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敵人真面目

敵人真面目   十萬名美軍正在阿富汗作戰,敵人不是傳統戰爭的外國軍隊,而是一群沒有軍服的武裝。在媒體新聞上,經常聽到美軍在阿富汗擊斃多少塔利班或基地組織分子。但他們到底是什麼人?世界上裝備與訓練都是最精良的美軍,為什麼花了超過八年時間也沒法徹底擊敗他們呢?時事節目《前線》(Frontline)的記者成功深入阿富汗,連續十天拍攝了一小隊武裝分子的起居和襲擊美軍的經過,讓外國民眾可以第一身的看見與美軍敵人的真面目。   有評論指《前線》節目把塔利班人性化了,有美化敵人之嫌,但孫子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了解你的敵人,是沒有可能打勝仗的。   《前線》記者所追蹤拍攝的一群塔利班武裝,都是平民裝束,部份甚至可以說衣衫襤褸,在荒山野嶺走動,居無定所。而他們所用的武器,陳舊不堪,部份更是抗蘇聯時遺留下來的「古董」。在軍事上,他們一點都不專業。節目中拍攝到他們在製造一個搖控路邊炸彈,小心翼翼地依說明書做,接駁電線沒有鉗子,都是用口咬。該炸彈後來放在路邊實戰時失靈沒有爆炸,到他們放棄要撤退時,再按搖控,它又炸了。   在荒郊等待攻擊機會時,小隊的領袖充當教長,維持同人每日五次祈禱,並向年青人考問可蘭經。一名剛加入的十八歲青年說,美軍一天留在阿富汗,他便會繼續拿起武器抗爭。   在一次襲擊行動中,他們在公路旁埋好了炸彈,美軍軍車駛近,正要準備引爆,一群婦女經過。戰士急忙叫婦女快步走開,結果錯過了襲擊軍車的時間,還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又一天,記者拍到塔利班在主持一個鄉村法庭,把一名販毒的當地人宣判死刑。記者旁白說:都說塔利班從事毒品交易,但竟然又會處決毒販。   節目中的點滴,讓不少觀眾都會吃一驚,每天花費億元計軍費的美軍,原來就是與這樣一群人作戰。論裝備、軍事訓練和補給,他們任何一方面都不及美軍,有的大概只是意志吧。所以,如果美軍要取勝,文攻似乎更是正道。

山東的80後最牛

山東的80後最牛   當香港一群80後以露天派對方式圍堵香港立法會和特首禮賓府,並在街頭即興票選誰是最靚仔警察時,山東省新泰市的6名80後已經被任命為副局長甚至法院副院長了。   其中年輕的僅23歲,而25歲的劉婷婷更被委任為法院副院長。劉到底有多少的社會經驗?考進法院處理文案工作才兩年,便被提拔當法院的副院長,法例案例懂多少?實踐時間這麼短,竟然可以當上重要領導位置了。中國(至少是山東新泰市),對80後的信任令人吃驚。 剛看了美國公共電視台Bill Moyers每周一次的深度報時事專題,指美國的司法系統嚴重受大企業金錢的收買。因為美國各州的法官超過八成是透過公民投票選舉產生的,而誰錢多誰便能勝出已是眾所周知的美國選舉遊戲規舉。於是大企業便用錢把自己支持的人選送進各級法院,好讓將來可以得到有利自己的裁判。   報道舉出其中一個案例,日本一家化工企業在路易士安那州建了一座超污染的工廠,州長和環保部門火速批准了。工廠附近是平民區,居民擔心健康受影響,希望向法院申訴要工廠做好控制排污。由於打官司要錢,居民只能靠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免費代表他們打官司。當地一條稱為20號法規的法例,容許法學院學生義務代表民眾打官司。化工廠為了滅絕反對聲音,於是向州最高法院提出推翻20號法規,約束法學生出庭的資格。   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 Calogero本來支持20號法的,但由於當年正是競選連任之年,對手財雄勢大。於是他為了向商界示好,同意修改法規,直接導致原來要控告化工廠的居民頓時失去了代表律師,也沒錢與大企業較勁下去,唯有天天呼吸著重度污染的空氣。   與此同時, Calogero籌得了一百萬美元的政治捐款,成功擊敗對手連任,繼續做他的首席法官。1989年至1999年,投進美國各級法官競選的政治捐款合計8900萬美元,1999年至2009年,這數字上升至2億美元。   在美國,要當上一個地方或州法院的法官或庭長,需要很努力地籌款和與金主打交道,很多時還要做出些違背良心的事。那有山東這位廿五歲少女這麼幸福,天掉下來這個好職位。時下流行對比中美國情,誰更進步呢?

他為什麼要死? 金融海嘯後一份滴血的自白書

他為什麼要死? 金融海嘯後一份滴血的自白書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八日,被友人稱為性情溫和,愛好音樂的五十三歲電腦軟件工程斯安德魯‧約瑟‧斯塔克,在燒掉自家的房子後,駕駛私人小型飛機撞向德州奧斯汀的聯邦稅局大樓。猶如九一一重演的大樓著火場面,令人望而心悸,當地警方和聯邦官員事後急忙鄭重說明事件並非恐怖襲擊,只是一名男子對稅局不滿的暴力報復行為。因為不是恐襲,死傷人數也不多,公眾和媒體似乎都放心了,新聞熱了不過三天便悄然淡出。不論外界如何詮釋,事實真相可以從斯塔克在其網頁留下的五千字自白書找到答案。自白書注明了作者的生卒年份,說是遺書會更貼切。 斯塔克選擇了以暴力方式結束生命,還累及無辜,是社會不能接受的偏激行為,但他絕對不是一名瘋子,他曾經也勇敢和理性地面對生活上的各種不順遂。五歲失去父親,七歲時母親也自殺,令斯塔克四兄弟姐妹頓成孤兒。才小學二年級便遭逢巨變,他有千萬個理由可以埋怨社會或自暴自棄。但他沒有。反而深切體會掌握自己命運非常重要。於是他成功地唸完大學,並晉身科技精英行列。在刻苦的大學階段,他說曾經好幾個月三餐都只吃麵包和花生醬,吃餅乾已算是奢侈。   大學畢業後,斯塔克為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標,就是經濟上要獨立自主,不仰賴刻薄寡恩的大企業照顧。就在這追求獨立自理的過程中,因經濟大環境、政府的決策和個人疏忽,斯塔克經受一波又一波的挫折。原本過著中產生活的他,最終落得連退休帳戶的存款都得挪用,還欠下稅局的稅。 沒錯,斯塔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與一般自覺生無可戀的自殺者不同。主流媒體和博客對於這封遺書的理解,幾乎一致地只聚焦在「反稅收」的層面上,把事件與過去反國稅局的暴力與非暴力運動相提並論──看來這解讀不太準確。從年青時代便開始與稅局交手的斯塔克,在半百的人生中經歷過凶險的高低起伏,會單純因為稅局而走上同歸於盡的絕路嗎?細讀其遺書,便知斯塔克過去不論對政府有多不滿,都尋求在體制內解決問題,他並不是天生就叛逆的無政府主義者。    他決心以死相搏,針對的並非稅局,而是整個他認為不公義的美式資本主義社會和政治制度。自白書末尾,他用了兩句短語概括評論共產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別,可見他是對社會制度失望。稅局,只是一個具體象徵。   他不忿於聯邦政府和政客只管拯救無良的大企業家、他怨中產階級永遠是被剝削的弱勢群體、他恨在政治制度中沒有發言權、他...

何謂瘋狂

何謂瘋狂   反復讀了德州自殺飛機師斯塔克的自白書多次,漸明白他的無奈及對現行政治及社會制度的厭倦。他花了五十三年時間依循社會規律而生活,卻不幸的發現自己倒頭來只不過是一名失敗者,經濟上無法自顧,還被國稅局追稅。他把自己的生活困境歸咎于政客的不公義,認為他們只管照顧有錢朋友而犧牲如他一樣的勤奮中產階級。於是,他想了一種徹底改變現狀的方法。   斯塔克在自白書說自己過去的生活是瘋狂的,瘋狂的定義是重複做同一樣的事而期待有不同的結果。於是他決定不再瘋狂了,選擇了用自殺攻擊來了結與社會制度幾十年的搏鬥。諷刺地,他的暴力所為,普遍被定義為狂徒暴行。   記得去年筆者也曾寫過另一篇的短文,介紹反戰導演奧利花.史東,他形容奧巴馬總統的阿富汗政策是瘋狂的。史東用的瘋狂標準與斯塔克一樣,都是來自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   愛因斯坦看到那些做同一動作而期待不同結果的人,認為他們是狂人。不過,按常理狂人應是少數,屬於偏激或邊緣化的人。若按愛因斯坦的定義,現實生活中,狂人的數目可能多得多。多少人年年月月日日地買六合彩,天天買,天天不中,卻又天天買。做同一樣事而希望有不同結果,也許是一些人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前日阿富汗傳來消息,在一次美軍的空襲行動中,有二十多名平民被誤以為武裝分子而被擊斃了。類似的事件不是已經發生過無數次嗎?在伊拉克,阿富汗都有,甚至都已經被拍成電影,還在影展中得到獎項了。   又以華盛頓的政客而言,你們以為由布殊換了奧巴馬,他們就都有了全新的思維和工作習慣嗎?一年多前,多少人在期望奧巴馬會為美國帶來改變,當其時,似乎人們都忘記了他們是用過去同一的方法選舉總統的。在同一樣的選舉文化操作下,人們又期望會產生不一樣的領袖。這是不是另一種的瘋狂呢?

保羅總統

Image
保羅總統   美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剛開完全國大會,按慣例在會上票選下一屆總統選舉誰是最理想的候選人,德州聯邦眾議員保羅意外地勝出,風頭出盡的前阿拉斯加州長佩林才得第三名。一直被共和黨視為醜小鴨的保羅已年屆七十四,沒想到卻受到與會代表的青睞。不少評論員都在找尋一個另類的「合理解釋」,也有人乾脆忽視它,而共識似乎是保羅的政治前途不會因此「殊榮」而有任何改變。   前年的共和黨總統初選,三藩市星島日報便推薦了保羅。保羅最終沒有獲得共和黨提名,更沒有被邀請參加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他索性自辦一場演說會,擠進會場的不乏年輕人。保羅反戰、反對動用納稅人資金救華爾街、要求監管聯儲局、反對奧巴馬版本的健改案;與此同時,他主張依憲法治國、小政府、不搞霸權外交、還原黃金儲備制、實行量入為出預算等。   保羅雖然是共和黨籍,但他更喜歡自稱是自由主義者。他所推動的自由運動至近幾年逐漸引起全國關注,在競逐總統提名期間,他在網絡上獲得的政治捐款便曾一度超越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去年他提出對聯儲局進行查核的法案,也罕有地得到眾議院大多數議員的支持。   雖然保羅越來越受歡迎,更在保守派大會上贏了「總統選舉」,但他始終沒法進入黨派政治的主流。這不代表保羅的政見偏激或只屬小眾口味,而是黨派利益集團牢牢的控制住美國的選舉機制,根本沒有保羅可以生存的空間。所謂民主選舉制度,現實中只不過是黨派大佬們的遊戲。也清楚的證明在集團式的壟斷之下,美國政治能產生自省自救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如保羅一類正視現實,敢言敢另類的政治家,最終可只能成為主流政客的陪襯品而已。

第一滴血

Image
第一滴血    53 歲的美國軟件工程師斯塔克前日駕駛小型飛機撞向德州國稅局大樓,首日報道簡單指出他可能是對稅局充滿仇恨而採取了共歸於盡的報復手段。事件後第二天的報道有較多斯塔克的個人資料及自殺動機,但對於他死前在網上留下的遺書內容,一般新聞報道都沒有涉及太多。讀了遺書原文後的感受,「震驚」二字不足以形容。斯塔克之死和被他撞死的稅局職員,可稱為金融海嘯後美國本土所流的第一滴血。 斯塔克本來是典型的美國夢成功者,他五歲沒了父親,母親在他七歲那年也自殺了,四兄弟姐妹分散在不同的孤兒院。在無依無靠的環境下成長,斯塔克沒有成為問題青年,完成了大學並成為一位創業的軟件工程師,為人溫和有責任心,並且相當獨立有主見,閑時愛玩音樂。   那為何他又會走上襲擊稅局的死亡之路呢?以下引述遺書中幾段文字,看官可以自己判斷: 「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手段」 「當他們的金錢列車因為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愚蠢而撞毀時,整個聯邦政府奮全力在數日,如果不是數小時之內便去拯救他們。」 「這不是很諷刺嗎?六十年(自大蕭條)後,這個國家以為懂得如何解決經濟問題,而他們只是從中產階級(這群沒有發言權的人,選舉只是一個笑話)中偷錢來填補他們的坑,讓「生意如常運作」。當有錢人搞砸了,窮人便要為他們的錯誤而填命。」 「我知道如果不加上我的一條命,我保證什麼都不會變。」 「很可惜,我用了一生來嘗試相信不是這樣,但暴力不單是答案,它還是唯一的答案」

奧巴馬例行會見達賴喇嘛的意義 

奧巴馬例行會見達賴喇嘛的意義     美國總統奧巴馬十八日在白宮的地圖室會見了達賴喇嘛一個多小時,此次會晤受到美國以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而報道的焦點集中觀察中國政府的反應,而不是兩人會面的內容。眾多評論都在探討此次會面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側面反映中國的國際地位的重要性,注視中國有多不高興。在接見安排上,白宮顯然也特別敏感,不想刺激中國。中國美國與達賴喇嘛的三邊關係,可從表象和實質兩層次分析。 於表象而言,十八日的會晤其實是必然的,甚至可說是例行公事,應以平常心來看待。因為近幾十年的歷任美國總統,都未曾拒絕會見達賴的要求。以西方自由世界陣營領袖自居的美國總統,會見爭取西藏「自由」的達賴喇嘛,是何其理所當然。所以,不論中國如何反對,美國總統是不可能不見達賴喇嘛的,否則如何能繼續當其「自由世界」領導人。 至於達賴喇嘛,他也必須見美國總統,不論以何種方式或規格會見,或談甚麼內容,都得見。因為作為流亡政府的領導人,最重要是取得國際的認同,而其中美國的認可最重要,那怕只是形式上的。 而中國的立場更是簡單,必須公開譴責美國總統會見達賴,對於中國領土完整的堅持,不存在任何妥協的餘地。不管中美關係發展到哪種階段,或是眼前有甚麼別的雙邊議題,反對達賴喇嘛在國際間從事分裂活動,是中國再明確不了的立場。 所以,此次會晤一如所料,就是例行性質,沒有甚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反觀之,這次會面對奧巴馬的意義最為重大,其次是達賴。奧巴馬上任一年來民望逐步下跌,至今不滿其施政者已超過支持者。民主黨選戰連番失利、經濟復蘇不明顯、健改有崩盤之憂,再加上年底有國會選舉,奧巴馬手上的煩惱已經夠多了,會見達賴喇嘛屬交差性質。見了,不會令奧巴馬加分,但若不見,則肯定會招來非議。 與此同時,奧巴馬又要顧及實質的中美關係,相對克林頓而言,他做得更低調。在去年訪華前先推遲了見面安排,現在又不在白宮辦公室會客,禁止傳媒採訪,事後只發單張圖片和書面聲明,連發言人也不現身。會後任由達賴向傳媒說話,算是對國內外有所交代了。 不要說目前美中互相依賴性增強了,早在三十多年前,為了與中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美國便開始疏離西藏獨立人士。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到中國作破冰之旅的訪問,打開了中美建交的大門,目的是為了拉攏中國抗衡蘇聯。在尼克遜出訪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便突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