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也談甘迺迪

  今天是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五十周年之日,美國社會對於這位傳奇總統的糾結心情依然。風流瀟灑且年青有為的甘迺迪,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完美總統,他離奇遇刺,懸案至今未破,讓人們一直沒法釋懷。   時移世易,鍥而不捨地追究刺殺甘迺迪的真相,恐怕可能已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某程度那份環繞住真兇的神秘感,反更添甘迺迪的傳奇色彩,成為了媒體吸引收視的絕佳素材。美國有線新聞網絡連日來便反覆在不同時段播放甘迺迪遇刺案的各類型節目,五十年前的舊片段重播又重播,彷彿在榨取甘迺迪案最後一滴市場價值。   關於甘迺迪案深入報道和探秘式紀錄片不少,各有各的理論,卻沒法有一個權威的結論。筆者心底也有一個「甘迺迪問號」:為什麼一名美國總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殺,竟然找不到確實的動機,連兇手和幕後主腦也眾說紛紜?如果美國總統是國家的最高領袖,到底是什麼利益能超越國家利益?甚至要採取精密佈置來除之而後快呢?   又如果甘迺迪是因為阻礙了某種集團或個人的利益而遭殺害,那股能輕易剷除一名總統而不被追究的力量,五十年後已經消失了嗎?還是仍在為其利益而操控著美國的政治呢?英俊有為而早夭者不知幾何,但甘迺迪卻不同,他是戰後西方超級大國的權力和希望象徵,膽敢挑戰他的人到底有何企圖呢?   甘迺迪案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思考誰在主宰美國?請別說是美國人民。這個民主大國的人民越來越沒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已經明顯不過了。美國人民的力量僅剩得每年選舉日那張選票,而這張選票除了能把權力送給政客外,再難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福祉,政客一面倒地為利益集團服務已成為美國政治體制的死結。甘迺迪之死真的死於利益集團手上嗎?

中國人不敬業

     蓋洛普調查公司本月初公佈一份世界性的調查報告,主題是調查不同國家僱員的敬業程度。報告對中國的情況作重點描述,指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但調查發現僅有 6% 的僱員有敬業精神。報告認為這處於世界低端水平的敬業態度,將對中國領導人鼓吹的企業創新思維和擴大內需等發展指標構成威脅。   報告定義的敬業精神是指僱員在情感上主動投入工作,以及專注於為在職機構創造價值。按報告的數據表面上看,中國一百名員工中僅有六人關心公司的福祉,這無疑不利於企業向上發展。不過,報告特別點出 6% 敬業率將阻礙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似乎又有那麼一點「上綱上線」。這種一份在全球範圍進行的調查,報告結論因為其全球性而先天性具有某程度的權威。與此同時,正因為是國際性的調查,其準確性便更難以掌握。以同一份報告的其他數據,同樣可以輕易地質疑所調的「中國僱員不敬業有害論」。   該報告指出全球僱員平均敬業率是 13% ,其中美國高達 30% ,對比中國的 6% 確是高出幾倍。不過,有趣是日本也只不過是 7%  ,這與人們印象中日本工人的專業品牌形象大相逕庭。還有,報告中以框線特別標示在中國只有 57% 認為目前的工作適合自己,是亞洲地區中倒數第二低。報告對此數據引伸解說是中國必須改革國企過去專制管理模式,要提升員工的地位和更好運用他們的才智。   這種解說獨立來看是對的,但在同一圖表排在頂上,擁有全亞洲最滿意自己工作的國家是菲律賓,達 86% ,而企業創新成就有目共睹的南韓竟然排在中國之後,以 55% 包尾。回到報告的核心數據──敬業精神,菲律賓也高達 29% ,僅次於美國。   按報告對中國「提點」的邏輯,菲律賓應該是持續經濟發展前景理想,企業創造力極高的國家才是。看官認為如何呢?

幸運蝙蝠俠

  三藩市一名患有血癌的五歲小朋友心願成為蝙蝠俠,得到一個慈善組織助他夢想成真。在市長、警察局長和大批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努力之下,三藩市忙了一整天,安排了不同場景讓小蝙蝠俠大顯身手,又是解救人質,又是飛車追兇。英文報章更是罕有地刊發號外,報道小蝙蝠俠拯救三藩市的英雄事跡。一個城市能不惜工本地討好一名病童,確是讓人感動,難怪中外媒體都爭相報道,連總統奧巴馬也叫好。   天真無辜的小童遭逢凶狠的病魔糾纏,誰能無一點惻隱之心呢?當人們夾道向小蝙蝠俠喝采之時,希望不要為一名小童的夢想成真而過度自滿。看到網上不少讚美的言論後有點感慨,在一片溫馨之餘,更希望這股愛心能來得更加實在。不久前看到一則同樣叫人心傷的報道,加州共有近三十萬名學齡兒童是無家可歸的,他們在人身安全、健康狀況和教育前景等各方面,天天都面臨著嚴峻的威脅。   小蝙蝠俠願望成真是可喜,更祝願他能徹底的康復。筆者無意撥冷水,只是如此大規模的愛心行動歷來罕見,趁著不少民眾大發愛心之時,希望提醒不要忘記那些瑟縮在行人道旁,或寄居在破落旅館的兒童。他們的景況沒有傳媒的隆重盛大報道,所面對的困境與小蝙蝠俠可能會稍好,但生命的威脅只是時間長短之別而已。      加州以至全國無家兒童的數目在過去兩年持續上升,所謂的經濟復蘇並沒有反映到他們身上。切勿讓自我感覺良好替代了對現實的關懷。

車廂變黑廂  

 每天趕公交的上班族受生活所逼很容易成為善忘的一群。灣區捷運罷工結束後,一切便似乎回復正常,甚知有關捷運員工薪酬福利的合約卻原來還有尾巴,搞不好罷工還是有可能的。   在不理會公眾利益情況下,捷運工會兩度罷工,終得到管理層同意了四年內加薪 15.4% 及年終花紅一千元的新合約。這份錦上添花的合約獲得工會會員投票接納,但到了董事局桌上,董事們聲稱發現了一條當初沒有認可的條款,目前正在計算所涉及的有關成本。如果董事局最後認為接受不了,則讓公眾成為人質的捷運工潮有可能重新上演。   到底是什麼條款讓事情節外生枝呢?由於合約談判保密,官方沒有正式公佈,董事局今日將召開的緊急會議亦以閉門方式進行。據媒體得到消息,有關條款是與給予員工六周的家事假有關。一般估計董事局沒有膽量推翻這條款,工會再度罷工的機會很低。縱然如此,我們必須問作為公帑經營的捷運對得起納稅人嗎?其管理工作透明度符合公眾期望嗎?   捷運是公帑營運的公共運輸系統,並不是專門為少數人提供優渥職位而設立的。雖然納稅人才是捷運的老闆,但捷運合約談判對外保密,政客為了捐款更是對工會只會一味的奉承,一直被蒙在鼓裡的竟是掏腰包買票的捷運乘客。捷運名義上有民選的董事局,實際上卻更似是黑廂作業。一個關乎數十萬乘客日常生活的公交系統,絕不應繼續被少數利益集團所操縱。

無情與有情  

      菲律賓飽受風災之苦,國際援助蜂擁而至。路透社昨發一篇報道指中國對菲風災的援助小得有損國際形象之餘,更錯過了與菲律賓修補關係的機會。報道指中國僅提供廿萬美元的援助,顯露了中國在南海領土問題上對菲律賓的怨恨之情。果真如此嗎?   路透社這篇報道搬出了一大堆數字來支持上述觀點,指出日本捐助一千萬美元,而美國更是人到禮到,除了捐贈物資外,大艘航母與幾千官員亦前赴救災,連澳洲的援助也高達九百餘萬元。相對之下,中國那廿萬美元表面看來確是少了一點;可是,從而引伸的政治解讀,路透社的評述式報道就未免過於膚淺和偏頗。   國際之間經濟援助很少不帶有政治含意的。菲律賓是美國的前託管地,又是白宮重返亞洲的重要棋子,加上菲律賓的港口本來就是美軍可任意進出的,派航母救災何難之有,中國的遼寧號能同樣受到菲律賓歡迎嗎?   至於金錢與物資的援助,不能光看目前的廿萬元。兩年前菲律賓總統阿基諾訪問中國,受到胡錦濤以極其隆重的接待,據報道雙方簽署了七十億美元的貿易合同,其中包括中國車廠在菲投資十五億元建設生產線,另兩國又簽署了一份五年期的經濟合作協議。官式高層會談後,阿基諾更獲特別安排到福建尋根祭祖。當時華文媒體的評論是阿基諾拿著大包禮物離開北京,相信可以緩和兩國的緊張關係。   可惜,事與願違。阿基諾回國後便加速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挑釁,就港人質被殺事件更是一直堅持拒道歉至今。就算是馬尼拉市政府有意賠償,也只是向當地華裔商人籌款作賠。中國過去向菲律賓釋出經濟互惠利益,表現出極大的善意,卻換來對方的鄙視。至於日本和美國,在是次賑災之前,便多次向菲送贈軍艦和武器,他們的所謂善意,就好比收買打手般罷了。   菲律賓災民值得同情,但「見死不救」這帽子也太大了;反之,將救災視作為國際面子,或是收買人心的工具,這想法本質上不醜陋嗎?

制裁菲律賓

  就菲律賓香港人質被殺案的道歉賠償問題,特首梁振英昨日表示會,一個月內倘沒有階段性進展,將會對菲採取制裁行動。另外,立法會亦將討論制裁菲律賓的議案。不久前馬尼拉市政府通過道歉議案,並派員到香港與家屬商討賠償細則。就客觀而言,是人質事件發生三年以來最具體的進展,但為何港府和政客現在才急急發難呢?   二零一七特首直選在前,香港政治鬥爭正不斷激化,而人質事件已成為新一波政治權鬥的工具,矛頭並不是指向菲律賓,而是對準梁振英,千方百計不放過任何機會將責任往梁身上推。也許菲總統亞基諾完全沒有看明白這點,仍然是以一貫賴皮的態度耍太極,最終可能要吃點苦頭。   泛民政客其實最希望是政府在事件上一事無成,好作為他們長期攻擊特首的彈藥。只是想不到梁振英在印尼當面向菲總統提了人質事件,更可恨是當泛民炮轟梁在亞基諾面前軟弱之時,馬尼拉派特使到港。本來可以光用嘴巴的政客被逼要披掛上陣,並且進退出處難以掌握。一旦談成了,少不了特首的功勞;談不成,又應如何撇清自己的責任呢?於是又有政客開闢另一戰線,提出要向菲律賓採取制裁行動,這可保障一旦事情得以解決,也可以說是制裁策略之功,與特首無關。稍稍坐穩的梁振英似乎也學會了搏擊之術,在立會沒有實質結論之前,便率先提出給菲律賓政府一個月時間,否則會祭出制裁行動。   菲律賓太不知己也不知彼了。過去三年可以拖拉過去不正面處理港人索賠,但當事件本質已完全政治化之後,不論是特首還是泛民都已沒有其他途徑,只有對菲下狠手,差別只是誰更狠一些。   代表家屬與馬尼拉談判的泛民議員已透露了玄機,提出「制裁措施應該是對港方影響少、對菲方影響大。」下一個戰場將是鬥誰的制裁更有實效。泛民看似會兼顧菲佣顧主,港府如何能超越泛民又不得失沒菲佣不可的中產,就拭目以待吧。

美國社會不應屈服於槍械暴力

  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星期五,在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的旅客可能大多在想如何歡度周末,一名廿三歲的年青小伙子希爾西亞步進機場三號大堂的安檢閘口,腦子裡想到的卻完全不是度假的事情,而是從手提袋裡取出一支軍用自動步槍,直接便向保安開火,結果造成一死三傷,而他自己後來亦被警員擊中負傷被捕。   出了這種嚴重槍支暴力事件,經歷過九一一的洗禮的美國民眾以至傳媒,第一度反應必然會問:是國際恐怖襲擊嗎?因為涉及槍械暴力的案件在美國可謂無日無之,只要不是國際恐襲,事情的嚴重性彷彿便會大大降低,民眾和媒體都會放下心頭大石般。所以,案件發生後,記者都想方設法去了解出兇徒身分,希望從而猜測其作案的動機。   據警方初步披露的消息,槍手是獨行俠,並沒有涉及國際恐怖活動的記錄,甚至連一般刑事犯罪紀錄也沒有。背景如此清白的年青人,怎會想到要到機場大開殺戒呢?據美聯社的消息稱,槍手曾向一名兄弟發短訊表示厭生,父親得知後便報警希望能找到兒子的下落。警方終於找到他的兒子了,只不過結局比自殺還可怖。   雖然據說在槍手的袋中搜到一些反政府的字句,但極其量也只說理解為土產的恐怖分子。如果沒有其他海外連繫出現,社會大眾對事件的關注度很快便會消散,然後回歸到在美國已經爭論了數十年的老話題:「是人殺人,還是槍殺人呢?」媒體上的名嘴們亦將會借題發揮,支持與反對禁槍激辯也會如期上場。當然,別指望這樣的短暫爭議會有任何實質的意思。在現今美國社會只怕國際恐襲,其他的暴力都算不得什麼似的。   所以,年初波士頓爆炸案引起在美引起全民憤慨,康州桑迪胡克小學廿六名師生被一名獨行年青人槍手屠殺,竟然絲毫動搖不了國會權貴們對槍械的支持。發生大屠殺慘案的康州迪胡克小學校舍近日開始清拆工程,因為不論老師們或家長都沒法再面對這所滿載血腥的校舍,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將之拆卸。   據拆樓承建商說,工程合約要求工人將所有能辦別出迪胡克小學的東西都要拆毀,連磚頭都要徹底粉碎。此外,所有工程人員也簽了同意書,不能將原校舍內的情況向外透露。如此嚴厲的措施,無非是希望將迪胡克小學從人們的記憶中永久消磨掉。   痛失子女的家長不忍再見到傷心地很合乎常理,但桑迪胡克小學的家並不是一開始便選擇逃避的,他們曾鼓起勇氣站出來,努力希望,期待遇害子女能成為改變美國暴力文化的小天使,好讓他們的鮮血不會白流。廿名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