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ne 30, 2009

胡不歸

胡不歸

  七月一日是香港脫離殖民地統治,主權回歸中國的日子。每年的七一在香港都有各類的慶祝活動,但自九七年至今,香港一些政客和團體,也選擇在同一天舉行喝倒采的遊行。雖然每年的遊行主題都有不同,但口號餘音的真心聲是:「我不高興!」

  一九九七年的遊行主題是「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今年的主題是:「施政失誤,貧富懸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而在其間,「平反六四」、「還政於民」及「爭取普選」等是常見的口號。可以看出,遊行組織者要示威的對象從一開始便不是特區政府,矛頭是中國中央政府。為什麼要選擇在香港結束百餘年殖民地統治的紀念日搞對抗性質的示威遊行呢?說實在就是要表現對回歸的「不高興」,各種口號只是用來壯大隊伍的招徠而已。

  香港回歸對以泛民為代表的一些港人最大的打擊,並不是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逼害,北京對一國兩制的堅持,連最挑剔的美國也無話可說。不高興的主要原因是自尊心受到「傷害」和優越感被「污染」,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地域優越感。

  香港的經濟起飛始自戰後、較完整的大規模社會建設要到六十年代未和七十年代才開始。而在同一時期,戰後的中國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一項接一項的錯誤國家政策。在此消彼長之下,港人享受到經濟繁榮帶來的生活品質改善,初是慶幸自己活在香港,繼而形成一種以港人為榮的優越感,鄙視甚至歧視中國大陸的人與物,已是香港文化的一部份。廖偉雄當年飾演的阿燦成為港人對內地同胞的貶稱,鄭裕玲的「表姐」形象──女版阿燦也流行一時。所以,就是這種高國內人一等,甚至幾等的心理,讓好些港人沒法認同自己也成為「中國人」。

  這種心理情意結在中國發展超越了香港之後更為惡化。香港的經濟優勢沒有了,反而要依賴配合國內環境而生存,心裡不高興的港人明白搵錢和超值生活享受要到中國,連炒股也不例外。但與此同時,優越感的創傷也得找方法治理,譴責中國的政治、恥笑國內的某些社會現象,便成為有效的心靈妙藥。

  可惜,當中國大步向前時,部份香港政客卻停留在戀棧殖民地優越感的反共情緒中,並且有組織地要把這種仇中情感灌輸給下一代。面對下一個七一,不應在找尋一個新的示威借口,不如把精力放在建設一個可迎接新時代挑戰的香港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