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切勿啞忍

切勿啞忍   街頭暴力或搶劫似乎是大都市的通病,行兇歹徒經常都也會選擇容易欺負的對象下手。但這不能用來淡化最近發生在華裔民眾身上的暴力事件。在這些襲擊事件中,甚至有事主不幸傷重身亡。社區對此不能再掉以輕心,政府及議員必須嚴重關注事件,倘若碰到類似遭遇而尚未報警者,更應挺身而出,為己為人,向警方報案。   對於這些暴力,最官腔的說法是:「這都是個案,不必過度敏感。」但當社會上某一類型的民眾經常成為暴力罪行的受害人,便已經不是隨機犯罪了。如果不正視罪案發生的真實原因,將沒法有效保護市民。   種族問題是敏感的,也是政客最不想觸碰的,但這並不表示它的不存在。美化或逃避都是不可取的,當然也不必處處上綱上線,實事求事是最合理的態度。  筆者年長朋友中也多次經歷在街頭無端被襲擊或恐嚇,而在他們心中,都認為不愉快事件發生在他們身上,種族身分是其中主要因素。   2008年,哥倫比亞大學一名來自中國的余姓博士班留學生,在送完女朋友回家後,在路上遇到幾名少年,其中兩人突然向他攻擊,余生被追打至衝出馬路而被車撞死。事後警方拘捕了兩名青年,案年在少年法庭開審,重點竟然落在如何讓犯事少年有改過自身的機會,結果兩被告都被輕判。案件本應最重的焦點卻被忽略了,警方資料說施暴少年動手前向朋友炫耀以毆打華人為樂。   不同案件都會有不同的成因,舉出上述一例並不是要肯定最近發生在三藩市的案件都是出於種族因素,只想指出種族因素在辦案時,甚至在法庭上都很容易被忽略。華裔民眾如要自保,第一步便應在遇事或目擊罪案時,立即報警,以行動保護自身安全和利益。

超人變

超人變   香港以故著名作家兼填詞人黃霑的名句:「變幻原是永恆」,也就是所謂不變與變,其實很可能就是一體兩面。所以,當美國總統奧巴馬說為國人帶來改變時,很可能是透過維持某些東西的不變而促成的,剛通過的醫療保險改革便是最新鮮的一例。   新近通過的健改法案,被稱為歷史性的立法。奧巴馬的確完成了幾任總統都沒法成功的事情,醫療保險制度有了新變化。但曾替奧巴馬逐家逐戶拍門拉票的女法學教授奧尼爾(Terry O'Neill),對於奧巴馬在健改上的妥協助極度不以為然,甚至公開指責奧巴馬出賣了曾經支持他的女選民。   奧尼爾對法案的最終版本甚為不滿,指總統從一開始便放棄挑戰保險公司。而最令她難以接受是總統在最後關頭,為了爭取反墮胎派民主黨議員的支持,竟然簽署行政命令,禁止動用聯邦政府資金支付墮胎費用。奧尼爾認為墮胎是女性權利,關乎她們的個人健康和人生規劃,總統沒理由剝削她們得到政府醫療的機會,這對一些低收入婦女更為不利。   不過,白宮發言人在為總統辯護時卻說,總統的行政命令內容並不新鮮,只是重申維持現狀而已。這不是很怪異的事情嗎?如果總統不照顧保守派的傳統,將不會有歷史醫療保險改革。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真實的改變來之不易,嘴巴說說容易。又或者,一些表面上是新鮮的東西,也只不過是換了新包裝而已。奧巴馬玩耍政治的技巧,其實一點都不新鮮,選民最初把他當作為帶領時代改變的領袖,是中了政治廣告迷藥。一本超人漫畫創刊號剛拍賣得一百五十萬元天價,也許多少反映美國社會對超人的期待,於是把奧巴馬也一廂情願地當作為超人了。

甩掉中國 谷歌棄子取勢

甩掉中國 谷歌棄子取勢-- 谷歌的全球攻略與真正敵人 世界互聯網龍頭Google抗拒中國政府的審查法規,全球注目。欲對這場紛爭有更深入的了解,必先要認識Google(谷歌)。 一、 挑戰無限 管理無限 藉驚人搜尋威力打江山   1997,就在香港結束150年殖民地統治回歸中國的那一年,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電腦科研究生佩奇(Larry Page)及布林(Sergey Brin),在為他們共同編寫的互聯網搜索程式命名。兩人最終創出了一個新名詞「谷歌」,靈感來自數學名詞「googol」,意思是在1之後加100個0。按Google(下稱谷歌)官方網頁上的介紹,新名字喻意創辦人立志要把互聯網上似乎是無窮無盡的資料全都有序地編列起來。編列的意思是,資料會按二人合編的複雜程式演算──這是谷歌的秘笈、商業機密──再加上舊有搜尋器處理關鍵詞的功能,對搜尋結果作一定的次序排列,令用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尋得最貼近自己需要的訊息。二人更自行組裝電腦,把許多台個人電腦組合成超級電腦,用以處理超大的訊息量。   谷歌有遠大的抱負,與中國人,特別是道家的智慧剛好相反。莊子認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認命,因而不追逐無限,谷歌的兩位創辦人卻挑戰無涯的資訊,如饕餮般永不厭足。結果是,在循環原則下,谷歌龐大的資訊量吸引到最大的「人流」;而「人流」多、使用者眾,又讓搜尋器累積勾連到更多的網頁及數據,壯大了谷歌的訊息庫;然後,又令更多人樂意使用,訊息量從而又倍增,廣告收入加隨之膨脹……。    創立 上市 併購   這盤龐大的生意、偉大的理念由一個住宅車庫辦公室作為起點。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在加州註冊登記,公司地址是一個租來的車庫。同年12月,谷歌被電腦雜誌選為一百強網站之一,前後不過三個月,而當時公司員工只有八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谷歌於2000年4月推出十種不同語言的版本;同年6月,宣布已編列了10億條條目,成為世界第一大搜尋引擎,更被當時的互聯網搜尋龍頭雅虎選為指定搜尋器。翌年,谷歌語言版本增至26種,目錄量也增至30億條,並迎來公司的核心靈魂人物──現任的谷歌行政總裁(CEO)史密特(Eric Schmidt)。2002年,已有72種語言版本的谷歌推出谷歌新聞服務,網羅了4000個新聞來源,成為最齊全的新聞彙編。這發展勢頭可謂科網泡沫...

各取所需

各取所需   中美之間正就人民幣匯率問題正面交鋒,昨日看到中國國內新聞媒體刊載一篇題為《白宮表態:不能強迫中國改變匯率》的報道,文章還指這是白宮對人民幣問題的定調,與催逼白宮標籤中國為控制滙率國噪音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報道內容引起筆者的好奇,心想難道白宮在這關鍵時刻出面緩和形勢及幫中國一把嗎?   中文的報道指財長是在24日接受美國電視訪問時作出上述表示,於是翻查資料,發現很可能就是出自財長當日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的訪問。按(CNN)網上文字版財長的原話是這樣的“We can’t force them to make that change. Bu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y let it start to appreciate again,”這就是中文報道的依據,但財長還說:"I think China will be better; they're stronger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if they're not running an exchange rate policy that, essentially, has the Federal Reserve of the United States setting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財長接著說:"I think many of them understand and they'll come to decide that it's in their interest, as they move," Geithner said. "I think it's quite likely they move over time."美國媒體在訪問播出後所發的新聞報道,題為大致為「財長相信人民幣極有可能升值」。   來自同一則訪問,為什麼中國媒體和美國媒體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呢?按中國媒體的理解,財長是在讓步,表示尊重中國的主權,美國不會強逼人民幣升值。並相信中國會按自己的理由處理與美元的關係。 可是,若按(CNN)的英文稿,財長只是用較委婉的語氣指出,如中國要真的顯示其獨立和強大,便應改變匯率政策。財長又...

想開一點

想開一點   谷歌退出中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已達致全球熱議的地步。西方主流媒體及中港的自由派份子幾乎一面倒的讚揚谷歌,而中國政府及大量中國網民,卻同聲譴責。中國人口雖然眾多,但在國際輿論市場上聲音還是相對微弱。面對控制國際互聯絡的一哥,主打簡單易懂的「言論自由」道德口號,中國則堅持對國內互聯網進行監管,不得不承認在口舌的攻防上中國處於劣勢。不過,本能的好奇不斷催逼筆者思考更多沒有答案的疑問。 谷歌事件表面的焦點是「應否由國家監控互聯網」,這其實更像是前線小兵的廝殺,打得慘烈,卻原來不過是將軍腦子裡全盤戰略的一小步。小兵們血流披面之時,將軍心想只到下個決戰的部署。 六歲時從前蘇聯移民來美國的谷歌創辦人Sergey Brin說,因為小時生活在沒有自由的國家,所以對自由特別重視,這塑造了是他個人和公司的價值觀。這說法令我想起多年前聽一位1989年學運的領袖在美演說,他介紹自己在幼稚園便感到專制的逼害,立志長大要推翻中國共產黨,於是成為學運領袖。由此看來,政治敏感度自幼便極高的一類人士,對自己價值觀的堅持應是超乎常人的。谷歌的創辦人又怎可能有所謂突然良心發現呢?因為中國政府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對互聯網的監控,什麼觸發這突變呢?而且也不應是突變,因為不就是從六歲便培養出來的信念嗎? 一家在不到十二年間便發展成為佔據歐美七成互聯網搜尋市場的頭龍企業,並全方位涉足幾乎所有科技產品,成為現今最具財力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他的創辦人會因為一時意念而做出一個開罪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及驚動全世界的決定嗎?「信念的衝動或堅持」是一個很不合常理的解釋,理解其中的策略部署應更為有趣。

誰勝利了

誰勝利了   具歷史性意義及影響深遠的美國健康保改革法終於完成國會立法程序,預計總統奧巴馬將於今日簽字,使之正式成為法例。國會眾議院周日是以219票對212票,為奧巴馬和民主黨國會領袖帶來了期待以久的「勝利」。為了鎖定勝利,奧巴馬兩度推遲了亞洲訪問行程,尊貴的國會員也少有地周末加班。不過,這超重大法案的過案,卻出現了「華府熱、民眾冷」的怪異局面。   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國會投票的同一周末所做的民意調查,高達59%的民眾反對新健保法,支持者僅39%。而另一全國新聞網絡(MSNBC)在法案通過後所做的網民意見調查,反對的民眾更高達67.2% ,支持者25.6%。在民主黨領袖和奧巴馬總統好話說盡的情況下,民間的反應仍是如此冷淡,有評論認為是由於民眾大多不明白健改法案的內容,很擔心聯邦政府介入醫療保險,會令狀況變得更差;也不相信健改可以削減赤字,相反更多人認為未來政府的醫療開支會失控。   不要說民眾難理解國會通過了什麼,連有份參與投票的議員也不定全了解。在法案爭持最後的階段,不是共和黨左右大局,而是幾名民主黨議員因健改法會否支付墮胎費而不願妥協,最後由總統出面承諾會簽署行政命令擔保,才達成共識。「健保改革」理應是針對民眾醫療保健制度的,但最後的爭拗竟然是一個在美國沒完沒了的道德問題。   法案最終以七票之差通過了,也就是這七位議員,在六成民意反對之下,因為一些與健改不相關的理由,就決定了美國三億人的醫療保險新制度。這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政制,而選民有何選擇呢?就是在下屆的國會或總統選舉中投票懲罰他們不喜歡候選人,但健改法已通過了,而且大部份法案條文會在奧巴馬連任(假設競選成功)後的第二年才會生效。

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中國媒體盛傳谷歌快將公布撤離中國的具體安排。世界第一大網絡搜尋服務公司,與世界第一大互聯網市場在較勁。美國《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十九日發表題為:《中國人民失去谷歌將意味著「只有黑暗」》的報道,光是標題的字眼,已完全凸顯這場全球觸目的角力賽的深層理路。   按《華郵》記者報道,佔中國三分一互聯網市場的谷歌已成為中國人沒法失的必需品,有被訪者說連丟失眼鏡也本能地先想到谷歌找。報導續稱,倘中國不向谷歌妥協,除勢將走向封閉、自我邊緣化之外,還可能引發一場如1989年般的社會動盪。   這篇報道值得玩味。如果谷歌在中國真的已如水銀瀉地,覆蓋性足以令在地百姓沒有了谷歌便只剩下黑暗……,這將是近代東西方文化再度相遇後,一個極度震撼的成果。倘使一切屬實,則中國政府倒是有絕對理由需要擔心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西方文化的象徵性物品開始進入中國,最早期的有可口可樂。商店窗廚上一瓶可口可樂,甚或只是可樂的廣告,已足以向世人宣示中國已經開放了。其後是麥當奴、肯德基和近年的星巴克。西方商品的流入,同時是西方流行文化或生活模式的引入。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阿瑪遜(Amazon)為中國的業務起了個中文名字:卓越。美國最前衛的性感女歌手Lady GaGa(嘎嘎小姐),與英國蘇珊大媽的唱片,長期雄據卓越音像產品銷售榜的前十名。   所有商品都附帶文化及價值觀,中國在接受西方事物之同時,也免不了會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但自然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本地人接受新事物,而新事物也要適應它的新受眾。這也是中國的肯德基會供應粥品、麥當奴換上中式菜譜的理由。恆河沙數般的例子都在說明,於宏觀格局而言,中國不存在敵意排斥西方文化的徵兆,但畢竟不是每一套荷里活電影都會得到《阿凡達》的熱情對待。   Google於 2005年中開始在中國發展;2006年開始有中譯名谷歌,並於同年在Google.com之外新增Google.cn好便大展權腳。那時的谷歌,有它因適應在地環境而來的調整和妥協嗎?好了,依《華郵》記者那篇報道透現的思路,今天的谷歌在中國佔有一定市場份額之後,便企圖以其自以為「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改變遊戲規則,即是要求中國政府按谷歌的要求來改變互聯網法規。谷歌很自信地認為,強勢如中國,也得忌它幾分。因為谷歌以為已「控制」住相當一部份中國人的生活,就算更多的中國人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