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一場遊戲一場夢

一場遊戲一場夢   奧巴馬昨日正式宣布希拉莉為下一任國務卿,並且給足了面子,讓希拉莉也站在咪前發表感言。這對突兀的組合在未來將是媒體注視的焦點。簡單來說,在政治上是沒有偶然的組合,必定都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結盟。所以才會說「在政治上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政治選舉猶如一場遊戲,是一種競技。玩得好,技術高明者勝,可以領取獎品。希拉莉與奧巴馬都參與了這場遊戲,賽果說明希拉莉技不如奧,但遊戲似乎並未結束,新的一局又開始了。奧巴馬當日沒有擇希拉莉擔任副總統,是因為相信希拉莉對於他的選情不會有決定性的幫助,不必把國家二號人物的職位無端送給她。   當日沒有需要,不等於日後在不同的場合便沒有需要。對於奧巴馬為何把這高調的職位給予希拉莉,各種的猜測紛紜。一說他是把敵人拉到最近身邊,好預早消滅未來競選連任的潛在政敵。一說是因為希拉莉有國際知名度,作為美國親善大使,應是綽綽有餘,開了一個好彩頭後便會換人。至於在前第一夫人那方,為何甘於「屈就」呢?一說是她不甘寂寞,要爭取在鏡頭前留影,在史上留名。另一說她在為捲土重來挑戰白宮作準備,利用國務卿職務證明她才是強而有力的國家領導人選。   類似以上推測的各種評論多不勝數,簡單可以總結,就是沒有人相信兩人是真心的為欣賞對方。因為政治是一場充滿計算的遊戲,參加者都各自的夢。特別是在美國,我們的文化是推崇個人主義,較少提及社會責任,因而政客往往有著超強自我,追逐個人夢想是最大的參政源動力。同一政府內,各懷不同的夢想,這場遊戲又將如何展開,耐人尋味。

賤物賤命

賤物賤命   每一年的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都是零售業景氣的最重要指標,尤其是這個年頭,金融海嘯仍在大力沖刷之際,這天的業績倍受關注。據周六公布的初步統計數字,周五的營業額比去年增長有百分之三。本來一般估計數字要跌的,現不跌反升,有些人認為這是難得的利好消息,但真的如此可喜嗎?   當然不是,首先,這百分之三的增長在減去通貨膨脹,實際上是持平。除此之外,商家都擔心未來三星期內生意都不會有什麼驚喜,說不定年底前最興旺的一天已過去了。月底結帳,今年的購物季也極可能是廿年來最差勁的。   以上這些數據的分析和預測都是意料之中,黑色星期五最令人意外的是紐約沃爾瑪發生踩死人事件。為數約兩千名等待搶購平價貨的民眾,在周五清晨不守秩序的衝入該店,推倒沃爾瑪一名臨時工並將之踩死。事後店方為了善後而要清場暫停營業,還受到客人鼓譟抗議。有市民利用手機拍攝了救護員在現場為死者急救的情況,錄到旁邊有不少人在高聲說笑。為了買點便宜,便可以如此粗暴不顧人命;看到急救的現場,一些人就如看戲,一點不覺得事態嚴重。   這場奪命的血拚過後,有人指責店方沒有做好應付人流的準備,也有批評警方沒有留置人員維持秩序也應負責任。這些批評都有理由的,只是更應批評的是那些湧進店來的購物人士。金融海嘯的衝擊,有經濟學家提出美國的消費型經濟已經不行了,必須要徹底的改變方向。可是,長久以來,企業所打營出來的節日消費文化已經根深柢固,又怎會是一夜之間能改得了的。領最低工資的臨時員工被搶購賤價商品的民眾踩死了,這足夠令人們反思嗎!!

新瓶舊酒

新瓶舊酒   奧巴馬新政府的內閣人選大致底定,外間評論普遍是肯定的居多,反而來自奧巴馬基本盤──開明自由派的非議卻日漸增多。主要批評是新政府核心過多華府的老手,與奧巴馬「把改變帶到華府」的承諾不符合。   為了安撫反對聲音,奧巴馬開腔為新團隊辯護。其實大可不必自辯,因為批評者不過是一群天真的政治愛好者。競選前後如同虛幻與真實的交替,選舉時可以豪情談革新,但要當最高行政官員,奧巴馬起用大批有老華府,是合符常理和聰明的。霍氏新聞統計過新團隊的華府經驗,合計共有九十七年之多。奧巴馬本人在華府只做了兩年參議員,便開始兩年的競選總旅程,對比現時簇擁在他身邊的候任高官,奧巴馬的年資當然沒法可比,不依賴這群老手,他的工作如何能開展。   不過,古語說:「智者為拙者之奴」,意思是有學識者往往只能充當沒有學識者的下屬。這句話不是為智者抱不平,而是點出何謂「智」。華盛頓是國家的決策中心,由華盛頓領導全國是事實,也是必然;政客為了攻佔席位,好以外來清流自居,以改革華府作為口號,這不過為討好沒有機會在國家權力中心,但又控制有選票的選民。總統作為華府的最高決策人,必須重用華府機器的熟練技師。奧巴馬是外行,要認真做好總統工作,當然要把老手都請來身邊,特別是剛上任之時,這是奧巴馬的智慧。期待奧巴馬政府有新鮮人,那要待他坐穩了江山之後。    有評論認為,奧巴馬大量起用舊人,表明他對自己有信心,不怕老臣子功高蓋主。這或許是事實,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沒有選擇,擺在眼前的難題一大埋,還是現實一點,講理想,要到四年之後了。

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   美國股市昨日大漲近四百點,加上周五的升市,兩日之間令投資者可以稍為鬆一鬆口氣。套用一句前人的話:「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正是來日方長,美國經濟會否因為候任總統的夢幻經濟班子而陰霾盡去,相信不宜過度樂觀。   大難臨頭之時,見一步行一步是最直接的反應。經濟衰退已經降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似是無可厚非,但國家經濟不能只有眼前,而不顧長遠發展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用於經濟上也倒是十分之貼切,今日如不栽種,那有未來的收割。跛腳的布殊政府推出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行動,候任總統奧巴馬昨日又承諾上任後更大手筆的刺激經濟,估計金額將高達七千億元。前後不到三個月,政府已經或計劃花費合計一萬四千億元來挽救病入膏肓的經濟,出手又快又大氣,目的只有一個,盼能即時回復民眾的信心。   不少經濟學者都認為信心是治療經濟衰退的特效藥,只要投資者和消費者不再擔心經濟變壞,一切事都好辦了。所以,政府的第一張藥方必須是令振奮人心。豪擲兩個七千億,與高調介紹主管經濟事務的新任高官,目的都是一致的,希望大家相信明天會更好,只需要稍為忍耐一點,讓最壞的時刻過去,美好的生活便會重現。   布殊的七千億大部份用於支持金融大行,維護信貸市場的運轉;其次是援助一些對實體經濟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如汽車製造業。奧巴馬的七千億元將如何開銷,至今仍沒有太多具體,先發放消息,只為了心靈治療。按點點滴滴的透露,奧巴馬的方案主要包括向地方政府提供巨額基建資金,及為環保業提供發展資金,以促進就業。另一大部分開銷將是為百姓提供現金退款,刺激消費。   不論是布殊或是奧巴馬的救市案,無疑都是有助阻止經濟惡化。不過,這場金融海嘯真的如感冒一場,病了,吃過藥之後便一切可以回復正常嗎?世界格局,包括政經兩方面,因金融海嘯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的角色和身分如何調整,美國人的生活能如昔日一般嗎?國家需要方向,只顧吃藥而不問病情,是不會令人安心的。

低估的威力

低估的威力   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了句真心話:「低估了次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他的前任格林斯潘月前在國會也有類似的表態,格老承認當年自己力推低息政策,令市場低成本資金氾濫成災,他要負一部份責任。這兩位前後任的主席都公開承認自己出錯了。所謂人誰無過,但居處於看守全國經濟命脈的官員,這類真情告白告最好不要出現,因為對於社會百姓來說,事後的坦白,不如臨場時的精準判斷。   另一位須要向民眾坦白的布殊財政官員是財長普爾森。聯邦政府昨晚緊急通過為曾經是全美最大銀行的花旗集團提供二百億元資金,並答允三千多億元的信用擔保。花旗銀行是首批獲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注資的銀行之一,首筆資金高達二百五十億元。又套用伯南克的話,只是想不到問題如此嚴重,花旗再需要額外的二百億元,兼超巨額信用擔保。依周五的收市價,花旗的市值才二百億元,可見情況之危急。    花旗瀕臨倒閉,為什麼又與普爾森有關係呢?自從次按炸彈於去年引爆後,聯邦政府幾乎為每一間出現問題的金融大行提供援助,不是注資就是安排融資收購接管。政府作為全民最後的靠山,不單金融機構向政府伸手,連汽車業也向國庫打主意。在九一一之後,聯邦政府也曾經撥款支持航空及保險業。在歷史上,政府出資挽救私營企業也不是現在才發生之事,只要於民有利,而不是只為資本家解憂,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到現在普爾森都沒有說明白,當日雷曼兄弟向政府求助時,為什麼普爾森又不管它死活呢?   雷曼之倒,其爆炸破壞力遍及全球,也差點拖跨了美國整個金融體系。唯獨是要置雷曼於死地,又是一個「錯誤低估」便可以解釋一切嗎?

還在期待

還在期待   候任總統奧巴馬的新內閣已逐漸成形,公眾除了在觀察有那些名人會入閣外,也在觀察作為首位的非裔總統,奧巴馬的內閣會呈現種族多元化嗎?由於目前只公布了少數的職位,未能有定論,但初步跡象並沒有顯示族裔多元化。特別是在選舉中力挺他的西語裔,至今並沒有佔一份,而亞裔也暫時僅得一位盧沛寧將會擔任內閣秘書。   盧沛寧是奧巴馬份屬同窗,也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才生,奧巴馬當選聯邦參議員後,便一直替他效力,至選戰接近尾聲盧被委任為奧在國會的辦公室幕僚長。相信盧沛寧是最親近奧巴馬的華裔之一。不過,在新政府裡,盧沒有獲得委任更高職位,內閣秘書並不是內閣級成員,屬於事務性質的官僚,並不涉及決策。在祝福盧能在新職上有好的發揮之餘,更期待他只是一個開始。亞裔社區也應更密切注視在正式的內閣層級官員裡,將有多少亞裔的臉孔。   亞裔的行政能力普遍被肯定,但在政治領導能力上,仍有玻璃天花要突破。我們需要在一線的聯邦職位裡有亞裔的影子,在克林頓和前後兩任布殊政府的內閣,都有華裔擔任正副部長,期待奧巴馬內閣不會是一個例外。   2008的選舉展示了美國多元種族社會已發展了相當的政治影響力,選出一位非裔總統,主因是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如從社會族裔角度分析,奧巴馬黨選並不是因為白人都不再種族歧視,而是因為少數族裔的選票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力。所謂色盲的社會是一個政治正確的理想口號,但不如反映社會族裔結構來得更重要。

絕 配

絕 配   新一屆白宮的班底陸續揭曉,正如過去的政治慣例一樣,白宮新班底主要是由兩類型的人士組成,不是總統的親密朋友,就是前朝(當然是同一黨派)的舊臣回鍋。在奧巴馬的新班子人選中,希拉莉會否出任國務務卿,得到最多的新聞版位,情況似乎與初選時有幾分相似。   依昨日的最新狀況,希拉莉的丈夫前總統克林頓說:只要希拉莉同意,她將會是下一任國務卿,似乎主動權是在於希拉莉。但白宮過渡委員會方面的消息則指奧巴馬並沒有正式授意邀請誰當任此職。在一星期多以前,便有消息傳出希拉莉是奧巴馬內閣的國務卿人選,並且約好了會談協商細節。在新聞炒熱了幾天之後,奧巴馬一方又有人員說該次會面內容只是一般的交流,不一定涉及邀任內閣官職。   就是如此含糊了一陣之後,新聞內容轉為希拉莉出任國務卿的障礙是克林頓,因為他在卸任之後周遊列國,並且有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作為國務卿的丈夫似乎不大適合。希拉莉的一方則有消息說她在考慮新職位與留任聯邦參議員的輕重,不一定會接受邀請。至昨日,新消息是克林頓願意放棄所有海外利益,促成妻子做國務卿的美事。來來往往,至今仍是沒有最確實的定論。   希拉莉在奧巴馬內閣擔當職務,本來就是一件頗古怪的事情,中間出現上述的波折,可謂意料之中。因為希拉莉不是普通政客,她兼有前第一夫人的身分,丈夫又是名氣相當的前總統,由她出任國務卿,在某方面看來是屈就,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會視之為不必要的冒險。彼此間的互相考量,在所難免。   除此以外,希拉莉考慮入閣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初選時,希拉莉狠批奧巴馬全沒有外交經驗,國際觀幼稚而不成熟。她則自信在八年第一夫人其間及參議員的這些年間,她以官式身分訪問全球眾多國家,幾乎見過所有政要元首,比奧巴馬更能應付國際危機。但奧巴馬則反過來恥笑第一夫人出訪並無實質外交價值。現在大局已定,選擇自言比自己外交經驗更充足的人當國務卿,將會是誰指揮誰呢?如果這是完美組合,奧巴馬認了,將外交都託付給希拉莉,豈不是當時希拉莉所言屬實?   按中國人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智慧,希拉莉就算順利入閣,將來也恐爭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