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從油價看人權

從油價看人權   提到人權,很自然的會想到選舉與司法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問題,中國稱人民得到溫飽是基本人權,至於美國,能不受剝削地使用汽油,也應納入人權的檢定範圍。   每一位駕駛人士,特別是三藩市灣區的居民,近星期來每到油站都會觸目驚心。汽油零售價突破三元一加侖後並未升勢未減,頂級汽油已達三元半,大有直逼四元之勢。自從去年國會選舉前的油價蜜月期結束後,油公司便以莫須有名義讓油價飛升。選前最低價至今,每加侖大約已升了接近一元。為了查究汽油零售漲價的原因,在網上搜尋關於油價的新聞,卻赫然發現近期新聞全是在報道原油價格下降,令人有彷如隔世之嘆。   中東油價上升,美國油公司向消費者加價;中東油價降,油公司也要加價,並且比先前更厲害。在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商業社會,商品價格高低是由市場供求調節,消費者是商品訂格機制的其中一重要元素。他們的消費意欲及對價格的承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商的訂價。再加上政府的保障消費者法例,買與賣兩者基本上是平等的。惟獨是汽油不相同,在汽油的買賣過程中,消費者完全喪失了影響價格的能力,對於任何定價,他們只能接受。可以說,在汽油的使用上,美國民眾是沒有人權的。當甲方(石油商)可以肆無忌憚地侵害乙方(消費者)的權益,而又不會受到政府的制裁和監管,這不是侵犯人權嗎?   汽油於美國民眾而言,是生存的必需品。不是國人愛用汽油,而是我們不能不買汽油。由筆者的家到公司,並沒有公車服務,上班便得開車,能有別的選擇嗎?而且,汽油零售價全是人為操作,油公司加價的理由多多,原油來價是其中之一,冬天會說民眾保暖需求大,夏季會說我們愛開車外遊。有時會連理由也賴得提,如近期汽油價升至歷史高峰,便什麼理由也沒有交待。在汽油價格上,政府竟全無作為,消費者的權益誰來維護。

白宮新希望

白宮新希望   副總統切尼近因血管栓塞問題接受治療,引起外間流言不斷,紛紛猜測他是否會因健康問題而提前下台。從目前的各種跡象看來,切尼下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原因並不止於健康。   切尼絕對是另類的副總統,被稱為最有實權的副總統。當年搭配小布殊角逐白宮寶座,是為了以他來填補布殊對國際和聯邦事務認識不足的缺陷。雖然切尼只是副總統,但在布殊主政期間的所有重要決策,切尼都是核心的決策者。如反恐政策、入侵伊拉克、能源政策等等。依他的人脈關係,建立了過去六年餘來實質領導白宮的右翼集團。也因為是副總統,切尼有理由和借口在公眾前低調,類似垂簾聽政式的發揮他的影響力。   在共和黨主導國會兩院時期,切尼可以為所欲為,而他的前僱主舊公司哈利伯頓公司也得到了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合約,更不要說他的石油商朋友了。所以,切尼可以不必站到最前線,如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般受到批評和監督,但又可以盡享權力與尊榮,是要比當總統還要好的職位。不過,自從伊戰局勢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制,其下屬出賣情報人員事件曝光、及國會又被民主黨奪去後,切尼的景況便大不如前。正是伊戰打過了,商界朋友又應酬了,早早便宣布無意角逐總統的切尼,拉氏已離布殊而去,正好借健康為由,也來個末流急退。   除了這個人主觀條件,外在的環境也有催逼切尼提早下台的因素。華盛頓圈中流傳,如切尼下台,最有可能繼任的是國務卿賴斯。這對面臨國會白宮全面敗退的共和黨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賴斯的政見理念符合保守派的主流,她有實務經驗,且是非裔女性,用她來迎戰希拉莉或是奧巴馬,都是絕佳的人選。

三重人權

三重人權 美國國務院依一九七七年以來的慣例,於本周公布了2006世界各國人權狀況報告。也一如過去的報告,中國的人權成為被抨擊的主要對象之一。中國自八年前開始也發表年度的美國人權紀錄,用以針對性地反擊美國。中國的態度是評論人權並不是美國的專利,中國也可以批判美國的人權。經過八年的努力,美國的年度人權報告仍然被國際媒體廣泛報道,而中國的美國人權報告卻始終沒法得到西方媒體的重視,彷彿人權問題仍是以美國為正宗似的。   檢討國際人權,維護世上弱勢族群利益是一大善舉。美國國務院撥出資源探查各國人權狀況,並且將內容公諸於世,為受壓逼的人伸張正義,從廣義上來說也是善舉。不過,新近公布的另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三個國家名單中,美國與以色列及伊朗齊齊上榜。一個為世界受逼害之人主持公道的國家,為何在國際上竟然不受歡迎,甚至沒法入選聯合國的人權委員會呢?   中國政府撰寫美國人權紀錄是做法是正確的,也許其內容未必全是客觀,但至少是以行動證明了人權議題不能被一國所壟斷。世界人權研究是好事情,問題出於美國政府的心態不純正,對待人權問題更加是政治掛帥,全沒有客觀標準外,更是三重標準。   何謂三種標準?首先,以美國文化本位出發,認為美國發表的人權報告書是聖經,是世上至高無尚的的人權標準。不過諷刺的是,美國人向來國際知識貧乏,對國際事務並不關心,就算是在中央情報局,於九一一前,懂阿拉伯語的特工也是屈指可算的幾位。一國的人權狀況與該國的文化和國情相關,有什麼憑證可以令我們相信美國政府擁有洞悉全球二百國家狀況的能力呢?美國人權報告的權威的根據何在?除了因為美國是超級軍事及經濟大國外,看不到有別的理據。   其次是雙重標準。政治利益永遠是報告書的指導原則,於美國友好或有利用價值的國家,美國可以不予批評,或是輕輕的帶過。不容否認,美國政府一直都利用人權報告作為壓制不友好國家的工具。對於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剝奪生存權,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批判的。   至於第三重標準是只適用於美國本土。論人權和民主,美國政府對於自己的行為是採用全完另一套標準的。如在不經審訊,不提控罪的狀況下,美政府可以無限期秘密監禁任何官方認定的可疑人物。政府也可以未經法院批准,秘密搜查及截聽截查民眾通訊。政府沒有認為這是侵犯人權,相反是愛國行為。   在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誰都可以批評別國的人權,但卻沒有理由認...

長話短說--誰之過

誰之過   自從美國入侵伊拉克後,關於美軍在伊拉克作戰實況的紀錄片一齣接一齣,對比越戰時間,美國人得到了更多的前線資訊。這些紀錄片的製作人對伊戰都是各有既定立場的,支持戰爭的會拍出美軍英勇和正義的一面,反戰導演會著重描寫士兵們面對艱辛及心內複雜的情緒。戰場事實上也是多面性的,美軍對伊拉克是民主救星,抑或是製造亂世的災星,答案並不如政客演說般分明的。   在一齣伊戰紀錄片裡,記者隨同一小隊海軍陸戰隊在最危險的「遜尼三角」執行追蹤武裝分子的任務。鏡頭紀錄了士兵們休息時閒談,也陪著他們挨家挨戶搜捕可疑武裝分子。在其中一天的搜查行動中,美軍在一民居旁的一間獨立空房內發現一對年約十歲的姐弟。在百度高溫之下,房間密不透風,內裡空無一物,兩名兒童臥在滿是排泄物的沙泥地台上,女的更是下半身赤裸。畫面所見兩童目光呆滯,不能言語,美兵驚訝不已,找到姐弟的父親,命令他把兒童帶到戶外。兩童也不能動彈,需要父親抬出來。當一名美軍透過翻譯質問父親為何如此對待親生,該男子當場蹲在地上痛哭流涕。   見慣伊拉克人貧困生活實況的美兵,雖然對此場面動了惻隱之心,但因為他們的任務是追殺武裝分子,並不是做社會工作,在吩咐男子替子女清潔及餵食後便離去。旁白引述一名士兵說:當伊拉克人也不幫忙自己,也接受這種生活狀況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這句旁白聽了令人心酸,不純是因為伊拉克人受著戰爭之苦,而是人性的被扭曲。美兵需要以說一句「伊拉克人不自愛」,來令自己稍為安心的離開這些慘不忍睹場面,但事實上真的是因為伊人不振作才搞到今日的可憐景況嗎?美軍在伊拉克是答案,抑或是問題本身呢?

台獨前提

台獨前提 陳水扁提出了「四要一沒有」後,美國和中國政府的反應一般,沒有太大的動作。本來也無意就扁此番講話多著墨,但既然統獨將是零八年台灣大選的主要議題,也是兩岸不可迴避的矛盾,就有必要搞清楚什麼是台獨。       獨立是需要有前提的,即是說要有不獨立的現狀。當陳水扁說「台灣要獨立」,也即是承認台灣目前並不獨立。如果台灣現狀不是獨立的,是受到一個沒有民眾認受性的政權在統治,所以才需要獨立。那現台灣政權誰屬呢﹖在此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屬於中國大陸的,另一可能是屬於中華民國的。        台灣官方近年極力要去中國化,努力擺脫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這是否側面承認了中國對台灣有中央政府或宗主的權威呢﹖若扁的台灣要獨立論是相對北京而發出的,則在台灣完成獨立之前的今天,北京政府便有權對台灣行使法理上的管治權了,那解放軍渡海上岸也是全符法理的了。     至於第二個可能更是問題嚴重。倘陳水扁是要求台灣人於中華民國之外而獨立,則是要推翻台灣現政府。這種反政府訴求可以是言論自由,但若付諸行動,則是叛亂。美國政府也不容許德州獨立分子,出動聯邦人員以武力對付。而陳水扁作為中華民國總統,王金平是立法院院長,蘇貞昌是行政院長,他們在憲法上有責任處理叛亂行為的。而最矛盾的是陳水扁本人,他是依中華民國憲法宣誓行使中華民國總統職權的,但又同時呼籲民眾要推翻中華民國,為何立法院不採取行動呢﹖        總而言之,「台獨」二字經常被使用,但其含意並不一定明確。政客或民間人士要推動影響兩千多萬台灣人民的獨立運動時,最基本的功夫是要說明何謂「台獨」,連這一點也搞不清,運動如何走下去,將來的政府又如何能運作。

長話短說--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沒有   一位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被檢察官認定涉嫌貪污,又無賴地利用拖延戰術阻擋審訊程序的陳水扁,昨日提出所有「四要一沒有」新口號。王金平批此將引起中美台關係緊張。不過,若細看其內容,也許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切莫過度反應。這樣一位有案在身、公信力破產的政客,能應得到多少重視值得商榷。   陳水扁的所謂「四要一沒有」即是:「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這句話中除了台灣要獨立是較新鮮的說法外,其餘都在過往提過或己做過的,全沒有新意,明顯是要為配對先前的「四不一沒有」而堆砌造作而成的。   「台灣要發展」也是一項政治主張嗎?正名已在進行中,憲法也修了多次了。左右路線何時曾經是台灣的政治議題,總統有必要鄭重提出嗎?為扁撰寫這「四要一沒有」講辭的文膽實在是才華有限,只會東併西湊。既然扁本人也沒有認真的寫好口號,我們又有何必要認真的研究其內容呢?   扁當然很渴望他的一番話能激起千層浪,任內沒有任何可以名留後世的建樹,卸任後更可能面對審判,因而希望借統獨議題讓自己留名是可以理解的。而問題是,就憑他個人可能做到台獨嗎?在眾多政治人物的回應裡,馬英九算是回答得最好。馬基本上是淡化扁講話的重要性。對於陳水扁的台獨言論,確是沒有必要認真,可能連蘇貞昌的兩岸事務態度比扁更加重要。   另外,有立委告陳水扁觸犯內亂外患罪,如台灣司法還沒有被政治完全操控的話,這項指控應得到認真的審理。因為,陳水扁是中華民國的總統,李登輝不是說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因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而扁現在要求台獨,即是推翻中華民國。身為中華民國的高級官員,公開宣示及借職權實行顛覆中華民國的活動,不是內亂是什麼。   總而言之,扁不論是本人或是其領導的政府,又抑或是受他操控的民進黨,都是胡里胡塗的,沒有清晰明確的政治理念,就是連思路也沒有搞通。有的只是權術和短視的個人選舉利益,此外什麼也沒有。

長話短說--越辯越糊塗

越辯越糊塗   香港剛舉行了特首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據會後民意調查,有三成六選民對梁家傑印象改善,但變壞的亦有兩成。相對曾蔭權的正負評分則沒有這麼明顯,分別是兩成六變好,一成三變壞。若單純以這民調論勝負,梁家傑是佔了上鋒。因為在正負消減下,他得到一成六的好處,而曾只得一成三。不過,在這些數字背後,到底說明了什麼狀況呢?      候選人辯論會是美國各級選舉的必備節目,台灣選舉也有形式不同的候選人辯論。真理真的是越辯越明嗎?有了候選人辯論便能讓公眾分辨出誰更合資格當選嗎?當然不是。      辯論會可以影響選情倒是真的,在普選的制度更甚。但所謂影響,並不是辯論會讓選民更了解候選人,事實卻是相反,是令候選人有最佳的機會製造假象,讓與擔任公職能力無關的元素影響了選民的決定。最經典的例子的甘迺迪與尼克遜的電視辯論會,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首場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年青的甘迺迪論從政資歷和經驗都要比尼克遜差很多,但辯論會後卻令甘迺迪得到決定性的民意支持。事後分析,原來是甘迺迪的年青瀟灑外表,稱身的衣著與溫馨的笑容,在選民心中留下極佳印象。相反,中年且樣?平凡,談吐嚴肅的尼克遜就沒有觀眾緣。      自此,總統電視辯論會成了專業形象師的競技場,如何借身體語言及談吐打動觀眾,貶低對手,成了辯論的最重要關鍵。辯論會是一場表演會,看誰能「辯」得最吸引,只是技巧與形象的比拚。電視直播的候選人辯論會把普選制度裡最不可取的元素──感性替代理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戈爾與小布殊的辯論為例,戈爾在辯論會的說話技巧和身體語言動作被批較布殊遜色,會後戈爾選情下滑,讓布殊收復不少失地。而六年後的今天,事實告訴我們戈爾才是更合適當總統的人。      所以,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於民主制度的益處究竟有多大,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