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十月圍城》陰伏的顛覆性

港產片《十月圍城》陰伏的顛覆性── 跟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相悖的「歷史革命」片 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及陳德森聯合製作的電影《十月圍城》(以下簡稱《十》)票房直逼三億元,而傳統媒體和網絡上對《十》的評價譽遠多於貶。票房及輿論俱大豐收,《十》當之無愧是一齣異常成功的商業電影。該片所引起的討論熱烈而廣泛,社會效應甚至已超出娛樂層面,觸及對當下時政的議論。 在中港的網站聊天室裡,不少觀眾都說《十》讓他們感動!一些網民甚至認為過去關於中國革命的電影都比不上《十》。果真是如此嗎?當中有蹊蹺。 本文嘗試把陰伏片中的政治符號曝光,看它如何徹底顛覆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精神,並如何引導觀眾錯誤詮釋以無數先人用性命鎔鑄的一場民族革命。 故事的真真假假 電影《十》是借歷史之題來發揮的虛構創作。虛構故事的背景是 1906 年 10 月的香港,故事寫孫中山要到當地與十三省代表共商起義大計,清廷得悉後派大量殺手暗殺孫中山,於是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的會長陳少白策劃一場護孫行動,保證他在港簡短逗留期間人身安全。因為種種原故,最後形成的保鏢隊伍都是社會底層人士和報社職員,而所保護的也只不過是名替身──好使真身瞞天過海,逃出生天。經過近一小時的街道追殺和「義士」逐一倒下去後,孫中山平安離開香港,結尾是孫中山的定格特寫,可以清晰看到他雙眼含淚。 ? 《十》的原創意念是從哪裡來的呢?監制陳可辛執導過不少賣座文藝片,導演陳德森以拍動作片見稱,兩人於 1999 年合議拍一部半文半武的電影,劇本的橋段以陳可辛父親曾導演的一部關於孫中山先生保鏢的電影為底稿。陳可辛接受《南方周末》訪問時說:「我們真的不是在拍一部革命片!有主旋律的感受或者有愛國的感受,是我們希望的;但我們沒有希望它變成一部說教的電影。」陳德森又說:「我發現,我對政治啊、革命啊,一點都不感興趣,我關心的只是那些小人物在亂世中的狀態。」 監制和導演都異口同聲明言不是拍政治或革命片;然而,不少觀眾在網上留言,說被電影中的「革命義士」感動,說想不到一部革命題材的電影會如此好看。一名署名「檸檬花開何處」的網友寫道:「我是紅著眼睛走出放映廳的,回到家裏還一遍遍回味著電影裏的情節和對話,滿腦子都是民主、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