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12

信與不信

  深圳市最近發生一宗導致三人死亡的三汽車相撞交通意外,借朋友車而酒後駕駛肇禍的司機短暫逃離現場,數小時後到警署自首。但案件並未因疑犯歸案而告一段落,相反更因此升級為全國關注的「懸案」。   說是「懸案」是因為事故中死者的家屬認為投案人只是替人頂罪,車主是一名富商,而警方有包庇真兇之嫌。媒體跟進報道案情疑點,一夜間便成為全國關注的社會新聞,報道焦點是:深圳警方包庇頂包、富商駕車殺人後逃之夭夭、可憐家屬被公安冷漠對待……等等。   由於家屬堅拒接受投案者便是肇事司機,深圳警方其後兩度召開記者會公開確認肇事司機的證據,包括投案人在案發前後多處地點出現的錄像視頻、肇事汽車內血漬的DNA對比、同車證人供詞,以及原車主驗傷報告及不在場證據等等。雖然警方提出這大量證據,但家屬、網民和個別媒體仍然持否定態度,一口咬定警方包庇。深圳警方認為解釋已相當充份,將不會再舉行公開說明會。鐵證沒法說服家屬,有網民指政府應該反思,因為政府缺乏公信力,才會導致市民不願相信官方的說法。   在這信與不信之間,到底哪一方應負上更大責任呢?如部份網民所說的政府要反思嗎?百姓死守直覺不願相信客觀事實,難道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政府掌握了公權和社會資源,表面上是強者,百姓是弱勢;但換上另一角度,政府有理說不清,也就成了真正的弱勢。   誠信是雙向的。中國官員腐敗普遍,對公眾好弄虛作假,公信不足是事實。與此同時,百姓中也有蠻不講理,只看到眼前私利之輩,再加上好炒作衝銷量和收視的媒體,壓根兒就沒有接受事實的準備。所以,在怪責官員誠信破產之時,社會大眾和媒體也應反思其狹隘的思維方式;畢竟,互信是雙方努力才能建立起來的。

平反之前

 接近六月份,「平反」之聲也會隨之熱鬧起來。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於一些人而言彷彿只剩下「平反」二字,除此之外便別無意義了。在政治團體和媒體配合互動之下,「六四」已被符號化,只有籠統和模糊的政治象徵意義。兩岸三地加上海外的政客和政治組織,長期按各自的需要借用「六四」符號,以滿足其特定政治目的,對歷史卻是極其不負責任。   「平反」一詞含有判斷性質,顯示現有的判斷有錯,必須作出糾正。所以,「平反」本身是追究責任的一種方式,而任何責任的判定都沒法離開對事實的確認。關於廿三年前那場震驚全球的政治運動,至今連基本事實的整理也不完整,官方和民間各有說詞,但不是流於過簡,便是過度煽情。參照美國對重大事件的處理方法,中國政府應先組成一個獨立且有公信力的委員會,對六四事件進行搜證,疏理事件經過,從而指出責任方,並就事件作出總結和彌補建議。   在未經最起碼的事實調查,任何一方的所謂定論或平反也好,只能算是一種政治立場的表述,而不是可以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可是,現階段期望中國政府能夠同意獨立調查幾乎沒有可能,連能找到有公信力的委員也成問題。更何況於長期或新近加入操作「六四」議題的政客和政治組織而言,六四的真相並不重要;他們要的只是「六四」這象徵符號的煽動性質,真相越是含糊越能為他們所用。   簡而言之,就算有消息指胡溫有意在離任前平反「六四」,相信也只不過是另一波的政治操作而已。不論是中國政府或是社會公眾,仍然缺乏政治空間及成熟的思維來直面「六四」。

一杯茶

  在貴州貴陽一古廟外有一茶館,鄉村式建築,附有能容納三十來人的庭院。地方整潔但一點都不奢華,但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清幽情調,就是一處普通的中式老宅院子。一行人參觀完古廟後便進去納涼,順道幫襯喝杯茶。   侍應小姑娘只問各人要綠茶還是紅茶,也沒有介紹是什麼品種。大致是因為茶館格局頗平民化,眾人也沒有什麼特別要求,紅紅綠綠的點了一通便是。不久,侍應端上茶來,用的是高身透明玻璃杯,茶葉半浮半沉;綠茶色淡,與開水無異,紅茶也只是微紅,沒有英國紅茶般的濃厚色素。送茶零食有瓜子、開心果等。   貴州是中國著名產茶區之一,據當地人介紹,貴州的茶青一直大量供應給江淅的茶商,不少所謂西湖龍井,原材料其實就是貴州的綠茶。在到此茶館小休之前,也曾到過當地一古茶園參觀,園主介紹園內都是上數百年的古茶樹,產量不多,但品質超凡,是普通大規模種植的新茶樹所不能比的,園中上品茶葉有超過兩萬元一市斤。   品嚐過貴價上品的古茶後,大伙都好奇與此古廟旁的茶有何分別呢?幾名友人都說古廟茶館的茶味清淡,不約而同地認為必然是普通貨色,於是好奇問侍應此茶價位如何。小姑娘答道:每杯一百元。聞此價碼,手中淡如水的清茶忽然間都變成甘露了,大家都捨不得喝。一百元人民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那便要與當地生活指數結合來看。在貴陽一般非技術類工作月薪也就一千五百元以下,一個月的勞動也就只能換回十五杯茶。   茶貴可以有不同理解,旅遊區宰客是平常事,百元一杯清茶是專為遊客而設的,與本地人的生活和消費沒有必然關聯。從另一角度,也可見茶消費泡沫化程度已近乎殺雞取卵了。   茶貴不獨在貴州,在杭州中等檔次的酒樓點一壺龍井隨便也要價一兩百元。要推廣中國的茶文化及茶產品,只懂推高價位和搞花巧的包裝是不行的。如西方的咖啡,如果都按中國發展茶葉般操作,能有今天的普及嗎?中國商人及部份富人追逐天價茶葉只能是小眾玩意,老外絕不願意奉陪。中國茶商前仆後繼地推出天價茶葉,反映了現今社會上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錯誤地認為只有貴價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一鬧便行

  一位中國內地朋友談起最近發了一筆小財,是以前工作過的國營單位發放的一筆五位數字補貼。據朋友介紹,單位本來是按年資分配補貼的,但因為有年資輕的員工投訴不公平,單位為避免事件擴大,一律按最高額發放。得到意外財的這位朋友總結說:「如今在中國只要一鬧起來,什麼都行」。   今年四月十日,一班從深圳飛往南京的航班因為天氣關係臨時改停上海。航空公司為旅客提供酒店住宿和轉乘其他交通工具的補助。其中廿八名乘客不接受,集體衝向機場跑道,阻止其他航機升降。有關航空公司為平息事件,急忙答應向每名乘客賠償一千元。      前天剛播完大結局,以國內醫患關係為題的熱播劇《心術》特寫了一個新興行業──「醫鬧」。所謂「醫鬧」是指受雇於患者方,專門到醫院鬧事索賠償的專業鬧事者。醫鬧們會使用各種暴力及滋擾手段阻礙醫院的正常運作,直至院方答應他們金錢賠償為止,醫護人員遭「醫鬧」毆傷事件在中國已不是新聞。   比「醫鬧」更早成名的是「釘子戶」。這些在拆遷區中屹立不倒的釘子戶,輕容易舉地受到各式媒體的同情,清一色地站在他們一邊。有「最牛釘子戶」之稱的重慶居民吳蘋夫婦,死守孤樓奮戰多月後終於得到他們滿意的賠償,市價二百四十萬的房子獲賠三百萬,另加其他補償一百一十萬元。事件結束後,有記者追蹤報道吳蘋夫婦,發現他們正忙於為新購買的客貨兩用車維權,他們投訴汽車有嚴重質量問題,要求車廠賠償。   各種大鬧小鬧每分每秒都在中國發生,小到有如坐車爭位置、買廉價票看表演卻爭上前佔好位子。大的有如陳光誠把鬧聲直傳至美國國會,於是一家大小便到了紐約「度假」去了。發生鬧事,公眾輿論很多時會不加思索便指責是政府的錯,這種「原罪」論主因是政府擁有公權力,鋤強扶強是常人心理。可是,今天在中國越來越猖獗的「鬧文化」其實也是沒有法治意識的結果,而不守法者包括政府和民眾。政府人員有濫權的,也有怕事而不敢執法的;民間也有「職業鬧手」以為維權大過天,一切只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法治不彰,中國也只好淪為一個「鬧國」了。

陳光誠事件顯露美對華政策精準到位

  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三日在北京隆重揭幕。在中美高層會談之前,希拉莉打了一通電話給一名叫陳光誠的中國公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事後向記者敘述了國務卿與正在離開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的陳光誠在車上的對話情況。其中陳光誠表達了對希拉莉的謝意,並用不完整的英文對她說:「我想吻你( I want to kiss you )」。發言人說在場的美國官員都深深被此打動──中美高層此次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鑼。談些甚麼呢?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希望中國讓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並進一步改革中國國企和銀行體系;國務卿希拉莉則要求中國在朝鮮和伊朗問題上配合美國。   陳光誠自山東寓所到北京美大使館逗留六日後,美國務院公布陳在此期間一直沒有要求政治庇護,並且自願離開。國務院官方網站發表了陳與美方官員談笑,以及在大使駱家輝攙扶下從容地離開使館的照片。美官員一再重申事件的處理和安排符合陳的個人意願、美國的價值觀與中國法例,是三贏的結局。而一場彷彿被巧妙地化解了的中美外交風暴,成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完美」序幕。然而,序幕原來「有下文」;不到幾小時後,陳光誠陸續接受多間西方媒體訪問,竟然說自己在大使館內不能與外界接觸,對事態發展一無所知,而他是在不了解情況下被「騙」離美國大使館,並公開呼籲奧巴馬總統讓他全家到美國。   這戲劇性的轉變比陳光誠如何進入美大使館更耐人尋味。陳光誠的朋友開始批評美國政府的做法,認為陳是被大使館出賣了。但這真的是美國屈服於中國的結果嗎?王立軍事件剛發生不久,美駐華使領館會草率接受另一投奔者是匪夷所思的。一名盲人能逃過當局監視,進入幾百里路以外的美國大使館,絕不可能單純地是使館的不速之客,沒有美方人員全程參與能成事嗎?至少,美國務院已承認希拉莉由始至終都指導著如何處理進入使館後的陳光誠。此外,在中美高層對話前發生如此高度敏感的事件,並且準時在會議揭幕前被「圓滿」解決,也不是巧合便能解釋的。   參考刑事偵緝的方法,可以追問陳光誠事件依目前的編排,誰得到最大利益。先從陳光誠說起,逃離地方政府監視進入美大使館,只可能有一個目的,就是想得到政治庇護、移居美國。如果只是為了對中美政府表達某種政治或個人訴求,他完全可以透過友人轉達。進入美大使館等同與中國政府徹底翻面這道理太顯淺了,陳沒可能沒有考慮過。如果不是有信心得到美國保護,甚或已經得到某種承諾,陳怎會冒如此大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