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一切都是政治

  經過總統奧巴馬的強力遊說後,國會民主黨人終於贊同依總統與共和黨的妥協方案,通過延續布殊減稅法兩年,並且是不分貧富,一視同仁。自從布殊推出減稅後便一直成為民主黨人攻擊的議題,認為減稅內容向富人傾斜,對中產及低收入百姓不公平。於民間而言,民主黨這批評幾乎已成全民共識,連不少知名富翁都公開表白自己並不需要減稅。但為何共和黨仍要堅持原封不動布殊的減稅法,而奧巴馬又為何照單全收呢?   經濟衰退如此,國庫空虛至如斯境地,共和黨人為何鐵了心不能動減稅法絲毫,其中所考慮的不是經濟因素,也不是因為幾名大富翁捨不得多付一點稅;而是倘若給民主黨調整了布殊的稅法,等於承認共和黨當年推動減稅是錯誤的。在中期選舉才打得民主黨落花流水,怎能拱手將保護納稅人美名送給民主黨呢!共和黨寸步不讓,中產和低收入選民沒有損失,如逼得奧巴馬屈服,形勢上又多勝了一仗。   布殊總統的減稅計劃是全民受惠的,只是富人比窮人更受惠。包括奧巴馬總統在內,民主黨人長期譴責為富人減稅,聲言當法案期滿時將修法,讓富人不能再得到減稅。在競選總統期間,奧巴馬甚至提出要增加富人的入息稅,獲得普羅百姓不少掌聲。當年的立場是為討好選民,現在出爾反爾,也是為了討好選民。中期選舉失利,奧巴馬不敢在政治議題上冒險,他急需要一個避風港,故不願負上增稅的臭名。他看準了全民再減稅兩年,除了民主黨議員和熱中於黨派政治的選民,一般百姓只要不加稅都會接受的。   在與共和黨達成協議時,奧巴馬說兩年後他會與共和黨再度爭辯減稅法的。表面是顯示自己不情願妥協,是為了百姓而忍辱負重。但實質上是拖延策略,目前與共和黨鬥沒有好處,但兩年後是連任的生死存亡之戰,當然又可以把議題炒熱。   在選舉是政客全部生命的制度裡,要政客拿出良心來辦事,難之又難呀!

和平獎反照出中西觀念差異

  爭議伴隨著諾貝爾和平獎走過了逾百年的歷史,今年評委選出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爭議之聲再起。爭議往往聚焦於多元世界對得獎者的不同評價,劉曉波獲獎爭議進一步反照出中西觀念差異。 諾貝爾本人對和平獎的定義是授予「盡最大努力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兄弟情誼、推動裁減常規軍備或主持國際和平會議的人士」。但於評審實質操作上,早已遠離了諾貝爾的初衷。誰能得獎,權力掌握在評審委員身上。今天的和平獎僅能反映五人委員會對當前國際時局的評點。 事實上,僅由五名挪威的和平獎委員們所評選出的獲獎者,未見得就必然成為全球公認的和平英雄。越南的黎德壽曾拒絕領獎,而與他同年獲獎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則氣走了兩名和平獎委員──辭職抗議。巴解領袖阿拉法得獎後,被一名和平獎委員譴責為恐怖分子。去年奧巴馬在上任後不足兩星期,便成為諾獎的被提名人並最終得到獎項,引來全球質疑。   自公布劉曉波獲獎後,中國政府除了與諾委會的言語交鋒外,更發動友好國家抵制頒獎禮。原先有十九國表示不出席,其後在歐盟的壓力下,塞爾維亞改變立場參加了頒獎禮,令最終有十八國抵制。引發爭議於諾獎時有發生,但能引起如此多的國家及組織支持抵制,卻應還是頭一次。   對於中國的激烈反應,西方媒體普遍以此來論證中國政府不尊重人權,並認為是恃其經濟實力蠻不講理地向國際社會反施壓。頒獎禮結束了,西方輿論大都以此作為概括今屆和平獎,與過去西方媒體上的中國形象吻合。若然如此,則中西雙方,都平白錯過了一次增進了解的機會。      全球暢銷書Megatrends的作者John Naisbitt在他研究中國改革開放變化的新書中寫道,西方人沒有真正的了解中國,是因為他們一直用西方的價值觀和思維來審視中國,並且認為西式民主政制已經是人類社會的臻善臻美的制度,亦即是所謂的「普世價值」。      誠然,不少西方人眼看中國用了短短三十年時間,便從一個落後封閉的國家,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都會簡單地認為這是西式化或引入西方資本主義的結果,並進而期許中國進一步把政府也來西化,與世界、尤其是「他們西方」接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對於中國與西方社會標準不吻合的表現,會一律加以批判。      不過,這種思維及要求,似乎忽略了需要結合中國文化和近代史等具體因素來審視中國。中國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為西方文明敞開大門;但與此同...

這樣的社會

  天下間有這樣一個社會,內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著工作崗位,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汗水,在各領域上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而努力。但當社會發展的巨輪在高速滾動之時,這些努力有時可能變為無用功,有的可能不被理解反而遭到抨擊。但本於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奮鬥的精神,他們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不因未受表揚而氣餒。他們敢於創新,敢於嘗試。   這社會裡又有另一批人,他們佔著崗位但卻只想到自己的好處,職位帶來的權力只是他們求取不義之財的工具。於社會及國家,他們毫無責任心可言,到外國享福才是他們極端的目標。   社會上又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心思,但卻在抱怨政府的道路上成為同志。他們沒想過要為社會付出什麼,卻認為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好處是理所當然的,但又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該有的「一份」。這一份可能是經濟利益,可能是名譽,可能社會地位。至於他們為何埋怨政府,也有著各自的理由,有人自以為不得志,有人是因為私人仇怨,有的純是因為閒來無事湊熱鬧圍觀,也有人覺得這才是時尚公民的表現。      社會又有一批人,他們從骨子裡鄙視自己的國家與文化,認為外國才是真善美的泉源。於是,他們看自己國家什麼都不順眼,天天盼著把別國的一切都搬來。雖然他們如此不滿社會現狀,但他們卻沒有打算幹什麼實事或挑上什麼責任,而是喜歡站得高高的高調批判,享受做「民意領袖」的光環,批評是他們的唯一專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出現了這麼一股風氣。第一類人們的貢獻被醜化了,他們努力為人們創造和平安逸的生活環境,但卻總是變成為埋怨甚至憎恨的對象。人們沒有把他們和第二類人分辦出來,總之凡是在崗位上都是「壞人」,都是要革命的對象。更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不講道理流行了,也不再實事求事,總之誰罵得大聲便誰有道理,話罵得越髒越正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再不是什麼美德,「不付出只怨回報不足」逐漸成為新興的「普世價值」。

有書無人讀

  雖然都說中國強大了,但中國至今只能實施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仍有相當挑戰。人口總量大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加深了中國普及中學教育的難度。物質生活水平遠超中國的美國,政府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低收入家庭孩子還可以享用免費早午餐。表面上似乎美國中小學教育優於中國,但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美國公校面對著截然不同的問題。   美國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相當一段時間,雖然各州及各校區的公校水平參差,但好歹只要你願意,總會有高中學位等著。在學位供應量不成問題情況下,美國公校的核心問題是教學水平與求學意願。   美國文化崇尚個人自由,影響所及,於兒童教育也偏向於放任式。由課程設計,以至教學法,讓學生和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相當之大。好處是自小建立了孩子的自信,也沒有如亞洲地區的功課壓力,可以享受和支配的私人時間更多。而壞處卻是學習沒有系統,也沒有紀律,和基礎知識薄弱。   昨日加州總學監公布最新數據,在2008至2009年度,加州高中的畢業率比前一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至70%。可是,輟學率卻上升了2.8個百分點,達21.7%。輟學率高於畢業率的增幅,反映了高中在留住學生方面仍存在嚴重問題。   作為美國的科技大州,卻竟然十個高中生中便有三人沒有畢業,如果這情況不扭轉,不但影響加州的經濟發展,也將拖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再者,所謂畢業率只涉及量的問題,至於質方面,加州公校水平位處全國榜末已是眾所周知的了。再加上連年的赤字,教育經費一減再減,提升水平已成為很遙遠的理想。   品質下降未見盡頭,學生輟學人數又上升,試問加州將有何前途呢?期待新州長上任後,能正視公共教育危機,救救加州的孩子們。

新軍國主義

  提起軍國主義,總是會聯想到日本。狂妄和冷血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令亞洲國家遭遇前所未有的傷害,戰後的日本復元相當快速,瞬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表面上似乎日本並未因軍國主義而受到懲罰,還享受豐盛的物質生活。不過,日本損失的也不少,戰後至今,日本在國際政治上一直生存在美國的陰影之下。在國際舞台上,日本只是美國的一枚聽候差遣的棋子。   眾多評論都提到要警剔日本軍國主義的復辟,這種擔憂其實不甚準確。這不是說日本的軍隊不足懼,日本現代化的軍隊絕對是中國要提防的威脅,只不過日本軍隊再沒有戰前的自由了。日本軍隊能擴充至甚麼樣的規模,能有多大的活動空間,主導權是在美國手上。事實上,自七十年代起,不斷催促日本擴軍的就是美國。   所以,中國要提防的軍國主義來源並不是日本,而是世界上第一大民主國家──美國。在某意義上,美國比中國更早實施一國兩制,對國內是民主政策,於國際間是推行軍國霸權主義。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採用軍事手段來滿足其政治和經濟目的。美國是世界上軍費預算最大國家,也是用兵最頻繁的國家。   奧巴馬重返亞洲的政策,核心部份便是由軍隊執行。過去一年來,美國在亞洲區,準確地說在中國門戶周邊的演習,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表面上是針對朝鮮的緊張局勢,但白宮卻毫不掩飾航母和戰機是為中國而來的。動用大軍向中國示威,難道解放軍也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嗎?當然不是,且別被炫目的艦隊和戰機群吸引住,美國於中國的核心利益不是軍事,而是經濟。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又是美國經濟競爭對手;在軍演之外,美國亦向中國發動了貨幣戰。   國庫窮得亮起破產紅燈的美國,會為朝鮮如此勞師動眾嗎?在富強之時美國尚且毫不猶豫地對外用兵,更何況現在正面對著戰後最大經濟危機。奧巴馬沒有為美國人民帶來期待中的轉變,相反,是更奮力地走著「以戰養國」的危險舊路。

批韓寒《保住非法字元》的謬誤

當虛情加假意遇上淺薄 批韓寒《保住非法字元》的謬誤   已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在網上讀到韓寒的介紹了,只記得說他是個退學成才的年輕作家,火紅後又涉足專業賽車並奪得冠軍,後來又開了文化公司辦雜誌。對於這樣的一位年輕人──有人氣、多才多藝;心想,其中定有他過人之處。雖然聞知了韓寒其人,卻因公務上的閱讀量已太大,一直沒有衝動要找他的文章來看看。對韓寒的了解僅此而已,但基本上印象偏佳。直至十一月初發生了上海公寓大火,報上摘錄了韓寒評論大火的博文,才叫做首次讀了他的文字。然而,這一讀「刺激」之極──這就是傳聞中的韓寒?!一時間,竟難以該篇博文與印象中的韓寒對上號。      韓寒的大火博文讀罷,筆者難以置信「這般水平的評論」就是韓寒的典型!不想妄下判斷,於是走上韓寒的網站多讀他幾篇博文。讀著讀著,已心裏有數;進而讀到談釣魚島事件的《保住非法字元》(2010年9月13日),行,已完全明白──原來,這就是韓寒。坦白說,是失望的。聞名全國的作家才子,其淺薄及思路混亂的程度完全超乎我最極端的想像。特別是正當美日在釣魚島海域進行歷來最大規模的軍演,讀韓此文更是唏噓。      也許有讀者會說,不過是年輕人在博客發表個人感想,需要那麼計較認真嗎?再爛的文章也有發表權吧!沒錯,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可是假如這觀點其實是歪理,而且行文間態度輕佻不負責任;而與此同時,這樣的「個人觀點」在網絡廣泛流傳,動輒有過百萬人點擊……則這人的觀點散播是為社會埋下炸彈。實事求是,再多的「個別事件」也抹殺不了一個總體事實──中國社會的言論空間比從前開放。      而伴隨著整個社會多面向的寬鬆化,一股不大不小的、專門與政府對著幹的議政潮冒起。當中有名校學者、報刊專欄作家,也有隱名的網絡博客,韓寒是其中的後起之秀。無疑政府必須受民眾監督,人民批評政府是權利也是責任。可是,如批評以歪曲事實為手段,則批判者本身也極有問題。這批人有一種很「一致」的風格,就是政府永遠是錯的。不管是什麼議題,槍口只對內瞄準政府。      不少人也許如我當初的想法,「算了吧,反叛是年輕人的『權利』。對他們的言論不必太認真」。可是,就如上一段所述,這股散播歪理的「力量」如因沒有人認真看待而積小成大、日漸鞏固,對要應對內憂外患的當前中國未嘗不是殺傷力極大的隱患。     這股力量要壯大極其容易──槍口對內是...

亞洲人的悲哀

  美韓舉行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聯合軍演之後,緊接而來便是規模比之大六倍的美日軍演。在中國東邊海域動用了最大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及最先進的戰機的演習,以中國作為假想敵,美國的意圖再也明顯不過了。   一百六十年前,以中國政府損害了英國的商業利益為由,英國派遣艦隊進犯廣東,由於禁煙大臣林則徐早有防範,英艦隊只好北上進入黃海,突襲天津,揭開中國近代史恥辱一頁──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是歐美橫行亞洲,掠奪資源,強建殖民地的時期。在此之前的亞洲,除了國與國個別的邊界衝突外,並沒有面臨亡國滅族的外國威脅。中國長期作為亞洲的超級大國,基本上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所求只是周邊鄰國在精神上臣服於中國,願修友好或稱臣者,天朝便會予以物質上的賞賜,而不會干預其內政。可是,船堅炮利的歐美列強來到亞洲,要的是物質實利,兼有領土野心。因為中國歷史上對周邊眾多國家都有所謂的宗主權,列強要吞併這些國家,便無可避免地與中國發生衝突。   在歐美列強壓逼下,日本是最先醒覺及有效地變革的亞洲國家。可惜,日本的強大只是為亞洲帶來更大的災難。急促發展的日本加入了侵略亞洲的陣營,但與歐美不同者,日本要獨佔整個亞洲。首先擊退了保衛朝鮮的滿清軍隊佔了全朝鮮半島,接著與中國開戰,並把在東南亞歐美殖民地上的外國軍隊全都趕走了。在珍珠港吃盡日軍苦頭的美國與中國結為患難盟友,而日本就是美中的共同敵人。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敗的日本成為美國附庸,前日佔殖民地韓國被美蘇瓜分了。五零年,北韓軍南下欲統一全國,反被美軍追擊至鴨綠江,但美國麥克阿瑟一統朝鮮的美夢卻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粉碎了,最終維持南北分治。 英國人在戰後撤出印度,但卻刻意一手製造出印巴及中印邊境矛盾。在南方,法國欲延續在越南的殖民統治遇到武裝抵抗,美國以阻止共產主義擴張為由支援法國作戰。在法國戰敗後,美國接手直接軍事干預,越戰爆發。   七十年代,越戰結束,中國又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亞洲地區才有了卅餘年稍為太平的日子。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百六十年來,只有這三十年亞洲區沒有涉及歐美日的戰爭。這段相比和平的日子在不經意間被打破了,奧巴馬──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美國內經濟危機重重困擾之下,高調宣佈美國要重返亞洲。何謂重返呢?率先到達的便是美國的航空母艦和戰機。   當殖民主義已不能堂而皇之登場之時,本來在日本、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