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植入廣告

  二零零七年競選總統之時,曾誓言不會光顧沃爾瑪的奧巴馬,昨日親臨南灣山景城的沃爾瑪,並且很突兀地在一堆廉價衣物之前大談其新能源政策。昔日奧巴馬出言抵制這全國最大零售商,是因為沃爾瑪近乎苛刻的勞工政策長期受到工會和民主黨的批評,奧巴馬的競選發言人更曾經指沃爾瑪是全國最不環保,對工會最不友善的企業。為何如今又得到奧巴馬的青睞呢?   除了奧巴馬在沃爾瑪宣傳節能和新能源外,第一夫人也曾到沃爾瑪宣傳健康飲食和打擊肥胖。不約而同,新能源和健康食品都是時下現代人生活最關注的兩項民生議題,但這與專門售賣廉價商品和食物的沃爾瑪有何關係呢?沃爾瑪招徠客人的最大板斧是低價格,「廉價」與健康食品和新能源可以說是等同相反詞,奧總和第一夫人難道沒有這常識嗎?   倒是在沃爾瑪門外向總統示威的工人最明白,他們不是來為新能源助興,而是抗議薪酬過低,要求提升最低工資。沃爾瑪在勞工界最聞名的是堅守最低工資兼且福利欠奉,還會介紹員工申請政府的福利和服務。奧巴馬近月來也大搞提高最低工資的宣傳,可是到了沃爾瑪卻隻字不提了,還大讚沃爾瑪的貢獻。   不難看出,奧巴馬是次到訪沃爾瑪純粹是柔性植入廣告,不為宣傳新能源,只在乎提升沃爾瑪的企業形象。原先抵制沃爾瑪的第一家庭,搖身一變成為沃爾瑪的公關宣傳伙伴,箇中變化是受到什麼影響?稍為明白美國政治與企業關係的人都想到了。有人願意出捐錢與總統合照,一般價位在數萬元左右;若要勞動總統親來站台,應是天價了吧!

時不予她

  克林頓的緋聞女實習生萊溫斯基近日突然間冒出來,在媒體上大談與克林頓的那一段情;兩天後,國會眾議院通過成立專案小組調查利比亞班加西美國使館被襲事件。這兩件事情彷彿沒有什麼關連,卻同時指向一位有意角逐下屆白宮寶座的準候選人──希拉莉。   在奧巴馬的總統時代漸入尾聲之際,萊溫斯基的出現有點似舊片重溫,或老牌演員領終身成就獎一樣,不論怎麼樣看都顯得過時。本來已幾乎完全淡出美國人視線的這位風雲實習生,為何選擇在希拉莉正在巡迴全國尋求競選支持之時公開「懷舊」呢?經過美國以至國際媒體納米式報道洗禮後,萊溫斯基如果還有什麼剩餘新聞價值,也就是她的出現將如何影響希拉莉的選情了。   相信很多人早已經不在乎萊溫斯基,最在意的很可能是希拉莉。並不是說希拉莉的醋意還在,只因她的出現必然會令人想起克林頓那些醜事,這對於一心一心要重返白宮的希拉莉來說,是最難堪的公關打擊。   相比萊溫斯基,國會以 232-186 票通過調查班加西事件才是真刀真槍,投贊成票的包括七名民主黨人。班加西遭受恐襲,大使身死,國務院被指保護不周兼且事後隱瞞真相。希拉莉時任國務卿,翻班加西舊帳等同調查希拉莉。沒有候選人希望在競選期間被國會委員會纏著,這等同將自己徹底曝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   從這兩件事接連發生看來,一股強大力量正在提醒希拉莉不要參選,當中應包括不少民主黨人在內。希拉莉的總統夢恐難圓,只能嘆句「時不予我」罷了。

(國)深度報導-堂口風雲錄 第二集

Image

(國)《星島深度報道》- 舊金山堂口風雲錄

Image

祈禱無罪

  聯邦最高法院日前以五比四票之差,裁定政府會議前進行禱告並不違憲,這一裁決聽起來好像是與人們印象中的政教分離原則相違背,細心推敲,更難明白過中邏輯。   普遍有一種說是美國奉行政教分離,即是說政府不能涉及任何宗教。從美國開國歷史觀察,開國先賢主要是希望避免歐洲式的教會干預政府現象,故有意提出政府不能提倡某一宗教,也不能以宗教背景作為政府官員任命的標準。那麼,如今聯邦最高法院准許政府公開會議以禱告開始,是否等同違背了政教分離的憲法精神呢?至少五名聯邦大法官不這樣認為。   支持准許政府會議進行禱告的大法官指出,祈禱是美國傳統的一部份,只要祈禱內容沒有強逼他們信教成份,禱告的權利不應被禁止。從這裁決的思路再進一步分析,贊成禱告的法官們不認為祈禱全是宗教,它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大法官從文化角度切入推翻政教分離原則,把宗教視作為生活,是從本質上否定了宗教與政府可能矛盾的前設。   從歷史慘痛的教訓中,人們得知宗教與政府原是兩股很不一樣的力量,而且一旦相互糾纏,將會嚴重威脅到一般人的生活,甚至壓抑了理性的伸張。五名現任美國聯邦大法官則認為禱告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份,只要不強逼他們接受,可以成為政府行為的一部份。   宗教最核心部份應是「信」,不虔誠的禱告如同欺騙。大法官稱政府可以進行宗教禱告儀式,但不能借禱告來宣導信仰;法官們其實在走一條極幼,甚至是一根不可能存在的鋼絲。

我愛西遊記

  吳樾版的電視劇《西遊記》近日在香港一家電視台播出,從媒體上得知一些香港網民狂踩此劇,甚至要向有關政府部門投訴。大致上此國產《西遊記》在香港網民眼裡犯下的幾宗罪包括:於黃金時段播放外來劇、孫悟空造型惡劣、特效水平低、演員演技差、妖怪嚇壞小朋友等等。剛巧年前曾在網上看過此劇,逐集追看至大結局時,筆者曾有一絲絲的失落,還希望故事能繼續發展下去。為什麼一些香港觀眾對該劇有如斯反應呢?   筆者除了愛看新聞時事類資訊外,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電影和劇集迷。由於光陰有限,不能都細味品嚐,只可以快速的跳著看。先說劇集吧,不合眼緣的十五分鐘之內便可以決定放棄;中等價值的可以看開首,然後跳到大結前的三集。認真有價值的好戲,我會從第頭看到尾。因此,年內算是看過的劇集為數不少,而真是全看完的卻極有限,而《西遊記》是完全看完的其中之一。   之所以愛看劇集,除了當作娛樂外,主要是看世情和人情。影視作品能反映創作人本身、以至他所身處社會的大環境;有些改編劇本,甚至是創作人借改編傳達想給同代人一些信息;有的則是以間接手法反照的社會現象。過去五六年間,基本上已放棄看港劇,因為劇中人情淺薄,虛浮欠真實性,更談不上人性深度;感覺劇集是出於一群沒有深刻生活體驗的編劇之手。筆者從中總結,如長久看這類作品,可能會被調校成同等膚淺地看待人生及人際關係。   沒錯,《西遊記》的特效可以更好一些,但該劇吸引我看的不是特效,而是人性。首先,劇組創作的認真程度是港劇遠遠追不上的,在劇中人物感情與關係的描繪的細膩程度,更是港劇欠奉。思前想後,為何此劇又會遭港網民狠批呢?唉!炒作中港矛盾相信是主因之一,其次是深刻的劇情需要一顆安靜的心去感應。習慣於虛浮和平面思維方式的人,面對需要深層思考的事物,有時只能選擇以不屑一顧來保存一點尊嚴罷了。

群眾力量

  中國的五一長假日剛過,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浙江杭州蕭山湘湖金沙戲水螢飛夜主題活動,游客因螢火蟲數量稀少未達到主辦方所承諾的觀賞效果而引發雙方衝突,上演萬人齊喊退票。景區部分設施被打砸。」從網上圖片所見,打砸景區設施的遊客不分男女,有中年也有青年。類似的情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其他景點,有人批評這是中國人不文明沒修養的表現;而筆者則從中看到喜與憂。   喜者,這類事例足以證明中國人的「民權」意識極強。這裡所謂的「民權」是指中國人極度自覺維護自身權益,過去有評論認為中國人是順民,描述不甚準確。只要看看中國三千年歷史,那一個朝代不是被人民推翻的呢?早前讀到一篇百餘年前一名駐滿清英國外交官寫的文章,內裡記述了地方官提出增加稅項,受到商戶的抵制和集會抗議,最後逼得官府收回加稅命令。所以,千萬別以為中國人可欺。   而所憂者,是這種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很容易轉化為不理性的衝動。砸景區設施,或機場櫃台時有所聞。這背後反映的是把一己之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比法律都重要。亦因如此,守法與否在好些人心裡不是公民的義務,純粹是一項利益的對比。   也許,中國的公民教育應先提倡守法,而不是如一些自由派公知所主張的民權意識。中國社會缺乏的不是對維權認知,而是守法精神。試想,倘不論官民都能守法,許多集體維權事件根本就不會出現。雖然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王法,但鑽空子找後門更是民族強項。法治社會建設是中國奔向小康的必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