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愛 瘋

愛 瘋   第二代蘋果手機iphone今日開始全球發售,在亞洲區因時差關係比美西更早能買了這新一代寵兒。據稱在香港的拍賣網站,新款iphone最高叫價高達一萬七千元,是零售價的一倍;而在紐西蘭亦出現了通宵輪候購買的情況。美西消費者則可以在今晨八時起到蘋果專門店或獨家代理的電訊公司購買,熱潮可期。是什麼原因令到iphone如此受歡迎呢?   蘋果第一代iphone登場之時,評論界反應其實是冷淡的,因為iphone的功能別的手機都有,反之,歐日先進的機種在功能上有的更勝iphone,唯一令iphone突圍的只是她的大型觸碰屏幕,以及那沒法代替的蘋果品牌。因為評價不高加上售價偏高,iphone首輪反應並不理想,不出數月便要割價變招。其後在歐洲上市,評論也不看好。在此種種看似不利的狀況下,iphone卻一步一步攻佔市場,成為全球發售量增長最迅速的單一機種,從去年七月售出一百萬部,至今年一月已上升至四百萬部。   一部功能不算超強且價錢不便宜的手機,為什麼會吸引萬眾的喜愛,並且到了瘋狂的地步呢?當中蘋果所建立的時尚風氣應是主要原因,蘋果產品是潮流至in的象徵,雖然iphone不是什麼科技大突破產品,但其一哥地位卻沒法被取代。環顧當下美國的產品,殺人的武器不算,一般消費產品,沒有比蘋果產品更成功的了。過去,美國的可口可樂和麥當奴是世界品牌,也是美國潮流文化的代表。可樂和麥叔叔都日漸失了去光芒,更被擠到不健康商品的行列。美國形象在國際不斷下滑之時,iphone潮多少可以證明美國還有些事物是討人喜愛的。   但iphone的成功,也讓人自然聯想到除了蘋果之外,美製產品有那些具有同樣成績的呢?恐怕很難找到對等的第二位。

瞎子摸象(三)

瞎子摸象(三)   續評《紀事報》那篇《奧運環改造中國》的報道。撰寫該則報道的記者認為京奧是象徵著西方文明搶灘攻入中國,此觀點是以大西方為本位,認為西方文化優於中國文化,所以當從封閉落後中發展起來時,中國也將毫不保留地仰慕和吸納西方文明。夾雜著近年在西方極流行的環保概念(保護稀有瀕臨消失事物),記者帶譏諷地指出,中國在擁抱西方文明的同時,卻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文化。   近年西方興起批評中國破壞環境,所謂的環境,除了天然地理資源外,還包括傳統文化。這些批評的背後思想是:中國人不懂得愛護環境,愛護自己的文化,無知地學西方的皮毛。因此,《紀事報》記者下了貶義的結論,認為京奧令中國政府加速西化,但卻犧牲了寶貴的傳統文化。    京奧反映轉變中的中國,記者在這點上是看對的,可惜卻沒有明白中國怎樣在變。京奧不等於討好西方,也不等於接受全盤西化。報道提到政府宣導教育民眾注重公共衛生及儀表,是為了討好西方來的遊客。這說法有小部份可能是事實,卻極不完全。從梁啟超的《論公德》到八十年代的「五講四美」,到近年中國政府提醒民眾在國內外注意儀態,其精神是一貫的。提高國民的公德及公共衛生意識或儀表,與國家的經濟條件關係最大,不見得是專為討好西方而做。   自從改革開放政策促成中國經濟起飛,國民生活水準得到普遍提高之後,重尋社會價值觀便成為中國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紀事報》記者以為中國是在迎合西方,而事實上剛好相反。中國人崇洋於上世紀最烈,當代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更深刻,也因而明白西方文明的優劣,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如今年初國內民眾自發聲討CNN等西方傳媒、抵制法資超市,以及有九成網民不在乎法國總統是否出席京奧開幕式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就自身在國際的立足點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這又與中國的經濟成長互為因果的。   中國社會目前並不存在傾慕西方,以至自我摧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國只是處於重整價值觀的時期。建構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材料,不是借奧運風吹來的西氣,而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裡重新汲取養分。一個本來沒名氣的師大女教授在電視台講經典《論語》,想會有多少觀眾呢?特別是一般人都會想中國經歷過共產思想及文革,這類經典還會有人感興趣嗎?與所謂的常理相反,于丹藉講《論語》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名人,與品三國的易中天齊名。除了他們兩人外,國學在中國近年大受歡迎,不是老先生懷舊,是年青人也愛讀經典。   所以,《紀事報》記者看到中國受...

瞎子摸象(二)

瞎子摸象(二)   續評上周日《三藩市紀事報》記者Peter Fimrite專題文章《Olympic rings transform China》(譯:奧林匹克環改造了中國),該報道的核心內容是分析西方文化如何透過奧運衝擊,甚至衝潰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確是在急速變化之中,但《紀事報》記者的立論卻與事實徹底不符。首先,記者以胡同的消失、學習西方禮貌、動物形福娃等等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消亡之中。記者並引用一位柏克萊加大教授的說法,指奧林匹克精神是「不中國的」,推崇奧運精競技精神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矛盾。以上觀點反映出來的,是對中國文化極其淺薄的認識。若從迎接外來文化的層面看,今日中國與西方接軌時所採取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的方式,十分之「中國」。   有容乃大,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都沒有抗拒過外來文明,「兼收並蓄」是中國人接觸新文化的基本態度。今日似乎很中國的東西,嚴格來說其實都不中國。就如儒釋道三教可合流、琵琶二胡可以成為國樂。胡同日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西方記者可能認為是文化滅絕的證據,但只需放眼回望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每一個時期都在不斷更新變化,新事物新思維新建築,數千年來都是毫不留情面地替舊立新。中國人重視歷史,但不古板;好古又不拒新,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便說日本人保存文物的態度和精神要比中國人好得多。事實確是如此,勇於求變納新是中華民族的本性,元清雖非漢族當皇帝,卻一點不減其中國成份。   所謂「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矛盾」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道說這種矛盾造成中國目前新舊兩代的矛盾更是捕風捉影。首先,奧運標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是個人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現。而儒家思想雖然以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為主體,但同時亦講究追求自我的完美。治國平天下,是由修身開始的;三省吾身,也是同一道理。十年寒窗赴京應考,何嘗不是要拚個你死我活。   所以,運動員追求個人成績,並非「不中國」。再者,改革開放的成功,最重要一點是調動了個人的創造力量,謀求個人幸福是今日中國社會的最大全民共識,而且在此間沒有代溝的問題,不分老中青的。反之,儒家思想中的群體道德價值,成為中國運動員代表國家爭光的助力。中國文化中特強的家國觀念,讓全民把辦好奧運當作是自己的事情,奧運成為凝聚全民的一股力量,而不是記者所說的撕裂兩代。 

老吾老

老吾老   昨日本欄預告會探討奧運與現代中國發展的關係,但由於本地新聞傳來一位77歲的老婆婆在賭場外失救至死的消息,讓人萬分感慨及悲傷,且把京奧話題擱置一天,先反省本地華裔耆英的生活素質。   不幸去世的老婆婆據稱患有失智症,但如灣區無數華裔長者一樣,閒來無事便愛坐發財巴士到賭場玩樂。上周二她因為上錯回程車而輾轉流浪在賭場外的郊野地,無糧無水下不支倒斃。事件令人惋惜,論者紛紛追究責任誰屬。是巴士司機不夠細心?抑或是賭場警衛不夠愛心?又抑或是家人過於粗心?一時間難有定斷。不過,與其追究所謂責任,不如更全面地反思長者們的生活素質。   就如老婆婆的家人所說,死者並不是好賭,去賭場只是消閒打發時間。發財巴士天天在灣區各華埠出發,買票者以耆英佔絕大多數,乘坐近乎免費的發財巴士去賭場,可能是他們最便利和最高興的活動。退休後時間多,若沒有規劃好生活日程及安排活動,賭場便成為最吸引的選擇。耆英成為發財巴的主要顧客,間接反映了我們社區長者活動和服務的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道,但現實生活是子女照顧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次不幸事件除了提醒為人子女者要更多關懷父母外,也打響了社區警鐘。在個人家庭能力以外,社區機構擔負起照顧社群共同利益的責任。單純從此事例便可見,華裔社區對老人失智症(癡呆症)的認識不足,患者家屬不懂如何照料。醫療教育資源不足外,長者服務也未見發達。雖然華人社區有一些聲譽良好及歷史悠久的耆英中心,但面對日增擴大的長者人口,服務供不應求。以三藩市為例,華裔社區是市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應爭取市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我們的社區,加強長者服務刻不容緩。

瞎子摸象(一)

瞎子摸象(一)   在昨日的三藩市英文紀事報上刊登該報記者 Peter Fimrite 的一篇專題文章《Olympic rings transform China》(譯:奧林匹克環改造了中國)。讀罷全文,驚訝此無知和謬誤百出的文章,竟然可以出現在美西的大報上。而更令人震驚是記者論據所引述的出處來源,不少是來自一些所謂中國通專家和華人。   記者Fimrite的文章的核心是:為了借奧運向西方展示一個美好的現代中國,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一場大量吸納西方價值觀的文化革命正在運行,舊有中國文化在多層面受到威脅及消失。中國政府致力辦好京奧,是要讓人民更支持政府的統治。   文章指出,奧運比毛澤東和八九天安門運動更能改造中國文化。奧運帶來個人競爭主義,與傳統的中國儒家思想違背,造成新舊兩代中國人的矛盾。文章又指中國政府在奧運前宣傳教育民眾不要吐啖、不抽煙、不丟垃圾、不插隊等,是為討好來訪的西方人。京奧吉祥物福娃的動物選擇,也是經市場考量,選取西方人最愛的動物。作者說:八月到北京的遊客,在餐館內會見到碟上的魚是有頭有尾的,這是中國文化中崇尚全美的精神;也許有個別遊客會學懂八卦鏡的意思,但除此之外,許多中國故有的文化將不復現。作者特別舉出北京的胡同消失,來證明西方文明如何替代了中國傳統。   上述只是簡單引述該篇劣文的部份內容,括概而言,作者的大美國和大西方思想強烈,他嘗試分析奧運與中國現代發展,但卻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及改革開放的基本事實認識,因而沒法對眼前的中國現狀作出分析,仍然以舊思維看新中國。而為了支撐論點,他找來了一批抱有不同眼光看中國的所謂專家。這類文章只說明一點,就是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嚴重貧乏,就算是應該有強力觀察力的傳媒人,也不例外。明天本欄將就該文內容再作深入討論。

移動長城

移動長城   奧巴馬即將啟程前往伊拉克,透露歸來後可能會調整他的的伊戰立場。由於奧巴馬是以反戰及定時速撤軍作為競選口號,放出改變立場的風聲,即時引起各方的關切,為免輿論行情惡化,奧巴馬又召回記者,改用另一組詞彙「說明」自己仍然堅持結束戰爭。既然堅持,又為何暗示要變卦呢?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不堅持原則,堅持原則的人永遠不會是成功的政客。   面對民主黨初選,奧巴馬以鮮明的反戰及限日急撤軍立場,作為正面直擊希拉莉的致命武器。但競選策略必須因時制宜,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選民,必須有不同的策略。所以,成功的候選人需要一道「移動長城」。長城者,堅固不可攻也;移動者,具彈性及多變功能,可以迎戰不同敵人。政客的所謂政綱,便是他們的移動長城。   奧巴馬在初選時得到全國最大的反戰團體力挺,在人員和資金上給予極大的幫忙。在成為民主黨的真命天子後,奧巴馬便要開始面向全國選民。上周一項民調顯示更多人相信麥凱因比他更能處理伊拉克問題,顯示單憑反戰並不足夠。該項民調讓奧巴馬明白選民對他處理戰爭缺乏信心,民眾需要一個更實在的統帥。於是,他便開始調整策略,遠離口號式的抽象反戰,更多務實的言論。   在昨日的記者會上,奧巴馬說:「如我不理會戰地實際情況,將只會是一個差勁的三軍統帥。」這句話有兩層作用,首先是證明自己對於戰爭並不幼稚,是會審時度勢的;其次,為自己日後更大幅度調整伊戰立場建立理據基礎。且慢!奧巴馬的這句話有點似曾相識,不是小布殊也說過一模一樣的話嗎?對了,在被問到何時撤軍,小布殊也說自己要聽從戰地將軍的意見。看清楚沒有,這就是所謂殊途同歸了。

續「還政於民」

續「還政於民」   繼續昨日的話題,港民主派政客將「還政於民」定義為實施會普選制度,理論根據是普選等於全民參政,於是「政」便「還」於民了。這是一個簡單易懂的理論,但卻不一定是有意義的事實。因為,「還政於民」的一個假設或預設意義是,政歸民管是好事情,能與民生利。可是,若我們把「政」等同某一政制,則未見得必定可以利民。政制只是一個架構,在這架構下可以產生不同的政策,而政策才是產生利民效應的關鍵。鎖定了某種政制,並不保證就能產生利民的政策。   所以,把爭取普選說成為「還政於民」,只是取其表面的概念,甚至是錯誤的概念。因為普選只有政歸民的形式,而沒有實質性。在選舉制度裡,民眾的權力只限於在候選名單中選出公職人員,在此以後,當選者推行什麼政策,民眾便管不了。而且,候選人一旦當選,他們便屬於另一個階層,他們的利益與民眾的利益沒有必然關係。   胡溫執政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確立一個服務形的政府。只要到互聯網上搜尋「還政於民」一詞,在其下可以發現大量來自中國各級政府的文件或新聞。而這些資料的一個特點是以實務政策為焦點。可見「還政於民」的概念在中國官方的理解與香港的民主派很不一樣。中國政府把建立一個服務人民、替人民解決問題及受人民監督的政府,作為「還政於民」的實體表現。   不論採取何種政治體制,根本是「民眾利益」,不能保障或甚至侵害人民利益的政府便不是好政府。政客關心他們在政制中的權益,但民眾更關心的是政策對他們的影響。當然,具制衡機制的政制可以避免濫權,但政策是否利民,主觀還在執政者。陳水扁是普選執政的,其政績如何,有目共睹。同是鼓吹「還政於民」,港泛民視野在政客掌握權力的途徑,而中央政府則把建立對民負責任和聽任民意定為基本國策,兩者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