬實,電視台應向當事人道欺及賠償。但一隻手掌拍不響,如果沒有一批充滿惡劣種族歧視思想的網民,又怎能炒出個「國際醜聞」。   事件發展至今,中國政府應該插手介入調查,並且為婁婧主持公道。筆者不清楚中國的反種族歧視相關法例,但誹謗和損害名譽也應算是違法。中國富強了,但人均素質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西藏和新疆問題被國際傳媒熱炒之際,婁婧事件可以被當作為中國人慣於歧視少數族裔的活例證。中國人在國際間長期飽受歧視,好應該樹立榜樣,做好反歧視教育工作。

抓往逐漸逝去的傳媒公信力

抓往逐漸逝去的傳媒公信力   美國Pew民意調查機構九月中公布了關於美國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的最新調查結果,自1985至今連續做了廿五年的這項追蹤調查,今年的結果顯示僅有29%的民眾認為新聞媒體的報道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歷史新低點;另只有26%認為媒體沒有政治偏見。至於廿五年前的1985年,相信媒體報道的民眾卻有五成五。上述這個調查結果是個嚴重的警號,可是主流媒體顯然不太重視報道。是不想「家醜」外揚嗎?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再低調的處理也阻止不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特質已逐漸萎縮。   上述單項的數據並不能反映美國人對媒體的全部態度,所謂不足三成人相信媒體說真話,應理解為:不相信「某些」媒體在說真話。因為對於不同的新聞機構的好惡感,與民眾黨派政見立場直接掛勾。同一份調查發現,72%的共和黨人士和43%的民主黨人喜歡霍氏電視台的新聞報道。同樣,近75%的民主黨人和44%共和黨人對CNN有好感。亦即時說,大部份民主黨人會對霍氏的新聞報道有意見,而共和黨人則大多不滿意CNN。在不同的類似調查中均發現,美國民眾已習慣只收看、閱讀與自己政見立場相近的媒體。所謂逾七成民眾認為媒體不可信,是反映了民眾偏向信賴政見立場與自己一致的媒體而已。   這種各取所需的現象表面看來並無不妥,或許有人會將之理解為「言論市場」的自由。過去媒體都強調社會公信力,即是不偏不倚、客觀持平、不受外力干預、只管報道事件真相。美國著名新聞主播Walter Cronkite於今年七月辭世,於美國新聞界而言,這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主播說甚麼便是甚麼的時代已經終結。Walter Cronkite的報道或所主持的新聞節目能有幾近不能被質疑的公信力,隨了是當其時媒體競爭較少外,與今天傳媒機構對新聞工作的理解已悄悄地發生轉變有直接關係。微妙地,「尋找事實真相」這概念於今天已被曲解或被偷換;越來越多現代新聞媒體由客觀陳述事實,漸變為主觀解說,有些甚至不避嫌疑,借鋪陳資料來宣導機構或編採人員對事物的立場。事出有因,轉變背後存在政治和市場因素。於六、七十年代,人們曾普遍高度相信媒體。及後,聰明的政客或利益團體便來個「反制」,有組織及系統地利用媒體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近年最大規模的一次演繹,應是布殊政府為出兵伊拉克「造勢」一役。當時由白宮官員利用私下獨家報料等各種方式,成功地操控輿情。不過,控操是一種雙向、複雜的互動關係。當...

正視雙語服務

正視雙語服 務     三藩市訪谷區華裔居民最近提出要求警局增設中英雙語專員,警察局長及警委會必須正視。   訪谷區華裔居民對治安特別關心,早在十多年前,便由熱心的華裔居民發起邀請警察局定期派員與居民開會,聽取民眾對治安問題的意見。筆者當年也經常到訪谷採訪警民社區會議,察覺到高效率的會議翻譯特別重要,如果沒有翻譯,相信很多居民不會參加會議。當年沒有法例要求市府部門要提供雙語服務,所以會議翻譯都是由熱心居民負責。想不到十八年後,市府先後兩度通過雙語服務法例,華裔居民仍停留在爭取翻譯階段。是社區爭取不力,抑或是政府官員沒有正視社區的需要呢?   不諳英語的訪谷區華裔居民李希裕(音譯)不久前遭到警員入屋開槍擊斃。事件起因是李在當晚突然情緒失控襲擊屋內另一名住客,在受傷住客逃離現場後,多名不懂華語的警員進入只有死者一人的屋子內,經一番對峙,最終將李擊斃。在彼此言語不通的情況下,警員是依據什麼判斷要將李置諸死地?在沒有第三者受到威脅之時,警員是否有必要「速戰速決」,為何不等待懂華語的警員到場採取勸戒方式化解矛盾?如果當時死者能與說華語的警員對話,結局會否不一樣呢?   又日前警察局長到華埠與社區人士進行答問會,警局同樣沒有提供翻譯。雖然事後有解釋指這是由社區機構發出邀請,所以翻譯應由社區提供。但作為公僕的警察局長和出席的警察委員真的要這般計較嗎?為民服務的誠意何在?   享受平等市政服務是每一名居民的權利,不應受到語言的障礙。警委會不必過度敏感地自辯,把事情政治化,以為依法要求翻譯服務是針對警方或警委本身。社區只是要求平等的市政服務,不論是誰當局長或警委,這些居民權益都不能被忽視。況且,訪谷區居民已經等了超過十八年了。

大城小鏡

大城小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紀念日將致,應如何看待這才六十歲的「新興國家」呢?一些人會自我佩戴上道德光環,批判中國政府種種的不是,認為這六十年沒有可值得慶祝的,持這類想法的人在香港可不少。可是,正在美國舉行的G20峰會,中國再度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焦點;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大發表的控制全球暖化講話,連一直以歧視角度報道中國的西方媒體,也必須認真的報道,指中國在此問題上發揮了領導作用,給美國造成壓力。   中國是一個人口龐大,社會發展問題複雜的國家,如何評價這六十年中國政府的功過,可不是三言兩語或一兩個模具式概念可以做得到的。不過,議論政府可以從民眾入手,觀察民生是政府最佳的成績單。   前日(9/23)在北京保利劇院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中國歌劇舞劇院在該處主辦了一場歌舞綜合晚會,海報和售票網站宣傳是由李玉剛主演。李是歌劇舞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也是中國當紅男旦,剛在澳洲悉尼個唱回來。由於李玉剛人氣旺,前天的晚會全院滿座,最貴票價高達1280元人民幣。可是,幾十名沖著李玉剛去看表演的觀眾,到場才知道李只演一個項目,極度失望之餘要求退票與劇場人員發生衝突,並且報了警。在場的網民寫道,一位年長阿姨向票務員哭訴說,她每月才掙得一千多元薪水,為了看李玉剛的演出買了最貴的票,不甘心被宣傳誤導。   這裡暫不管誰是誰非,只看一位月薪不及兩千元的平民百姓,肯拿出幾乎整個月的薪水去買票追星,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娛樂是與社會生活水平和穩定直接掛勾的,小老百姓如非自覺還能負擔得起,或是對生活前景充滿信心,那能如此。 從這件小事可以說的還有不少,但簡單而言,中國社會實質的轉變,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為何需要港台

為何需要港台   香港電台角色定位的爭論終告一段落,港府宣布維持港台作為政府部門,兼擔任公共廣播的任務,並且強調港台編輯自主,可以繼續批評政府政策。除了妾身名分確定外,港府還大額撥款發展港台,增聘公務員、興建新大樓和增加本地製作。特首此舉討好了港台員工,或許可以令港台節目少向自己開刀,但對於廣大納稅人是不公平的。   由政府經營廣播媒體並非必然的,有的國家有官辦的廣播部門,但更多是沒有的。美國政府用少量公帑資助一些非牟利的公共廣播機構,但並不承擔全額費用,更沒有將之納入公務員系統。美國政府唯一全資的電台是純政治宣傳的對外廣播機構,如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等。倘香港政府選擇繼續用納稅人的錢來經營一個廣播部門,便得先清楚說明需要何在,亦即是港台將擔負什麼功能。是為了宣傳政府政策,抑或是作為「大氣廉署」──監督政府的另一部門呢?   廣播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和資訊,政府提供非商業化的娛樂節目,讓民眾有更多的選擇,只要庫房有能力承擔,這不是問題。至於包括新聞在內的資訊類節目,無可避免地會涉及政治因素,由政府作為出資方,等同全體納稅人付費,新聞時事類資訊材料的政治傾向性又應如何監管呢?因為經費來自所有納稅人,所以港台理應不能有政治立場,僅能提供沒有政治意識形態內容的教育性質節目,一旦論政議政,便會產生角色混淆及社會輿論平衡問題。 港台也不應有編輯自主,所謂編輯自主,即是編輯部主管有權決定報道傾向。一般新聞機構為了社會公信力,必須有相當的編輯自主,而這是受到市場機制調節的。電台或報社的社會公信力和政治立場,間接與經營利潤掛勾,這是對私營媒體的最大約制力量。當然,不同媒體的編輯方向,會為各自吸引有不同的讀者或觀眾群。但公營電台卻不一樣,社會上百家爭鳴,出公家糧餉的新聞主管怎能有絕對自主。 香港時下流行一種極錯誤的觀念,認為批評政府即是客觀,便是獨立。於是港台也要標榜敢批、狠批。可是,卻忽略了批的水平和內容。再者,政府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如果兼任媒體監察角色,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媒體在西方被稱為第四權,即是代表民間監督政府的力量。香港的非公營媒體相當發達,加上國際媒體在香港也甚為活躍,政府還需要用納稅人的錢,養一批專門來批判自己的公務員嗎?同樣,認為批判政府才是最高尚高檔的人士,為什麼又要爭取享受安穩的政府官員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