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伊州學生李亞倫文章犯了什麼錯

伊州學生李亞倫文章犯了什麼錯   伊利諾州亞裔高中學生李亞倫(譯音)被指一篇作文內容涉及暴力而被校方向警方檢舉,更不可思議地遭到檢察官提出檢控,倘罪名成立,將面對罰款及一月監禁的刑罰。當局以刑法處理李阿倫的作文,被一些評論指責為大興文字獄和種族歧視。在細讀李的文章後會發現,李確是犯錯了,但與暴力無關,錯在於他處事與為人態度。      那篇將改變李亞倫一生的文章整篇才不到三百五十字,媒體集中引述文章開首的暴力句子,也被老師、校長和檢察官緊咬著不放。但只要讀罷全文,便很容易明白令李陷入官司和被海軍陸戰隊拒絕的真正原因,是其餘部份的內容。      李生是全A的應屆畢業生,又通過了海軍陸戰隊的招募試,前路已有了基本的規劃。許多高中畢業生在此階段都會對課堂的認真態度急降及特別鬆散,李生的作文大概也是這種狀況下的產物。老師要求交作文,李生便隨心所欲的寫了。在段首敘述了一個暴力夢境(佔全文不到15%)後,李生即開始抨擊教育制度、英文課、英文老師、選舉制度、甚至質疑布殊當總統的資格。他對英文老師更是特別尖酸地譏諷,行文粗俗且輕佻,對種族關係的不滿更是活現字裡行間。李在文中自言已準備去當軍,對學業已全不關心。      文章又質問為何這垃圾般的英文課是四年必修科,並辱罵英文老師是一個控制狂,不配稱為一位好老師,愛自我吹捧而貶低學生。李生怪責根本沒有人認真的去參與投票,令到任何把漂亮臉孔放在選票上的人都可以當選及胡作非為。      讀到這樣一篇文章的老師,第一個反應可能並不是感到暴力威嚇,而是氣憤被學生直接的羞辱。老師是否以維州血案背景來借題發揮,是一個很合理的懷疑。按常理,李所提交的作文,既不是公開信,也不是針對特定人士發出的恐嚇文件。就算是老師認為內容不恰當,正常的處理手法是先與學生溝通,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如經溝通後認為問題已超出健康創作範圍,或相信學生有某些的精神或情緒問題,校方可以向學生提供輔導或轉介醫療機構,正如趙承熙的英文教授。但老師並沒有這樣做,直接將個案上報,目的顯然是要李生受到某種的懲罰。      至於校長把李生交給警察,並不完全是小題大做。如果沒有維州事件,校長處理李生的方法可能還有彈性,但有了卅三命血案在前,誰敢擔負不報警的責任呢?從公眾利益看,校長是盡責保護全校師生避免任何遇襲的可能;從自私的角度,此舉可以令校長免去於出事後被追究行政責任的可能。   ...

選總統品牌

選總統品牌   消費者購物挑品牌,競選總統也有品牌效應嗎?美國的選舉制度是公開的,只要您有勇氣,理論上所有本土出生的公民都可以參選,不過,家族品牌仍是有其神秘魔力的。      美國政壇上最傳奇的家族首推應是「甘迺迪」,家族成員先後出任總統、聯邦檢察長及國會議員等高職。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後,其弟羅拔當選總統的機會本來也是極高的,惜同樣遭遇刺客身亡。至於三弟愛德華,如果不是因為風流韻事纏身,成就當不止於聯邦參議員之職。雖然如此,甘迺迪家族其他成員只要有意參選,還是有相當票房保證的。至少阿諾州長在參選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位來自甘迺迪家族的妻子。      另一傳奇政壇家族是布殊家的一門三傑。老布殊連任聯邦要職,由副總統當選總統,而他的兩名兒子亦先後出任州長,長子喬治.布殊掌德州,弟謝杰.布殊任佛羅里達州州長。喬治.布殊於二零零一年當選總統,更是一時佳話,更有議論布殊家極可能連出三位總統。可惜,小布殊兩任以來,因受到伊拉克戰爭問題影響,布殊家名譽重創。二零零八年的大選,已完全沒有人提及謝杰.布殊參選的可能,此事令老布殊耿耿於懷,因為傳言老布殊一直是認為二子比老大更有政治才能。如果伊拉克局勢在兩年內沒有重大的好轉,布殊更可能成為最惡劣的總統姓氏。老布殊當年因不善理內政而敗於克林頓,小布殊卻因亂搞國際事務而導致怨聲載道,「布殊」姓恐難再有什麼政治魅力了。     而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政治姓氏,就非「克林頓」莫屬了。比爾.克林頓任內八年,雖然傳出緋聞,又遭到國會彈劾,但民眾仍是十分懷念克林頓時代的繁榮與和平。前第一夫人,現任的聯邦參議員希拉莉.克林頓,挾夫姓參選二零零八大選,光是知名度已足夠佔據領先位置。克林頓的光環耀眼程度,讓希拉莉需要刻意的不與丈夫同台拉票。不過,克林頓並沒有放棄為妻助選的機會,只是更巧妙些。如最近他出現在一個電視烹飪節目上,大談食經並親自下廚示範。路人皆知,他是在提醒婦女觀眾們:不要忘記另一個「克林頓」。

美國敵人

美國敵人   八名角逐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民主黨人昨日出席了首個全國廣播的電視辯論會,主持人問各候選人:美國最大的威脅是來自那個國家?來自阿拉斯加的聯邦參議員Mike Gravel(米高.格夫)的答案最有智慧,其他候選人點名伊朗、朝鮮或俄國,格夫反問主持人:我們的國防開支超過全球其餘所有國家的總和,你還恐懼誰呢?我就沒有任何恐懼。      格夫的知名度不及其餘對手,能夠勝出初選的機會也不樂觀,但他坦率指出當前伊拉克問題的核心,沒有顧及所謂的政治正確問題,也沒有考慮到要討好中間選民而左閃右避。可能正因為是他自知出線機會不高,於是更能放膽的發言。    在日本軍機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是樂天派主導,並不熱衷於介入國際糾紛,在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對英國和中國的支援也是有限度的。日本戰機徹底改變了美國政府的思維,從此,把國家安全概念定義為監控來自全球各地的可能威脅。二戰末段,美國最擔心是蘇聯的斯大林,羅斯福總最初還是相信可以用理性約束蘇聯的野心,以外交手段為主軸。在羅斯福過身後的承任總統,採取了更強硬的立場,與蘇聯爆發了持續數十年的冷戰。而在冷戰期間,美蘇在第三國戰場上還有實質的交鋒。所以,戰後美國的公敵是共產主義,國家安全威脅來自蘇聯的核子武器,這是當時全國的共識。 冷戰結束後,取而代之成為美國公敵的是回教極端主義。九一一之後,令布殊政府有足夠的借口推出「先發制人」政策,把過去制衡式的國家防衛理念,危險地轉變為殲滅式的主動出擊。可是,並沒有因為主動出擊而令到敵人數目減少,相反是與日俱增,伊拉克狀況是最佳例子。 所以,格夫的回答妙絕。不論是伊拉克,或朝鮮或伊朗,是真實的邪惡軸心,抑或是某些人的心魔作祟。伊朗被指為最危險國家,但美國卻基本上放棄與伊朗的外交接觸,只是不斷以軍事及聯合國制裁逼伊朗就範。下一任的美國總統必須要如格夫一樣,反省誰是美國的真正敵人。美國最大的敵人應該是其走火入魔的外交政策。

僑團再思

僑團再思   三藩市是美國內陸華人團體的發源地,不論是聯誼交流、解決生活所需、對抗歧視、排解內部糾紛或暫慰鄉愁,從百餘年前至今,華人社團都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踏入廿一世紀,華人社會與昔日比對有如脫胎換骨之變,而中台美三邊關係也有了基本的轉變,僑團於此時此刻又應如何發展與發揮,相信是這一代人所期同面對的問題。      有不少人,甚至是僑團的活躍人士,都認到今日僑團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要研究僑團影響力變化,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及分析,但最根本的還是代表性。過去,所有會館加起來便等於整個華人社區了,所以舉辦活動慣用「全僑xxx」稱之,這在當年確是如此,但今天有辦一些真正的全僑活動卻非易事,因為單是在三藩市便有華裔居民約廿萬了。要維持僑團的實際影響力,擴大僑團會員基礎是沒法避開的一環。      過去華人都是高度聚居在同一地區,而且多是廣東移民,在相對隔閡的環境中生活,新舊移民都得依賴會館提供的服務或保障,僑團的權威自然建立起來。不必贅述,現今的環境已截然不同,新移民不必依賴僑團,而社團也沒有太主動的接觸他們。兩者在互無所求的情況下,僑團於整體華人社區中所佔的比重便日漸下降。    這些已有數十年以至超過百年歷史的僑團,是本地華人社區的寶貴資產。由於她的歷史性,要作出一些改革有時也會比較複雜,但當社會環境在變之時,僑團隨之展新枝葉也是很合理的。增加會員登記是目前僑團所共同面對的當務之急,要有一個龐大及活躍,且包涵老中青在內的會員群體,社團才有持續發展的力量和條件。有了相當的會員人數,隨之而來的是實質影響力。

情歸何處 

情歸何處    亞洲兩位首富的新聞近日先後成為坊間熱門勁爆話題。台灣首富郭台銘被媒體揭出婚外情後召再記者會,承認曾經與歡場女子「逢場作戲」,並當場質問眾男記者那一個未曾逢場作戲。首富的桃色事件還加入法院訴訟元素,即時成為清談節目的話題。至於亞洲女首富龔如心過身後,一名極少在媒體上曝光的風水師自稱是小甜甜千億元遺產的唯一受繼承人,公眾一片嘩然,網站議論紛紛。郭龔兩人的故事雖不相同,但卻都是離不開金錢與愛情的糾纏。      台灣媒體過去都把郭台銘描繪為長情且專一的成功男士,至妻亡後才傳出郭與劉嘉玲和林志玲的緋聞。郭台銘也樂於在公眾面前顯示其超級鑽石王老五的地位,開出了擇偶條件。電視清談節目講者都認為郭董為事業打拚半生後,也該為自己的感情再找個歸宿了。可是,當郭十多年前的婚外情曝光後,同一批的講者卻狠批郭沒有良心,特別是女講者,對於郭董那句「逢場作戲」都感到憤憤不平。      多了這幕婚外情故事,對郭董繼續在情場上打拚會有影響嗎?大概不會,因為他能仍有著一些沒法抗拒的吸引異性條件。可是,本來郭董周旋於港台第一美女群中,是天下男兒羨慕不已的超級偶像;如今卻自曝只不過是留連歡場的普通男人一名,不一定要配襯什麼名模名星或藝術家,酒廊女也甚合口胃的。郭董愛情指數失分不少。      在對岸的香港,女首富龔如心的訃告是以其丈夫王德輝的名義發出,以示她至死仍相信或是盼望丈夫活在人間,鶼鰈情深,令人動容。自九零年丈夫被二度綁架後,據說龔如心付了一千萬元美金的贖款後仍不見王獲釋。據香港媒體的報道,就在龔如心四處查訪丈夫下落之時,得朋友介紹一風水師,自稱作法得悉其夫流落島,龔深信不疑,自此便結下兩人交往的緣份。香港媒體更有報道說龔在十餘年的交往中,先後贈予該風水師有八億港元之鉅。      丈夫雖然不在,但龔如心將夫婦合營的事業發展至新高峰,也令她穩坐亞洲第一女富豪的位置,女強人的本色在與家公的爭產案中更是顯露無遺。可是,在其過身後出現的遺產之爭,令人感慨女富豪的感情也看似十分之失落,世俗人對她隨意一擲億金很不解,但在她心靈的深處的空虛,可能更非常人能體會。      感情是少數金錢不能買到的東西之一。郭台銘在找,小甜甜何嘗不曾也是呢!

槍是神的應許

槍是神的應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節目主持Glenn Beck上周在節目中討論應否禁槍,請來了三位來賓。四人中三人支持民眾擁槍權,包括主持人在內,惟一反對者是一名聯邦執法人員。反對禁槍者最常用的理據是自衛,但在該節目中,一名來賓稱擁有槍械是上帝所賦予權利,主持大力支持,並說美國憲法是上帝給國人的權利,所以擁有槍枝權的根據也是來自上帝,眼前的問題是政府將如何剝奪這神賜的權利。不過,他卻質問為何非公民可以在美國購買槍械。潛台詞是美國只應批准公民購槍,公民才能享有擁槍自衛的神賜權利。      十誡其中一則是「不可妄稱神的名」,說擁有槍械是神所授權的,是否屬於妄稱神的名字呢?可能需要神學專家來解答。不過,當無數人在譴責新回教極端主義者的暴力聖戰之時,人們卻在歌頌殺人槍械,稱之為神的賞賜,我們能不警覺其中出現了問題嗎?教會容易令人聯想到愛與和平,但在一些所謂的基督徒腦子裡,暴力是信仰的一部份,只不過他們認為自己所堅持的是正義暴力。      一名反禁槍電台評論員說:「讓政府來保護人民是一個仍沒有實現的理想,直至政府證明有能加保護民眾之前,民眾購槍自衛是必須的。」仔細分析這些論調,可以發現他們對現政府完全不信任,認為法律和公義是在自己手法。若美化之,可稱之為西部牛仔風格;實質是無政府主義的反照。      維珍理工大學血案是讓公眾重新理解護槍派人士的想法,為何他們對於每年無數大大小小的槍械血案能無動於衷。從上述有線電視節目的所窺見,原來他們相信這是神給予他們的特權。當社會問題滲入宗教成份後,便會變得複雜化和非理性化,當前美國最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墮胎、同性婚姻和槍枝管制,全都摻雜了濃厚的宗教立場。美國政治受到宗教導向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長遠並不是民主政制之福。

滾回中國

滾回中國      維州理大的血案在台灣引掀出一幕又一幕的肥皂劇。台灣不少政客愛秀又能秀,正是哭笑悲怒,七情上面。不過,拿美國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槍擊案作政治秀,委實太過無恥了。      民進黨籍立委林國慶與李鎮楠上周四帶同記者一起到台大進行突擊測試,報警佯稱校內有槍手,由林李兩立委來觀察和評判警員與校方的反應。十多名警員有如烽火戲諸侯般被搞得團團轉後,才知道這是立委的搞的「演習」。兩立委在得意演習後,被遭受驚擾的師生責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也加入開火抨擊。      搞了這場一齣鬧劇還不止,更扯的是立委李鎮楠拒絕道歉,並且拿著特大號手帕在記者會上哭號,反擊受到不公平指控,似乎是滿肚子委屈,真的令人搖頭不已。一個幾十歲的大男人,敢到台大報假案戲弄警員,到要面對責任時,卻使出一哭二鬧的手段來脫身。不要說是當立法委員,就算是一個男子漢吧,也不合格。      男立委出了眼淚招,女立委也甘於示弱。同是民進黨籍的立委薛凌,也來借維州血案增值。她在記者會上播出自己在美求學的兒子的電話對話,聲言因維州事件受到美國同學的辱罵,感到很不安全。也流著眼淚的薛立委接著秀出她跨海救兒的方法,就是寄上印有台灣地圖和英文字樣的T恤與棒球帽子,認為兒子穿上了會讓美國識別出他是台灣人,因而不會受到歧視。      母愛是最偉大的,但利用兒子的安全問題來撈政治資本的母親,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薛的兒子不在維州理大,是在全美台灣人最集中的南加州,真的有這麼危險嗎?況且,如果真的因被帶歧視的言語辱罵而感到人身安全有問題,可以報警或轉校,這才是實質的行動。穿上一件有台灣字樣的衣物便可以免仇視襲擊,那數十年來的華裔民權運動都是白做的了。      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薛只不過是借此機會顯示她篤信「台灣本土力量」,博取那些「台灣至上」的選民的讚美。但薛可有看新聞,維州槍手趙承熙在美國唸中學時,被同學取笑其英語口音,當趙開口唸書時,同學便叫:滾回中國去。連韓國裔都被喊滾回中國,那台灣來的又會怎樣呢?      搞政治如此無知無恥和沒有愛心,能不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