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互聯網

互聯網   常聽到有人說,由於互聯網和現代通訊科技的進步,我們是活在一個「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此話甚是。只要你在互聯網的搜索器隨意打出任何字,都可以即時找到百計以至千萬計,甚至過百萬條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在手機看新聞,在車站和加油站都有不停的新聞播報。再加上傳統的電視、電台和報紙,現代人是不愁資訊缺乏的。有道:「知識就是力量」,現代人因為資訊流通而更有力量嗎?諷刺地,可不一定。   互聯網是一個極佳的資訊傳播工具,因此,「秀才不出能知天下事」成為人人可達到的境界。互聯網的優點是速度快和容量廣,甚麼資訊一按上網,即時全球各地均可以看到,其容量更是無止境的。而其缺點也是由於快且多,任何不正確或邪歪的東西,過去要傳播需經過人們的過濾。如陳冠希的私藏慾照,倘若沒有互聯網而僅被人偷偷翻拍,要散播,需先經過人們的自我道德審查,愛看的人也不好意思轉傳,而且傳播範圍也有限。但在互聯網上,人們似乎可隱匿在電腦視屏之後,任意快速傳播。網絡是中性的,它能傳播知識,也能傳播歪理。更由於它的速度之快,歪理的散播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快。   也由於互聯網沒有容量的限制,繁雜無章的資訊一大堆,表面上是信息自由,實質卻是更令人無所適從。處理大量信息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並不是本能。面對龐雜的資訊,如不懂得篩選、分析及組織結論,很容易便受到較強勢的傳播媒介所引導而不分是非。   有些人會擔心專制國家資訊不自由;但在美國,我們可以奢侈一些,擔心如何不被氾濫的信息淹沒。

年少輕狂

年少輕狂   馬英九最近用了「年少輕狂」四字來回應關於他的姐姐在四十年前替槍考試一事。民進黨搬出教育部的國語辭典反擊,指馬用錯成語,說「輕狂」意味著「輕佻、狂放」。綠營認為馬大姐當年是受特權保護,不能用輕狂一詞輕輕抹掉。馬大姐代筆考試是否輕狂之舉,要進一步了解馬以南當日行動的心態才能決定。但身為大家族的長女,敢於違例代人考試,也實在是狂妄了一些。   然而,提到輕狂,港美兩地近日都有新聞人物更適合用「輕狂」來形容。先說香港,當之無愧為「年少輕狂」表表者的應是陳冠希。首先,他確是的年少,而其與眾多女星親密交往並攝制春宮錄像,又是輕狂之極。因為他的輕狂,衝擊了香港的社會道德標準,也讓政客有借題發揮的機會。陳少君此一狂,遺害既深且遠。      在美國,日前也有此一例。已經半隻腳踏入白宮的奧巴馬妻子,難掩內心將為第一夫人的喜悅,在一個集會上演說稱,丈夫參選,是她成年以來首次以美國為榮。雖然在被轟後欲改口,但仍是沒法再掩飾其原意。美國人的愛國精神是不容挑戰的,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夫人的奧妻,竟然公開說過去都不曾以美國為榮,是何等的諷刺呢?這也難怪,受名學府高等教育,年少事業便如日中天,眼下即將得到世人仰慕的尊榮,偶然失態輕狂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      聊發少年狂還有一人,就是宋朝大詞人蘇軾。兩鬢斑白的蘇軾仕途未盡人意,但對國事仍是憂心忡忡。當地方官的他胸懷大志寫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就是氣魄,這就是眼光。可見,老了才晚發的少年狂,比無知亂發的狂是不一樣的。回想到一項調查顯示僅有兩成三的美國大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到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和沙地阿拉伯,我們的少年新一代又是在何種狀態的狂放中。超級大國須有超級國民,否則又如何支撐下去呢?

故事一則

故事一則   從前有一家專門開發新式通訊產品的高科技公司,因為新產品研究發出了問題,技術不過關而沒法上市。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公司的財務出了困難。行政總裁除了向研發部門施壓外,同時向外找尋新投資者。可惜,一筆又一筆的新進資金都用光了,新產品卻仍然沒法推出市面。舊投資者不願再注資,高級行政人員紛紛另謀高就,不想陪著一間行將倒閉的公司走到最後一天,債主討債信件也如雪片飛來。就在此時,董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在員工人心惶惶,資金又緊絀之時,決定開除了被指領導無方的行政總裁,另覓一位新掌舵手。   來應徵者不多。一位是另一家通訊產品製造公司的退休老總裁,作風穩健,希望到來一展自己起死回生的才能。另一位是快餐店的年青經理,除了平日愛玩電子遊戲機外,便沒有任何與科技公司相關的經驗。不過,此君口才了得,而且充滿自信,在董事會上滔滔不絕。談的不是如何搞好多年不投產的生產線,而是誇耀自己如何可以穩定員工士氣。董事會於是召集全體員工讓他一試,此君站在辦公桌上,大聲疾呼地向員工說:「我將為這間垂死的公司帶來改變,只要你相信,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改變便會來臨。不要理會那些過氣工程師如何說,他們都是屬於過去式的。只要你信,你便能做得到。」全場掌聲雷動。退休老總被冷落在一旁,沒趣地走了。   結果,董事會聘請了這名快餐店經理為新任行政總裁,就是這樣,一位快餐店經理成為年薪百萬科技公司總裁的傳奇誕生了。公司上下都很高興,有了一位很不樣的掌舵手,他說話動聽,又不追問為什麼研究多年的產品出了什麼毛病,因為連新總裁自己也不懂。而且,整家公司都沉醉在奮興求變的氣氛中,彷彿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看官,你們相信這家公司因為一位口才絕倫的新主管,從此便能大展鴻圖嗎?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未來主人翁

未來主人翁   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奧巴馬可稱為年青人的政治偶像,《時代周刊》月初便以年青票現象作為封面故事。奧巴馬吸引了年青人熱情參與總統初選,將是今屆選舉的歷史紀錄。從票站出口民調分析,年青票(17歲至29歲)越多的州,奧巴馬贏的機會便越大,他在這年齡層的得票率在五成至七間之間。此外,奧巴馬也成功提高了這年齡層的投票率,特別是在黨團會議,年青人的參與度更高。   奧巴馬吸引年青人的能力已得到公認,演講風格很類像教會的傳教士。他那抑揚頓挫的語調、用詞華麗且具煽動性。他鼓動青年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社會,相信投他一票等於參與了改變世界的壯舉。他也是一位很有紀律的演講者,不論到那處,都保持一貫的口號。聽奧巴馬的演說應是一場起,兩場止,因為再聽便都是重複的內容和語句結構。這不是貶語,不要少看重複廣播的力量。電視劇的主題曲在第一天聽起來不怎麼樣,但聽了五天十天後,都成悅耳的流行曲了。      年青人能更熱心政治,踴躍參與投票是好事情,在選情特別吃緊的今屆初選,這些突然湧現的年青票,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民主選舉是由人民選定領導人,很多人只看重候選人的素質,而不過問選民的水平,這是嚴重的本末倒置。沒有良好素質的選民,是沒法選出優秀領導人的。當2008的總統選舉很可能由年青人把持關鍵票,因此也必需了解我們的年青選民。      一家學術機構新近公布的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生對美國歷史、政治制度、國際關係和自由貿易等四方面的基本知識均不合格,在調查問答中得分最高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達D+水平,而全國平均是F級不合格。該項調查結論是現行教育並沒有認真做好公民教育。進一步該問的是,這群對國史、國家制度、國際事務和經濟的都所知極有限的年青人,很可能透過他們手上的一票,決定了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什麼呢?

西瓜效應

西瓜效應   近日接連出現原支持希拉莉的政治人物轉投奧巴馬,相信在西瓜效應持續影響下,將會有更多出走的消息。這本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因為政治從來就是最現實和最講實利的東西。既然希拉莉當選總統的機會日漸渺茫,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多麼的理所當然。只是與奧巴馬競選口號相對照,更覺政治的可笑。   在總統初選中,奧巴馬最大的對手是希拉莉,而希拉莉的賣點是她的經驗。聰明的奧巴馬結合時下反布殊的民意,把希拉莉也撥作為舊政治勢力集團的一分子,又曾稱希拉莉是布殊政府的同路人。奧巴馬是故意將對布殊政府不滿的情緒誘導致希拉莉身上。與此同時,他卻把自己包裝成為政治圈外的清流,猶如要淨化罪惡之都的天使一般。這策略非常見效,成功地把希拉莉圈在過去式時段,而他則代表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這只是競選運用中推銷的形象,試看今天奧巴馬身邊的都是甚麼人?他的競選顧中不乏昔日克林頓的班底,令他選情大振的甘迺迪家族,雄據民主黨五十年,華盛頓有誰可以比甘家更有政治勢力。現在爭相向奧巴馬靠攏的政客,難道就不是舊勢集團嗎?那裡來的清流。連奧巴馬本人,也是國會的議員,也是華盛頓政治圈的一員,與希拉莉不是同事嗎?   其實不光是奧巴馬,問鼎白宮的候選人都喜歡稱自己是圈外清流,現任總統布殊也是一樣。但離開了講台,他們也不外是徹頭徹尾的政客,沒有現成政治集團的支持,又如何能上位呢?奧巴馬有人氣,但如果愛德華.甘迺迪、彩虹聯盟的傑克遜和國會議長普洛西都選擇支持希拉莉,奧巴馬今天的聲勢會一樣嗎?可不要忘記,奧巴馬在一月份籌款破紀錄,絕大部份是甘迺迪家族的功勞。   選民不滿政府渴望有民間力量,於是還沒進到權力核心的政客,便會打扮成反建制的民間力量,一旦成功掌權,自己也就成了建制的一部份。政治圈有其獨特和頑強的文化,不適者又怎能生存。布殊自稱是以外來客的身份整頓華府政治,現今又如何呢?不過,布殊有一承諾沒有變,就是他不會長期留在華府,會把相當時間留在地方。君不見,布殊不是經常回德州莊園度假嗎?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選情內望」:三之三 破紀錄選民熱情 白宮路上一陣好風 古老黨團會議新潮流   不論奧巴馬最後能否成為民主黨2008年總統大選的提名參選人,由他所引發的一股政治潮流的確已經在創造歷史。奧巴馬的頭號競選口號是「改變」,雖然沒法具體理解他一旦成為總統後,將會為美國帶那些與別的候選人不一樣的改變,但他的競選運動本身,已為美國選舉文化帶來變化。   在今年民主黨初選展開前,一般慣常稱兩黨選舉總統提名候選人的程序為初選(Primary)──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投票(表態)方式,也是在黨代表大會前、由民眾選擇提名人這程序的總稱和通稱。在2008年1月之前,初選就是初選,沒人會想到其他。直至首場選戰在愛荷華州打得火熱,甚至意外地由奧巴馬領先,黨團會議(Caucus)這個本來早便存在的字眼才如重新出土般被公眾「看見」──因為該州的選舉以黨團會議方式進行。公眾開始好奇黨團會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種既古老並被視為落後的選舉模式,不但在愛荷華州惹人注目,更有可是令一位新人致勝的關鍵元素。   奧巴馬暫時在十一州的黨團會議中贏了十個,淨代表進帳達104位。到底為什麼黨團會議如此有利於這位新進政客呢? 漸遭淘汰的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Caucus)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來自北美州的印弟安語,原意是部落會議。打從殖民時期開始,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便稱聚眾議論政治的會議為Caucus,在還沒有政黨組織之時,Caucus是最基層的政治組織。美國獨立後,政黨由黨團會議推舉全國總統候選人。黨團會議雖然是人民協商參政治的集會,具有很強的民主性,但同時也讓地方黨派政治領袖可以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為那是聚首一堂,人遊說人、人影響人的政治運作,強勢者當能佔更大優勢。1824年,確立以黨代表大會選出總統候選人後,地方黨團會議決定參加全國大會的代表人選,再由這些代表選出總統提名人。      黨團會議開放給所有登記選民,會議在規定時間及指定地點內舉行,讓參加者在會議上議論及表態。地方政治勢力為了操縱總統選情,有些州份會在總統候選人出現之前便舉行黨團會議選出地方代表,這些代表將聽命於有勢力的地方政客在大會上投票,形成某種政治批發與壟斷。於是,其後政黨又修改黨規,限定地方黨團會議必須在總統選舉年舉行。   其後,在政治改革的思潮下,黨團會議被認為不夠開放及未能全面反映民意,於是便有開放票站式初選(Primary...

奧巴馬為什麼會贏?

【選情內望】三之一 奧巴馬為什麼會贏?   2008美國總統初選比預期來得精采多了。經歷兩任極度不受歡迎的共和黨籍總統的執政後,民主黨在下一屆取而代之表面看來順理成章;而前第一夫人、現任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莉更是熱門中之熱門。但是當初選戰幕正式拉開後,兩黨選戰均見爆冷。溫和派共和黨老將麥凱因在初期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突圍出線,而奇特之處是他竟然能夠在沒有得到共和黨核心保守派支持下,擊敗其餘參選人。民主黨方面,名不見經傳的政壇新人非裔奧巴馬,竟然不單止能夠與前第一夫人並駕驅,甚至在普通代表席數上反超前,極可能成為黨提名人。奧巴馬現象是如何湧現的呢?一位在全國沒有知名度的政客,究竟是如何在選票上擊敗政壇老手的?雖然共和黨參選人哈克比說自己主修科是神蹟,但是充滿複雜算計的政治角力何曾有神蹟可言。只要細心內望,令人目眩的奇蹟異數,背後其實都有跡可尋。此次先談奧巴馬。中國人認為想謀事成,必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循這三方面來檢視奧巴馬的選戰,他是有利的。 奧巴馬得天地人   所謂「天時」,踏入選舉年,現任總統民意支持度僅及三成,七成國民認為國家走錯方向及厭倦伊戰。可是,與此同時,國人對民主黨掌握的國會也只給予不及三成的支持度,對換了政黨卻依然乏善可陳的國會很不滿意。求變心切,人們願意嘗試更徹底的新人事新作風。在此大環境下,如奧巴馬般的新人比耳熟能詳的政客更易引人注目。在民主黨芸芸參選人中,只有奧巴馬是新鮮人,其餘不是過去曾參選,便是有名的議員或前內閣成員。共和黨那邊廂也有新鮮人效應,除了麥凱因「死而復生」外,能夠戰至最後階段的都是在全國政治名氣不甚了了的羅姆尼和哈克比。假若是在總統連任年,而在任者又有相當民望,則新鮮人要出頭便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了對新人有利的大環境(天時),還必須有地利及人和來配合。而細析已知的選舉結果及出入口民調,便可以找到奧巴馬的至勝關鍵。 至截稿時止,合計已有卅一州完成了民主黨初選。美國總統初選是以兩種形式進行的,分別是黨團會議(Caucuses)及票站式初選(Primary)。套用中國式的流行語,黨團會議是「雙規」,參加投票者要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出席會議,經討論後即場以或舉手、或分批站立、或手寫紙條方式表示支持那位候選人。而票站式初選則與一般投票無異,選民可以於票站開放時間內自由前往投票,也可以用郵寄方式預寄選郵。不論是何種方式,最後都按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