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ly 08, 2008

瞎子摸象(二)

瞎子摸象(二)

  續評上周日《三藩市紀事報》記者Peter Fimrite專題文章《Olympic rings transform China》(譯:奧林匹克環改造了中國),該報道的核心內容是分析西方文化如何透過奧運衝擊,甚至衝潰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確是在急速變化之中,但《紀事報》記者的立論卻與事實徹底不符。首先,記者以胡同的消失、學習西方禮貌、動物形福娃等等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消亡之中。記者並引用一位柏克萊加大教授的說法,指奧林匹克精神是「不中國的」,推崇奧運精競技精神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矛盾。以上觀點反映出來的,是對中國文化極其淺薄的認識。若從迎接外來文化的層面看,今日中國與西方接軌時所採取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的方式,十分之「中國」。

  有容乃大,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都沒有抗拒過外來文明,「兼收並蓄」是中國人接觸新文化的基本態度。今日似乎很中國的東西,嚴格來說其實都不中國。就如儒釋道三教可合流、琵琶二胡可以成為國樂。胡同日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西方記者可能認為是文化滅絕的證據,但只需放眼回望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每一個時期都在不斷更新變化,新事物新思維新建築,數千年來都是毫不留情面地替舊立新。中國人重視歷史,但不古板;好古又不拒新,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便說日本人保存文物的態度和精神要比中國人好得多。事實確是如此,勇於求變納新是中華民族的本性,元清雖非漢族當皇帝,卻一點不減其中國成份。

  所謂「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矛盾」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道說這種矛盾造成中國目前新舊兩代的矛盾更是捕風捉影。首先,奧運標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是個人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現。而儒家思想雖然以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為主體,但同時亦講究追求自我的完美。治國平天下,是由修身開始的;三省吾身,也是同一道理。十年寒窗赴京應考,何嘗不是要拚個你死我活。

  所以,運動員追求個人成績,並非「不中國」。再者,改革開放的成功,最重要一點是調動了個人的創造力量,謀求個人幸福是今日中國社會的最大全民共識,而且在此間沒有代溝的問題,不分老中青的。反之,儒家思想中的群體道德價值,成為中國運動員代表國家爭光的助力。中國文化中特強的家國觀念,讓全民把辦好奧運當作是自己的事情,奧運成為凝聚全民的一股力量,而不是記者所說的撕裂兩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