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最潮至IN

最潮至IN   何謂「最潮至IN」?潮與最IN即是時髦之意。明日就是總統初選的第一度真正關鍵時刻,民主黨雌雄相爭,奧巴馬勢如虹。而奧巴馬最成功之處是製造了一股「奧潮」。選奧巴馬是潮的表現,支持希拉莉相對便變得不夠IN了。奧巴馬從一開始至近日都重複一句口號,指希拉莉是過去式的政治人物,翻成流行語,即希拉莉不夠「潮」。這股「奧潮」能否圓其白宮夢,目前尚是未知之數,不過,從觀潮者的角度,從中不無新發現。   能成為潮流人物,其中必具的因素都可以在奧巴馬身上找到。不論是潮或IN,最重要是予人新鮮感,不新就不能潮,新潮新潮,大概便是此意。奧巴馬在全國政治圈算是新人,又是非裔候選人。從缺點上,新人一般知名度不足,但在追求潮流的世代,舊名字反而是負累。四年前戈爾本欲重出江湖,但在試水溫階段便宣布打退堂鼓,原因是他接收到黨內領袖和黨外金主勸退的聲音,而主要理由是他們不想再次看到「布戈之爭」。他們認為同一組的名字對壘,將會令選民興趣大減。可見,知名度很可能是政治負資產。   有了「新鮮」基本條件後,能成為潮流,則要靠推廣。奧巴馬的競選運動成功地採用了較其他候選人新式的手段接觸選民,如在視訊網站上發布搖滾樂宣傳短片,組織專攻年青族的宣傳部隊等。此外,還有巨額的選舉廣告費。富商可以白手興家,但在全國,甚至只是全州的選舉,無財是不行的。奧巴馬在參選初期則得到可觀的捐款,讓他可以在放心打廣告。在兩黨眾多候選人中,奧巴馬是廣告開支最多的一位。他大手筆在超級盃時段下廣告,明日初選的廿四個州,除了本州伊利諾外,都有他的電視廣告。相對希拉莉只在十二個州下廣告,宣傳力度明顯有距離。綜合而論,在宣傳手段和經費上,奧巴馬均佔上風。      除了付費的宣傳外,奧巴馬比希拉莉得到更多的免費宣傳。具有追新厭舊工作習慣的新聞媒體,對奧巴馬有職業上的有意或無意的偏好。得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奧巴馬的競選動運已充份發生潮流效應。何謂「潮流效應」,即人有我有,不甘落人後。眾人都有Ipod,我用別的牌子MP3會被笑不夠IN;當新聞日日夜夜都是奧巴馬之時,如對奧巴馬沒有好感,似乎顯得不識時務。不是嗎?選舉期越近,公開表態支持奧巴馬的人士便越多。   一友人說本來支持希拉莉的,但看到奧巴馬聲勢凌厲,他也開始懷疑自己有沒有選錯了。潮之威力,可想而知。

黨權與民主

黨權與民主   在去年八月,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作出議決,剝奪了佛羅里達州民主黨派代表參與黨代表大會的資格,即佛州民主黨人將不能參與選擇黨內總統提名人。佛州被罰原因是不按黨規,提前了初選日期至2008年1月29日。該則新聞在去年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全國議論,因為過去也曾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在達拉華州。畢竟,全美有五十個州,少了一個還有四十九個(其後密茲根州又同樣被罰),總統參選人都一致與黨中央簽了協議遵守徵罰裁決,不到佛州進行任何競選活動。但此一時,彼一時,情況可能生變了。   民主黨內的前三位的候選人都沒有在佛州拉票,只是由於選情吃緊,這個本來己被打入冷宮的州又被炒熱起來。奧巴馬的電視競選廣告在初選前一周在佛州出現,而希拉莉則在投票日到了佛州,雖然沒有拉票,但所到之處都有記者追訪,效果也差不了多少。點票結束,希拉莉在這受刑的州得到百分之五十的選票,而奧巴馬得到三成三。希拉莉高興地即時舉行慶祝大會,而奧巴馬則發出聲明冷笑,指佛州初選毫無意義,只不過是選美會,結果是零比零。   佛州這種怪現象是民主政治的極佳課題。我們要問:佛州人口全美第四大,為什麼幾名黨幹部竟然有權剝奪他們參與總統選舉的權利呢?爭先要做美國總統的候選人,又為何都服從這不合民主的行為?到了涉及政治利益,候選人才動搖立場。大比數輸掉佛州的奧巴馬指佛州初選全無意義,但可知當日共有一百七十多萬民主黨選民,在明知選舉不被黨認同的情況下也參與了投票,這一百七十萬人的聲音是沒有意義的嗎?若然,則何謂民主?奧巴馬最近被認為大勝的南卡州,也只不過有五十萬名選民參加了投票。   可見,民主選舉已淪為黨大佬與候選人奪得權力的手段而己。

雪災兩面看

雪災兩面看   中國十四省雪災,八千多萬名居民受直接影響。大風雪來襲之時,正是春運高峰期,令災情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對這場五十年不遇,造成至少五十多人死亡的自然大災害,冷眼旁觀兼且不時發出冷言冷語者還是有的。有人譏諷一場風雪便把中國壓倒了,也有人嘲笑交通部門沒法應付滯留人潮而釀成騷動。有關抨擊都是源自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但矛頭不是指向災民或有家歸不得的旅客,而是針對中國政府,以為終於抓到中國政府的痛腳,打破了中國繁榮進步的「假象」。   對中國政府滿懷敵意者,這可以說是「尋怨得雪」。不過,事情總可以從多角度理解的。例如廣州火車站的騷亂場面,可以批評政府管理不力,更惡劣者可以指責政府不理會百姓生命安危。若從另一面看,單單在廣州站的滯留旅客便有六十萬人,整個三藩市才八十萬人不到。其後,在如此凶險的天氣下,廣州當局在一天才疏導了近四十萬名旅客,效率值得表揚。在電視新聞片段上看到人們用鐵鏟清理公路和機場跑道的積雪,先進國家可以笑他們原始,機械化不足,但換一角度又可以看到中國百姓合力救災的努力。   美國也有因為天氣問題而導致機場閉封和旅客沒法登機的情況,卻沒有出現騷亂情況。這可以理解為美國人民普遍素質高或當局管理較完善,但卻不可忽視,數十萬人同時湧到一細小火車站而沒法上路的狀況在美國未聞之。中國是一個十多億人的大國,與外國相比,同一樣性質的問題,輕易地便會以幾何級數的狀態出現。在中南海辦公絕對比在白宮要艱巨得多,那些光時伺機嘲笑的人士,可有想到今日中國如此應付這雪災也是該慶幸的呢?若風雪發生在卅年前,災情又會如何呢?中國總理溫喜寶在陸空交通仍未恢復之時,便親到前線災區指揮救援,反應比布殊理處美南風災也要好得多吧!

拜拜!

拜拜!   布殊總統昨晚發表了他的第八篇國情咨文,也是最後的一次。布殊在五十二分鐘的演講以經濟為主題,也有談到伊拉克戰爭,認為撤兵過速不是好主意。由此看來,布殊並不有計劃在離任前把十六萬駐伊美軍撤回。   總統選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布殊作為總統的角色一天比一天不重要。甚麼功,功麼過,未到「蓋棺」也近八九成了。民望跌谷底的布殊在道義上不宜再推動什麼大變革,身份應更似是一位看守總統。正如當年克林頓在最後一年任期取消了訪問朝鮮的計劃,便是為了預留外交政策空間給下一任總統。所以,布殊在最後一篇國情咨文沒有什麼新計劃,是正常和合理的。不過,最令人失望的是他沒有把美軍調回國的企圖。   一家民間監察機構上星期公布了一項依據公開紀錄所做的統計調查,發現總統及其主要幕僚曾五百三十多次為發動伊拉克戰爭而說謊。當年布殊為了完成他征服薩達姆的個人夢想,故意堆砌開戰理由,讓近四千名美軍喪命,另有以萬計受重傷。布殊欠死傷官兵一個公道,理應受到彈劾的。但基於黨派政治考慮,民主黨選擇放棄堅持政治道德。離任在即,已經逃過刑事罪責的布殊,應該在自己下台享福之前,把這十多萬被他命令上戰場的士兵都召回來。   八年前因為選務混亂而讓布殊當選,四年前因為恐懼同性戀而任由他再度連任。小布殊年代是美國的災難期,民主制度沒法令我們避過此劫,反之,更是災劫的幫兇。這令人想到目前的總統選情,同樣的災難恐怕會有再發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採用一套不理性的制度決定領導人選,產生非理性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回到現實

回到現實   在南卡州的票站調查中發現,選民最關心的是經濟問題。次按危機所帶來的衰退危機,已經由經濟理論變成為生活議題。問題且不只局限於不能負擔房屋按揭的業主,金融機構以至沒有次按在身的一般民眾,也受到經濟下滑的嚴重影響。聯儲局將在本周再度討論利率去向,估計再度減息機會頗大。毫無疑問,民生相關議題是人民最關注的,又碰巧在總統大選年,候選人如何回應當前的經濟挑戰,變得特別重要。白宮和國會上周大動作的提出退稅方案,可見危機是何等實在。但這種氣氛卻沒有反映在總統選舉的相關新聞報道上。   現代的總統選戰是在媒體上進行的,媒體的編輯和評論員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選情報道的焦點。稍稍回顧近三星期以來關於美國總統初選的最熱門話題:克林頓指奧巴馬的伊戰立場如童話,此評論被奧營指為帶有種族歧視;希拉莉被指打種族牌貶低馬丁路德金地位;希拉莉與奧巴馬在辯論會上互激烈言語衝突,互揭瘡疤;克林頓被批過度並帶攻擊性地助選,奧巴馬投訴要應付兩個克林頓;克林頓夫婦被指歪曲奧巴馬讚美列根總統的言論;克林頓譴責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炒作新聞,剝奪了選民的權利;及奧巴馬向媒體投訴經常被對手以不實材料抹黑。以上都是火藥味極濃的爭拗,充斥著電子和平面媒體幾乎每一吋空間,但,它們與誰有資格出任下屆總統有多相關呢?   新聞媒體過去在社會上擔負著監督政府的超然中立角色,在選情報道上,媒體也應該站在保障人民知情權的角度。選民關注經濟,媒體便應報道候選人的經濟政綱;選民關注伊戰,便應該要求候選人回應。雖然這些議題在電視辯論會上都出現了,但被加工跟進或炒作報道的,卻是候選人的口舌之爭。評論員沉醉於對政治人物的人身攻擊,而忽略了對實務議題的探索。   「克林頓是否為妻子幫倒忙?」是周末的最熱門話題新聞之一,這該是新聞媒體引導觀眾關注的有價值焦點嗎?新聞通俗化、娛樂化及政治化等三化,已經嚴重侵蝕了美國新聞的素質,進而負面影響了人民參與民主的機會與能力。

借來的刺激

借來的刺激   美國經濟眼下的危機是來自缺乏監管的次級房貸,白宮和國會昨日達成緊急協議,推出一千五百億元的刺激經濟方案,簡而言之是大開國庫,向民眾和企業直接送錢,其望他們得到退稅後即時消費,免經濟進一步疲弱。   聽到政府派錢,只要是有份得益者,相信都不會反對,這對整個消費市場都是一個好消息。但細心一想,聯邦政府何來一千五百億元呢?這些當然不是呆在庫房裡的多餘錢,一分一毫都是借來的。布殊執政七年餘,聯邦政府從最初一年的盈餘變成赤字運作,多年來都是靠借債度日,並且越借越多,數度修改國債的上限。政府的日常開支需要靠借,伊戰費用也是借來的,現在連刺激經濟也是依賴借貸,其中真的不會發生問題嗎?   國庫空虛的超級大國能支撐多久,相信是下一任總統必須解決的問題。爭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希拉莉,對於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債券極為不爽,在國會提案限制他國持有美國公債。她似乎是看到了問題的一角,關鍵並不在於那一個國家是美國的債主,換了是別的國家,也不等於問題便沒有。希拉莉是從國家安全及競爭角度出發,認為要保護美國超級地位及自主,不能讓競爭對手把持我們的經濟。不過,她更該問白減低國債才是根治的方法。   聯邦政府的過度借貸會導致美元疲弱,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減少用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取而代之的是歐羅。當美元地位不保後,進一步會影響美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屆時由經濟以至外交治政治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華府政客何時才願意用管理私人財富的概念(量入為出)管理國庫呢?

弱者為王

弱者為王   進化論的概念是弱肉強食,弱者被淘汰似乎是社會競爭的常態。但又有所謂天道無常,弱者有時也可以稱王,特別是在民主選舉,懂得如何做一位「弱者」,往往是致勝的關鍵。   在政治選舉裡,弱者外表形態雖是垂頭喪氣似的,但內裡卻隱藏千軍萬馬。如希拉莉在愛荷華州失利後,只有五天時間迎接新罕州的初選。創傷未癒之際,民調顯示她在新罕州必敗無疑,希拉莉是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呢?不是什麼慷慨激昂的演說,而是一滴半流的眼淚與哽咽之聲,和那半刻的深沉凝視。是那柔弱的希拉莉贏得了令全國訝異的勝利。   只要妥善處理,弱者可擁有不可比擬的光環。奧巴馬亦深明此道,近日他的競選策略便是全力推銷自己是弱者。不論是在集會上或是在傳媒面前,奧巴馬極其努力地投訴自己是「骯髒」政治的受害人,舉出無數例子證明對手正在無所不用其極地惡意攻擊他。表面上他是在為自己辯解,其實是在主動出擊。因為他知道,傳媒慣性支持弱勢,人性也偏向同情弱者。只要自己穩佔弱者地位,便可以任意向對手發動攻擊,甚至是歪曲事實,也只會得到同情而不會被挑戰或揭發。   不過,能成功扮演「假弱者」,除了個人努力和部署外,也需要有欠缺反省和監察能力的媒體協助。現今大多數媒體受到消費潮流文化支配,新聞節目重視其娛樂成份,追求刺激熱鬧,對於新聞事件真相的追查,幾乎已被完全丟棄。所以,聰明的候選人清楚把握媒體的口胃,為他們製作可供炒作的議題,好為自己的選情加分。這現象不單在美國發生,香港的泛民派打選戰也好用弱者牌,連李柱銘和陳方安生這些超級政治明星,在選舉時也會「告急」扮弱勢。可見,弱者可以為王,是現今選舉文化的絕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