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錢係會繼續嚟

錢係會繼續嚟   香港歌神許冠傑的粵語流行傳神地反映了社會民生百態,其中一首《錢係會繼續嚟》令窮人聽得特別開心。低下階層容易為生計而發愁,歌神以極輕鬆的曲調開解大眾,歌詞首幾句是:「米貴冇乜問題,諗計,咪懵懵閉;踱掂,就要發威,啲錢就會繼續嚟」(看不明白廣東話的朋友,歌詞大意是米貴沒問題,動動腦根,不必傻頭傻腦,想好了便大膽做,錢肯定是會繼續來的)。別笑此歌是自欺欺人或盲目樂觀,因為不論白宮和國會領袖,何嘗不是抱著同一樣的態度呢?   國會議長普洛西昨日表示將推動新的刺激經濟方案,包括在秋季前推出第二輪現金退稅。比布殊總統的一千七百億元退稅所不同者,普洛西計劃同時撥款作基建,並且為財政困難的州政府提供現金補助。普洛西說剛發放完的退稅都被上漲的能源價格所抵銷了,因而未能達到真正刺激經濟作用,必須要再開國庫。   美國目前的經濟就像是重病的病人般,作為醫生的白宮和國會卻只有獨步單方,就是大灑金錢。早前有投資銀行因為投資次按失敗而瀕臨倒閉,聯邦儲備局破例撥款支持;前日為挽救全國最大的房屋貨款公司,白宮也要求國會批准給予該兩公司無上限的聯邦貸款。現在普洛西又提要全民退稅,在這些領導的腦子裡,必然經常唱著許冠傑的這首歌,要不然,他們又怎會忘記我們還要支付年年千億元的中東戰爭軍費,以及我們的國庫其實是空空如也的,有的只是欠單。   錢真的是繼續來嗎?香港政府因為盈餘豐厚而被要求派錢抗通脹,算是還富於民。美國有富可還嗎?這國家是怎樣管治的,沒有人去阻止問題的發生,出了狀況,總統議長等政客就只會花錢,花借來的錢。長此下去,國家的前景在那裡?難道真的如歌詞所說的:「萬事係放遠睇,啲錢係會繼續嚟」。

紙老虎

紙老虎   俗語有所謂:「老虎屁股摸不得」,用於形容一些惡氣沖天的人。為甚麼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呢?因為老虎是會吃人的,去年三藩市動物園的老虎被隔溝挑釁,導致一死兩傷,可證此言非虛。在人界,也有如虎般不容挑戰的「惡霸」,只要被認為犯下「大不敬」,貴客得小心後果。 今年一月本欄便談到奧巴馬「罵不得」特殊身份。在民主黨初選爭持階段,奧巴馬把所有來自希拉莉陣營的批評都定義為惡毒的攻擊,逼得希拉莉要多回道歉。奧巴馬彷似是不能被動一根汗毛的人中虎。「奧巴馬碰不得」的規舉逐漸被媒體塑造及定形了。現在進升為為準黨候選人,身價又升一級,奧已習慣其老虎身分。   放下與克林頓夫婦多年友情而支持奧巴馬的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最近便中了一招。他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在不知道咪高峰開著的情況說了句真心話,批評奧巴馬經常發言貶低非裔,令他氣憤得想要把奧巴馬閹了。傑克遜用語確是粗鄙,但卻正反映了他內心的不平。不過,奧巴馬是碰不得的,具民權界的長老地位的傑牧師,也只能即時公開一再道歉。   可是,新一期《紐約客》雜誌封面卻以一幅奧巴馬夫婦的漫畫作為封面,內容是諷刺他們不夠愛國及縱容恐怖分子,畫中的奧巴馬一身回民服飾,奧太則背著長槍,兩人身旁的火爐正燒著一張美國旗。奧競選團炮轟《紐約客》,漫畫的作者則我行我素,指政治漫畫本來就是用誇張手法表達作者的某種想法,一點沒有道歉的意思。   回想在初選之時,網絡流傳奧巴馬是回教徒,傳媒賣力替奧巴馬澄清,甚至不惜派人到印尼實地訪問為奧澄清,並且把事件幕後黑手矛頭全指向希拉莉。事隔才幾個月,主流媒體竟然「膽敢」在頭版把奧巴馬夫婦描繪為拉登的支持者,這其中不是有些古怪嗎?昔日不能碰的老虎屁股,很可能已悄悄地被貶為紙老虎了,不要說碰,被踢被踩的機會可能還陸續有來呢!

星巴克

星巴克   全球最大的連鎖式咖啡專門店星巴克,月初宣布將關閉美國六百間分店及裁員一萬二千餘,昨日公開了首批關鋪名單。從媒體報道的角度上看到有趣現象,不少報道是以當地星巴克不在名單作為好消息,真的沒有星巴克不行嗎?   美國是全球消費咖啡最大量的國家,賣咖啡應該是最安全和有利可圖的生意。因為美國人雖然愛喝咖啡但卻不懂怎樣喝優質咖啡,長久以來,喝咖啡只不過是為了其中的咖啡因,談不上享受二字。直至九十年代,星巴克的創辦人以優質咖啡及寫意風情作為標榜,民眾忽然察覺到咖啡原來是可以如此好味道的。伴隨著九十年代的景氣大環境,貴價的星巴克咖啡生意越做越旺,業務不斷擴張。至2006年,星巴克以每日新增六店的速度在美國開分店。直接經營與授權店加起來超過一萬二千間,當年的星巴克行政總裁當奴豪氣的估計,全美可以容納四萬間星店。   不到兩年光景,總裁狠狠地自打一巴掌了,也被集團開除了。無處不在的星巴克踢到了鐵板,財經界分析星店的衰敗原因,最多提及的是發展過度,也有稱是因為經濟差,消費力下降。不過,除此以外,一些平常消費者的心理也許是其中原因之一。星巴克起家是因為它新鮮,不單是咖啡新鮮,口味新鮮,形象和服務也都新鮮。但店開多以後,大部份新鮮感沒有了,反而變得太大眾化,因而讓一些新興的連鎖有發展空間。另外,星巴克以貴價享受優質咖啡的概念受到挑戰。四元一杯咖啡對好些消費者來說太貴了一些,麥當奴新推出的兩元有找的大杯凍咖啡,很有市場眼光。看來大多數美國咖啡消費者底線沒有因星巴克而改變,不過是想喝一點咖啡因而已。

愛 瘋

愛 瘋   第二代蘋果手機iphone今日開始全球發售,在亞洲區因時差關係比美西更早能買了這新一代寵兒。據稱在香港的拍賣網站,新款iphone最高叫價高達一萬七千元,是零售價的一倍;而在紐西蘭亦出現了通宵輪候購買的情況。美西消費者則可以在今晨八時起到蘋果專門店或獨家代理的電訊公司購買,熱潮可期。是什麼原因令到iphone如此受歡迎呢?   蘋果第一代iphone登場之時,評論界反應其實是冷淡的,因為iphone的功能別的手機都有,反之,歐日先進的機種在功能上有的更勝iphone,唯一令iphone突圍的只是她的大型觸碰屏幕,以及那沒法代替的蘋果品牌。因為評價不高加上售價偏高,iphone首輪反應並不理想,不出數月便要割價變招。其後在歐洲上市,評論也不看好。在此種種看似不利的狀況下,iphone卻一步一步攻佔市場,成為全球發售量增長最迅速的單一機種,從去年七月售出一百萬部,至今年一月已上升至四百萬部。   一部功能不算超強且價錢不便宜的手機,為什麼會吸引萬眾的喜愛,並且到了瘋狂的地步呢?當中蘋果所建立的時尚風氣應是主要原因,蘋果產品是潮流至in的象徵,雖然iphone不是什麼科技大突破產品,但其一哥地位卻沒法被取代。環顧當下美國的產品,殺人的武器不算,一般消費產品,沒有比蘋果產品更成功的了。過去,美國的可口可樂和麥當奴是世界品牌,也是美國潮流文化的代表。可樂和麥叔叔都日漸失了去光芒,更被擠到不健康商品的行列。美國形象在國際不斷下滑之時,iphone潮多少可以證明美國還有些事物是討人喜愛的。   但iphone的成功,也讓人自然聯想到除了蘋果之外,美製產品有那些具有同樣成績的呢?恐怕很難找到對等的第二位。

瞎子摸象(三)

瞎子摸象(三)   續評《紀事報》那篇《奧運環改造中國》的報道。撰寫該則報道的記者認為京奧是象徵著西方文明搶灘攻入中國,此觀點是以大西方為本位,認為西方文化優於中國文化,所以當從封閉落後中發展起來時,中國也將毫不保留地仰慕和吸納西方文明。夾雜著近年在西方極流行的環保概念(保護稀有瀕臨消失事物),記者帶譏諷地指出,中國在擁抱西方文明的同時,卻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文化。   近年西方興起批評中國破壞環境,所謂的環境,除了天然地理資源外,還包括傳統文化。這些批評的背後思想是:中國人不懂得愛護環境,愛護自己的文化,無知地學西方的皮毛。因此,《紀事報》記者下了貶義的結論,認為京奧令中國政府加速西化,但卻犧牲了寶貴的傳統文化。    京奧反映轉變中的中國,記者在這點上是看對的,可惜卻沒有明白中國怎樣在變。京奧不等於討好西方,也不等於接受全盤西化。報道提到政府宣導教育民眾注重公共衛生及儀表,是為了討好西方來的遊客。這說法有小部份可能是事實,卻極不完全。從梁啟超的《論公德》到八十年代的「五講四美」,到近年中國政府提醒民眾在國內外注意儀態,其精神是一貫的。提高國民的公德及公共衛生意識或儀表,與國家的經濟條件關係最大,不見得是專為討好西方而做。   自從改革開放政策促成中國經濟起飛,國民生活水準得到普遍提高之後,重尋社會價值觀便成為中國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紀事報》記者以為中國是在迎合西方,而事實上剛好相反。中國人崇洋於上世紀最烈,當代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更深刻,也因而明白西方文明的優劣,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如今年初國內民眾自發聲討CNN等西方傳媒、抵制法資超市,以及有九成網民不在乎法國總統是否出席京奧開幕式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就自身在國際的立足點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這又與中國的經濟成長互為因果的。   中國社會目前並不存在傾慕西方,以至自我摧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國只是處於重整價值觀的時期。建構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材料,不是借奧運風吹來的西氣,而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裡重新汲取養分。一個本來沒名氣的師大女教授在電視台講經典《論語》,想會有多少觀眾呢?特別是一般人都會想中國經歷過共產思想及文革,這類經典還會有人感興趣嗎?與所謂的常理相反,于丹藉講《論語》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名人,與品三國的易中天齊名。除了他們兩人外,國學在中國近年大受歡迎,不是老先生懷舊,是年青人也愛讀經典。   所以,《紀事報》記者看到中國受...

瞎子摸象(二)

瞎子摸象(二)   續評上周日《三藩市紀事報》記者Peter Fimrite專題文章《Olympic rings transform China》(譯:奧林匹克環改造了中國),該報道的核心內容是分析西方文化如何透過奧運衝擊,甚至衝潰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確是在急速變化之中,但《紀事報》記者的立論卻與事實徹底不符。首先,記者以胡同的消失、學習西方禮貌、動物形福娃等等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消亡之中。記者並引用一位柏克萊加大教授的說法,指奧林匹克精神是「不中國的」,推崇奧運精競技精神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矛盾。以上觀點反映出來的,是對中國文化極其淺薄的認識。若從迎接外來文化的層面看,今日中國與西方接軌時所採取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的方式,十分之「中國」。   有容乃大,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都沒有抗拒過外來文明,「兼收並蓄」是中國人接觸新文化的基本態度。今日似乎很中國的東西,嚴格來說其實都不中國。就如儒釋道三教可合流、琵琶二胡可以成為國樂。胡同日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西方記者可能認為是文化滅絕的證據,但只需放眼回望秦漢唐宋元明清,中國每一個時期都在不斷更新變化,新事物新思維新建築,數千年來都是毫不留情面地替舊立新。中國人重視歷史,但不古板;好古又不拒新,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便說日本人保存文物的態度和精神要比中國人好得多。事實確是如此,勇於求變納新是中華民族的本性,元清雖非漢族當皇帝,卻一點不減其中國成份。   所謂「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矛盾」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道說這種矛盾造成中國目前新舊兩代的矛盾更是捕風捉影。首先,奧運標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是個人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現。而儒家思想雖然以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為主體,但同時亦講究追求自我的完美。治國平天下,是由修身開始的;三省吾身,也是同一道理。十年寒窗赴京應考,何嘗不是要拚個你死我活。   所以,運動員追求個人成績,並非「不中國」。再者,改革開放的成功,最重要一點是調動了個人的創造力量,謀求個人幸福是今日中國社會的最大全民共識,而且在此間沒有代溝的問題,不分老中青的。反之,儒家思想中的群體道德價值,成為中國運動員代表國家爭光的助力。中國文化中特強的家國觀念,讓全民把辦好奧運當作是自己的事情,奧運成為凝聚全民的一股力量,而不是記者所說的撕裂兩代。 

老吾老

老吾老   昨日本欄預告會探討奧運與現代中國發展的關係,但由於本地新聞傳來一位77歲的老婆婆在賭場外失救至死的消息,讓人萬分感慨及悲傷,且把京奧話題擱置一天,先反省本地華裔耆英的生活素質。   不幸去世的老婆婆據稱患有失智症,但如灣區無數華裔長者一樣,閒來無事便愛坐發財巴士到賭場玩樂。上周二她因為上錯回程車而輾轉流浪在賭場外的郊野地,無糧無水下不支倒斃。事件令人惋惜,論者紛紛追究責任誰屬。是巴士司機不夠細心?抑或是賭場警衛不夠愛心?又抑或是家人過於粗心?一時間難有定斷。不過,與其追究所謂責任,不如更全面地反思長者們的生活素質。   就如老婆婆的家人所說,死者並不是好賭,去賭場只是消閒打發時間。發財巴士天天在灣區各華埠出發,買票者以耆英佔絕大多數,乘坐近乎免費的發財巴士去賭場,可能是他們最便利和最高興的活動。退休後時間多,若沒有規劃好生活日程及安排活動,賭場便成為最吸引的選擇。耆英成為發財巴的主要顧客,間接反映了我們社區長者活動和服務的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道,但現實生活是子女照顧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次不幸事件除了提醒為人子女者要更多關懷父母外,也打響了社區警鐘。在個人家庭能力以外,社區機構擔負起照顧社群共同利益的責任。單純從此事例便可見,華裔社區對老人失智症(癡呆症)的認識不足,患者家屬不懂如何照料。醫療教育資源不足外,長者服務也未見發達。雖然華人社區有一些聲譽良好及歷史悠久的耆英中心,但面對日增擴大的長者人口,服務供不應求。以三藩市為例,華裔社區是市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應爭取市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我們的社區,加強長者服務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