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February 14, 2011

以民為本

  中東的群眾抗爭浪潮持續發揮骨牌效應,這被一些人形容為被壓逼者爭取自由的民主運動。政客或政治評論家可以用政治學名詞將之加以詮釋,但對於以身犯險走上街頭的人民,為生活所逼可能是更直接的因素。在埃及總統穆巴立克下台後,埃及仍有大規模群眾示威,這次是為要求加薪而來的。

  孟子曰: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而怎麼做才能得民心呢?孟子主張為民制產,即時搞好民生,讓百姓過著富裕的生活,社會因此便會穩定。這雖然已經是兩千年前古人的觀點,但於廿一世紀而言,可稱之為普世價值。中東多國政權遭受挑戰,其共通根源是社會財富掌握在少數權貴手上,統治者莫視民間疾苦,專制地維護極度不均衡的資源分配制度。

  鄧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大力提倡發展經濟,其後政府更確立財產私有制度。有的認為這是背離共產主義,轉向西方資本主義。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確有許多地方學習西方,但其精神理念也許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可以找到根源。胡錦濤主張以民為本、和諧社會,溫家寶提出要正視財富的分配,與兩千年前孟子的主張沒有兩樣。

  很多批評中國的人士,慣性地把「共產黨如何如何」掛在嘴邊,這些人以固有的簡單概念,解讀目前複雜的中國國情。更多是不求甚解,根本不明白中國這幾十年的轉變,自以為「反共」必對,必然是高尚正義的。殊不知今天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那深植於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

  這點連有心研究中國崛起的西方人也明白到,《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作者Martin Jacques就指出,用西方或共產主義的概念並不能讓你了解今天的中國,認識中國文化的精神,才能預測未來中國的動態。很可惜,回歸後的香港卻推行減少中國歷史課政策,政客又提倡國際人概念。長此下去,將讓香港年青一代失去更多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機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