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保衛皇后

保衛皇后   繼拆卸天星碼頭的衝突事故後,中環皇后碼頭的「保衛戰」成為了新的香港時事熱點。在台灣新聞經常聽到「本土」二字,而以絕食及佔據方式反對拆遷碼頭的人士當中,主力是一個稱為「本土行動」的團體。而皇后碼頭的去留,亦被廣泛稱之為一項「保育行動」。將「本土」、「保育行動」與皇后碼頭並列雖然幾乎天天出現在新聞報道裡,但筆者仍是摸不著頭腦,這些名詞之間真的那麼相關嗎?   反對拆遷人士指皇后碼頭應列作受保護古蹟。能稱得上是古蹟,必須是既古而又有「蹟」,即是相對應的歷史事蹟。現今的皇后碼頭僅有五十年歷史,如果半個世紀算是古,則活生生的「古人」可多了。至於「蹟」,皇后碼頭確有其歷史,而且更超越五十年之數。原皇后碼頭建於1925年,是英國皇室人員及英皇所委派的總督登陸香港的指定碼頭,現碼頭是在中環填海後,於1953年遷到現址的。打從一開始,皇后碼頭便具有特殊的政治含意,象徵著英國君臨香江,統治這東方小島的威儀。   從保存香港殖民史的角度,皇后碼頭確有被保留的價值。不過,這與目前絕食抗爭的人士可能在理念上並不一定相同,他們更常用的理據是「集體記憶」。其中一個反對拆遷的團體提出:「碼頭一直供市民釣魚、坐船出海、拍拖時憑欄遠眺夜景和拍攝結婚照,令此處累積了大量普羅大眾不可分割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曾是渡海泳的終點,也曾是遊行示威人士的熱門集合地點;」真是奇怪,如果凡被市民用作釣魚、上下船、看風景或約會的地點,都是古蹟,都要保留,請問香港何處不是古蹟。   如果,皇后碼頭不是保留作為殖民史的教材,不是用來提醒下一代,香港曾經歷過被英國人統治的不自由時期,則所謂的保衛行動,本質上是遺棄了皇后碼頭的真正歷史意義,那又何需再保留呢!

足球的啟示

足球的啟示   伊拉克國家足球隊贏得了亞洲盃冠軍,舉國歡騰,雖然武裝分子還有趁機發動襲擊,但民眾的歡樂大大掩蓋了恐懼與憂傷。這不是一般的國際賽冠軍,對伊拉克人民的意義非比尋常,笑中帶有血和淚水。   英國足球巨星碧咸轉戰加州球隊,以億元身價空降洛杉磯,受到球迷熱烈的歡迎。足球,在許多國家只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項目,是商人眼中的搖錢樹。足球也是伊拉克人的最熱門運動,是他們暫離生活壓力的最佳娛樂。但在伊拉克,因為戰亂關係,連分區聯賽也沒法子定出確實日期。不知何時可以參加比賽的球員,由於安全考量,大都被安排在伊拉克境外受訓。連正常地踢一場足球也如斯艱鉅,能夠奪得國際賽冠軍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全國狂歡慶祝,派系衝突忽然間消失了,眼下現實生活的愁苦也被忘卻了。能發揮這種神奇力量,並不是某一政客的魅力,也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而是國家尊嚴。如果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這支不在本土受訓的伊拉克國家隊又怎能掀動全國人民的人,及在剎那間讓他們暫放下分歧呢!   正為如何收拾伊拉克殘局而苦惱的美國政客,應從中得到啟示。伊拉克人的國家尊嚴是存在並且旺盛的,美國持續對伊拉克的佔領只會遇到越來越強烈的反感。就是連伊總理也奈不住向美軍下逐客令,就可見美國除了培訓伊拉克軍警外,維護伊拉克的國家尊嚴更重要。   還記得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布殊的一則競選廣告,以伊拉克足球隊參加奧運預賽作為宣傳,指在布殊的領導下,伊拉克終能以自由國度身分參加奧運。此廣告曾受到伊拉克奧運代表隊球員的強烈譴責,他們不甘心被布殊利用作為政治宣傳。 希望華府政客們能引以為戒,當我們仍然沒法讓伊拉克球員可以無所畏懼地踢他們最愛的足球之時,就請不要再自我陶醉為大恩人,也不要任意批評伊政府一無是處了。

新摩西

新摩西   伊拉克戰爭的狀況將是明年總統大選具決定性的議題,民眾對戰爭的不滿己上升至七成以上,那一位候選人能打造成摩西形象,讓選民相信他/她可以帶領美軍離開伊拉克,將會是下一任新總統。   從多次辯論發言可見,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從不放棄重力攻擊希拉莉早期的伊戰立場的機會,顯示他相信曾投票支持授權總統開戰,將是希拉莉的致命傷。奧巴馬批評希拉莉無知天真,他本人當年還沒有成為國會議員,大可以講盡風涼話。至於共和黨那方,最堅定支持布殊伊戰立場的麥可恩,近月來走勢如江河日下,已至眾叛親離的地步;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則幾乎一致要與白宮的伊拉克政策劃清界線。   在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辯論中所提到的伊戰策略,雖然在現階段也只能是選舉的文宣,對時局不會有即時的效應,但伊戰善後策略,必然是下一任總統的首要工作。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倔強無比的布殊總統將沒法在離任前對伊拉克有更好的處理手段。特別是在伊拉克總統公開說美軍可以隨時離去,而白宮竟然極低調的回應,可見布殊的底牌已被伊拉克政客揭穿了。當日理直氣壯的說可以瀟洒走一會的布殊,人家下逐客令後卻禁若寒蟬。無他,究是誰需要誰,於此已很分明了。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因為伊拉克將決定布殊的歷史地位。   不少美國政客批評伊拉克國會以天氣過熱為由而休假一月,不理美國如何,伊拉克的當權派,包括在議會內外的有實力人士都有著自己的另一套盤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說得最好,美國不能再期望伊拉克有和平奇蹟,美軍應該撤走,讓伊拉克分裂自治。拜登的說法最貼近現實,可惜,他當選的機會極微。伊戰將如何落幕,誰是新摩西,或摩西真的會來嗎?

皇上駕崩

皇上駕崩   九龍皇帝曾灶財上周駕崩,結束了這位他傳奇的一生。曾灶財之名在港無人不曉,近年更有一些藝評家、時裝設計家和廣告商等,看中了曾灶財,替他辦書法展、設計時裝系列,皇上的書法更在拍賣會上賣得高價錢成為收藏品。不過,皇上離世時只不過是一名潦倒清貧老者,晚年被推上藝術殿堂,似乎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不過,曾灶財的傳奇,又怎能單純以他晚十年的光景來評價呢!   人們認識曾灶財,是因為他在香港處處留字,宣稱擁有九龍主權,指九龍是他家族的封邑。不需要展覽或電視廣告,曾灶財的名字幾十年來早已是家傳戶曉。在公眾地方塗鴉的不止曾灶財一人,獨是他「成名」,絕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有藝術價值,而是因為其獨特的內容。   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人是主人,掌握一切的權力。而中國大陸因為動盪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讓港人感到雖然活在殖民地,沒有了國家,但卻心中有另一種「安慰」和「自豪」。慶幸受殖民地統治,相信是香港一種獨有且令人感傷的社會文化。而在這時期,連中國政府都不談香港主權的年代,卻出現了一位九龍皇帝,無懼政府的起訴,數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留字宣示主權。大多數市民覺得他的行徑滑稽可笑,但又多少佩服他的堅持。滑稽是因為他自稱為帝,彷彿活在交錯的時空,為百姓大眾閑來添了一些思想漫遊的空間;佩服是他不管是暴動或回歸,主權信念沒有絲毫的動搖。 還有,沒有科學統計數據,只憑個人生活的體驗,曾灶財之所以成為香港具代表性人物,比皇后碼頭更有集體記憶意義,是因他為活在英國人治下的人們,加增了一份中國文化的縈念,一份本土情懷。這種感覺也許不是很有自主意識或甚至自覺的,但從曾所引起的廣泛興趣數十年來不減,或可作為客觀旁證。

什麼主持?

什麼主持?   有線新聞網絡(CNN)新聞節目Lou Dobbs Tonight的主持Lou Dobbs(中文譯音;道布斯),昨日回應了三藩市星島日報七月十一日關於其節目的報道。道布斯不改其風格,調侃式地東拉西扯亂說一通,連基本事實也沒有弄清,其低水平及不專業的程度令人咋舌。   道布斯在七月十一日的節目內,以扭曲的手法嘲諷中國外交部對聯邦調查局在華文報章登廣告徵求中國情報一事。而他的記者助手,更直接的說在美華人都明白中國政府有要求他們提供有助中國發展的情報,而這些華人都很願意這樣做。在毫無根據下,道布斯便把整個華裔社區都定罪了,公開否定所有華裔對美國的忠誠。   七月十二日的星島日報報道了此段內容及社區人士的回應。道布斯昨日沒有正面回應為何把所有在美華裔都判定為潛在間諜,反而是試圖挑剔一些細節,以醜化代替論理。道布斯當然可以完全不回應,他既然回應了,顯示某程度上他是在意的。但若真是一個嚴肅的新聞節目,回應便應該針對爭議的焦點。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道布斯的回應沒有分清楚星島日報報道中被訪者的言論與報社言論,把一些被訪者的發言講成為報社的觀點。想不到得到CNN信任做主持的道布斯,竟然連基本新聞常識也沒有。也許他是明白的,只是沒有經過求證,含糊地聽到一點便大發議論。這種不專業行為,絕對不是一位合格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操守。   其次,道布斯說曾致電星島日報,但三藩市星島卻表示從沒有接過他或其助理的來電或留言。他有沒有真的打過這通電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更荒謬的是,道布斯除了說找不到星島外,又說找不到星島報道中引述的李艷紅,說聯邦人權委員會說沒有這位人。道布斯彷彿說李艷紅其人是星島虛構似的。也難怪,道布斯連李艷紅的英文名字也搞不準,自然找不到人。但也令人嘆息,堂堂一個國際新聞網絡的主持,竟然連一位前聯邦人權委員的名字也不知道,便敢在節目中自曝其醜。也許,人權之類的議題不是道布斯所關心的。   綜合而言,道布斯昨日的回應,印正了他對華裔社區的歧視,對於華裔社區媒體的反映的言論,無心認真了解及回應。道布斯有權繼續他這種訴諸意識形態,而不求事實的評論式新聞報道,只要CNN願意繼續由他自把自為。當然,華裔社區也有權繼續揭發他不盡不實的歪理。

雙十何慶

雙十何慶   陳水扁要求在今年的雙十慶典上舉行閱兵儀式,但卻掛上怪怪的名詞,把閱兵改稱為「國防表演」。是閱兵抑或是表演只是口舌字眼之爭,但可別忘記,去年的雙十,陳水扁在主禮台上發大脾氣的指雙十慶典爭議多,來者又勉強,因而強烈建議停辦。不到一年光景,不但沒有停辦,還要加入閱兵來大搞一番。理由很簡單,今年將是扁最後一次以總統身分參加雙十慶會,他不放過任何享受威風喝采的機會,貪慕虛榮及厚顏無恥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其實都不用說了,扁根本就沒有資格或不應出席任何雙十活動。扁政府最近才指使教育部完成了在教科書內全面「去中國」,找出了五千項要修改的名詞,而其中主力是要將台灣與中國嚴格區分。按此道理,辛亥革命是發生在「中國清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應該屬於「外國歷史事件」,台灣政府絕不應該官式紀念「外國歷史事件」,因為以民進黨的說法,這豈不是混淆了「國家認同」。   如果,民進黨視「雙十」只是中國那邊的事情,扁又何必去慶祝呢。還有,目前台灣官方及民間還是流行稱雙十為「國慶」,扁政府也應抵制。連領導推翻滿清的孫中山先生都不能再被稱為國父,都淪為外國人了,為什麼還要慶祝推翻滿清的革命歷史呢?台灣沒有「國慶」,因為雙十只是一宗「外國事件」,中華民國是由「外國人」建立的,扁只應慶祝台灣主體及有本土特色的「國慶」,如果他能真的找到這樣一個「國慶」。   所以,要是貫徹去中國化,扁不能再辦雙十慶典,更不必說要大搞閱兵。也不要再稱呼中華民國,因為按教育部的理論,中華民國是由中國人創建的,與台灣無關。而扁,也自然應立即下台,因為他現在出任的是中華民國總統,等同擔任「外國」元首。

伊拉克之痛

伊拉克之痛   周末看到一個關於駐伊拉克美軍一個車隊遇襲的專題報道,事件中有四名美軍陣亡六人受傷。記者深入報道了該次遇襲事件對陣亡軍人家屬的影響,沒有任何的添加成份,只是由家屬直接的獨白心情,聞者為之沾襟。  約兩年前的某個夜晚,一輛載有十名美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輕型裝甲軍車,在夜間行經一處公路時,遇到埋伏在附近的武裝分子襲擊,一杖火箭榴彈擊中士兵的座位間。雖然軍車仍能開動離開危險點,但內裡的十名士兵全部受傷,其中四人更不治陣亡。報道的大部份篇幅是陳述死者家屬及同袍的感受。部隊給予陣亡士兵英雄式的悼念,有點悲壯但光榮。至於家人的片段,卻是完全另一番味道。   接受訪問的死者父母親,雖然事隔已兩年,但許多仍然是忍不住淚水。其中一位父親是一名縣警,在一般人心中的鐵漢執法者,在鏡頭前,他很坦白的説:我上班時會哭,下班時也會哭,這是所有同事都知道的。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最好的方法,但這方法於我不行。兩年過後,仍是那麼痛,我想以後也不會變。   另一母親憶述軍部傳派人上門報死訊的情況。這位也是淚流披面的母親說,當時她正在與妹妹在電話上,見到窗外有一輛軍部的駛來停在屋外,她立時尖叫說:「你們走!你們快些走!」電話線另一端的妹妹被嚇了一跳,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這位母親知道,兒子在戰場上,軍部人員上門探訪只有一種原因,就是報告死訊。   受訪的另一位父親用悽然的語調說,軍部是到他辦公的地方通知他兒陣亡了,而他卻更要強忍悲痛,馬上到妻子工作的地方。他說:天下間沒比將兒子死訊告訴一名母親更難過的事。他說:妻子聞訊後連續四聲大大的尖叫,他至今仍沒法忘記當時的情景。   伊拉克的平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駐伊美軍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六百人陣亡,上述的小故事也重複了三千六百次。我們不能不問,是誰一手造成美伊兩地的人間慘劇,沒有人需要負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