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選舉後事

  被不少人稱之為緬甸民主女神的昂山素姬日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說,自己是執政黨領袖,應該領導政府,而未來選出的總統並沒有權力,必須跟從全民盟決定。此霸氣十足的宣示讓公眾也為之譁然。據昂山素姬自己的解釋,她所領導的全民盟在大國會大選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全民盟組成的內閣不會成為極權政府,因為他們是得到人民選票授權,力量來自人民,人民支持的政府不會實行極權統治。   經歷緬甸軍政府長期軟禁的昂山素姬,一直被視作為緬甸民主運動的標誌性人物,卻在緬甸恢復民主選舉後,新總統還未選出之前,便高調聲稱自己擁有高於未來總統的權力,甚至說新總統沒有任何權力,但昂山素姬本人的官方身份只是國會議員。   按昂山素姬自己的理論,國會多數黨領袖便同時擁有國家的統治權。可是,緬甸總統是由國會上下議院及軍方在議會的代表團各推薦一總統候選人,然後由全體國會議員共同投票選出的。最高票者為總統,另兩人則為副總統。緬甸總統是實權職位,是國家行政機構的最高負責人,並不是象徵性元首。昂山素姬之所以說未來的總統沒有任何權力,是因為她本人不具備緬甸憲法規定的總統候選人資格,否則,她是多數黨的領袖,如能參選便有極大機會當選總統。所以昂山素姬稱聲擁有高乎總統的權力,本質是在挑戰憲法,一項在她眼裡專門針對她的條文(緬憲法規定總統不能有直屬親人或配偶擁有外國國籍)。   按目前緬甸的憲法,昂山素姬要參選總統便得先修憲,她的政黨已經取得國會壓倒性多數,修憲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不過昂山素姬並不想等待漫長及有變數的修憲,而是直接的廢憲,自我宣佈擁有總統的全部權力。而這一切都理論基礎全來自民主選舉中的勝利。民主與獨裁一時間變得二而為一,難以分辨。

就是不敢說

就是不敢說   菲律賓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雖然其國內經濟以華裔商人為支柱,連現任總統阿基諾也有華人血統,但近年來對中國卻擺出極其不友善的態度,在南海問題上公然向中國叫板,還到國際法庭提告去。可是,習近平即將到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會議之際,菲方官員竟然先表明會熱情接待習大大,並且不會在會議上提出南海問題。若果真如此,不是太奇怪了嗎?   上一回阿基諾到訪中國之時,受到中方的相當禮遇,並安排他回鄉祭祖。可是,這位投機政客回國後便在南海替美國興風作浪。不單多次扣押在南海作業的中國漁船,又加固在仁愛礁上的擱淺廢戰艦。在國際層面,菲多次要求東盟討論中國南海島礁,最後還到聯合國去立案投訴。凡此種種,已煽動起菲國內一股反華浪潮。   按表面上看,菲國力雖弱,但挑戰中國的力度來得一點都不弱,在分別接受美日的軍援後,大大擴充了海軍實力,似乎有在海上與中國硬碰的準備。可是,當中國國家主席要來訪了,菲律賓政府便客氣起來,說不會當面提出南海問題。若然,正是千年道行一朝喪。之前諸多所謂強硬姿態,原來沒有半點底氣。學一學美國吧,奧巴馬在習近平抵步前,還不斷放狠話;人走後,戰艦立即便到南海了。   果真是弱國無外交,菲律賓之所以挑戰中國,無非是替美國效犬馬之勞。充份反映了菲國領導人的平庸,腰板沒法挺直。國家雖然獨立了,然而離開真正的獨立還是有一定距離。

何謂新聞

  習馬會世紀一握,全世界都在看。周日在家中也想再跟進台灣方面的後續反應,於是打開台灣某電視新聞台的晨早整點新聞報道,原以為正點的頭條必然與習馬會的相關吧,結果看了放在最前頭的幾則新聞,讓我也迷茫了,什麼才是新聞呢?   這幾則都是社會新聞,放在頭條的是一宗小型車禍,然後就是一間餐廳的「生日半價優惠」遭投訴事件。一對情侶光顧該餐廳,生日的女生點了最貴的牛扒,而男友則點了便宜的燒春雞。本以為按優惠牛扒可半價,怎料結帳時店方以女客吃的是雞為由,把節扣歸了春雞,牛扒要付原價。電視台於是替不服氣的客人到餐廳了解狀況,店方解釋是下單時有清楚注明誰點了什麼,當日女客確是的點了燒春雞。   餐廳糾紛後便是超級市場新聞,有客人在超市花卉部發現了一隻老鼠;下一則同是超市類,是提醒在肉類海鮮部買菜時要注要衛生,提防沾染細菌。想起大概兩天前,看過同一新聞台另一則令筆者難忘的報道,就是某瓶裝水公司推出了一種軍用水壺型的礦泉水,記者先是一翻背景介紹以及現場手感說明,然後認真地採訪了多名民眾對不同形狀瓶裝飲料的感覺和偏好。   不論是老鼠、超市衛生或礦泉水樽,記者和主播都是認真地嚴肅報道,絕不是搞笑或娛樂版本。這些放在要聞段落的新聞,信必是編輯或主編認為觀眾最關心,或最能引起觀眾關注的新聞了。若以此而窺探台灣社會的輿情,民進黨和國民黨鬥過你死我活必不是民眾最關注的,了解習馬會意義也不是必然或必要的。新聞機構有引導輿情的作用,假如牛扒有沒有半價、超市發現老鼠,都比所有政治新聞都重要,如此社會想必是祥和樂土。

歷史一刻

  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它的歷史意義實在非比尋常。準時在美西時間昨晚十一時,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作出歷史性的握手,這一握花了六十六年。而在兩人的開場講話裡,最為筆者感動的一句是馬英九在提出五點主張時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要為振興中華而共同努力。沒想到馬英九在這歷史性會面中,敢於為兩岸未來的統一定調。   雖然在台灣馬英九仍然重申其不獨不統不武的主張,但當前台灣去中國化成為潮流,台獨氣勢高漲的情勢下,連國民黨內部如朱立倫與王金平等都向獨派暗通款曲之時,馬英九講出一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是需要相當的政治勇氣的。說來可悲,但這確是事實。今日台灣的政治環境彷彿只能談獨而不能提統,馬以行動抗拒民粹,盡了最大的努力維護未來兩岸統一的希望。   在馬英九的八年總統任內,其內政被批評為一無是處,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加入批馬行列。姑且不論馬在內政上如何,但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的歷史功績已在,並且將永久載入史冊。蔡英文批馬會見習近平是私心作祟,要框定台灣的未來。私心也好,為公也罷,馬已實實在在的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設定了新的高度,恐是民進黨不能逾越的了。

吃飯與飛彈

  橫空出現的習馬會將台灣大選節奏全打亂了,本來躺著選的蔡英文頓時不知所措,從洪秀柱搶走參選權的朱立倫也忽然變了陪襯,而早已被大眾忘記的馬英九卻竟然強勢回歸,再度成為台灣政治的焦點人物。這一切的急劇局勢變化,全因為習近平將要會見馬英九了,沒有協議也沒有聯合宣言,單憑短暫會面和一頓飯,便足以撥亂風雲,這是過去沒法想像的。   還記者李登輝時代嗎?北京何曾不想對台灣政局發揮一點影響力,但當年所能出的招數除了嘴巴聲明外,便是試射導彈。其時中南海智囊團大概是認為只要顯示不放武力統一的意志,便可以讓台北當局知所進退。結果當然是事與願違。  沒有導彈滿天飛,也沒有惡言雙向,本周六將上演的習馬會卻能達到從未有過的影響力,究其原因,是兩岸絕對力量的此消彼長。   於台灣政府而言,沒有什麼議題比兩岸關係更重要的。蔡英文希望可以矇混過關,沒想到習近平如此出招,民進黨就兩岸政策急忙表態,已經顯得有些前言不對後語。儘管習馬會不可能有什麼具體的會談成果,但已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應。民進黨就算是明年全面執政,恐怕再難迴避直接與北京交往,這於民進黨而言是極難掌握的。如為討好支持者,則要擺出強硬的姿態;只可是真的能硬起來嗎?若是如馬英九時代般繼續維持兩岸交流,則民進黨還是民進黨嗎?   所以,飯是在新加坡吃的,但買單的人卻是下一屆的台灣領導人。

敘國求生

    周末休息打開久違了的免費電視頻道,公共電視台PBS正在播出一輯關於敘利亞的深入報道。節目已經播放了大概過半,但由於都是記者深入敘利亞現場拍攝的,半路看也極為吸引。節目結束後筆者心裡浮現出最強烈的感覺是:求生!人類最基本也是最謙卑的要求,可是在敘利亞卻是如此的奢侈。   報道內容都是新近拍攝的,記者結束採訪之時正好是俄國出兵敘利亞,可見報道反映的應都是很及時的敘國現況。採訪基本上是由阿薩德政府安排的行程,但其間記者也有一定自由度可以訪問反政府武裝及由他們控制的城市。在報道立場上微帶有西方典型的觀點,但在內容上算是做到了公平客觀的陳述。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個內戰前線城市,反政府武裝和政府軍在市內作拉鋸戰,據說三分之一的城市已成為廢墟。記者訪問了專門從歐洲回敘到當地出任總督的前商人,他說政府軍已收復了市內大部份地區,並且著手開始重建。他帶記者參觀一個即將完工的度假村。當日敘利亞政府的旅遊部長也前來巡視,向記者說剛在另一個城市舉辦了國際旅遊節,效果相當好云云。記者旁白引用了網上反政府武裝對阿薩德政府推廣敘國旅遊的嘲弄,並配上經戰火摧殘的城市畫面。   當下的敘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國家,反政武裝控訴政府的暴行,而記者在政府控制地區街頭訪問,盡是痛恨恐怖分子的民眾。其中一位被訪者指責美國要逼阿薩德下台,但敘國人更怕國家如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樣,失去了仍然努力為百姓提供服務的政府。記者說原定最後一天採訪是去採訪醫院裡的傷員,但臨時被安排去聽敘利亞交響樂團的演出;畫面所見,全院滿座,報道亦隨著樂聲而收結。

人多好辦事

  中國開放二胎的消息幾乎成為了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都在熱議中國一孩政策的前因和後果,以及開放後又將有何利與弊?但商界關注的,並不是西方媒體好炒作的道德角度,而是錢途。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說「過人多好辦事」。惹得後來被批評導致人口爆炸,拖累經濟發展。在實施計劃生育後,西方國家便一直批評這是違反人權和不人道,而在中國社會也陸續產生相關的各類社會問題。如今全面開放二胎,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西方國家的反應比好些中國老百姓要激烈得多,有的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美國官員則說限二胎也是不道德。   筆者跟一些正在生育年齡的國內年青夫婦聊到新政,他們都沒有太興奮的反應,是否生二胎,主要還是要計算經濟上能否負擔得起。   生育政策本來就是一個社會經濟議題,只是到了西方社會才把它看成為單純的政治問題。當年要實施一胎政策,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在全面開放二胎,也是基於社會經濟的考量。當然,在政策執行其間出現的惡劣問題或個案,也是不能抹殺的事實。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好的政策也必然會利弊共存的。   過去中國預視到沒法承受巨大的人口增加壓力,便以強硬行政手段壓住人口增長速度。踏入廿一世紀,中國社會奔向小康,有了較計劃生育時代更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適度的人口增長不再是壓力,而是需要。二胎政策一出,消費業如打了強心針一樣,看來刺激內需的力度比過去任何政策都來得有效。生育政策的緊與鬆之間的轉變,不應作刻板的道德審判,審時度世,依時制宜,才是為政之道。