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被水沖垮的民主  

 在所謂普世價值的長久洗腦下,好些人會認為民主就只等同投票,選舉便是優質政治代名詞,更是人民生活品質的保證。這種誤會並非美麗的誤會這麼簡單,有些時候更可能會是致命的。   8月23日台灣南部發生強降雨,幾乎整個南都都遭遇水淹,而且多日不退。這回水淹雖不是如洪水般急流凶猛,但卻把不少政客從神壇沖了下來。賴清德曾自誇用三年時間治好了別人要花三十年整治的台南水患,陳菊也說她一手把高雄建成為海棉城市,不再怕被水淹了。結果,連日豪雨台南高雄等地災情處處,治水神功變成了笑話。賴還動怒反譏批評者去當上帝好了。   這還不是最扯的,蔡英文更坐著裝甲戰車到災區視察,高高坐在戰車上向路旁災民微笑揮手。如斯錯亂的場景,一時讓人分不清蔡是在閱兵巡遊嗎?抑或是競選拉票謝票?又為什麼裝甲車上會備有貼身攝影師在近距離拍攝她外,戰車前方還有一輛滿載記者的軍車,記者們的鏡頭都對來勘災的大官。再加上台方在災情發生五天後才起動中央救災機制,這讓那些長期支持民進黨的災民情何以堪呢?   「民主」二字的價值在於實踐,若光是停留在政治口號階段,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人民當家作主」是一種實踐,讓民之所欲得到了真實的照顧,人民的各種權利得到完整的保護。所以,透過投票動作將公權力交給了心中沒有人民的政客,並不是實在的民主,頂多就是公職分配的一種機制形式而已。因為投票機制對當選者應如何行事是完全沒有約束力的。   也許有人會說這也無妨,做不好下次選舉便再換人吧。可是這個換人舉動,真的又是蟻民能做主的嗎?誰上誰下,是選舉操盤手和金主們的遊戲,是他們先選了,再由蟻民來選。就算換了人,也根本沒有解決如何監督當權者的老問題,至少在任期內他們可以任意為之。   選舉可以相當程度保障了權力的和平移交,但顯然不是讓人民能作主的機制。如何能讓為政者替百姓做實事,不能靠四年才一次的選舉,因為這是政客們的遊戲,他們玩得太熟練了。落實民主,必須先從如何伸張民權出發,不能被權貴的選舉遊戲騙了。

終有一戰

    這些年來在不同的場合,私下的或在電台節目上,我都重複一個對中美關係的基本看法,就是「中美必有一戰」。這其實也是好些觀察家的看法,因為中美在國家發展軌道上是注定碰撞的。   美國自獨立以來,都是一個向外擴張型國家,可以說是沒有一刻停止過對外的兼併,統治精英的眼光也從來都沒有只停留在眼前的兩畝三分地上,總是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從東岸擴張到西岸,不但脫英獨立,還挑戰當時的殖民地大國法國和西班牙,在他們手上奪走大片北美土地。   至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這新興強國已經緊隨歐洲殖民強權的步伐,在中美洲、南美洲,以至亞洲區開展殖民擴張。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一舉超越了上一代的殖民強權,透過主宰戰後世界秩序重建,將蘇聯及其盟友以外地區,都納入其勢力範圍內;遇到不服的對手,會毫不猶豫的施以軍事和經濟打擊。到蘇聯解體,在冷戰危機不復存在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推動北約東擴,直逼俄羅斯的大門至烏克蘭。與此同時,對中東不歸順的國家,更是下狠手對付。   所以,從這美國沒有改變過國家戰略分析,它又怎能容忍或接受中國的崛起呢?中國可以與美國和平共處,但已滲透美國政治血液的大美國主義,絕對不會同意。所以,克林頓會轟炸中國南斯拉夫大使館、奧巴馬要重返亞洲圍堵中國,而特朗普要以貿易手段扼殺中國發展。就是連中國與中美洲一些國家建交,特朗普政府也按捺不住,破口大罵。   中美一戰已經打響,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似曾相識貿易戰

  上回本欄談論到自從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在華人輿論中不乏指責中國的言論,有的甚至已斷言中國已經敗了。今期筆者想抽離勝負之爭,談談貿易戰本質及其道德含意,如是便會發現貿易戰何等的熟識。   要認清貿易戰本質,不一定要懂得什麼現代金融或經濟理論。因為但凡戰爭的爆發,儘管如何包裝,觸發點總是離不開利益。中美貿易戰雖然是發生在當下,但並非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前歐美殖民地強國來到中國,要求開放經濟市場,並且指責滿清政府不公平貿易政策,製造列強對華的嚴重逆差云云。當時的歐美輿情也是一面倒的醜化和妖魔化中國,把中國商人描繪成貪得無厭的妖商。   於是列強的戰艦便在爭取「公平貿易」的大旗彷彿得到了某種正當性,開始向中國沿海城市狂轟濫炸。無力還擊的滿清政府只得逐漸放棄經貿自主權,關稅不再自主沒了,更被逼開放更多港口商埠。最後連土地也掉失了,各國租界林立,國家主權淪喪至殖民地不如。   當年中國犯了什麼罪?列強又有何道德資格去侵略中國呢?比強盜還強盜的掠奪全都是假借「公平貿易」之名義來進行。那中國對他們有何不公呢?大清基本上自給自足,對洋貨本來就沒有大需求,就單憑中國不賣洋貨便該被打嗎?   誰會想到,廿一世紀上演的中美貿易戰,其基本模樣竟然如此類同。強權大國硬要侵吞中國的經濟成果,不單好處要全拿,還要將你污名化。什麼是公平貿易?明碼實價,你情我願,一個願賣,一個願買,那還不夠公平嗎?反之,美國赤裸裸地壓制中國發展,又是何檔次的道德價值觀呢?

貿易戰打響了

  美國終於向中國打出了貿易戰的第一槍,我們任性又自大的總統將如何結束這場貿易戰呢?會否也像小布殊出兵伊拉克一樣,心裡只在預支勝利的甜蜜,對可能招引的禍害卻完全沒有準備。是貪勝不知輸嗎?抑或是美國的政經精英從來就沒有想過美國會失敗?大概應是後者吧。   因為美國精英們太自信自己的優勢,不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美國當今的實力確是超強,甚至近乎是天下無敵。既然如此,哪還有失敗之理嗎?這得說回中國先賢的智慧:「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錯,伊拉克軍面對美軍全無招架之力,薩達姆也被挖地三尺地抓了出來。可是伊拉克人從此就服了嗎?小布殊用戰機和導彈催毀了的只不過是美國國際信譽。奧巴馬包庇財金集團,對受牽連禍害的環球經濟,沒有一點歉疚之意,更是世人心寒。現任總統特朗普先生也是人中極品,他所採用的國際外交策略,就是黑幫戰術。   習近平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國與小國平等尊重,共享繁榮。而特朗普政治集團則表現出黑道大佬的霸氣,「順我者生,逆我者亡」,天下間老子的利益最大;不講道義,只講拳頭。過去常說地球村概念,習主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也是源自地球村認知。美國目前實施的卻是全球唯我獨尊,把世界都當成為自己的後花園,天下間沒有美國得不到的利益。任何國際組織只要不順美國的意,都彷彿再沒有存在的必要。   德日當年野心以為單靠軍力便可以鯨吞天下,美國精英們也應當心和反省,稱霸一時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但不可將霸權視作為理所當然。君不見,人類歷史中就沒有不倒的霸權嗎?

勝負論

    所謂的「中美貿易戰」正打得激烈,關於誰將最終獲勝的議論更是沸沸揚揚的。其實在這議題上論勝敗真的不好說,因為這牽涉到如何定義勝與敗,而在下這定義之先,必先要搞清楚中美究竟有爭什麼?為何而戰?   貿易戰是由美方挑起的,最初理由是要平衡兩國貿易逆差。如果我們相信平衡貿赤是美國發動貿易戰之目的,那麼當中美貿易數字拉近,甚至美國出現順差之時,便可以宣告美國勝利了。只是,幾乎已經沒有人相信平衡貿赤是白宮的單純動機了。   目前公論是美國正在施展連串手段,試圖扼殺中國成為高新科技領域製造大國的機會。為什麼華府的精英要這樣做呢?因為高新科技就是未來,攸關全球經濟和人類新代生活的命脈所在。美國至今仍然握有這領域的發言權,如果一旦被中國趕上,也等於美國國家的未來受到嚴重威脅。   有說法是美國之強是中國永遠沒法追趕的,所以無論如何中國必敗。可是如果美國的政經精英也是如此自信,就不會猛力發動這波貿易戰了。美國的政治思維敏感度極高,對於任何稍具規模的挑戰都不會放過的;更何況中國長成的速度是創世界紀錄的,華府精英再不敢觀望等待2025了。   那麼,在這意義上美國的勝利指標是要將中國科技發展空間徹底壓倒,讓中國乖乖的被納入美國模式內。這與習近平六年前提出中國夢的主張是正面對撞的,習號召全中國人共同努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在美國全面經濟進犯,難以想像中國能放棄發展,甘心做另一個日本小弟。中美之戰是必然的,也沒法可避,不抱任何幻想,也要準備好吃些苦頭。

2025

  香港有些媒體有一種很深的情意結,就是總愛以嘲笑和抹黑方式來報道中國。昨日看到香港有線電視關於中國國務院一個記者會的報道,會上有港媒提問中美貿易戰下會否影響《中國製造2025》大計。報道的焦點不在於官員回應的內容,而是嘲笑中國官方不敢再提2025,並且在報道結束前,找來一名所謂內地歷史學者章立凡,將《中國製造2025》定義為:「基本上是建立在技術盜竊基礎上」。   有報道指中國官方「下令」禁止再提《中國製造2025》,與之相關的另一些報道則指出中國有學者提出為了讓國際釋疑,中國應停止吹噓《中國製造2025》。綜合以上這類同一論調的說法,彷彿座實了中國遭受美國貿易攻擊是「自招」的,都是《中國製造2025》所惹的禍。   對於上述這種講法應如何去理解呢?筆者認為這是百分百的殖民奴才思維,如果連中國一些官員都認為少提《中國製造2025》可有益於大局,這便更是無知和不自信。   君不見特朗普不是天天在叫喊「要讓美國再偉大」嗎?奧巴馬也在英國豪氣地說美國必須繼續領導全世界,因為「美國的領導是人類尊嚴的基本要素」。相對於奧巴馬與特朗普,中國只是提出在2025年達到某程度的工業製造水平,是何等的卑微願望。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懼怕說出提升自我的要求?為什麼中國要強大好像很不正當,要愉愉摸摸地進行呢?難道中國就不配有遠大的追求嗎?「自強不息」四字精神到哪裡去了?割地賠款為滿清帶來什麼局面,中國人忘記了嗎?   反過來說,中情局也不是吃乾飯的,中國不提出2025目標就不會引起美國提防和壓制了嗎?至於美國指控中國借在美收購和投資竊取高科技,這說法本身是可笑的。商業併購從來就是為了把自身企業做得更大和更強,只有中國是這樣幹嗎?明買明賣怎能說是偷,相反美國一再阻撓中資入股美企,是政治力干預自由貿易。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能再想著「悶聲發大財」了,不論再提不提什麼發展目標口號,美國的政經精英早已鎖定要封殺中國的了。除非中國放棄發展,放棄追求民族全面復興,否則這一仗是避無可避的。奴才們也別得意,三千年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就是有從苦難中再起的能耐。戰勝眼前這一役,是民族精神和心靈復興重要里程碑。

問前路  

 我們總統特朗普先生的「美國優先」政策,已經開罪全世界了。總統先生似乎毫不在乎,反正民調看起來不算太差,還有谷底反彈的跡象。可是,這些急進的貿易保護政策,能為美國年青人創造一個怎麼樣的未來呢?   真正偉大的領袖應是有前瞻能力,可以為國家的未來,規劃出一條既現實,又切合發展大環境變遷的道路。特朗普屬於這定義下的偉大領袖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所謂的「美國優先」本質只不過是民粹,借煽動民眾的排外情緒來獲得眼前的政治利益,短視得很。   因為四年一任的選舉規律,白宮已經很長一段日子沒有為國家作任何長遠規劃。還有幾個月中國便將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在這幾十年間,美國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並且逐步視中國為其威脅。很可惜,白宮只是在忌憚中國,卻又沒有認清中國發展將如何從本質上改變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不論克林頓還是奧巴馬,抑或是小布殊和特朗普,基本上都把焦點放在如何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而未曾抽離客觀地去認識和評估中國。   任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中國的崛起沒法阻擋的,地球也不會永遠只得一個超級大國。重炮轟出關稅可以贏來短暫的鎂光燈,卻無助於培養美國年青一代如何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美國戰略專家一直都相信「損人必然利己」,這是一種消極和陰暗的思維方式。期待美國能出現更有前瞻能力,更陽光正面的領導人,明白到美國的光明前路不必一定要跟中國對著幹的,何需終日叫喊著「唯我獨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