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往逐漸逝去的傳媒公信力
美國Pew民意調查機構九月中公布了關於美國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的最新調查結果,自1985至今連續做了廿五年的這項追蹤調查,今年的結果顯示僅有29%的民眾認為新聞媒體的報道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歷史新低點;另只有26%認為媒體沒有政治偏見。至於廿五年前的1985年,相信媒體報道的民眾卻有五成五。上述這個調查結果是個嚴重的警號,可是主流媒體顯然不太重視報道。是不想「家醜」外揚嗎?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再低調的處理也阻止不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特質已逐漸萎縮。
上述單項的數據並不能反映美國人對媒體的全部態度,所謂不足三成人相信媒體說真話,應理解為:不相信「某些」媒體在說真話。因為對於不同的新聞機構的好惡感,與民眾黨派政見立場直接掛勾。同一份調查發現,72%的共和黨人士和43%的民主黨人喜歡霍氏電視台的新聞報道。同樣,近75%的民主黨人和44%共和黨人對CNN有好感。亦即時說,大部份民主黨人會對霍氏的新聞報道有意見,而共和黨人則大多不滿意CNN。在不同的類似調查中均發現,美國民眾已習慣只收看、閱讀與自己政見立場相近的媒體。所謂逾七成民眾認為媒體不可信,是反映了民眾偏向信賴政見立場與自己一致的媒體而已。
這種各取所需的現象表面看來並無不妥,或許有人會將之理解為「言論市場」的自由。過去媒體都強調社會公信力,即是不偏不倚、客觀持平、不受外力干預、只管報道事件真相。美國著名新聞主播Walter Cronkite於今年七月辭世,於美國新聞界而言,這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主播說甚麼便是甚麼的時代已經終結。Walter Cronkite的報道或所主持的新聞節目能有幾近不能被質疑的公信力,隨了是當其時媒體競爭較少外,與今天傳媒機構對新聞工作的理解已悄悄地發生轉變有直接關係。微妙地,「尋找事實真相」這概念於今天已被曲解或被偷換;越來越多現代新聞媒體由客觀陳述事實,漸變為主觀解說,有些甚至不避嫌疑,借鋪陳資料來宣導機構或編採人員對事物的立場。事出有因,轉變背後存在政治和市場因素。於六、七十年代,人們曾普遍高度相信媒體。及後,聰明的政客或利益團體便來個「反制」,有組織及系統地利用媒體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近年最大規模的一次演繹,應是布殊政府為出兵伊拉克「造勢」一役。當時由白宮官員利用私下獨家報料等各種方式,成功地操控輿情。不過,控操是一種雙向、複雜的互動關係。當民眾開始感到媒體逐漸由中立走向有立場時,他們會「回應」操控,那就是對媒體的選擇由對比資料的質量,轉為選擇媒體的立場。在這樣的一種互動關係下,媒體為保持市場份額,會越發鮮明地展示立場。結果,發表議論和觀點成為今日新聞的新主流作業模式;而深度陳述事實或客觀分析未至於絕跡江湖,卻只能在沒有商業價值、觀眾量不多的公共媒體裡才找到。較少涉及國際或全國政治的地方媒體,公信力反而超過幾大新聞網絡。
這現象其實並非美國獨有,美國媒體已經算是在門面上、技巧上懂得保留一點中立的模樣。美國之外,帶偏見和既定立場來進行採訪的記者越來越普遍,好些甚至以「新聞自由」作為包裝。至於向布殊總統擲鞋的伊拉克記者,他的「有立場」是另一種故事。在比「新聞自由」更深邃沉重的「國家被襲」此因素下,當天,他「選擇」成為「人民英雄」,而不是基本意義下的記者。
進入網絡時代,大道小路消息氾濫,人們已經不需要定時定刻的守候在電視或收音機前接收資訊。傳統的專業新聞媒體在訊息量方面已沒法與互聯網競爭,於是有業者認為傳統媒體或應以提供觀點來突圍,因為新聞題材本身已極難有獨家,觀點卻可以。不少大新聞機構目前正朝這方向走,大量的評論員成為編輯部的新寵。
跟評論化相反,讓媒體恪守客觀中立的「古典」原則,會不會是個更有前景、更有市場的抉擇?在訊息量以光速傳播的今天,訊息量無疑已幾近泛濫;可是多不等於好,也許,今天傳媒的生存之道,是用最大的力量在紛亂的資訊之海裏整理或還原事物真象,實行反樸歸真。當然,這除了是經營方向的抉擇,也考驗基本功扎實的記者是否足夠。
總而言之,媒體究竟應該以甚麼方式生存下去已是迴避不了的大課題,值得傳媒經營者及從業人員深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